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中医

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本人想自学中医,但医学的书太多,有没有好的介绍几本呀,
冷*** | 2011-05-01 15:58:35

好评回答

2011-05-01 18:10:52
季*** |2011-05-01 18:10:52 3033 1596 评论
如果是自学的话可以先看孙广仁的《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  《伤寒学》熊曼琪  《金匮要略》范永升  《温病学》林培政 再接下来可以学习不同的专科  《中医内科学》周仲瑛
《中医外科学》李曰庆  《中医妇科学》张玉珍  《中医儿科学》汪受传  等等等等      这是按照我们学校的课程规划写的哦,可以参考参考!
0/300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2011-05-06 23:54:22
  • 一,在考研专业里,中医是照顾专业,就是说考了研的都可以去读,不管你报考的是什么专业,如果不是这样,中医学院早就招不到人倒闭; 
    二,在国家医疗政策里,中医是扶持对象,国家不发钱,中医院的医生都无法生存; 
    三,从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看,年年降分,降到比二本院校还低,就算是七年制专业也要一个个打电话请进来读。 
    这三个现状说明,如果想在中医上实现理想是白搭,那么多人到了研究生阶段都不愿意继续中医学...

    查看全部>>

    一,在考研专业里,中医是照顾专业,就是说考了研的都可以去读,不管你报考的是什么专业,如果不是这样,中医学院早就招不到人倒闭; 
    二,在国家医疗政策里,中医是扶持对象,国家不发钱,中医院的医生都无法生存; 
    三,从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看,年年降分,降到比二本院校还低,就算是七年制专业也要一个个打电话请进来读。 
    这三个现状说明,如果想在中医上实现理想是白搭,那么多人到了研究生阶段都不愿意继续中医学业足以解释这一点;如果想通过当医生赚钱,当中医生也不是个好行当;没有必要为 了上个有名无实的一本学校报广中医,就算你不报,到时也会有电话征求你要不要读。 
    几点建议: 
    一,如果只是想当医生,可以报南医,如果实在不行,就广州医学院,考研再考个好一点的西医院校; 
    二,如果是想实现在中医上的理想,劝你慎重,这个决定可以到读研阶段再做,不管本科读的什么专业都可以到中医学院读研; 
    三,本科最好选择好一点的学校,综合院校首选,其次才是专科院校,广中医之所以会是211是因为山中无老虎,不得已要在中医院校里选个211,南方医的师资跟实力比广中医 强多了却不是211,因为西医院校老虎太多了!随便上个西医院校都比上中医强。近年中医学院闹出的抄论文,打压学生的新闻比比皆是,一句老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时*** | 2011-05-06 23:54:22 3030 1601 评论
    0/300
  • 2011-05-06 18:16:29
  •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

    查看全部>>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2*** | 2011-05-06 18:16:29 3040 1598 评论
    0/300
  • 2011-05-02 11:45:21
  • 中医博大精深,结合现在人的古文水平考虑,和学习经典考虑,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入手,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然后学习中医诊断学,重点是舌诊和脉诊,神农本草经,基本就能开始临床实践。
    小*** | 2011-05-02 11:45:21 3017 1601 评论
    0/300
  • 2011-05-01 18:48:21
  • 五本基础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另外还可看一下《步入中医之门》,《气的乐章》,《医间道》等这样的书
    心*** | 2011-05-01 18:48:21 3014 1601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