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8个月的宝宝长了毛细血管瘤怎么办

首页

8个月的宝宝长了毛细血管瘤怎么办

长在额头,是女孩。有人说用冷冻有点说用激光,哪种方法好???还有朋友的小孩《几个月》眉毛上有指甲片大小的胎记,有什么方法可以去除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2-14 07:25:03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不必恐慌一般5岁左右就会消失不消失在去医院做手术也不迟,很简单的小手术 至于胎记呢还没有什么好办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过分在意的

    单***

    2008-12-14 07:25:03

其他答案

    2016-08-04 09:16:27
  • 婴儿毛细血管瘤一般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6个月以内生长会很迅速,在一两岁的时候会逐渐的停止生长,它是很影响美观的,破损以后也会有大出血的危险,这时候家长应该密切留意孩子的状况。如果血管瘤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又严重的影响孩子的美观,就应该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目前应微创疗法治疗血管瘤较为科学,例如超声微创介导治疗、高频电凝微创治疗都是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

    繁***

    2016-08-04 09:16:27

  • 2008-12-15 15:35:23
  • 问医师,专业医师,很专业的医师,非常以及特别专业的医师。生病是大事,别让我们这帮只会用abc的人耽误了。

    1***

    2008-12-15 15:35:23

  • 2008-12-14 21:22:53
  • 这个我知道哦,我儿子头上今年刚刚长了一个血管瘤,六七月份的时候长的,没几天就长了起来,刚开始也没在意,可是后来被他抓破一次,结果血流不止,我们才重视起来,去了几个医院看有的说是血管瘤,有的说是血管痣,弄的我们也没主意,只有尽量不让他碰到,后来我们回到河北的娘家,在医院看的,说是血管瘤,用冷冻的,不到几分钟就好了,只花了五十块钱,一星期左右就好了,现在还有一个小疤痕,不过估计会没有的,所以你还是最好到医院去做了,祝你女儿好运哦

    罗***

    2008-12-14 21:22:53

  • 2008-12-14 08:21:27
  • 楼上的太罗嗦!
    告诉你:1.别担心,现在医院可以治。
            2.越早越好,一般是激光治疗,也有用冷冻的,治的早留 下的疤痕会平复如初的,不会影响日后的容颜!
            3.祝你和孩子幸运。

