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结合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解析花的象征意义

首页

结合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解析花的象征意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1-05-05 15:45:14
      中文摘要】:《红楼梦》里的“花”,屡次出现并被赋予情感色彩而成为意象的地方达几十处之多。这几十处是作者曹雪芹的苦心经营。在这样一部涉及内容丰富的古典名著中,“花”在很多处上升为“花意象”。尤其是宝玉生辰时候的花名签更是集中地用各种花来分别预示几个重要人物的命运。
      这里所说的“花”并非单指桃花、杏花之类,乃是富有情感之形态的象征物。它们都是包含着深刻“悲”意象,象征并预示着大观园中女孩子们无法逃遁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花意象;红楼女子;悲剧命运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lowers", has emerged and is granted emotional color as images of dozens of local offices in circulation。
       This is the author Cao Xueqin dozens of painstaking efforts。 Involved in such a rich classical works, "Flower" in many offices rise to the "flower images。
      " Especially when the person got into Baoyu is focused more to spend each year in a variety of several important figures fate。
       It said "the flowers" is not simply refer to the peach, apricot flowers and the like, it is very emotional patterns plants。
       They are contained profound "sense" to the idea, a symbol and , the girls were unable to escape the tragedy of the outcome。
       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flower images;a harbinger of Wonderland Park;tragedy of the outcome。 红楼梦中的花意象摭谈 引言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警幻仙子的开场曲,充满了梦飞云散、花落水逝的春天的悲歌。
      花开是喜,花落则悲:喜的是“荣华正好”,悲的是“无常又到”。“花”这一美丽的表象,经过作者的情感倾注,被赋予悲剧性的情感内涵,也就上升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花意象”。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警幻仙子给宝玉品“千红一窟(哭)”茶,斟“万艳同杯(悲)”酒。
      这里的“千红”、“万艳”皆是花的代称,而这一“哭”、一“悲”,也给全书定了一个苍凉而凄婉的基调。 俗话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以花喻女子,正是因为其美丽而惹人怜爱,大观园中的妙龄女子,哪个不是如花一样“鲜妍明媚”? 李纨认为,除了黛玉,“别人不配作芙蓉”;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由此可见,作者对女子的敬爱就源于她们的自然本性,而非世俗的“金玉”之性。
      但谁又能想到花落时便是女子憔悴之时,即所谓“花残叶枯”。书中不仅以“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花事凋零来概指大观园诸多女子最终风流云散的结局,而且在某些具体情节中以花喻人来暗指和预示女孩子们各自的命运及未来。 所谓“悲”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花是美的,而花期是短的,更兼风雨之狂暴,所以,喜的花、悲的花,红的花、白的花,都在飘落中成为“悲”的意象。
       花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所谓女子命运之悲剧,纵观古今,莫过于早年夭折、所嫁非人、新婚丧夫、远嫁他乡、遁入空门这五种。而《红楼梦》中便囊括了这五种典型的悲剧命运:早年夭折者如黛玉、晴雯、香菱;所嫁非人者如迎春、袭人;新婚丧夫守寡者如李纨、湘云;远嫁者如探春;遁入空门者如妙玉、惜春等等,而作者在归结这些悲剧的时候又一一赋予了其各自不同的花意象,这又一次使“花”从单纯的、没有感情的死物上升为女子命运与品性的代表:如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探春为瑶池仙品的红杏而香菱则是联春绕瑞的并蒂花……这与各人的性格、命运一一相合,堪称各人的命运之花。
       (一)黛玉与宝钗:芙蓉与牡丹同为封建祭坛的牺牲品 林黛玉是小说中的第一女主角,作者在塑造其形象时多次以花来比拟她。在《红楼梦》中以花拟人,拟得最妙的也是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便是以芙蓉比黛玉。 书中第六十三回是这样描写黛玉抽签的:当宝钗、湘云和香菱都掣了各自的花签后,该轮到黛玉掣: 黛玉默默的想:“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
      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再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1] 记得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其名篇《爱莲说》中描写莲之高洁用了“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词句。
