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人体常识
人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产生焦虑

人的体温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人会产生体温)?


      		
咱*** | 2008-04-21 08:57:09

好评回答

2008-04-21 09:13:55
1*** |2008-04-21 09:13:55 572 333 评论
食物中的产能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生成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维持体温。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8-04-21 09:08:51
  • 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稳定的?   
      位于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担负着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的任务。当热平衡时,人体体温保持稳定。若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若散热超过产热,则体温降低。产热过程包括: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收缩发抖,产热增加;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加强时,产热亦增加。散热过程包括: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因皮肤表面...

    查看全部>>

    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稳定的?   
      位于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担负着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的任务。当热平衡时,人体体温保持稳定。若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若散热超过产热,则体温降低。产热过程包括: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收缩发抖,产热增加;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加强时,产热亦增加。散热过程包括: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因皮肤表面面积大,故主要通过皮肤散热。 
       
      常人的体温是多少? 
      人和高等动物都有一定的体温。体温的产生是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体温又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随着动物的进化,体温调节功能越来越完善。低等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保持其体温的相对恒定,因此称为变温动物。人和高等动物能够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的调节来保持体内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并提高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称为恒温动物。 
      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3℃),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但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如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口腔体温范围在36.7℃~37.7℃之间(而37.19℃仅是一个平均值),腋窝温度范围在36.0℃~37.4℃,直肠温度范围在36.9℃~37.9℃。人体的体温虽然比较恒定,但人类个体之间的体温有一定的差异,少数人的标准体温可低于36.2℃,也可高于37.3℃。即使同一人体温在一日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昼夜间体温的波动可达1℃左右。 
       
      小儿体温调节有哪些特点 ? 
      小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比较差,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全,所以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产热和散热容易发生不平衡,所以体温容易波动。 
      一般来说,小儿体温升高较成人明显,体温波动范围亦较成人为大。小儿时期的发热可以是生理反应,也可以是病理征象。小儿发热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时病情虽然很严重,但是并不一定发热。相反,有时高热不退,而病情并不很重。 
      小儿时期体温调节能力差,年龄越小,这种调节能力就越差。尤其是新生儿,皮肤脂肪薄,肌肉不发达,运动能力弱,所以体温调节功能更不稳定。 
      了解了小儿体温调节的特点,掌握了小儿体温与疾病轻重程度的关系,家长在见到孩子发热时就不必过于紧张了。家长发现孩子发热时,最好先不要急于退热,而应该请医生检查,明确诊断后再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正常小儿体温会出现波动吗? 
      正常小儿的腋下体温为36℃~37℃之间,超过37.4℃即可认为是发热。在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可以波动于一定范围。 
      小儿时期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出现一些波动。例如运动、进食、哭闹等原因,常常会使体温暂时升高;突然进入高温环境,室温过高或衣被过厚,也会使体温暂时升高。相反,运动减少、睡眠过程中、饥饿、体弱儿等,体温也会降低。 
      另外,在正常情况下,小儿一日内的体温也常常有一些波动。一般在傍晚时体温往往比清晨略高一些。 
      当小儿体温出现轻度波动(1℃以内)的时候,应结合有无上述情况,有无相关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判定是否属于病态;或者进行动态观察,或排除干扰因素后再进行测定。一般来说,只要小儿全身情况良好,这种暂短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不应该考虑为病态。 
       
      体主要产热器官有哪些? 
      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虽然这些部分仅占体重的1/3左右,但在安静时所占的产热量比例却很大。 
      如大脑占体重的2%,安静时产热为机体总产热量的16%,运动时为1%。内脏器官占体重的34%,安静时产热量为34%,运动时为8%。肌肉、皮肤占体重的56%,安静时产热为18%,而运动时为90%。其他占体重的8%,安静时产热量为10%,运动时为1%。由此可以看出,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除肌肉外,肝脏是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肝脏的温度比主动脉高0.4℃~0.8℃,说明其产热量甚大。 
       
