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8度,算不算发烧?一般家庭应为婴儿备些什么感冒药?

首页

8度,算不算发烧?一般家庭应为婴儿备些什么感冒药?

8个月大的婴儿,体温37.8度,算不算发烧?一般家庭应为婴儿备些什么感冒药?体温为腋下温度,只是不爱吃奶,精神略差于平时.不知平时应备一些什么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20 18:26:30
      下面是两篇可以回答你的总是的两篇文章:
    《关于宝宝体温的9个问题》
     
      体温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每分每秒它都在发生改变。当宝宝看起来明显异于往日时,你首先就应该想到测量体温。
      体温“正常值”因人而异
      每一个宝宝都有他自己的体温正常值。
      在宝宝健康时应多次测量体温,对其平常体温值有大致估算。   ◆范围约36-37℃   ◆体温≥37。7℃,表示发烧,但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或者体力运动后这个值会有所改变。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测体温的方法多种多样,从简单的触摸额头到精密的数字体温计(当体温抵达最高值时会发出尖锐的报警声)或者耳部的红外线体温计(仅几秒钟就能得出精确值)。
      体温计的选择取决于妈妈们的喜好,当然也可以询问医生的意见。三岁以下的宝宝禁用水银口温计。   规律监测体温   宝宝的体温有时会上升,通常这是炎症出现的征兆。此时要求妈妈们约每小时一次有规律地监测体温并注意可能提示疾病的其他症状,比如咳嗽或流鼻涕往往提示受凉或感冒,而耳部牵拉痛可能意味着耳朵感染。
         何时需要帮助   发烧持续时间不应该超过24小时,一旦超过必须征询医生意见,当体温高达40℃时需迅速去医院看病。   可在不同部位测量体温   这取决于你选用的体温计,你可以在前额、舌下、腋下、肛门或者耳部测量体温。不同部位的体温正常范围有轻微差别。
         如何降温   降温措施可以让宝宝稍感舒适并且可以减少热惊厥(一种由高温引起的癫痫)发作的风险。   常见的降温措施: ◆除去宝宝的衣物直到只剩尿布;   ◆给宝宝服用扑热息痛等;   ◆用温水(而不是冷水)海绵擦浴。   感觉腹部温度   幼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还没完善,所以你必须特别留意宝宝的体温变化。
      手和脚并不是体温的良好反映部位,因为正常情况下小孩的手脚往往感觉较冷。因此,你最好触摸宝宝的腹部和颈后部,如果这些部位发烫,你可以尝试除去宝宝的毯子和衣物。   不要给宝宝包裹过多   过热,是一岁以内宝宝在襁褓中夭折的高危因素。所以,当宝宝仰卧于婴儿床上时,你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被褥和衣物。
         建议:   ◆如果婴儿房温度在18℃上下,给宝宝包上尿布,穿上一件背心或婴儿睡袍,然后再覆盖一条床单或棉质多孔羊毛毯就已够了。   ◆决不允许让宝宝睡在暖气管、加热器或火炉旁边。   ◆带宝宝外出回家时,一进房间就应除去宝宝的帽子、手套或任何其他的额外包裹 《小儿居家必备常用退热药》 发热是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损害机体和引起并发症,如小儿高热惊厥。
      所以,小儿发热须积极处理,除用物理降温外,还应使用退热药。但要知道,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原因,而且高热或持续发热不退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因此,使用退热药的同时,还应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连续3天仍不退热,应看医生。   可备用的药有:   扑热息痛、小儿鲁米那、小儿退热栓、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小白退热口服液、柴胡饮、小儿退热口服液等。
         最佳必备药及使用方法:   1扑热息痛:适用于2岁以上小儿根据年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一般情况下,2~3岁5~100毫克,4~6岁100~150毫克。轻度发热38℃以下,选择较小剂量;中度发热38℃~39℃选择中间剂量;高热39℃以上选择大剂量。
      扑热息痛规格有两种,500毫克/片、300毫克/片。   2小儿鲁米那: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除有退热作用外,还有止惊作用。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价格便宜,疗效好。一般情况下,半岁前半片,以后每岁1片。即3岁小儿可服3片,可根据发热程度加减剂量。
         3小儿退热栓:当小儿高热,使用退热栓,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使用退热栓时,要注意放置方法。把外包装去掉,小儿取侧卧位,暴露肛门,缓缓推入退热栓直至全部进入肛门。   其它备选商品药还有:   日夜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康利诺等。
      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使用退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退热药,顾名思义,发热才需服用。有的家长怕小儿发热,在小儿不发热时也给服用退热药,以便预防发热。这是不对的。当小儿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小儿出汗过多,丢失过多电解质,造成低体温,失盐失水出现虚脱,甚至休克。
      ·小儿发热不同于成人,不要忘记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幼儿,物理降温速度快,副作用少,优于药物降温。   ·小儿汗腺不发达,不易“发汗”。切莫给小儿多穿多盖“捂汗”,这样不但不能降温,反而使小儿体温聚升,甚至造成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4—6小时。
      当体温降至正常或较前下降后,也应4小时后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小儿发热,不要等到小儿再次出现高热时方服用退热药,以免出现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时,药物剂量可灵活掌握中,度发热按说明书推荐剂量,高热或超高热时可适当增加剂量,中度以下发热可减少剂量。
         ·小儿发热一定要频饮水,稍增加食盐摄入量,饮料不能代替白水。 。

