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何为本体?请谈谈你对本体的理解。

首页

何为本体?请谈谈你对本体的理解。

可自何为本体、本体为何、是何缘由等角度来考量。请用心思考,拒绝浮夸,以及义袭他人。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9-11-24 22:23:29
  • “本体”即世界的终极和本原。中世纪即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体。近代思想家认为古人所说的本体是不成立的,本体就是人对世界终极的认知或体认,故有所谓“认识论转向”。
    现代人基本否定本体的存在,认为本体只是一个信仰问题,人的认识是不可能达到的——他们认为,在有关终极问题上人类最多只能假定它的存在,而不能论证它的存在,所以有关本体问题在认识论是都是假问题。同时,本体论问题是专制主义的代名词。
    

    q***

    2009-11-24 22:23:29

  • 2009-11-14 14:07:42
  •   本回答不仅为答本题而已,亦是对楼主对我上次回答的评论的回复。
    首先。本体者,名字而已,名者,公器也。故人人皆可称本体,但观其所指如何尔。
    我所言之本体,为最常见之用法,即超越形而下的现象界之形而上的本体界,本体界即一界,一界即一,一即本体,故本体界即本体,本体即本体界。
       所谓现象者,人现而象之也,现象界之现象皆为有分别,有条件,有前提,有限制,有时限,有能有所,有主有客,有智有境(如你看事物时,你为能,为主,为智,事物为所,为客,为境。即佛家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依现代西方哲学说,现象皆为人用十二范畴(是否一定为十二,可商量)决定自然界而得,而自然界之真实面目(即物之在其自己,即佛家之如相。
      如相即也是康德的物自身。儒家之杀身成仁即超越现象界之表达!)绝非研究现象可得知。而本体界却与现象界对翻。本体无对待,无条件,无前提,无限制,无时限,无长短,无形无相,用朱熹的话说为有而不在(细细体会)能所双泯,境智不二(自其作用言,注意)!由其有觉称其为心,由其有理称之为性,心也,性也,皆本体之不同称谓尔。
       下面答复楼主对我回答的评论。 唉,罢了,朋友您似乎对儒学亦浸润有时,咱什么时候再找新的平台一起切磋,呵呵。谢谢您的参与!欢迎多多交流! 牟先生自己慧解不够、作雾自迷也就罢了,而又逞臆造说、妄判古人、厚诬贤者,最是为人所不齿! 我们若真能会得,自不难发现周、张、二程、朱子、象山、阳明皆为亲证本体者,唯对于本体不同层面的强调各有不同而已。
      牟宗三以彻底的唯心论解阳明,再依其所解之阳明学判有无、断是非,直是大胆妄为,害人不浅! 还有,自本体言,熊主心、物不二,心、物皆是用,然又不离体,但牟则主彻底的唯心论,直与熊背道而驰,二人名则师徒,实则陌路,焉能同在一系?朋友对宋明儒学的这个分系,我已见过好些次,虽然自冠之以相应名称,但显然主要是依从的牟宗三学说。
      可是牟先生则根本不证体,其分系说焉能足信? 此非浅尝辄止之辈可知也,亦非狂妄自大之辈可识也!”最后这句话很厉害,呵呵 1,儒学是立体起用之学,有践履,有体证,浸润者特末事尔,两千年来文人士子皆浸润其中,真为儒家者有几? 2,本体无名无相,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所有对本体的解释不过为指点语尔,何有层次可谈,有层次者现象尔,可见老兄未识何谓本体也。
