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郯城县在哪个省?

首页

郯城县在哪个省?

郯城县好象是银杏之乡啊,呵呵。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26 19:27:34
    郯城县在山东省,银杏主要集中于西南诸乡镇,产量曾占全国的20%,是名副其实的银杏之乡。

    寻***

    2006-07-26 19:27:34

其他答案

    2006-07-26 13:38:44
  •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18°05′—118°31′,北纬34°22′—34°56′。南与苏北邳州、新沂、东海三县市交界;北与临沂、临沭、苍山三县市接壤。境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31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123。
      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6%;山丘面积18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全县水面有13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 郯城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系沂蒙山区冲积平原。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缓低下。东部马陵山绵延南北,中西部平原沂沭河纵贯南北。
      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8米,自然比降为0。03%。全县辖11镇,6乡,867个行政村。 1。郯城四大辣:历史上郯城盛产辣椒、生姜、 大蒜、大葱,简称郯城四大辣。 辣椒为郯城当地良品,俗称朝天椒、羊角椒;结椒早,结椒时间长,椒子种多皮厚,含油量多,辣味浓,味香,以晒干红椒子为主。
      加工成辣椒粉出售。 全县种植面积近5万亩,年产2500万斤左右, 主要分布在郯南花园、杨集、归昌、红花、马头等乡镇。其产品畅销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及新加坡、新西兰等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生姜:郯城生姜品质优良,块头大,皮色光亮,鲜艳,汁多、味美,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亦可药用, 《本草纲目》载:"姜通神明,去秽恶,有暖胃散寒止吐之功能。
      "生姜在郯城种植历史较长,全县种植面积8000亩左右, 年产300万斤, 主要分布在郯城、马头、重坊、高峰头、杨集等乡镇,产品畅销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及东北各省地。 大蒜:郯城大蒜可与苍山大蒜媲美,为我省大蒜重点产区之一,全县种植面积5万亩, 年产大蒜6000多万斤,郯城大蒜蒜头大、瓣匀、无碎瓣,具有脆、粘、香、辣味浓等特点,是日常生活中必需品,同时亦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其功能,解热化湿,杀菌解毒,对感冒、 腹泻、痢疾等常见病有一定疗效, 还能降低人体胃内亚硝酸盐,有很好的抗癌作用。 郯城大蒜每年都畅销国内各地,出口日本、南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大葱:大葱生产, 全县各乡镇均广泛种植,郯城、重坊、马头、新村、港上、花园、杨集、归昌等乡镇为主产区,年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在4000万斤。
       除当地销售外, 大部分销往全国各大城市。通过深加工出口日本、南韩等国。 2。郯城银杏:银杏俗称白果,是郯城名特产,栽培历史悠久,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有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据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县志中,银杏被列为重要特产载入"果之属",在"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一书里也有记载。
      郯城县是全国著名的银杏重点产区, 是名副其实的"银杏之乡",闻名遐迩。 建国前全县银杏面积4700亩,7。5万株,沂河两岸有绵亘数十里的银杏林等,历史最高年产量200万斤, 全县现有百年以上大树近3万株,其中新村乡观竹寺(银杏古梅园) 院内一株古银杏树,高35米,胸径226厘米,远在唐朝修寺庙时就有此树,距今已有千余年。