      可见,以芙蓉喻黛玉是旨在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脾气与本性。这种独树一帜的孤傲与叛逆,终被封建制度所扼杀。 再来看薛宝钗。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地位仅逊于林黛玉的人物,也是作者眼中另一个“美的极致”。作者让她在怡红寿筵上抽得一枝牡丹签,并将其封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群芳之冠”。
      关于宝钗抽签的具体情节,小说中是如此叙述的: 宝钗便笑到:“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一摇,伸手掣出一签,大家看时,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云“在席者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杯为贺。
      ”众人看了都笑说:“好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地念“任是无情也动人”……[2] 花作为自然之物,本无雅俗之分,但经作者对其加以审美观照后就比较容易分出高下来了:花之美如芙蓉,美中带着清秀,透出高雅,为花之清品。
      而牡丹,虽雍容华贵,称为国色天香,却不免显得艳俗。 从宝钗花签上的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来看,“无情”与“动人”似乎是相悖的,那么这个“动人”究竟何指呢?似乎不是贾宝玉为之而动。通篇来看,宝玉所最钟者在于黛,而在书中虽有“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里颠来倒去地念‘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情节,这里似可窥出宝玉内心的一点端倪。
      可能他还注意到“无情”与“动人”这种奇怪的联系。看来,所谓“动人”也只能说是指她在贾府上上下下所取得的好感和赞誉,实际上,这也正是其恪守封建道德规范,投时所好的结果。作者在有一回中称其为“时宝钗”,似乎也不是无缘无故地用了这个“时”字的。 牡丹,从来就是与“时”相联系的,宋代有诗云: 雪里烟村雨里滩,为之如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3] 这里也就是说,时人所欣赏的不过是牡丹一类的花,当然也是牡丹本身——这倒是与这位皇商小姐的身份与脾性相切合的,但她没能被自己钟情的人所“动”,作为封建制度忠实的维护者,仍被这种制度无情地吞噬,其悲剧可见一斑。
       在故事情节中,尤其是叙述宝、黛、钗感情纠葛主线的时候,常常是把钗、黛二人比照着写的。比如在第五回,预示着书中几个重要人物命运结局的一套【红楼梦曲】中的第一支【终身误】说: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4] 由该曲看,作者把宝、黛爱情称作“木石前盟”,而“金玉良缘”则是指贾、薛联姻;曹雪芹说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就是说“木石前盟”以悲剧告终,而“金玉良缘”则变成了既定事实。
         表面看来,“木石前盟”为“金玉良缘”所取代,似乎是林黛玉败在了薛宝钗的手里,但事实上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在与林同是叛逆者的贾宝玉看来,薛宝钗与他根本就是两路人,“金玉”之配也根本无所谓“良缘”。所以,他在二人结合后“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最后终于“悬崖撒手”,以遁入空门的做法来对“金玉良缘”予以否定。
       再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考察,钗、黛二人也常常是以对立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在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薛宝钗对的是“水荇牵风翠带长”,极力歌颂贾府眼前的盛景,而林黛玉只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在一片歌颂繁华太平声中加上了否定的一笔。
      又比如在第三十七回共赋海棠诗的时候,林黛玉笔下的海棠是“娇羞默默同谁诉”、“秋闺怨女拭啼痕”的孤高凄恻的形象,又兼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纯洁忠贞与叛逆;而薛宝钗所咏的海棠则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不语婷婷日又昏”,完全是一位端庄雍容、矜持稳重的贵族淑女的形象。
       另外,作为皇商出身的小姐,薛宝钗察言观色、投人所好的本事学得也是很到家的,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无怪乎贾母会当着众人面说: 千真万确,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5] 所谓“算起”云云,其中也自然是有林黛玉的。
      对于另一位权威人物元春,宝钗的的马屁也是拍得既明显又含蓄。那次元春省亲,薛宝钗题诗“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把自己摆到如此卑微的地位,也是她独有的。上述种种林黛玉是根本想不到,更做不出的。所以贾府上下人等的心目中,形成了二人鲜明的对比: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远没有宝钗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得人心。
