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为什么会存在争议

首页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为什么会存在争议

中国和印度为边界问题已经开过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争议?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9-15 17:10:37
      
      整个中印边境分为东、中、西3段,边境争议地区的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两国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习惯线来作边界的。
      每到冬天,西藏的牧民就赶着牛羊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冬季牧场放牧,因此,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基本上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直到英国占领了印度,英印政府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这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对于今天的中印边境西段,19世纪末,英国陆军少将约翰·阿尔达炮制过一份“阿尔达版图”,把包括今天西段争议地区在内的大片土地并入了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
      而在中印边境东段,英国殖民者也在地图上画出那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就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但在1959年之前,双方基本上均未提出边界问题。1959年3月达赖集团逃印后,尼赫鲁总理开始正式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于同年秋挑起边界武装冲突,终于酿成1962年的边界战争。
      这期间和其后一段时间,中印双方多次交涉,但因对边界线的立场分歧较大,谈判没有成功。 印度出版的中印边界地图,红色部分为领土争议地区 。

    g***

    2005-09-15 17:10:37

其他答案

    2005-09-26 14:39:08
  • 在清朝的时候西藏分裂势力被着大清朝同英国政府签定了一个“麦克马洪线”
    以后印度从英国独立后也保留麦克马洪线

    才***

    2005-09-26 14:39:08

  • 2005-09-17 18:34:31
  • 这个问题我看不用怎么解释

    休***

    2005-09-17 18:34:31

  • 2005-09-16 23:18:58
  • 边界之争

    林***

    2005-09-16 23:18:58

  • 2005-09-16 16:14:25
  • 请看我的附件:对印战争,中国得到了什么?
    但愿你看完后,你的内心能够有所触动.
    谢谢!

    坚***

    2005-09-16 16:14:25

  • 2005-09-16 09:31:50
  • 楼上的那些讲的非常好

    喜***

    2005-09-16 09:31:50

  • 2005-09-16 08:47:10
  • 我日它印度阿三!