      影响产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正常体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同时这些热量传导到机体表面,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不断向外界发散。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倾向上升时,机体便依靠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如体温倾向下降时则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那么影响产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呢? 
      (1)基础代谢:人在基础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热,如果这些热量不从体表散失,体温就会不断增高。如临床常见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增高,可使体热产生明显增加。 
      (2)肌肉活动:在安静时,骨骼肌活动所占产热的比重较小,但在剧烈活动时产热量可增加十几倍,可使体温轻度升高。
    癫痫发作
    后,患者体温升高,即是骨骼肌剧烈地强直收缩的结果,在感染时出现寒战也可使体温增高。   (3)内分泌腺的影响:甲状腺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均有增加产热的作用,可直接促进细胞的代谢。另外,交感神经亦有提高代谢的能力,亦可增加机体产热,当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时,可使代谢率提高40%~60%。      响散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机体在产热的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将热量散发到体外。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当外界气温低于机体表层温度时,约近90%体热可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发散,另一部分体热则随呼吸、尿和粪便中发散。那么影响散热过程有哪些因素呢?   (1)辐射散热:这是机体的热量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与皮肤温度、气温的温差以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若人体周围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吸收外界物体的红外线,散热受到影响,体温反而升高。   (2)传导和对流散热: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其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给机体表层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其相接触的物体。根据这一道理,可利用水袋、冰帽等给高热病人降温。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管径,改变机体表层的血流量,从而改变皮肤温度,以减少或增加机体热量的发散。如在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亦大大减少,起到了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机体表层的散热作用便大为增加,防止了体内热量的积聚,使体温不致过于升高。   (3)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停止作用,此时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在人的正常体温条件下,身体表面的水分由液体状态转为气体时,每1克水蒸发为水蒸气,要带走0.58千卡的热量。因此,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可带走多量体热,而起到散热作用。若无汗液分泌时,从皮肤和呼吸道也有水分不断蒸发,这种不显性汗量每日约1000毫升。机体活动时,此种不显性蒸发量增多,体温每升高1℃,增加蒸发量为15%。若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或大面积烧伤病人存在汗腺分泌障碍,在热环境中由于皮肤不能散热,体温可明显上升。      温调节中枢在什么部位?   曾经有人对恒温动物的脑作过分段切除的实验。实验发现切除大脑皮层和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虽在行为方面出现异常,但仍具有维持恒温的能力。如再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能再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这些实验说明了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曾有实验认为,下丘脑前部,在前连合和视交叉之间,主要是促进散热。而下丘脑外侧区的后部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   也有实验证明,下丘脑前部并不是体温调节中枢,而是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脑后部,则可能是对体温情况加以整合的部位。下丘脑后部能将由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发生的神经冲动和从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统一起来,并对体温进行整合调节。
    谢*** | 2008-04-21 09:08:51 578 334 评论
    0/300
  • 2008-04-21 09:04:49
  • 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稳定的?   
      位于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担负着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的任务。当热平衡时,人体体温保持稳定。若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若散热超过产热,则体温降低。产热过程包括: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收缩发抖,产热增加;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加强时,产热亦增加。散热过程包括: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因皮肤表面...

    查看全部>>

    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稳定的?   
      位于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担负着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的任务。当热平衡时,人体体温保持稳定。若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若散热超过产热,则体温降低。产热过程包括: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收缩发抖,产热增加;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加强时,产热亦增加。散热过程包括: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因皮肤表面面积大,故主要通过皮肤散热。 
       
      常人的体温是多少? 
      人和高等动物都有一定的体温。体温的产生是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体温又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随着动物的进化,体温调节功能越来越完善。低等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保持其体温的相对恒定,因此称为变温动物。人和高等动物能够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的调节来保持体内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并提高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称为恒温动物。 
      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3℃),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但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如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口腔体温范围在36.7℃~37.7℃之间(而37.19℃仅是一个平均值),腋窝温度范围在36.0℃~37.4℃,直肠温度范围在36.9℃~37.9℃。人体的体温虽然比较恒定,但人类个体之间的体温有一定的差异,少数人的标准体温可低于36.2℃,也可高于37.3℃。即使同一人体温在一日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昼夜间体温的波动可达1℃左右。 
       