    小***

    2018-02-20 18:26:30

其他答案

    2018-02-20 18:26:30
  • 有点偏高啊。家里可以准备些感冒药啊,拉肚子药啊,还有退烧药之类的就可以了。

    寒***

    2018-02-20 18:26:30

  • 2018-02-20 15:26:30
  • 体温偏高,但38.5度以下不用服退烧药,可以服用点珠珀猴枣散或是保婴丹,纯中药,没有什么副作用,还可以预防小儿积食、受惊什么的

    c***

    2018-02-20 15:26:30

  • 2018-02-20 15:26:30
  • 有宝宝就应该备些发烧,腹泻的小药,小儿感冒颗粒,还是有点热,擦擦身体,2个小时监测体温,不在继续烧就不用吃药,在就吃点感冒的,不要吃退烧的,到38度5以上才可以吃。

    x***

    2018-02-20 15:26:30

  • 2018-02-20 15:26:30
  • 液下量的体温要加5分,所以宝宝发烧38.3度。
    家里常备感冒药有以下几种
    轻微感冒(喷嚏、流涕):保婴丹(风寒感冒)、牛磺酸颗粒(风热感冒)、珠珀猴枣散、小儿宝泰康(风热)、小儿感冒颗粒、馥感林口服液、小儿金丹 
    感冒、发热:双黄连口服液、好娃娃感冒颗粒(小儿新)、牛磺酸颗粒、保婴丹 
    感冒、咳嗽:猴枣牛黄散、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小儿止咳糖浆(露)、清宣止咳露 
    咳嗽、多痰:小儿止咳糖浆(露)、清肺化痰颗粒、沐舒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婴丹、猴枣牛黄散、健儿清解液 
    严重鼻塞、脓涕:鼻渊舒、滴宁、0.5%麻黄素滴鼻(禁用滴鼻净) 
    退烧:泰诺林、美林、臣功再欣、小儿退热贴 
    发热、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咽扁冲剂
    

    j***

    2018-02-20 15:26:30

  • 2018-02-20 12:26:30
  • 是不是跟天气有关系哦,我觉得这个体温很正常的。不用太大担心了,过2天再说吧3,如果还是不行建议你还是到医院问问医生为好。

    Q***

    2018-02-20 12:26:30

  • 2018-02-20 12:26:30
  • 是低烧,没事的,注意多喝水。

    f***

    2018-02-20 12:26:30

  • 2018-02-20 10:26:30
  • 算,但不用着急,给他来个温水浴就会好的。38。5以上才要退烧。

    烟***

    2018-02-20 10:26: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