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关于美术,我们该如何看待?

美术跟哪些行业搭上关系了,我们该怎么正确看待?
2*** | 2011-07-19 09:08:00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2011-07-19 10:46:15
  • 怎样看待美术的本质
    镜子可以映照出事物的影子,眼睛所看到的可以说是物质的表象。但从镜像的角度而言却是与物象相反的假象。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

    查看全部>>

    怎样看待美术的本质
    镜子可以映照出事物的影子,眼睛所看到的可以说是物质的表象。但从镜像的角度而言却是与物象相反的假象。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材料手段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
    
    就本质而言,我认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可以看到美术本质的另一面。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易经》中的话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
    
    中国画的思想有些是非常经典的,例如:心无外物。虽然被确定为唯心主义思想,但有时的艺术创作是需要这样的唯心主义的,需要这样的意境的。西方的宗教艺术,克里特文明,希腊艺术,金字塔文明等等,许多建立在对自然神灵崇拜的艺术,为世界留下了七大奇迹。辩证法是一种探寻世界本质的一种方法,而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质的研究,我认为如果针对本质而言,换个惯有的角度会有新的发现。
    
    关于美的美学定义,鲍姆伽彤以拉丁语中Aesthetics命名美的学科时,将它圈定在感性的经验范畴内。表明它与传统理性知识逻辑体系的根本区别。在康德那里,美被视为源自于主体的经验判断力。黑格尔哲学坚持世界的客观存在,其逻辑体系否定先验公理。因此,黑格尔将人的经验意识称之“绝对理念”,世界不以个人感知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艺术只是被动于“绝对理念”的一部分,感知经验时客观的延展。后来的唯物主义的反先验哲学的美学思想大体沿袭了黑格尔的“客观说”,劳动创造美、创造历史与文明是黑格尔学说的进一步的发挥。
    
    艺术的发展中,到现代艺术,形式艺术多为兴盛,或者一些极少主义艺术,它们多极富个性,对艺术的表达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看似并不合理的学说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现代艺术中有艺术同样有反艺术。反艺术的出现是对传统的表现形式以及是否是内容决定形式或者说形式中是否要有内容的思考的一个挑战。如果说“反艺术”的倾向将美术分解为“行为、物质、观念”的话,那么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物化尽可以以“物”为名称。
    
    日本极少主义艺术家松泽宥,概念艺术活动,他宣布自己的艺术宗旨是“消灭物体”,即以语言文字和符号作为美术表现的唯一形式。
    
    “宇宙开始膨胀\九分钟之内温度达到九亿度\(中略)\请看窗外九亿度的世界\请看九亿度的神之龟”。
    
    存在于空间的绘画,他的艺术带有一种泛世界的宇宙观。相对于概念主义最后走进概念分析的死胡同的迷惘和彷徨,松泽宥所拥有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就是对理念世界的追求。
    
    又如草间弥生,她以布为材料制作密集的突起物覆盖椅子、沙发、梳妆台等的作品。不断重复的类似形状给人一种无限增殖的感觉。草间弥生将这类作品定位为“软雕塑”。追求无限,表现无限,是她作品的核心所在。草间弥生说,要让自己的作品像传染病一样浸透整个世界。
    
    她还以镜面反射为手段,在特别制作的房间里,将上下左右六个方向都装上镜子,多重反射产生出奇异的视觉效果。《南瓜屋》就是她将“无限”的概念推向极致的代表作。
    
    草间弥生被医生确诊患有虚幻症,但她却拥有将幻觉对象化的能力。天才的画家梵高同样患有这种类似的病症,可以看到宏伟的虚幻的景象,他画作中的景象不免其中会有他幻觉中的灵感或者陈述。艺术不止是对现实的陈述,或者是梦境,或者是主观的意识,或者是其他的什么。
    
    街头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或许难登大雅之堂,但这种流行艺术已经非常普遍深入人们的生活各处,即使是吸食大麻产生的幻觉之后在地铁的墙壁上所留下的艺术,有一种新的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或者是精神错乱的宣泄,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表达的形式和表达的过程可以是毫无感情色彩纯粹科学的展现,也可以是毫无理性的宣泄。唐代书法家怀素大师是在完全醉酒的情况下完成创作的,用样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也不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诗百篇的。创作是需要作者的情感的,是需要创造的,同样有时不需要太清醒。
    
    管木志雄,他认为比过程更重要的是结构,比艺术家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知觉和认识的问题。在这里更能看到“物”的存在,从而体现出不作任何修饰的“放置”的哲学理念。
    
    他一贯的创作宗旨是注重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与设置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这种“关系性”来创造新的切入点。
    
    海德格尔的哲学提出“栖居”就是对人的存在做最抽象的寻思,他写道:“栖居,即置身在平静中,意味着在自由和保护中持守在平静里,这种自由让一切守身在其本性之中。……一旦我们考虑到,人存在于栖居中,确切的说,人是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那么整个栖居领域便向我们开显出来。”海德格尔的“栖居”不是指一般的诗化生存方式,而是让终有一死之人,以最自由的意识存在于大地之上,通过肉体去体验意识存在的最高意义。理论上非常接近中国玄学的意境,不如说更接近尼采主张通过意志强力去解决生理学现象,自杀只是其中之一,艺术自我超越也一种特殊存在方式。
    
    可是,艺术的不稳定性特质是因历史与文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客在显现,人不是绝对被动自然与社会的产物,相反,文明社会的政治制度、工具技术、审美文化和价值观念带有明显人为创意的特性,完全丧失了自然纯粹属性。也就是说,人在有限的生命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塑造来超越本质局限。
    
    艺术的本质,不应该用语言去局限它,这并不是一种概念,同样不是短短几句话可以去揭示的东西,艺术是一种感受,一种顿悟,一种幻境,一种表现等等,每个人看同样的画作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许是极端的,或许是毫无道理的,存在同时也是合理的。有时艺术也是不需要理由的。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建。这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换言之,艺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社会经济上层建筑的发展,艺术会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下去。
    
    j*** | 2011-07-19 10:46:15 60 16 评论
    0/300
  • 2011-07-19 10:02:27
  • 美术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即使以后不吃这行饭,也应培养下这方面的知识~~~
    2*** | 2011-07-19 10:02:27 35 2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