      又证得证不得只有自心知,我非谓朱子到死尚未证得本体(此为学),但由朱子所开的心气之学的系统是不能直接证得本体的(此为教)!(牟宗三亦此意)。 3,熊先生是说过心物不二,可惜老兄一看本体就激动,所以不知熊先生所指之体乃体用不二之体,此乃体用一滚说,体即用,用即体,心即物,物即心,心物不二,体用不二也,体者,心也,用者,物也,心物岂真皆是用乎? 4,如果心是指本体之能而言,那末儒学当然都是唯心论,不是唯心论的就不是儒学,不仅如此,佛教,基督教,道教皆为唯心论,兄弟何惧一唯心论之名,不过一名字尔,兄弟有顾忌何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兄弟尚未得本体之勇乎?! 5,熊先生亲自说过牟先生为北大自有哲学系以来第一人,熊先生最敬仰莫过二人,一为王夫之,一为王阳明,而其有对王夫之之儒学评价甚低,特喜其史学尔,熊先生亲自说过心是能,兄弟何不见也? 6,牟宗三证体不证体只有其自己知道,兄弟如何知道也?佛家言,心中有佛,汝就是佛,心中无佛,见佛不识佛,希望兄弟心中真有佛在也。
      后生小子妄讥先贤,恐非为人之道也。 7,其实我与牟宗三亦不同也,我意儒家之分系如下: 儒家由道德(即是非)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儒家主要有两路: 1,心为气,为形而下,性为理,为形而上。由理主气,由心认理,本体为不动的。即,伊川,朱子,王夫之一路,心和性是主客关系,人只能在心上用工,由于心性不一,心和性永不能为一,所以导致了此系把孔子抬高为圣人(虽未明说),而其它人只能为贤人。
      如朱子对孔子每事问的解释是孔子会而而故意问,以示谦虚,此即表明孔子无不知,无不能,而人谁能无不知乎? 我称此系为心气之学。 2,心性为一,皆为体,为形而上,本体为动而无动。即明道,张载,陆象山,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熊十力,牟宗三,蔡仁厚一系。
      此为儒学正宗,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平常所谓满街圣人即出此。我称此为心性之学。儒学只此两系。 另有一系比较特殊,即儒家浑天之学,即气,心,性,理一滚说,此按上面之两系亦分两类:张载,熊十力为心性浑天之学,王夫之为心气浑天之学。 此虽亦有不同,然只是枝节尔,何妨牟宗三为大贤,何妨熊十力为大师乎?望兄弟平情观之,用心体之,私欲尽净,天理流行,不然说东说西,恐终为门外汉也。
      此决非浅尝辄止之辈可知也,亦决非狂妄自大之辈可识也!” 再破再评议。 1,本体不可说(注意,说为用概念表示之意)。然可指点,指点者,皆为教尔。证的本体的可指点,证不得本体的也可指点,知本体之名皆可指点,其皆证本体乎?故曰,证得不证得自知尔。
       2,“亦不与我所证得符,故知其不证体”。此真荒谬尔。无话可说也。戏论也。 3,“心中有佛”此乃譬喻,佛者,譬本体也,你证得本体,方知他人对错尔。读人文字岂可如此执着文字,难怪不差缪也。 4,须知本体人人可说,一为画饼充饥,一为自食自饱,同乎?伦敦举行奥运会,有去参加者,有在家看电视转播者,同乎?此亦譬喻也,兄弟勿再谓我不知何谓奥运会,我只知儒圣尔。
       5,熊十力之学何尝大变,只是你自己执着名相罢了。体用不二本儒家千载固有之说,其晚年特出讲之,有何奇怪?至于儒家分派,此乃历史考证,特末事尔!(有人拿此做文章,自有原因,不多谈)。 6,汝说之心,心气尔,形而下之物,称物亦可,(以前唯物论者以此批驳儒家为唯心,甚可笑,此才为真唯物尔,由有气本论之说,气即气,心即心,儒家说天地之间人为贵,何尝否定气乎?但气为形而下,心为形而上,人皆有气,但有几人有心,此乃孟子之禽兽尔,天山生雪莲,天山即雪莲乎?)儒家所说之心,形而上之本体,岂可称之为物?唯物论者可否定儒家,但不可用心气来批驳儒家尔。
      唯物论者一边批驳儒家唯心,一边论证儒家亦有唯物成分,甚无聊。气即物,何不唯物?体唯心,何不唯心?但看本根尔!! 7,其他几点无可说,因其关涉太多,理解问题,学力问题,利害问题等等。儒家之学本非口舌之谈,要在修己身,养己性,一与福利挂钩,不晕倒者无几也,此即大陆儒学不振之原因,兄无谓熊先生晚年也留在大陆也。
