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人体常识
男科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如何预防传染病?


      		
卡*** | 2006-06-07 20:41:27

好评回答

2006-06-08 17:33:51
|2006-06-08 17:33:51 249 127 评论
您好:

1:传染病的传播有什么特点--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

查看全部>>

您好:

1:传染病的传播有什么特点--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

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2:如何预防传染病?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就在人们尽情享受春天美好景致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春季可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春季容易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有两类:一是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另一类是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如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霍乱、痢疾等。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要注意气温变化,避免着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居室多通风;儿童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如果发生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一定要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防发生流脑等严重疾病,因为这些疾病早期的症状和感冒很相似。
    再说说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俗话说“病从口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要注意勤用流水洗手、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家庭、饭店应做好餐具的消毒,聚餐时最好实行分餐制。一旦发生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如发生病毒性肠炎,也应到医院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给家人或其他密切接触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疫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及疫情发生以后的防疫措施。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传染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加强管理(如“三管一灭”等项工作);抓好计划免疫,保护易感人群;通过重点人群定期健康检查(如对托幼机构、饮食、饮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开展卫生宣教等。
  在灾区由于卫生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生活物资供应困难,居民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各种传染病发生及流行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应加强一般性预防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1、加强领导,制订救灾防病预案。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好政府参谋,根据当时当地灾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救灾防病预案,并且迅速恢复、加强三级卫生防疫网,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2、搞好卫生宣教。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作好救灾防病卫生宣教工作,使救灾防病知识深入人心,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救灾防病工作。
  3、加强卫生监督。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彻底清理环境,特别是对粪便、垃圾、污物等环境污染物作好处理,有组织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4、保护易感人群。在灾区居民中有针对性地普种疫苗,加强重点人群的保护。
  5、强化疾病临测系统,保证防商信息畅通。
  二、防疫措施
  疫情发生以后,应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根据疫情和灾情,因地制家地制订突出主导性措施的综合性防制方案。
  (一)管好传染源
  1、传染病的报告
  传染病报告是我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是法定报告人,其它行业的职工、干部、居民等各类人员也都有报告的义务。
  (2)报告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5种,各类病名详见附录。
  (3)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以内报告;发现传染病爆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
  2、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作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携带者对于传播疾病的重要性不一样,处理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可参照本书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的相应部分。
  对密切接触传染源,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措施,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家禽),应尽可能加以治疗。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如鼠类),则应杀灭,并处理好尸体。
  (二)切断传染途径
  对许多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常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但因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如对肠道传染病,重点在搞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及环境消毒;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重点是空气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对虫媒体染病,应以杀虫防虫为主;某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由于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切断其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有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及给予高危人群预防性服药两大类,具体作法详见各种传染病的防治部分。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6-06-07 22:09:43
  • 传染病传播途径---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墨*** | 2006-06-07 22:09:43 223 133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