    h***

    2005-09-16 08:47:10

  • 2005-09-16 05:31:07
  • 这是一个让人伤心的话题。

    受***

    2005-09-16 05:31:07

  • 2005-09-16 01:17:11
  •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

    心***

    2005-09-16 01:17:11

  • 2005-09-15 22:13:27
  •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三段,三段都有领土争议,但争论最激烈的还是东西两段,其中,东段是英国殖民政府留给中、印两国人民的“遗产”,而西段则是尼赫鲁政府继承英印政府的殖民主义政策而制造出来的。
        19世纪末,英国加紧侵略西藏。
      1886至1888年,英国第一次进攻西藏,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西藏地方势力较弱,英国提出缔结条约,确定印藏通路和边境通商。1890年和1893年,英国两次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中英藏印条约》和《 中英藏印续约》,正式进入西藏。1903年,英国印度总督寇松第二次派兵进攻西藏,1904年,拉萨失陷,清政府驻藏大臣被迫与侵略者订立城下之盟,这就是1904年《印藏条约》,这个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清政府电令驻藏大臣不得在条约上签字,同时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
      但交涉没有结果,西藏逐步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殖民政府在西藏扶植亲英派,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 1914年,中国政府认为西藏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提议在伦敦召开西藏问题会议。由于英国殖民势力已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英国要求西藏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地点后来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会议。
      英方代表是亨利·麦克马洪。此人认为创造和标定边界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手杖一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多少种奇迹!他正是以这种态度出席了西姆拉会议,并大手一挥,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划出一条边界线。这条边界线把中国一块面积大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
      会上,英国要求中国承认将西藏分成内藏和外藏,中国在外藏将不再享有任何行政权力,实际上外藏将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个举动遭到中国代表陈贻范的反对,但在英国的外交和军事高压下,陈贻范还是在麦克马洪拟定的条约和地图上草签了字。但是,草签和正式签字在国际法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不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这种草签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这一点,陈贻范清楚,麦克马洪也清楚。果然,中国政府在获悉条约的内容后,立即予以否认,并严厉训斥了陈贻范擅作主张、屈从英国压力的行为。麦克马洪注意到,自此之后,陈贻范的信心就动摇了,麦克马洪被迫在这个已经草签的条约草案上进行修改。如果说陈贻范的草签本来就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话,那么,经麦克马洪修改后的条约草案就更加一钱不值。
      但是,后来印度政府就是根据这个一钱不值的条约草案,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的。 麦克马洪这时已经非常清楚,不管他如何施加压力,陈贻范是再也不敢越权行事了。西姆拉会议只得草草收场。伦敦指示,如果中国政府不在条约上签字,就不要同西藏签订双边条约。
      但发电报时,英国外交部没有一个能签发电报的官员留在外交部值班,结果麦克马洪并没有及时收到这份电报。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马洪就同西藏代表签订了一个条约,声称这个条约对英藏双方都有约束力。签字的时候,他们有意支开了陈贻范。这个偷偷摸摸的举动使英国人自己对这个条约的有效性也产生了怀疑,以致条约长期没有公开。
      西姆拉会议就这样草草收场了。三方会议最后变成只有两个参加者,公开的三人签字的条约变成只有两个人签字的秘密宣言,另加一份一钱不值的、在签字后又被修改过的地图草案。即使是戴上有色眼睛的法学家也不能承认这些草案、条约、地图具备法律效力。这一点连这出闹剧的导演英国政府本身也不得不承认: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出中国政府作为缔约一方的任何协定。
      对此,这出戏的前台主演麦克马洪线也毫不讳言:“在我离开印度前,没有能够使中国政府在三边协定上正式签字,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由于西藏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因此,它与英方的签字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法律效力,麦克马洪承认:“事实上去年在西姆拉举行的谈判失败了。
      ” 麦克马洪线在法律上是非法的,在划界的原则上也是很随意的。它不符合任何一条划界原则。印度政府后来声称麦克马洪线符合分水岭原则,但是,分水岭原则仅仅是划界中考虑的一个原则,种族、文化原则比起分水岭原则更具重要性,更何况麦克马洪线并不是按分水岭原则划分的。
      它切断了和阗河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从地理上讲,这个地区的南北坡度不大,易于通行,是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的唯一通道,但再往西行却是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脉,极难通行,这一点连印度政府自己也不否认。 正是由于麦克马洪线的非法性,使得这个边界线的炮制者也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肯定中国代表没有在条约上正式签字。此后20年中,英国《泰晤士报》出版的地图集也没有标出麦克马洪线,中印边界仍然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走,这同中国的主张完全一致。只是到1935年,英印政府才提出,要在《艾奇逊条约集》里面收入《西姆拉条约》,在《泰晤士世界地图集》里画出麦克马洪线的位置。
