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古代社会天文历法的成就有哪些?

首页

中国古代社会天文历法的成就有哪些?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5-24 17:03:28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
    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
    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的知识大量出现。如:"古历五星之推,无逆行者,至 甘氏,石氏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 行。"(《汉书 天文志》)春秋时期,沿黄,赤道带将临 近天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 齐备。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盖天说认为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太阳 绕北极旋转……。宣夜说的理论则为:'旧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气焉。是以七 耀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迟 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 也。
      "(《晋书 天文志》)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 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仪图 注》) 对于气候的变化规律,《尚书 洪范》说:"庶征: 日雨,曰肠,曰懊,日寒,曰风。
      曰时五者来备,各以 其叙(序),庶草蕃庞。"《尚书大传》中阐明了这些因 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雨以润物,肠以 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 时,所以为众验。"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 叫做"视":"视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
      "(《淮南 子 齐俗》)在战国和汉代著作中常见八方风名,而由 八个天干,十二地支和四个卦名组成的二十四个方 向在汉代已经出现,《乙巳占》中的占风图,亦列有二 十四个风向。对于风速的观测,认为风力大,"其来 远",风力小,"其发近",并根据树木受风的影响而带 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把风力分为八级:动叶,鸣条, 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和飞沙石,拔下树 及根。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 《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观测 冬至或夏至天气的湿度情况。并用阴阳二气的理论 对其进行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 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淮南 子 天文训》)此即所谓"悬炭识雨"。 上述天文气象方面的成就被吸收人中医学中, 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基础和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的 天人相应论框架中,五星变动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 的因素之一。五星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系 统。
      五星变动,各从其化,通过对四时气候的影响而 对人体发生作用。天人相应论还根据二十八宿观测 太阳行度,并以此来记数人体卫气运行周分与太阳 行度的相应规律:"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 二十八星……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 二舍 …旧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 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灵枢 卫气 行》) 在宇宙生成论上,"《黄帝内经))选择了宣夜说作 为自己的宇宙理论",[2s〕在《素问 天元纪大论》和《素问 五运行大论》中都有着与此相似的,精彩的论述。 宣夜说中的气是日月众星存在,运动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被天人相应论所接受,将万物与自然统一 于气,为阐明天人相应论的内在机理确立了大前提。
       天人相应论中气候是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 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采用 了((尚书 洪范》的五行思想,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将 其分为五类,即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分属于五 行系统。对于五气性质的阐述与《尚书大传》也基本 相同。
       1。2历法的成就 我国历法最早可能始于夏商,《夏小正》中即有 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结合体。周代的历法在商代的基 础上又有发展。当时已经发明了用圭表测影的方 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等节气。 西汉末年刘散在采用太初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三统历,收在《汉书 律历志》中,流传至今。
      "太初 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 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 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 得十分合理。……太初历还第一次提出了135个朔 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关于五星会合周期 的精度也较前有明显提高…。
      。。 '[3] 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 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 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 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 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 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
       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 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 《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 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 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 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 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 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
       《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 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 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 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 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 区的地理特色。
       《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 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 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 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 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 实际的。
       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 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 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 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 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
      二曰 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 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 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 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 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 供了科学依据。
      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 《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 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 《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 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 内容。
      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 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 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 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 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 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 《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 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 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 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 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 活动等)。
       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 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 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 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 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 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 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 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
       《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 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 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 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夏小正》和《吕氏春秋》的这 种思想和认识方法也为古代医家所采用。
      他们将动 植物的生息规律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参照。在 ((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中就有五畜,五谷,五 虫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人五行系统中,与季节气候变 化,人体脏腑功能,情志活动等相参互应,成为天人 相应论的内容之一。这一宇宙框架与《吕氏春秋》的 宇宙模式极其相似,只是《内经》的偏重于人体,而 《吕氏春秋》的偏重于人事罢了。
      [41 上述是秦汉以前中国自然科学中有关天文气 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天人 相应论的有关内容,更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据,才使其 至今仍保持着真理性。可以说中医学天人相应论是 生产实践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共同产物,是中医学 理论体系之精华所在,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 义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充分说明了其科学性。
       。

    w***

    2010-05-24 17:03: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