       接下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宝、黛、钗的情恋纠葛问题。贾府在选择媳妇的问题上,舍林而取薛,应该并不是完全由贾府几个当权人物的好恶所致,而是有其必然性因素的。这就是:林黛玉是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而薛宝钗则是个封建礼教的恪守者——所以说,封建礼教制度才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林黛玉以其“出淤泥而不染,著清涟而不妖”的品性与叛逆,如同一朵玲珑的泼墨莲花傲然于俗世之外,坚持着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的孤洁。这就必然导致其走向悲剧性的结局的命运。而薛宝钗的思想行为,是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但她最终也落得被丈夫抛弃,空闺独守的凄惨下场,恰似过时之牡丹,同样要被世人遗忘并抛弃。
       林、薛二人的悲剧,一个是作为叛逆者被扼杀,而另一个则是作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反被这种制度本身送上了“祭坛”,二人都成为了可悲的牺牲品。“芙蓉”果然是出淤泥而不染了,然而却因脱离了“淤泥”而枯萎;牡丹艳丽而富贵,却因不适时而遭弃。 (二)探春与元春:红杏榴花同为封建王室的祭品 在金陵十二钗中,探春是一个有其独特表现和作为的人物。
      对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作者也曾经几次用花来形容和比拟过。 第六十三回的“群芳谱”里,作者把她比作杏花。在这次夜宴的酒令中,她掣到的花名签子是“瑶池仙品”的杏花,背面还有诗句曰:“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中还有“得此签者,必得贵婿”等语。
      由此引出一番闺阁之间的相互笑乐,一派热闹融合的气氛。但是,作者绝不是在欣赏这些少女天真烂漫的快乐,而是在借以托寓得签者未来的不幸命运。 “杏”是“幸”的谐音。古时君王会其嫔妃称“临幸”,那么以女子比杏花似乎也就暗含着才选后宫,备为椒房的意思。
      另外“幸”有“幸福”之意,但联系探春最终远嫁他乡的结局来看,探春是不幸的,而这种以似“幸”实“不幸”的比喻,寓欢笑于悲哀之中,更添其悲剧色彩。 签上的诗句,原出于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是这样的: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6] 这首诗是高蟾科举落第时向达官贵人投谒之作,自比芙蓉,对既已得沐皇家雨露如碧桃和居于日边的红杏,表示钦羡,对自己的未来也并不气馁。同时,也还语含芙蓉开时碧桃红杏也不免凋零之意。《红楼梦》引此诗“红杏”之句来比拟探春,含义也是如此。
      虽曰“瑶池仙品”,远居日边,但也不免逢秋凋落。而且“日边”和“倚云栽”,对于探春来说就有远嫁的含义。这一点,与第五回属于探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分骨肉》是相互呼应的。判词中的“千里东风一梦遥”曲中的“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诸语,都实际讲远离家人,骨肉离散的,词曲对照起来看,作者所喻探春的结局是极其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封杏花为“瑶池仙品”,这是在暗指探春有过人的心机与才干。关于这些方面,作者在小说中也颇费心思地专为其设下了许多笔墨。比如作者虽点出探春没有钗、黛二人作诗时的才华,却委以“初结海棠社”的重任;在大观园兴起轰轰烈烈的“除宿弊”大改革的时候,作者让她接替凤姐代为接管理贾府日常的大小事务,让她风风光光地偿了一回“立一番大事业”的夙愿,并在称赞她的时候用了一个“敏”字。
      上述的种种皆能窥视出被誉为 “瑶池仙品”的探春与生俱来的才干与魄力。 然而,探春身为女子空有补天之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终于还是无法逃脱“红杏倚云栽”远嫁他乡、骨肉分离的命运。 探春相对于贾府的大小姐元春来说,她或许还是幸运的。
      小说中对元春多是侧面描写,唯一与元春直接相关的“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一回中,对她的描写也是寥寥数笔,使人对元春终有一种雾里看花,窥探不透的神秘感觉。 然而,这个似乎被作者作了冷处理的人物,却是小说中荣、宁二府的政治靠山。
      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7] 作者将元春喻为榴花,是有其独特匠心的。榴花开时,其色如火,所以作者在判词中又用了一个“照”字,榴花所开处使宫闱生色,喻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封为贤德妃。
       另外“榴”是“留”的谐音——作者把她与远嫁的探春暗暗作了个对比:元春是榴(留)花,而探春是杏(行)花。这一“留”一“行”,便把同为嫔妃的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揭示了出来:也就是说元春是留在京城,依傍于天子身边,以充后宫;而探春则是骨肉分离,远嫁番邦,成为番王妃。
       在一般人看来,嫁入皇家,享尽人间奢华,古时女子最大的幸事莫过于此,所以判词中也有“三春争及初春景”之句。但在元春眼中,豪华的皇宫却是个“见不得人的去处”。一起来看诗中“二十年来辩是非”这一句:这一句点明了她入宫时候的年龄。试想一下:元春生于世代官宦之家,自幼深居闺阁,诗书为伴,到了大约二十岁时,应该已经很通达人情世事了,但她在回家省亲提及深宫之时仍然是“哽咽难言”,可见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已非言语能表述得清楚的——由此可以推理,探春远嫁后的命运也与元春无异。
       作为与元春、探春相关的“花意象”,似可理解为“留(榴)而未留,幸(杏)而不幸”。 (三)香菱:并蒂菱花遭风雨 并蒂花指枝干上并排开着两朵花的草木。《花镜》载有并头莲“红白俱有,一干两花”。历史上屡有并头莲的记载,如《宋书·符瑞志》: 文帝元嘉中,莲生建康额檐湖,一茎两花;元嘉十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元嘉十七年十月,浔阳弘农祐几湖,芙蓉连理。
      [8] 并蒂花开,常常被用来比喻夫妻恩爱,历来被人们视为祥瑞。 。