      小儿体温调节有哪些特点 ? 
      小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比较差,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全,所以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产热和散热容易发生不平衡,所以体温容易波动。 
      一般来说,小儿体温升高较成人明显,体温波动范围亦较成人为大。小儿时期的发热可以是生理反应,也可以是病理征象。小儿发热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时病情虽然很严重,但是并不一定发热。相反,有时高热不退,而病情并不很重。 
      小儿时期体温调节能力差,年龄越小,这种调节能力就越差。尤其是新生儿,皮肤脂肪薄,肌肉不发达,运动能力弱,所以体温调节功能更不稳定。 
      了解了小儿体温调节的特点,掌握了小儿体温与疾病轻重程度的关系,家长在见到孩子发热时就不必过于紧张了。家长发现孩子发热时,最好先不要急于退热,而应该请医生检查,明确诊断后再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正常小儿体温会出现波动吗? 
      正常小儿的腋下体温为36℃~37℃之间,超过37.4℃即可认为是发热。在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可以波动于一定范围。 
      小儿时期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出现一些波动。例如运动、进食、哭闹等原因,常常会使体温暂时升高;突然进入高温环境,室温过高或衣被过厚,也会使体温暂时升高。相反,运动减少、睡眠过程中、饥饿、体弱儿等,体温也会降低。 
      另外,在正常情况下,小儿一日内的体温也常常有一些波动。一般在傍晚时体温往往比清晨略高一些。 
      当小儿体温出现轻度波动(1℃以内)的时候,应结合有无上述情况,有无相关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判定是否属于病态;或者进行动态观察,或排除干扰因素后再进行测定。一般来说,只要小儿全身情况良好,这种暂短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不应该考虑为病态。 
       
      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有哪些? 
      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虽然这些部分仅占体重的1/3左右,但在安静时所占的产热量比例却很大。 
      如大脑占体重的2%,安静时产热为机体总产热量的16%,运动时为1%。内脏器官占体重的34%,安静时产热量为34%,运动时为8%。肌肉、皮肤占体重的56%,安静时产热为18%,而运动时为90%。其他占体重的8%,安静时产热量为10%,运动时为1%。由此可以看出,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除肌肉外,肝脏是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肝脏的温度比主动脉高0.4℃~0.8℃,说明其产热量甚大。 
       
      影响产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正常体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同时这些热量传导到机体表面,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不断向外界发散。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倾向上升时,机体便依靠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如体温倾向下降时则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那么影响产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呢? 
      (1)基础代谢:人在基础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热,如果这些热量不从体表散失,体温就会不断增高。如临床常见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增高,可使体热产生明显增加。 
      (2)肌肉活动:在安静时,骨骼肌活动所占产热的比重较小,但在剧烈活动时产热量可增加十几倍,可使体温轻度升高。
    癫痫发作
    后,患者体温升高,即是骨骼肌剧烈地强直收缩的结果,在感染时出现寒战也可使体温增高。   (3)内分泌腺的影响:甲状腺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均有增加产热的作用,可直接促进细胞的代谢。另外,交感神经亦有提高代谢的能力,亦可增加机体产热,当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时,可使代谢率提高40%~60%。      影响散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机体在产热的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将热量散发到体外。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当外界气温低于机体表层温度时,约近90%体热可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发散,另一部分体热则随呼吸、尿和粪便中发散。那么影响散热过程有哪些因素呢?   (1)辐射散热:这是机体的热量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与皮肤温度、气温的温差以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若人体周围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吸收外界物体的红外线,散热受到影响,体温反而升高。   (2)传导和对流散热: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其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给机体表层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其相接触的物体。根据这一道理,可利用水袋、冰帽等给高热病人降温。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管径,改变机体表层的血流量,从而改变皮肤温度,以减少或增加机体热量的发散。如在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亦大大减少,起到了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机体表层的散热作用便大为增加,防止了体内热量的积聚,使体温不致过于升高。   (3)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停止作用,此时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在人的正常体温条件下,身体表面的水分由液体状态转为气体时,每1克水蒸发为水蒸气,要带走0.58千卡的热量。因此,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可带走多量体热,而起到散热作用。若无汗液分泌时,从皮肤和呼吸道也有水分不断蒸发,这种不显性汗量每日约1000毫升。机体活动时,此种不显性蒸发量增多,体温每升高1℃,增加蒸发量为15%。若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或大面积烧伤病人存在汗腺分泌障碍,在热环境中由于皮肤不能散热,体温可明显上升。      体温调节中枢在什么部位?   曾经有人对恒温动物的脑作过分段切除的实验。实验发现切除大脑皮层和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虽在行为方面出现异常,但仍具有维持恒温的能力。如再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能再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这些实验说明了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曾有实验认为,下丘脑前部,在前连合和视交叉之间,主要是促进散热。而下丘脑外侧区的后部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   也有实验证明,下丘脑前部并不是体温调节中枢,而是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脑后部,则可能是对体温情况加以整合的部位。下丘脑后部能将由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发生的神经冲动和从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统一起来,并对体温进行整合调节。
    1*** | 2008-04-21 09:04:49 581 33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人体常识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