      为了不引人注目,英国政府还不惜弄虚作假,新版《艾奇逊条约集》第十四卷实际上出版于1937年,却冒充是1929年的版本,而将初版全部收回销毁,英国政府以为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西姆拉条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有效的,但幸运的是,初版《艾奇逊条约集》有一本还存于哈佛大学图书馆。
      英国政府作伪证的罪行昭然于天下。 也就在1937年,印度测量局开始在地图上标出麦克马洪线,但它并不敢将麦克马洪线作为正式边界,而是注上“未经标界”,但1938年测量局发行的一张西藏地图仍然标明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达旺属于西藏,1946年出版的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仍然标明印度的边界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走的。
       英印政府知道这种在书本上偷偷摸摸做手脚的行为并不光彩,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本否认不了西藏地方政府对达旺长期行使行政权力这个事实。英印政府决定,对达旺地区进行考察,并向居民征收赋税,但当印度巡逻队到达达旺时,西藏地方政府立即向英方提出抗议,要求英方人员撤走。
      但是,英国殖民者还是逐步用武力赶走了西藏地方当局的管理机构,在达旺等地建立了哨所。 1947年 8月14日午夜,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尼赫鲁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留下来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对此,贡纳尔·米达尔评论道:“每一个新生的政权最初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就是紧紧保住遗留给它的那份领土。
      凡是殖民国家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新兴的国家就一定要统治。”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印度一独立,就接管了英印殖民当局对不丹、锡金的统治,其控制之严密,连英印殖民当局也自愧不如。印度仍然凌驾于尼泊尔之上,并且继承了英国殖民政府在西藏的“权益”,英国驻拉萨代表机构摇身一变,成了印度代表机构。
       这个转变几乎看不出来,所有人马原班保留,唯一的变化就是换了一面国旗。当中国政府进军西藏后,印度政府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新德里向中国政府提出一项措辞严厉的抗议,对西藏遭到“入侵”和中国“用武力”解决西藏问题表示“遗憾”。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主权,印度政府何“憾”之有?至于那条麦克马洪线,也不再羞羞答答,而是昂首走上前台,成为印度的新“国界”。
       如果印度的要求仅止于麦克马洪线,那也还罢了。因为中国政府已经表示,尽管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是殖民主义留下来的问题,但中国政府仍准备在平等协商的前提下,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共同解决边界问题。但尼赫鲁政权却认为,中印边界已由麦克马洪线划定,中印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无需谈判。
      1950年11月,在回答议会质询时,尼赫鲁称:“我们的地图表明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边界,不管地图不地图,这就是我们的边界。这个事实没有变。我们坚持这条边界,我们决不让任何人越过这条边界。”尽管他承认,只有从不丹向东的边境是由麦克马洪线划定的,中印边界的其他地段并未划定,但他还是武断地将印度的麦克马洪线问题上的僵硬立场扩大到中印边界全线。
      这样,就产生了中印边界西段问题。 中印边界西段同东段的情况完全不同。姑且不论麦克马洪线的非法性,它毕竟是一条在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而在西段,则完全没有这种边界线,只有一条习惯线。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印度只是到1957年从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修筑了新藏公路,才于1958年 9月向阿克赛钦地区派出了第一支侦察队,对这一地区进行侦察,但随即被中国政府“递解”出境。
      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并说这个地区同“印度两千多年的文化和传统有联系,而且已经成为印度生活和思想的密切的一部分”;但是,印度政府却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尼赫鲁 9月10日在印度联邦议院的讲话中还说,这个地区“一直没有受到任何的统辖”,“究竟拉达克地区的哪一部分属于我们,哪一部分属于别人,这是一件可以争论的事。这件事决不是一清二楚的。……我不能对一桩不但在今天,而且在一百年以来都存在争议的事情随意采取行动”,但几天之后,尼赫鲁在写给周恩来的信中却说,他所主张的西段边界,如同麦克马洪线一样,“历来是印度的历史疆界”。
      这一点中国政府自然不能同意。 关于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即中印之间的边界未经划定。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间从未订立过有关中印边界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至于说被印度政府视为有国际法效力的“国际协定”——《西姆拉条约》以及麦克马洪线,那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政府干的,中国政府没有在条约上签字,也从来没有承认条约的有效性,因此,不能作为中印边界的协定,但考虑到各种复杂原因,中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对麦克马洪线采取现实的态度。
      中国政府希望能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边界问题的存在不应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双方应该暂时保持边界的现状。而印度政府则坚持认为,中印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麦克马洪线已经划定了中印边界,对麦克马洪线不容谈判,推而广之,对边界的任何地段都不能进行谈判,因为一旦谈判就可能涉及麦克马洪线。
      但是,一味拒绝谈判会不得人心,尼赫鲁政府就为谈判规定了一个先决条约:中国应该先承认麦克马洪线,同时接受印度声称的西段边界线,在这个基础上,两国可以就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不可能为中国政府所接受的。印度政府这种强硬的立场一开始就关死了谈判的大门,使中印双方都失去了选择的权力,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

