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男科
包皮过长

我是不是得了风湿??


悬赏分:50分
回答数:2
浏览数:28   我是不是得了风湿??  
 
我现在才十八岁,家是农村,以前就经常干活, 所以我怀疑我得了风湿。我经常小腿叫痛,他不是骨头痛,小腿里面的肌肉痛, 有时天气变化也会痛, 痛了几年了,  
李*** | 2006-06-07 23:23:42

好评回答

2006-06-07 23:43:10
域*** |2006-06-07 23:43:10 68 4 评论
  风湿性关节炎(ARA),中医称痹证。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的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症,好发于中、青年。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冬季最易复发和多见。
    古代医家对风湿关节炎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记载;《素问·痹论篇》对病因、发病原理,证候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

查看全部>>

  风湿性关节炎(ARA),中医称痹证。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的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症,好发于中、青年。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冬季最易复发和多见。
    古代医家对风湿关节炎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记载;《素问·痹论篇》对病因、发病原理,证候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认识:
    现代医学对风湿热的认识相似于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湿热型,确实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澄清,但都支持其发病与甲组溶学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对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湿型没有描述。

传统医学的病因病理认识:
1、由于居处潮湿,坐卧湿地,冒风受寒,涉水淋雨,女子产后体虚,感受风寒等原因,而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   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而成风寒湿痹。
2、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 ,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形成风湿热痹。

临床表现:
(1)、风寒湿痹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别,因而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症状以肢体关节酸痛,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者,中医称为行痹。
2、症状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为主症者,中医称为痛痹。
3、症状以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为主症者,中医称为痹。
以上三型相当于风湿关节炎慢性期。
(2)、风湿热痹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肿胀,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出现风湿结节等。
此型属于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慢性期正常,活动期白细胞、中性细胞升高。
2、血沉:慢性期多可正常,活动期增快。
3、抗“O”:慢性期可有增高,活动期明显增高。
4、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阴性。
(2) 放射学检查
早期   可无明显异常。
中期   关节间隙变窄、不规则、骨质增生、关节边缘呈唇样改变,骨质稀疏。
晚期   关节骨赘增重,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1、大关节疼痛。
2、不对称性。
3、游走性疼痛。
4、天气变化则症状明显。
5、X线片有风湿关节炎中、晚期表现。
具备以上3项或3项以上即可确诊。

预后
    风湿关节炎的预后一般都比较良好,但病情绵,易感风寒湿邪而复发。因此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对预防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袭关节滑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5~55岁最常见, 女性发病高于男性3~4倍,妇女绝经期为发病高峰。
    类风湿关节炎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晨僵、皮下结节、关节侵蚀、关节畸形,尤以手足小关节最为多见。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历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鹤膝风,顽痹和?繁缘取?

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认识: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但多年研究认为与感染、遗传、免疫、内分泌代谢,营养及物理等因素有关。尤其感染和免疫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更为密切。

病理分为3期:
1、滑膜炎期:表现为微血管损伤,滑膜下组织水肿,滑膜血管充血,水肿及纤维蛋白样变性渗出。
2、肉芽肿期: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血管翳的形成和关节软骨的破坏。
3、纤维化期:关节软骨破坏后,血管翳中纤维组织继续增生,软骨下骨组织受到侵蚀,引起骨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关节形成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最终导致筋脉挛缩、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全部丧失。

传统医学的病因病理认识: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肝肾虚损,或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或病后,产后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外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而成。此外,居住或工作环境潮湿、营养不良、创伤等都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
    晨僵,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晨僵是指早晨或睡醒后,出现关节发紧,僵硬、活动不灵,轻者起床活动或温暖后,即可缓解或消失,重者起床后活动数小时仍难以完全缓解,甚至整日僵硬。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被视为衡量病变活动程度的标准之一。关节肿胀,疼痛,多呈对称性,常见于四肢小关节,手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梭形肿胀尤为常见。关节肿胀越明显,疼痛越重。