    圆***

    2011-05-05 15:45:14

其他答案

    2011-05-10 12:56:52
  • 花一般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比花更脆弱,花有花期,再怎样也不是常年开放的,总有凋残的时刻,而世间更需要惜花之人,宝玉算是惜花之人,但他只是一个神瑛侍者,只是一个侍者,还是不够的。。所以花开花谢是自然规律,无须为红楼中人唏嘘感叹,只要明白自己也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颗小小花草就可以了

    g***

    2011-05-10 12:56:52

  • 2011-05-05 19:21:46
  •   中文摘要】:《红楼梦》里的“花”,屡次出现并被赋予情感色彩而成为意象的地方达几十处之多。这几十处是作者曹雪芹的苦心经营。在这样一部涉及内容丰富的古典名著中,“花”在很多处上升为“花意象”。尤其是宝玉生辰时候的花名签更是集中地用各种花来分别预示几个重要人物的命运。
      这里所说的“花”并非单指桃花、杏花之类,乃是富有情感之形态的象征物。它们都是包含着深刻“悲”意象,象征并预示着大观园中女孩子们无法逃遁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花意象;红楼女子;悲剧命运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警幻仙子给宝玉品“千红一窟(哭)”茶,斟“万艳同杯(悲)”酒。
      这里的“千红”、“万艳”皆是花的代称,而这一“哭”、一“悲”,也给全书定了一个苍凉而凄婉的基调。 俗话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以花喻女子,正是因为其美丽而惹人怜爱,大观园中的妙龄女子,哪个不是如花一样“鲜妍明媚”? 李纨认为,除了黛玉,“别人不配作芙蓉”;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由此可见,作者对女子的敬爱就源于她们的自然本性,而非世俗的“金玉”之性。
      但谁又能想到花落时便是女子憔悴之时,即所谓“花残叶枯”。书中不仅以“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花事凋零来概指大观园诸多女子最终风流云散的结局,而且在某些具体情节中以花喻人来暗指和预示女孩子们各自的命运及未来。 。

    2***

    2011-05-05 19:21: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