    1***

    2005-09-15 22:13:27

  • 2005-09-15 20:08:36
  •   中国和印度均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就有了文字记载。后来,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又去印度求经,印度高僧达摩也曾来华传教并创立禅宗……长期的交往,使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二战期间,印度国大党曾派出医疗队来华,直接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柯棣华大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仍然有过亲密交往。1950年4月1日,印度便与我国正式建交,成为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并在国际社会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从两国的交往史中可以看出,中印之间是有着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和基础的。
      中印边界争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人为制造,及印度政府领土野心急剧膨胀、奉行扩张主义政策的结果。 中印边界问题本是历史遗留的产物。西藏地方自13世纪起就属于中国版图,西藏地方政府也一直隶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早在西方列强侵入西藏前,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国其他各民族地区政府一道,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领土完整。
      数百年来,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过“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自那时起直到19世纪后期,在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中,从未出现过什么“西藏问题”。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吞并了全印度,之后便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并向喜玛拉雅山地区推进,企图分割中国、侵占西藏。
      早在1774年,东印度公司就派人进入西藏了解情况并确定了侵藏计划;1888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正式拉开了外敌侵略西藏的序幕。1892年,国力衰微的清政府为了阻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入侵,曾在我国南部边疆喀喇昆仑山口树起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但已将印度沦为殖民地的英国并不甘心就此止步,为了实现其侵占中国领土的阴谋,时任英国陆军少将的约翰。
      阿尔达向英外交部和印事务部呈发了一份文件和一张地图,擅自将印中边界划到我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按照“阿尔达版图”,我国阿克赛钦地区、叶尔羌和喀拉克什河系上游地区等,都将并入印度领土。 “阿尔达版图”不仅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和承认,就连印度总督埃尔金勋爵也予以否认。
      埃尔金警告英国政府:如果试图推行阿尔达提出的边界,必将导致英、中关系的紧张甚至战争,而让俄国坐收渔人之利。他说,喀喇昆仑山脉可能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一个地区,山的另一边人烟稀少、道路崎岖,如果向中国方面推进,就会使自己同前沿哨所间出现一条交通最困难的地带,不但会削弱军事阵地的防御能力,在经济上也没有任何好处。
      但英国殖民主义者不肯就此罢休,他们趁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机,于1903年11月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 年8月3日占领拉萨,并逼迫清政府驻藏大臣与其订立了城下之盟--《印藏条约》。 清政府获悉条约内容后,即刻电令驻藏大臣不得在条约上签字,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交涉和抗议,然而未果。
      自此,中国西藏便逐步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在英国占领西藏期间,殖民政府不仅在西藏扶植亲英派,进行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而且根据条约要求,还割占了我国亚东以南春丕沟一带的领土,并向中国索赔50万英镑,同时还从西藏掠走了400多驮珍贵文物。
      这实际上成了百余年来中印边界争端的最初起因。 中国政府提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合理解决西藏问题。当时,因英国殖民势力已完全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因此英国在同意召开“西藏问题会议”的同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并将会议地点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
      会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一张地图上随意划了一条线,将中国一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并逼迫中国谈判代表陈贻范在未经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签署了条约草案。 清政府批评了陈贻范的行为,宣布不承认草约内容。无奈,麦克马洪只好同西藏代表签订条约,并声称该条约对英藏双方都有约束力。
      签字前,他们有意支开了陈贻范。就这样,西姆拉会议草草收场。三方会议,实际变成只有两个参加者;应三人签字的公开条约,变成了只有两人签字的秘密宣言,另加一张一钱不值、在签字过程中几经修改的地图草案。 “麦克马洪线”在法律上是非法的,在划界的原则上也很随意,因此并不符合任何一条划界原则。
      印度政府事后曾称“麦线”符合分水岭原则,但分水岭原则仅是划界中考虑的一个原则,种族、文化原则比分水岭原则更具重要性。何况“麦线”将阗河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拦腰切断;从地理上讲该地区南北坡度不大、易于通行,是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的唯一通道,而再往西行却是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脉,极难通行。