      建国初期,全县银杏产量稳定在160万斤左右。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 由于乱砍滥伐,片林损失惨重,产量曾一度下降为15万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稳定林业政策, 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银杏生产得到大力发展。 目前,全县现有片林10万亩,定植银杏1000万株, 年产银杏200万公斤, 产叶250万公斤。
      郯城县是山东省唯一的银杏生产基地县,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省首位,各种产品畅销日本、南韩及东南亚和欧美诸国,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银杏是郯城的主要经济树种, 银杏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很高。该树系落叶乔木,树干直立,木材优良,纹理细直,有光泽,不翘不裂,富有弹性,香味浓郁, 群众素有银杏香木之称,是制作绘图板、雕刻、工艺品、模型、印染机滚筒及家俱的上等木材。
      银杏种子富营养、供食用。据分析, 其种子含淀粉62。4%、粗蛋白11。3%、粗脂肪2。6%、蕉糖5。2%、还原糖1。1%、核蛋白0。26%、矿物质30%、粗纤维1。2%等多种成份。可制作罐头,点心,蜜汁白果,八宝饭,白果精,是宴请宾客的美味及上好补品。
       银杏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生食引疳鲜酒,熟食益人,具有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银杏果肉(外果皮)含白果酸,白果醇等多种成分, 目前有关科研单位在研究待开发利用。 银杏叶药用价值:银杏是远古遗留的树、果、材、叶多用的树种, 民间早有用银杏叶煎汤治病的处方。
      随着科学的发展, 国外在银杏叶中提炼出解毒剂、抗真菌剂、抗癌剂, 并研制生产了多种治疗保健食品。经化学成分分析,银杏叶含多种药用成分,制药有银杏内脂、萜烯类、白果双黄酮、异白果双黄酮、黄酮糖苷等十几种类黄酮物质。药理化学研究证明, 银杏叶提取物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防止血管老化, 改善皮肤末梢血流及精神症状;降低血清胆固醇,升高磷脂,改善磷脂与胆固醇比例等效果。
      银杏叶提取物对金葡萄等多种细菌有抵制作用,能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具消炎、解痉的功能。目前,国外由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药品有:注射剂、液剂、片剂、胶膏等, 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病变,咳喘以及神经障碍。用来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改善脑循环及周围血管失调,治疗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血脉循环不全,脑晕, 记忆不良等疾病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上海医工院研制的银杏叶胶膏剂, 片剂获卫生部的新药证书的副本转让给郯城县华银制药厂,为华银制厂和现有产品黄酮苷的深加工提供了定型产品和保障。为进一步开发郯城银杏生产奠定了基础。 郯城银杏盆景:盆景是线条艺术。 盆景作品在骨架结构方面要求十分认真地讲究线条(根、干、枝)之间能配合默契,完整协调,舒展流畅, 最后达到体态自然优美。
      郯城盆景多数接近岭南派, 多为自然型。据盆景要求,桩基粗,枝扭曲,根裸露,形苍劲,态潇洒,缩自然景物于一盆中,气韵生动, 意趣横生,耐人寻味。 象这种高档盆景全县仅有2000盆左右,多为盆栽树盆景。微型银杏盆量少。郯城县举办两次国际银杏节,一次全国银杏研讨会盆景汇展,通过资源调查,高、中 、低档次的银杏盆景全县社会存养量为5万盆左右,产品价值每一盆少则伍拾元,多则几千元。
      畅销全国各地。郯城银杏盆景,农民栽培养植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社会存养量很少。解放初期全县仅有百余盆。后来国家号召发展庭院经济、美化环境, 银杏盆景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稳定了林业政策,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积极性,银杏盆景有了高速度发展,出现了栽培银杏盆景大户20余家,户年收入高达5万元左右。
      银杏盆景爱好者全县达5万余人。银杏盆景与其它观景盆景有着思想认识的不同,有的人喜观景,但大部分盆景爱好者既观景, 又观果。这样一棵银杏盆景就完美无缺了。在广大群众的观念中,一观景,二观盆, 三观盆架的意景中增添了四观果的内容。但是,银杏树生长慢,结果迟, 实生树需40年左右时间才结果,近几年来,根据群众观果心切的心理,用嫁接方法使盆景早结果。
      采用结果早的银杏品种的结果枝作接穗,进行盆景枝换头三年后就结果,或采用盆景桩枝与结果树的果枝嫁接, 活后可连年结果。要使银杏盆景成型快,可采用粗老桩段接根嫁接,根据老桩段的粗细,以干代根的方法选用几砧鼎立,利于稳定成型。成活后通过精心管理, 三年左右可培制出硕果累累欣赏价值极高的银杏盆景。
