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地名“四川 ”的来历,指哪四条河?

首页

请问地名“四川 ”的来历,指哪四条河?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1-03 00:31:57
      四川,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说四川本指四川境内的四条大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我原来也以为如此,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四川其实是指古时行政区划的一个合称。这个要从唐朝说起,根源是在这个“川”字的来历上面。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
      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就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转自 。

    孤***

    2006-01-03 00:31:57

其他答案

    2006-01-03 18:37:36
  •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蓝***

    2006-01-03 18:37:36

  • 2006-01-03 17:04:00
  • 四川不是四条河,是四条路:
    宋朝时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的来历。

    麦***

    2006-01-03 17:04:00

  • 2006-01-03 17:00:04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r***

    2006-01-03 17:00:04

  • 2006-01-03 16:59:03
  • 好多水啊

    m***

    2006-01-03 16:59:03

  • 2006-01-03 16:52:08
  •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
      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桔、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中药材驰名中外;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钢铁公司、成都飞机公司、长虹集团、希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
       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信息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和劳务市场、资金和金融市场以及各种物资市场、服务市场、旅游休闲娱乐市场也相应建立。
      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之后,四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实施《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在深化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针指引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收购与兼并正逐步推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加快,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条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川是一个综合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等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文化艺术独具特色,川剧、歌剧、杂技、曲艺享誉国内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遍布全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产业兴旺发达。
      医疗机构也基本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川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九寨沟、峨眉山等著名景区以其夺目的光彩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

    H***

    2006-01-03 16:52:08

  • 2006-01-03 16:37:16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1***

    2006-01-03 16:37:16

  • 2006-01-03 15:29:38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w***

    2006-01-03 15:29:38

  • 2006-01-03 14:41:17
  • 又长见识了

    l***

    2006-01-03 14:41:17

  • 2006-01-03 14:29:38
  • 呵呵~~~~长见识了~~~~~~``

    流***

    2006-01-03 14:29:38

  • 2006-01-03 14:08:23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y***

    2006-01-03 14:08:23

  • 2006-01-03 14:03:42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天***

    2006-01-03 14:03:42

  • 2006-01-03 13:56:57
  • 长江

    c***

    2006-01-03 13:56:57

  • 2006-01-03 13:51:00
  • 孤高的魔咒已经介绍的挺清楚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信?非要以四川喻四河为意。

    d***

    2006-01-03 13:51:00

  • 2006-01-03 13:31:04
  • 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6***

    2006-01-03 13:31:04

  • 2006-01-03 13:09:00
  • 吵什么吵?

    春***

    2006-01-03 13:09:00

  • 2006-01-03 12:48:48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z***

    2006-01-03 12:48:48

  • 2006-01-03 12:25:41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s***

    2006-01-03 12:25:41

  • 2006-01-03 12:18:58
  •   四川这个名字由来已久,主要是当地有四条四川,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说四川本指四川境内的四条大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我原来也以为如此,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四川其实是指古时行政区划的一个合称。这个要从唐朝说起,根源是在这个“川”字的来历上面。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就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

    太***

    2006-01-03 12:18:58

  • 2006-01-03 12:16:52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看了以上论述,我不得不改变感观看法,
    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表面与内涵并不相符,
    事有如此,历史如此,人更如此!

    风***

    2006-01-03 12:16:52

  • 2006-01-03 12:06:20
  • 四川在古时属梁州,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置蜀郡,西汉时司益州郡,魏晋时期分为梁益二州,宋朝时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便是四川一名的来历。

    l***

    2006-01-03 12:06:20

  • 2006-01-03 11:56:29
  • 公元前316年,秦来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我记得内江师院教授上古代史时说过四川之前简成"川四路"而不是"有四条大河" 这里的"路"是一种行政名称 .中国古代有道\ 路\ 府等名称..这些名称在韩国\朝鲜\日本仍在沿用. 
    