      因此,“麦线”也不符合分水岭原则。这一点,就连印度政府后来也并不否认。 由于“麦线”的非法性,使得这个边界线的炮制者不敢公开承认它的合法存在。1929年英印政府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承认中国代表未在条约上正式签字。此后20年中,英国《泰晤士报》出版的地图集中也未标出“麦线”,中印边界仍然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线,这同中国的主张完全一致。
       1935年,英印政府在《艾奇逊条约集》中收入了《西姆拉条约》,并在《泰晤士世界地图集》上画出了“麦线”的具体位置。新版《艾奇逊条约集》第十四卷,实际出版于1937年,但为遮人耳目,他们弄虚作假,冒充是1929年版本,而将最初版本全部收回销毁。
      幸运的是,初版《艾奇逊条约集》尚有一本存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由此使英国政府作伪证的罪行,昭然于天下。 “麦线”位置虽在地图上标出来了,但英印当局并不敢将其作为中印正式边界,而是注明“未经标界”。就连后来(1938年)印度测量局发行的西藏地图,也仍标明“麦线”以南的达旺属于西藏。
      即使是1946年出版的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一书,仍然标明印度的边界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 因为他们内心清楚,这种在书本上偷偷摸摸做手脚的行为不光彩,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本否认不了西藏地方政府对达旺长期行使行政权力的客观事实。所以不久,印度便对达旺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当地居民征收赋税,但当印度巡逻队到达达旺时,西藏地方政府立即向英方提出抗议,要求英方人员撤走。
      最后,英国殖民通过武力赶走了西藏地方当局的管理机构,在达旺等地建立了他们的哨所。“麦线”的炮制,实际成为中印边界争端的另一起因。 如果说中印东段边界是英国殖民政府留给中、印两国人民的“遗产”的话,那么西段边界则是尼赫鲁政府继承英印政府殖民主义政策而人为制造的。
       1947年 8月14日,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只是英国驻拉萨代表机构摇身一变,成了印度的代表机构。1955年,中国政府开始向西藏进军,印度政府闻讯后立即作出强烈反应,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措辞严厉的抗议,对西藏遭到“入侵”和中国“用武力”解决西藏问题表示“遗憾”。
       中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表示愿意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但却遭到印度政府的蛮横拒绝。尼赫鲁认为,中印边界已由“麦线”划定,两国并不存在边界问题,因此无需谈判。尽管他承认,只有从不丹向东的边境是由“麦线”划定的,中印边界的其它地段并未划定,但他还是武断地将印度在“麦线”问题上的僵硬立场扩大到了中印边界全线,由此成为中印西段边界争端的起因。
       中印西段边界情况与东段不同。我们姑且不论“麦线”的非法性,但它毕竟是一条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而在西段,就连这样一条“边界线”也没有,只有一条“习惯线”。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印度只是在1957年从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才于1958年 9月向阿克赛钦地区派了一支侦察队,开始对该地区进行侦察,但随即便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递解”出境。
       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该地区同“印度两千多年的文化和传统有联系,而且已经成为印度生活和思想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所以自然不能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和理睬。
       对于中印边界问题,我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即:中印边界未曾划定,中国中央政府和印度政府从未订立过有关两国边界问题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至于被印度政府视为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国际协定”--《西姆拉条约》及“麦克马洪线”,则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之所为,中国政府没有签字,历届政府均不承认该条约的有效性,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两国的边界协定看待。
      但考虑到各种复杂原因,中国政府表示有必要对“麦线”采取现实态度,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使其不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国政府建议,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双方应暂时维持边界现状。但印度政府却坚持认为,中印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麦线”已经划定了中印边界。
      同时,还为开展谈判规定了先决条件,即:中国应首先承认“麦线”,并接受印度主张的西段边界线,在此基础上两国可就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w***

    2005-09-15 20:08:36

  • 2005-09-15 19:31:20
  • 这个问题我看不用怎么解释,你自己想想看,谁不愿意自己的家面积更大些呢?

    玖***

    2005-09-15 19:31:20

  • 2005-09-15 19:17:21
  • 殖民时期后遗症!好象和迈克马宏线有关!

    z***

    2005-09-15 19:17:21

  • 2005-09-15 19:12:38
  • 因为谁都不想放弃那片土地的主权阿

    j***

    2005-09-15 19:12: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地理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