       银杏树寿命长,生长速度不快,结果较晚。传统粗放的栽培法需40一50年进入盛果期, 如科学管理、水肥得当,40年才能高产,故素有"公孙树"的别名,含"爷爷种树,孙子得食"之意。1979年在新村乡、 新村一村进行了银杏低部位嫁接,密植,早期结果,早期丰产的专题研究,经科学管理,取得幼砧嫁接三年结果,五年丰产的突出成果,从而打破了"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栽白果园"的传统观念,首创了国内银杏矮化嫁接速生、早实、 丰产的先例,1984年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3、郯城板栗:板栗是郯城名特产品,是全国板栗重点产区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 板栗称之"木本粮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栗子味道甘美、香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上等食品。据《本草纲木》记载: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效,药用价值很高。
      《本草纲木》上介绍, 人有内寒, 暴泄如注,食煨栗二、三枚顿愈。板栗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郯城板栗主要分布在沭河、沂河两岸的郯城、高峰头、红花、马头、胜利、新村等10多个乡镇栽植。建国前全县曾有2 万亩栗园, 最高年产200万斤。
       沭河沿岸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几十华里的板栗村带。其中东庄、坝子两个自然村是集中产地, 栗树多,收益大,素有"金东庄,银坝子"的美称。 由于战争年代破坏和"文化大革命"中乱砍滥伐, 板栗产量显著下降。七十年代以前,尚存栗园8000亩,7万株,板栗年产量一直徘徊在五、六十万斤。
      "三中"全会后,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产量超过了百万斤。近年来,由县科委、林业部门配合乡镇、村建立了科研机构, 大搞板栗矮化嫁接,密植,丰产及劣品种老栗树换头嫁接等试验研究,取得了矮化密植,幼树嫁接,三年结果, 第四年亩产448斤的好成果。在全县内,以点带面, 推动了板栗的大发展。
      1994年全县板栗发展到4万亩,新老栗树定植300万株。年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350万斤。 郯城板栗,分油栗,毛栗两大类型。郯城大油栗为最好,籽粒大(每市斤40粒左右),色泽油光发亮,肉质好,味香甜,糯性大等特点。近年来,经两次选种,先后选育郯城207、郯城023、盘龙栗等单株优良品种,经省验收确定为区域性发展品种,已在省内外推广。
      1983年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上, 郯城板栗参加展出,获外经贸部荣誉证书。十多年来,郯城板栗出口量不断扩大,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日本客商点名要郯城大油栗,郯城板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闻名遐迩。 4。
      郯城木制玩具: 木制玩具主要产于港上乡樊埝村, 闻名于国内外。该村紧靠风光秀丽的沂河, 全村共有500多户人家,家家都是木制玩具的小工厂。该村生产木制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元末明初,樊氏祖先樊木,从大莒城逃荒来该村落户,家中一贫如洗,日月艰辛,遂拜邻村木工徐某为师学艺,以干木工为生,他根据手拉皮带使钻头转动的原理,变手拉为脚蹬,制成了简易旋车。
      开始制作刀把、花棒锤一类的玩具。到了清朝末期,经数百年的生产实践,后人继承发展了这一民间工艺,创造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民俗色彩的木制工艺品。 樊埝木制玩具生产,以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杨柳树小木棍为原料, 以象征吉祥如意为主题。造型精巧别致,图案新颖,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生动传奇, 有着乡土气息浓郁的特点。
      这种木制工艺产品花样繁多,有虎头锤,高低棒人,小人花车,大龙刀,梅花枪, 龙泉宝剑,程咬金宣花斧,水压枪, 八仙花篮等七十多个品种。这些玩具设计精巧,富有情趣。如老和尚打鼓车,儿童推动小车,车上小人随车轮滚动,即有节奏地活动起来,双手击拨两脚打鼓;高低棒人形态滑稽, 高矮胖瘦不一, 头可转动,目能环顾,腹中有声, 不仅儿童觉得有趣,大人看了也会忍俊不禁。