    我***

    2008-12-14 08:21:27

  • 2008-12-14 02:54:19
  •   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血管瘤并非肿瘤,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的,可以再观察2-3月是否消失,治疗可以考虑作激光。
       血管瘤常见的有5种,不是每一种均需治疗的,有的会自行消退,请看一下以下的介绍,确认你宝宝属于哪一种,再对症处理。 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
      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婴儿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做好家庭护理,掌握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小儿常见的血管瘤有以下五种: ◎橙色斑 出生后即有,斑块大小不等,呈橙红或淡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轻压即退色,哭闹时颜色加深。
      橙色斑多见于前额、上眼睑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后数月内自行消退,不必处理。 ◎红斑痣 又称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
      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毛细血管瘤 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出生后就已存在,6个月内生长迅速,一二岁后逐渐停止生长。
      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同位素敷贴等方法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
      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注射硬化剂或行手术切除。 ◎蔓状血管瘤 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
      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即属于低流速血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
      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
      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
      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 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仍然存有争议,近年来的研究日益倾向于其性质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因此,畸形的血管结构与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包括浸润骨骼在内的许多现象。
      但这一结论与许多传统观察不一致,因此尚未在不同学科间达成共识。 相比较而言,婴幼儿的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复杂,有些在出生后短期内迅速生长,并对激素治疗有效,还有自然消退的病例;有些则在出生后即发现,并较稳定地持续到成年,即使早期进行激素治疗也无效。
      因此,以形态学为分类标准,可能难以解释海绵状血管瘤的这些不同的特性,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中存在部分病例,其性质属于血管畸形,而其他属于皮肤深部的血管瘤。 在婴幼儿血管瘤中,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是仅次于草莓状血管瘤的常见类型,也被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一般认为这是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体,往往出生时即已发现,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快速生长;有时是先表现为草莓状血管瘤,以后较快地扩展为真皮深层或皮下肿块,有的则反之。其中有少数生长特别迅速,易于侵入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破坏容貌、影响进食与呼吸,或器官移位、阻塞甚至损坏等严重后果,称为婴幼儿致命性血管瘤或重症血管瘤。
      对混合型血管瘤的病理观察证实,所谓的两种血管成分十分难以区分,而以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为主。其自然病程也与草莓状血管瘤相似,有自然消退的倾向,对激素治疗有效,消退的结果有时是不完全的,代之以脂肪和纤维组织。 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除了上面提及的相对常见的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及Parkes-Weber综合征外,还有两种罕见的综合征可伴发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一种是Maffucci综合征,这是累及软骨和血管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往往表现为多发性的海绵状血管瘤伴发一侧肢体末端,如指(趾)骨和掌(跖)骨的骨软骨瘤。Jaffe的统计表明,此类患者中,50%的骨软骨瘤将发展为软骨肉瘤。 另一种为蓝色橡皮奶头样痣(Blue ubber-bleb Nevus)。
      这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肠血管瘤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儿出生时即有海绵状血管瘤,以后增大、增多为橡皮奶头样中间凸起的独特形态,中心为深蓝色,质软,一般仅为针头或小米大,但最大的可达到3cm以上。体表的这种血疱少可单发,多则达数百个,有时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内可广泛累及,破裂时则引起黑便与贫血,甚至还累及肝、脾、胸膜等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历史及临床特征,通常不难诊断:(1)出生时即出现,病情随年龄而增长。(2)隆起或稍隆起皮肤表面,呈蓝色或紫红色;压之可缩小,去压后恢复原状。(3)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及头部。(4)组织病理可见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微小静脉构成的薄壁血腔,有时可见血栓形成、机化和钙化现象。
      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 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兼有扩张性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既能毁容又可造成器官的功能障碍,治疗上不能等待,应尽早采用各种方法积极进行治疗。 A。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 、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
      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故应用十分广泛。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
      常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硬,使其功能受到影响。 B。铜针留置 铜针置入瘤体后,电荷的作用使血液中的固体成分凝集于铜针四周诱发血栓形成,闭塞血管瘤内血窦和与之相通的血管,瘤体消退。
      铜针留置法安全、创伤小,费用低廉,对有多条较大血管与之相通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大,效果差,采用铜针留置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C。激光治疗 由于激光穿透深度有限,对位置较表浅、交通支少者疗效较好,而对位置较深,有广泛交通支者疗效较差。治疗时要配用冷却头。
       D。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的血管瘤可以安全切除,效果也理想。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瘤,如经术前静脉造影、超声及磁共振检查,充分了解病灶的分布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准确估算失血量并确定补充方法后,手术根治有时也是有可能的。对一些范围很大、部位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考虑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待术后再结合其他治疗,有时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创面可以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
      体位或压缩试验明显的病例,提示血窦的直径较大,尤其是病灶面积大而深在的颌面部病例,单纯切除可能导致大出血,故在术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铜针治疗等,使病灶内血液凝固后,再行手术治疗。为减少术中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巨大范围广泛者可先行硬化剂注射或铜针留置等非手术方法使瘤体缩小后再行手术。
       E。其它 对于有些稳定,而且症状及对外观的影响都不显著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随访不予治疗。广泛累及肢体的海绵状血管瘤,往往通过局部的反复切除而难以有所改善,甚至由于血流动力学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周围畸形血管网代偿扩张的现象可能反复发生。对此类病例,可姑息地采用压迫疗法,即用弹力绷带长期包扎压迫,从足部到大腿根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进一步扩张并减轻症状。
       预后 海绵状血管瘤既存在美容问题,位于眼睑、口唇、舌、鼻咽等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还会导致相应的视力、语言、吞咽、呼吸等功能障碍。外伤或继发感染使海绵状血管瘤破溃时有引发严重出血的危险。少数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恶性变,继发为血管肉瘤。因此,对海绵状血管瘤应积极进行治疗。
       中医中药 唐英用消瘤易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7例。紫丹参30g,莪术12g,当归尾10g,炮山甲12g,藏红花10g,制香附10g,乳香、没药各10g,石见穿3Og,白花蛇舌草30g,淡子芩10g。据气虚、纳呆、痰浊之偏重加减。每日1剂煎服,同时吞服水蛭胶囊2粒,早晚各1次。
       结里痊愈有效率82.4 %。 最后,祝您的宝宝早日康复! 。