      熊先生晚年甚苦闷,所谓“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也。 我的告结: 1,依楼主之说,牟宗三不见体,即王阳明不见体,即陆象山不见体,即孟子不见体,只剩下朱熹和熊十力(还是49年以后)见了体,中国几千年之儒学只剩下一个半的见体人(朱子和晚年熊十力),其他皆为盲人摸象,可乎? 2,依楼主之说,熊十力早年不见体,晚年才见体,此事历史上亦有之,如朱熹之中和新旧说,聂豹之良知未发已发,此二人幡然大悟后即大张旗鼓宣扬之,因其为独得之故,何故熊十力晚岁悟体,竟无一语乎?何况抛弃唯心论迎合历史潮流之壮举乎? 3,楼主为迎合熊十力早年不见体,晚年才见体之说,竟对熊先生晚年苦闷,忧惧,直至精神崩溃,绝食而亡(详见百度百科和其他众多历史资料)之事实视而不见,使熊先生晚年"被幸福",于心忍乎? 4,其它理论疑点甚多,因楼主成竹在胸,故不多谈。
       5,其实楼主之言,皆为上唯物论上凑合也。儒者,人之需也,非谷(五谷也,钱也,饭碗也)之需也,不然即为俗也!!切切!! 呵呵。就着阁下的总结,我也就再申论两点罢。1。无论是本心还是习心,皆浑是一心。此浑是一心之心正是与物同体或者共有一本体者。
      2。草木瓦石非无心,其心谓未发见可,谓即吾人之心亦可,因其与吾人原自一体。若执以为草木瓦石无心,即是分别心。看兄台似颇信佛所说,则此点即依佛学亦如此。 三评三说: 1,“无论是本心还是习心,皆浑是一心”,胡说!本心为本心,习心(注:习心为熊氏独创)为习心,本心在古人或称为本心,或称为本体,或称为仁等等;习心(熊氏或直接说明为心理学之心)在古人或称为灵明知觉,或称为心,虽古人有时把本心和习心皆称为心,但本心和习心,不是一心,比如男人和女人都称为人,但男人不是女人。
      楼主称习心是用,是有相的(可覆看上文,字字有据),本亦不错,但本心有相乎?本心有对待乎?可知本心与习心不同矣。 2,”此浑是一心之心正是与物同体或者共有一本体者。”胡说!1),与物同体和共一本体意义不同。与物同体为本心之用,此乃圣人之事,岂可随便乱讲?共一本体之本体即为本心,不过此需知“性与天道通极于无”方可言之,此乃智者之事,岂可混为一谈?2),与物同体的是本心,共一本体的本体之用只能为习心。
       3,“草木瓦石非无心,其心谓未发见可,谓即吾人之心亦可,因其与吾人原自一体。”不是胡说,是胡扯!在儒家岂可为其习心未发见乎?草木瓦石根本无习心尔!心物不二之言乃熊先生于孤穷困顿之时之独具手眼之大作,岂可如此附会乎?殆49年之后即无讲唯心论之余地矣,故熊先生即从天道处讲儒家之体用不二之说(因不可再讲人道,讲人之本心为人道),但因佛家也可谈体用,故熊先生即又点明体用不二即心物不二,体即在人之本心,在天之乾元也,此乃熊先生继儒学于绝缕之苦心也。
       4,“若执以为草木瓦石无心,即是分别心。看兄台似颇信佛所说,则此点即依佛学亦如此。”更是胡扯!佛家之心只在不出三界,岂在草木瓦石耶?!不知不说可也,别闭眼瞎说也。 5,大抵楼主对本心(即本体)毫无体会,故即认己之习心为本心也,但如此一来,熊十力先生之学说即不一致矣,于是楼主索性把熊先生一分为二,把中国儒学删去大半,只剩下一又三分之一(朱子一,熊子三分之一)之见体人,其实楼主虽对熊先生推崇备至,实非知熊先生之人也,熊氏之学不如此支离也。
      楼主虽盛谈体用不二,但却有用(习心)无体,望于此深思之。 6,本人是也对佛学感兴趣,但佛是佛,儒是儒,佛之心性从缘起性空讲,儒之心性从道德是非讲,本人从不淆乱也。 原创作品,欢迎浏览! 。

    履***

    2009-11-14 14:07:42

  • 2009-11-06 16:03:41
  • 就是自以为的本质。

    萧***

    2009-11-06 16:03:4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