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没有关于狂犬病的科学解答

首页

有没有关于狂犬病的科学解答

现在关于狂犬病的问题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说法,特别是前些天卫生部公布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是狂犬病之后,有些亲戚朋友对我们这些养狗的人说这些话,让人觉得心里挺别扭的,还有人说什么潜伏期20年等等,好象今天被狗舔了一下,说不定20年后就会得病。希望有专家能科学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我家的小狗半岁了,两三个月的时候打了防疫针,前一段时间它爱拿我们的手指磨牙,有时不小心也会划破一点小口子,没事吧?现在它换完牙了,已经不咬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22 15:21:08
      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主要宿主有狗,狼,狐狸,蝙蝠及猫等也可感染人类。病毒侵犯中枢系统,引起狂犬病,死亡率近于100%。
        存在于组织内的病毒在室温条件下可保持传染性1~2周 。加热,紫外线,强酸强碱,乙醇,乙醚,碘及肥皂水等均可灭活病毒。
       狂犬病毒存在于病兽唾液中,病兽发病前五天唾液开始排毒人被病兽(主要是疯狗,也有被猫抓伤后感染的)咬伤后病毒到达中枢神经并在其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损伤,病毒不断随唾液排出。 人的发病潜伏期可短至一周,也偶见长达10余年之久,一般为1~3个月伤口距头部越近,潜伏期越短。
       发病的前驱症状有发热,头痛,不安,伤口周围刺痛感。继之出现典型的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出汗,流涎,流泪,吞咽或饮水时发生喉肌痉挛,甚至听见水声或受到光,声等轻微刺激均可引发极其痛苦的痉挛,故又名“恐水症“。最后病人 转入麻痹,昏迷,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病程约一周。
       给你吃个定心丸。将咬人动物捕获观察一周后仍不发病的可认为咬人时唾液尚未带病毒。 防治原则:1。给他注射兽用狂犬疫苗。 2.被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再涂以碘酒,70%酒精或季胺盐类化合物。必要时用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或人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作局部浸润注射。
       3.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狂犬疫苗。由于本病潜伏期较长,应于咬伤后及早接种,接种时间越早,免疫效果越好。
       你不必惶恐,因为虽然狂犬病的死亡率极高,但是得病的几率却是很低的,平时多注意就是了,如果被他咬到还是到防疫站打个疫苗吧这样你心里也踏实 。

    1***

    2018-02-22 15:21:08

其他答案

    2018-02-22 19:21:08
  •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其特征性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患者会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随后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又名恐水症。资料显示,狂犬病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夺走过数千万人的生命。
       人的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潜伏期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天至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和咬伤程度,或感染病毒的剂量而异。狂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
      但被狂犬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因此,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非常重要。狂犬病遍布于全世界,中国仍时有发生。因野生动物中也存在本病,故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率。 狂犬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天至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天至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及气流恐怖症,即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
      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剌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痉挛。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躁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 在症状出现后的14天内,病人往往在痉挛后出现继发性呼吸和心衰竭,昏迷而死亡。
      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预防,但无特异的有效治疗,发病后90%以上病人都会死亡,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关于狂犬病的记载,我国古已有之。《左传》曾有驱赶疯犬以预防狂犬病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有“狂犬病”的病名。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有:“凡狂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十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狂犬病的潜伏期及临床症状治疗都有详细地论述。 虽然古人很早就对狂犬病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狂犬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的却是近代科学家,其中尤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作的贡献居多。19世纪时,狂犬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计的法国人性命,为此,巴斯德从1880年开始研究如何对付狂犬病。
       巴斯德发现,病菌在空气中的氧化时间越长,毒性就会越弱。要是将毒性减弱后的病菌放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的环境,如人和动物体内,它们又会再度大量繁殖。不过,这种情况下所繁殖出来的病菌毒性已经很弱,不足以致病,反而能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免疫的效果,这就是巴斯德的“人工减毒法”(后来称为人工免疫法)。
      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病毒疫苗后成功地在狗身上进行了试验,但却不敢轻易在人身上尝试。 1885年的一天早晨,一位满面愁容的中年妇女来到巴斯德的研究所,恳求巴斯德救救她被狂犬咬伤的孩子约瑟夫。原来,这个孩子当天早上不知何故,竟然在家外遭到疯狗袭击并被严重咬伤,情况十分危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活不过5天。
      巴斯德深知,如果将疫苗接种到约瑟夫身上,只会出现两种情况:救了约瑟夫或加速约瑟夫的死亡。经过再三的思量,他最终冒险为约瑟夫接种了疫苗。第一天他只用上很小的剂量,之后每天才逐渐加大剂量。几天后,约瑟夫奇迹般地康复了,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从此诞生了。
      巴斯德的人工免疫法为现代免疫学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主要宿主有狗,狼,狐狸,蝙蝠及猫等也可感染人类。病毒侵犯中枢系统,引起狂犬病,死亡率近于100%。 存在于组织内的病毒在室温条件下可保持传染性1~2周 。加热,紫外线,强酸强碱,乙醇,乙醚,碘及肥皂水等均可灭活病毒。
       狂犬病毒存在于病兽唾液中,病兽发病前五天唾液开始排毒人被病兽(主要是疯狗,也有被猫抓伤后感染的)咬伤后病毒到达中枢神经并在其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损伤,病毒不断随唾液排出。 人的发病潜伏期可短至一周,也偶见长达10余年之久,一般为1~3个月伤口距头部越近,潜伏期越短。
       发病的前驱症状有发热,头痛,不安,伤口周围刺痛感。继之出现典型的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出汗,流涎,流泪,吞咽或饮水时发生喉肌痉挛,甚至听见水声或受到光,声等轻微刺激均可引发极其痛苦的痉挛,故又名“恐水症“。最后病人 转入麻痹,昏迷,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病程约一周。
       给你吃个定心丸。将咬人动物捕获观察一周后仍不发病的可认为咬人时唾液尚未带病毒。 防治原则:1。给他注射兽用狂犬疫苗。 2.被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再涂以碘酒,70%酒精或季胺盐类化合物。必要时用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或人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作局部浸润注射。
       3.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狂犬疫苗。由于本病潜伏期较长,应于咬伤后及早接种,接种时间越早,免疫效果越好。 你不必惶恐,因为虽然狂犬病的死亡率极高,但是得病的几率却是很低的,平时多注意就是了,如果被他咬到还是到防疫站。