    l***

    2006-01-03 11:56:29

  • 2006-01-03 11:33:27
  •   四川,为我国之一省,位于长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贡所称梁州之域。周时为巴、蜀诸国地,秦时为巴、蜀二郡,故别称蜀省,又称巴蜀。汉为益州郡,晋为梁、益二州。唐代置剑南、山南、黔中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市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国仍之。
      其地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接西康,北界青海、甘肃、陕西。面积约三十万零三千余方公里。省会日成都市。全境俱属盆地地形,名四川盆地。又因盆地四周丘陵,多由红棕色砂岩所构成,风化土壤,亦多、属赭红色,故又有「红盆地」之称。 省境北有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东北一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南界云贵高原;西有邛崃山。
      其位于省内西南之峨眉山,高三千零三十五公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着名之佛教与避暑胜地。盆地底部,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二,略呈梯形,除南部因稍受褶曲,有低矮摺曲山脉以外,余多为宽广之谷地与和缓之丘陵地,中有成都平原,由岷、沱两江所冲积而成,面积约六千方公里。
      盆底地势南倾,长江由西南进入本省,流贯南部,破巫山而东入湖北,成三峡之险。三峡中之瞿塘峡,在奉节县东,为三峡之首;往东为巫峡,在巫山县东;更东为西陵峡,则在湖北省境内。三峡相连,长数百公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江石突立,水急滩多。中以瞿塘最险,巫峡最长。
      长江北岸之大支流,有发源于盆地西北山岳,而于宜宾注入长江之岷江;发源于甘肃,纳涪、渠两江而于重庆汇流之嘉陵江;以及界于岷江与嘉陵江中间较短之沱江。南岸支流则有黔江。 四川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属华中 气候区 ,但年均温较华中各区为高。夏季,因地居内陆,为羣?o环绕,难得海洋调节,故相当闷热;冬季,因有秦岭与大巴山之双重屏障,北方寒流,不易侵入,亦颇温暖,霜雪少见。
      全年湿度均高。年雨量,川南沿江一带,约一千公厘以上;川北较少,约八百公厘左右。 转载于 。

    裸***

    2006-01-03 11:33:27

  • 2006-01-03 10:38:48
  • 四川?

    h***

    2006-01-03 10:38:48

  • 2006-01-03 00:44:44
  •       四川并不是说四条河,四川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号称"千水之省"。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四川主要河流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长度皆超过500公里,各河流皆由边缘山地汇集到盆地底部,并注入浩浩长江之中。
      长江滚滚的江水向东一泻千里,冲破层峦叠嶂,与大海相通相汇。 200万年前四川这片土地上便有人类活动,四川东部的巫山县,今属重庆直辖市发现了距今202~204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在四川中部的资阳县,发现了距今4、5万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在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及及西部山区中的汉源县都发现了大量几十万年前至几万年前的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和一些古代典籍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华夏始祖黄帝的儿媳是蜀山氏之女,蜀山氏女生子高阳,这就是颛顼。古代文献还记载夏禹出自蜀西岷山,古地名叫西川石纽,今北川县,现在在北川县有许多关于大禹的传说,有禹里湖和大禹研究中心。
       有历史学家考证,炎黄二帝、西王母和夏禹皆出自岷山,岷山在古时被称作昆仑。 古蜀先民的故事一直在四川流传,古蜀王鱼凫、柏灌和开明王等在西蜀大地上从事农耕文明的传播,并创立了蜀地最早的国家。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明王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至成都,并在此地建筑了城池,命名是取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那便是最早的成都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这是历史上所称的蜀,而在四川东部还有巴,巴人源于荆楚之地,逆流而上,在今大巴山一带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巴国,后也被秦惠文王所灭。这也是为什么四川又有★巴蜀★之称的原因,另外四川还有一个别称就是蜀,四川也简称川。 四川在古时属梁州,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置蜀郡,西汉时司益州郡,魏晋时期分为梁益二州,宋朝时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便是四川一名的来历。
       在今天,我们在横断山脉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原始部族社会残留的一些习俗,如白玉县的父系氏族社会,如道孚县扎坝和绒须卡的走婚,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俗。

    瑞***

    2006-01-03 00:44:44

  • 2006-01-03 00:34:56
  • 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上***

    2006-01-03 00:34: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