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你爱听那些莫扎特,贝多芬所作的曲?

首页

你爱听那些莫扎特,贝多芬所作的曲?

谢谢推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02-05 15:46:27
  •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Bagatelle in G minor。
    你呢?
    

    w***

    2006-02-05 15:46:27

  • 2006-02-04 17:51:10
  • 《月光曲》G大调第二乐章--贝多芬

    深***

    2006-02-04 17:51:10

  • 2006-02-03 19:27:33
  • 爱听

    蔷***

    2006-02-03 19:27:33

  • 2006-02-01 14:25:43
  • 我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因为那是人类智慧与历史结晶.对于古典音乐有许多人觉得无法接受,那是因为没有用心去聆听.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听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那么音乐会过滤你的心灵.这种感觉是流行音乐所找不到的.

    2006-02-01 14:25:43

  • 2006-01-30 18:59:19
  • 摸扎特第四十小提琴协奏曲,土尔其进行曲,  贝多芬的命运,田园,英雄,欢乐颂等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n***

    2006-01-30 18:59:19

  • 2006-01-30 15:15:09
  • 田园交响曲,月光曲很好听的

    c***

    2006-01-30 15:15:09

  • 2006-01-29 16:54:35
  • 我是一名钢琴教师,我的最喜欢的曲子是贝多芬的悲怆。贝多芬是在祖国陷入潦倒危机时写的,整首曲子高低起伏明显,是他本人最推崇的作品。
    莫扎特的第三奏鸣曲很好听,为明快的小快板,描写得十分生动。但他其实也是一位皇宫的伯爵,在他30多岁的生命中,也是十分奢侈,我并不喜欢他。

    升***

    2006-01-29 16:54:35

  • 2006-01-29 15:27:44
  •   C大调第一交响曲(1779-1800),Op。2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
      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
      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
      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
      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
      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
      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
      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Von Swieten男爵,首次公演于1800年4月2日 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卡拉扬 出版:DG 80年代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大调第二交响曲(1801-1802),Op。
      36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
      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
      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
      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
      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注:部分资料参考《乐圣贝多芬》一书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Carl Lichnowsky王子,首次公演于1803年4月5日 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SINFONIEORCHESTER) 指挥:君特·旺德(Gunter Wand) 出版:RCA RED SEAL 74321 89107 2 第一乐章:很慢的慢板—热情的快板(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11:45 第二乐章:小广板   贝多芬的全部交响曲介绍 概述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 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样,同属于英雄性艺术的最崇高作品,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五交响曲是在第四交响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响曲之后。他在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题与英雄交响曲一样,那就是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响曲描写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联合人民,共同去斗争,共同完成神圣的使命。
         “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有内涵的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第三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在承袭古典音乐先师的基础上,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使庞大的交响乐队服务于一个独立的思想主题,也可以说是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响乐的先锋作用。
       C大调第一交响曲(1779-1800),Op。2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
      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
      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
      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
      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
      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
      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
      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Von Swieten男爵,首次公演于1800年4月2日 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卡拉扬(Herber von Karajan) 出版:DG 80年代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1-1802),Op。
      36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
      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
      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
      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
      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Carl Lichnowsky王子,首次公演于1803年4月5日 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君特·旺德 第一乐章:很慢的慢板—热情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
       。

    s***

    2006-01-29 15:27:44

  • 2006-01-29 12:10:10
  • 英雄交响曲 啊,我最喜欢
    

    苏***

    2006-01-29 12:10:10

  • 2006-01-29 10:50:24
  • 都不喜欢~喜欢周杰伦做的曲

    s***

    2006-01-29 10:50:24

  • 2006-01-29 05:20:45
  • 喜欢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魔***

    2006-01-29 05:20:45

  • 2006-01-29 00:30:42
  • 呵呵  太伤感

    带***

    2006-01-29 00:30: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音乐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