    1***

    2018-02-22 19:21:08

  • 2018-02-22 16:21:08
  •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其特征性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患者会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随后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又名恐水症。资料显示,狂犬病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夺走过数千万人的生命。
       人的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潜伏期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天至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和咬伤程度,或感染病毒的剂量而异。狂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
      但被狂犬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因此,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非常重要。狂犬病遍布于全世界,中国仍时有发生。因野生动物中也存在本病,故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率。 狂犬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天至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天至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及气流恐怖症,即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
      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剌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痉挛。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躁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 在症状出现后的14天内,病人往往在痉挛后出现继发性呼吸和心衰竭,昏迷而死亡。
      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预防,但无特异的有效治疗,发病后90%以上病人都会死亡,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关于狂犬病的记载,我国古已有之。《左传》曾有驱赶疯犬以预防狂犬病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有“狂犬病”的病名。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有:“凡狂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十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狂犬病的潜伏期及临床症状治疗都有详细地论述。 虽然古人很早就对狂犬病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狂犬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的却是近代科学家,其中尤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作的贡献居多。19世纪时,狂犬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计的法国人性命,为此,巴斯德从1880年开始研究如何对付狂犬病。
       巴斯德发现,病菌在空气中的氧化时间越长,毒性就会越弱。要是将毒性减弱后的病菌放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的环境,如人和动物体内,它们又会再度大量繁殖。不过,这种情况下所繁殖出来的病菌毒性已经很弱,不足以致病,反而能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免疫的效果,这就是巴斯德的“人工减毒法”(后来称为人工免疫法)。
      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病毒疫苗后成功地在狗身上进行了试验,但却不敢轻易在人身上尝试。 1885年的一天早晨,一位满面愁容的中年妇女来到巴斯德的研究所,恳求巴斯德救救她被狂犬咬伤的孩子约瑟夫。原来,这个孩子当天早上不知何故,竟然在家外遭到疯狗袭击并被严重咬伤,情况十分危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活不过5天。
      巴斯德深知,如果将疫苗接种到约瑟夫身上,只会出现两种情况:救了约瑟夫或加速约瑟夫的死亡。经过再三的思量,他最终冒险为约瑟夫接种了疫苗。第一天他只用上很小的剂量,之后每天才逐渐加大剂量。几天后,约瑟夫奇迹般地康复了,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从此诞生了。
      巴斯德的人工免疫法为现代免疫学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

    1***

    2018-02-22 16:21: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宠物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