关节的具体表现为:
1、手和腕关节:约90%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有手和腕关节症状,主要表现为手指僵硬,不能握紧拳头,或持重物。手指及腕关节肿胀、疼痛、夜间麻木或刺痛。早期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肿大,掌指关节可同时发病,腕背部肿,腕关节向背侧屈曲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活动受限,大小鱼际肌肉萎缩,肌群间力量失去平衡,或关节面受损,可导致多种类风湿手的畸形,常见的畸形有“Z”字形畸形,“天鹅颈”畸形,和“钮扣花”畸形。掌指关节半脱位。
2、肘关节:表现为肿胀和屈伸功能受限、若病情继续发展,可致骨性破坏,纤维粘连,关节间隙消失或关节半脱位,形成关节固定性屈曲畸形,功能严重障碍。
3、肩关节:表现为肩部疼痛,不能上举,向前、后旋转,穿衣、吃饭、梳头都感到困难或不能活动,形成冻结肩。
4、足踝、趾关节: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跖、趾关节脱位,足趾上翘,弯屈,母趾外翻,足跟外翻畸形等,踝关节周围肿胀。疼痛或脚腕上、下、左、右活动受限。
5、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约有15%以膝关节病变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膝关节僵硬、肿胀、疼痛、行走不便、起坐、下蹲困难。
6、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约10%患者有髋关节症状。表现为大腿根疼痛,常伴有行走和起坐困难。
7、颈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约25%有颈椎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有60%——70%的患者有颈椎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头昏、手指麻木等症。
8、颞颌关节:少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颞颌关节受累时可出现咀嚼时疼痛,张口受限。
    类内湿关节炎患者约20%会出现类风湿结节,多发生在肘部、尾骶部、后枕部、足跟腱鞘、手掌屈肌腱鞘及踝关节周围腱鞘处。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硬结,一般无疼痛。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节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活动期白细胞和中性细胞都可增高。
2、血沉(ESR)  可作为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和病情缓解与否的可靠指标。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沉都会增快,治疗缓解后可降至正常。若病情好转,炎症消失,而血沉仍不下降者,则表示病情有可能复发或愈后不佳。
3、C-反应蛋白(CRP)对判断炎症程度和疗效评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它的升高和恢复比血沉快。正常值〈5ug/㎜〉,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C-反应蛋白升高,病情控制,则降低。
4、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比类风湿因子阴性患者关节病变重,预后差。
    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不具特异性,因为除类风湿关节炎以外约有3-5%的正常人及多种疾病也可以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它属于类风湿因子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强阳性患者合并关节外病变者,多易复发、变形、愈后不佳。
5、X线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的X线表现分三期
Ⅰ期  早期即骨质疏松期
表现为普遍性软组织肿胀和骨质疏松。
Ⅱ期  中期即破坏期
    除Ⅰ期表现外,还有关节间隙轻度狭窄,并有轻度的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邻近肌肉萎缩。关节间隙狭窄的原因是由于关节软骨面的萎缩,变薄或破坏。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关节面边缘虫蚀样侵蚀,毛糙不平,模糊不清,骨内小囊状透亮区或斑块状缺损。
Ⅲ期  晚期即严重破坏期
    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广泛的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多处软骨下骨侵蚀破坏,关节严重破坏、脱位、变形。以手指和足趾关节最为典型。
Ⅳ期 未期即强直期
    除Ⅲ期症状以外,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关节融合。

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有七项,具备其中4项或4项以上,即可确诊。
1、关节晨僵每天至少1小时,两个月以上。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 两个月以上。
3、腕、掌指及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两个月以上。
4、关节对称性发病,两月以上。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 X线片有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改变,包括骨侵蚀及骨质疏松。
7、 类内湿因子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判断标准,具备下述5项中4项或以上即可诊断为活动期。
1、休息时关节疼痛超过4个以上关节。
2、晨僵持续1小时以上。
3、5个以上关节肿胀。
4、关节压痛数超过5个以上。
5、血沉   男>25㎜/h   女>30㎜/h。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  功能状态完好,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  能正常活动,但有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受限或不适。
Ⅲ级  关节活动受限,只能胜任一部分或完全不能胜任一般职业性任务,或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Ⅳ级  大部分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
以上是两篇风湿的知识文章,希望对你友邦助,祝你早日康复!
0/300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