    老***

    2008-12-14 02:54:19

  • 2008-12-14 02:39:38
  •   血管瘤,人们比较熟悉,常被俗称为“红痣”“胎记”,常在全家正为喜得“千金”而高兴之时,突然发现脸部或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血管瘤而令人烦恼。实际上,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严格地讲,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它多为出生时或出生后几个月内就被发现,由于增长迅速、影响美观,在我国现代优生优育和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常常使家长们焦虑不安。
       1、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管瘤在医院的血管瘤或肿瘤专科门诊,家长们看着门庭若市的情景和许多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孩子及父母,常常会惊呼: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管瘤?确实,血管瘤在婴儿很常见,约有1。2~2。6%的发生率,其中40%均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即被发现。
      女婴明显多于男婴,男女之比约为3~5:1。 关于血管瘤的发生,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母细胞与发育中的血管网脱离,在其它部位残存并过度增生而成。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出现一个个血管腔,互不联通,动静脉还没有分化清除,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30天左右;第二时期为血管腔形成期,毛细血管网互相联通,出现尚未接通的动静脉结构,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48天左右;第三时期为血管基干定型期,原始的血管结构消失,动静脉连通,发育为成熟的血管,这个时期一般在怀孕后60天左右完成。
       由于种种原因,在血管形成不同时期的发育异常或原始血管组织残留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生。如在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发育停滞或有血管腔未联通而残留,即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瘤,残留原始血管存在于皮肤即为草莓状血管瘤;残留于皮下组织、肌肉等深部组织即成为海绵状血管瘤;而在血管腔形成或血管基干定型期发育异常,异常沟通持续存在,就可以发生动静脉瘘等血管畸形;因此讲,血管瘤与其它良性肿瘤不同,其严格的讲,只是一种脉管畸形或者说是一种血管的形成异常。
       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至今尚无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一般认为父母的遗传、父母的内分泌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血管发育。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发生机会也多。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随着婴儿出生和断母乳,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所以导致婴儿血管瘤自然消退。也有学者根据这个理论而应用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治疗血管瘤。 2、血管瘤的分类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很多。
      传统分类法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然而,同属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色斑则从不消退;海绵状血管瘤中大部分有自然消退表现,少数则不能消退;蔓状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和临床演变更与其它血管瘤不同。
      总之,如此分类在形态、行为和预后方面并不一致。 1982年国外学者提出新的分类法,应用组织病理、自动射线照相、免疫荧光测定、超微结构观察等技术,依据血管内皮特征将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分为两大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1)按血管内皮细胞病特征分类: ①血管瘤:为胚胎性良性肿瘤性畸形,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生后自然消退的生物特性,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生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消退率可达98%,半数在5岁内完全消退。
      临床上的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80%。 ②血管畸形:以异常血管扩张及沟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组织表现为特征。主要由静脉起源,偶有毛细血管、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有动静脉瘘。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极少部分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所谓的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
      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其中橙色斑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均不会消退。 (2)血管瘤的临床分类:即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①草莓状血管瘤:有被称为毛细血管瘤。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淡红色边界清、不高出皮肤的先驱斑,迅速增生,变成鲜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状肿块,柔软、压之褪色。
      粘膜和内脏的毛细血管瘤常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②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体位于皮下,质软而呈囊性感,皮肤隐现蓝色。 ③橙色斑:又称新生儿斑。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肤,轻压退色,常在数月内自然消退。 ④葡萄酒斑:深红不规则片色斑,不高出皮肤,指压不退色。
      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按比例增大,不会消退。 ⑤蔓状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肿瘤位于皮下,呈迂曲多索状,有博动、震颤和皮肤温度增高,受累肢体可有增粗、增长。 ⑥血管球瘤:多位于掌、足底的皮内或皮下,可见紫红色皮下肿块,扪到小结节,常有触痛。 3、大多数血管瘤是可以自然消退的许多血管瘤患儿的家长当发现孩子患有血管瘤后,抱着极大希望来到医院就诊,而医生却请他们回家观察,等待自愈,这往往使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医生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呢?为什么医生要让家长等待自然消退呢?血管瘤等待自愈过程中有没有危险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谈起。 由于血管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由胚胎性血管组织的过度增生而发展成的肿瘤性畸形。一般来说,血管瘤的自然过程要经过生长、静止、消退三个时期。
      以毛细血管瘤为例,多数病儿在出生以后10~50天,皮肤上出现红色小点,随之进入生长期,即在出生后2~6个月,血管瘤迅速生长,红斑范围迅速扩展,形成高出皮面的红色肿物,很象草莓,所以又称草莓状血管瘤。以后,经过1~2个月的静止期,肿瘤生长缓慢或停止。
      大多数血管瘤在生后8~12个月进入消退期,表现为血管瘤张力减退和褪色,在血管瘤中部出现白色条纹,以后苍白区域渐渐扩大,血管瘤逐渐缩小,缓慢消失。一般在1年至1年半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延长至3~5年完全退尽的。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曾追踪观察123例血管瘤的消退情况,开始消退年龄为出生3~18个月,大多数在出生后10个月;完全消退年龄为4~30个月,平均为19个月。
      据文献统计,93。9%的血管瘤可自然消退,完全消退后,皮肤外观正常,无任何痕迹。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婴儿血管瘤会自然消退,因此切莫急于治疗。 一个前额眉间草莓状血管瘤女婴自然消退的真实照片。患儿8个月时,血管瘤经过增生期,已处于肿瘤最大但不再继续生长的静止期;当患儿11个月和16个月时,血管瘤逐渐消退,褪色、变平,当孩子28个月时,血管瘤已完全消退,局部与正常皮肤一样,外观容貌令人满意。
       以往,由于对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缺乏认识,常常采用手术、冷冻、激光、放射、硬化剂、激素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这不仅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远期随访也证实,上述各种治疗会带来许多后遗症,美容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据报道,各种治疗后后遗外观瑕疵可达50%,还有约30%的复发率。
      常见的后遣瑕疵有红斑残留、皮肤疤痕、局部色素减退、放射线照射区域肌肉萎缩、骨骼发育不良等。有学者指出,血管瘤的主要损害不是来自病变本身,而是由于过度的治疗所致。 当然,应当承认,有一些皮肤血管病变是不会消退的,可终身存在。这种病变实际上应属血管畸形,常由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或淋巴管组合而成,时常有微小的动静脉瘘存在。
      临床所见的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其生物特性和表现与血管瘤完全不同,通常在出生时即已发生,并随小儿年龄增长而按比例缓慢生长,无增大的迅速生长史,从不消退。对这种血管畸形目前主张应当治疗。

    雪***

    2008-12-14 02:39: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