       樊村木制玩具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如近年来生产的飞机、大炮、火箭、卫星等, 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民间艺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才华。多年来,樊埝村的木制玩具畅销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北京、南京、上海、广洲、陕西、青海等全国各地, 同时出口美国、德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深受用户和名人专家的赞赏。
      中央工艺美术展览馆工艺专家李寸松于1985年曾莅临观看指导, 樊埝村生产的各种木制玩具样品在馆内陈列,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至今还存放着"高低棒人"。 5。郯城琅琊草编制品: 琅琊草俗称黄草, 是用京夂的叶子加工而成,(也叫荆篚、关东篚),本科篚, 是篚子的变种,为保叶子质量,只收叶,不收粮。
       其叶细长,柔软而有韧性,色泽光洁、轻凉、离水。盛产于沂河沿岸的港上、新村、重坊等乡镇。在秦汉时期因产地为琅琊郡,琅琊国故地,故称琅琊草。郯城引进这种作物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琅琊草编织起源于民间,当地旧风俗,姑娘出嫁后回娘家"过九天"时,要给丈夫、公婆各编一双草鞋作礼物,叫作回门鞋。
      1913年郯城桑庄人杨锡堂承郯城人于蔼臣、 临沂人杨枢臣指导创制榆成草帽,并命名为" 琅琊草帽",组织生产外销,并成立了琅琊草帽公司。于1915 年请准专利5年, 年产20万打, 琅琊草帽行销济南、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全国各大城市。1925年前后,港上镇刘庄村刘慰庭参照当时国内流行的草帽款式,研制编成了新型琅琊草帽编织方法---"单草双编法",后又创编出了"单草单编法",其产品美观、大方、耐用,成了当时的时髦琅琊草帽。
      1932年马头镇杨松峰等人创建了琅琊草帽生产运销合作社联合办事处, 又举办了培训班,开设了制帽工厂, 以太极图为商标。至时琅琊草制品生产出现了第二个高峰,产品帽式有平顶、圆顶、时式坤帽三种, 报章称此种草帽"较之巴拿马草帽有过之无不及"产品畅销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
      后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1938年郯城失陷,琅琊草帽随之停产绝迹。新中国成立后,琅琊草编制品又获新生。1964年郯城县成立了草编社,1966年成立了草编厂,1976 年县草编厂更名为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并在14个乡镇设有分厂。 为适应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首先抓了智力投资,技术人员培训,工艺研究,在工艺上不断进行革新改造和创制新产品。
      到1988年产品由编织茶杯套,草帽,发展到座垫,提篮,凉席,地席,拖鞋等24年系列,五百多个花色品种。 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产品编工精巧,造型美观,图案新颖等特点赢得了信誉, 成为郯城县独具特色的大宗出口工艺品。
      年产值1000多万元。郯城琅琊草帽1978年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1980年"海洋牌" 琅琊草帽被评为"优良名牌",发给"山东著名商品证书"。1985--1986年第五届、第六届山东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会上, "海洋牌" 琅琊草帽两次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6。柳编工艺制品: 白柳(杞柳的一种),民间群众俗称白柳条,又称条子。郯城白柳条具有白润光亮,白中含亮,亮而映白,有柔、韧、坚的特点。郯城县是著名的白柳之乡, 白柳的种植和编制工艺品生产, 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李庄、黄山、沙墩、庙山、高峰头等乡镇。
      这里的农民有着种植白柳的习惯,据沙墩乡朱佰村、黄山镇柳行村的民间传说, 他们种柳、编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传统柳编制品,主要编织簸箕、针线筐、条箱等农家日常生活必需品,当地生产柳,当地加工,当地销售。自1972年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开始生产柳编工艺品, 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究,大胆革新创制新产品,同年就使白柳编制新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畅销不衰。
      1986年产值580万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1988年根据市场需求, 柳制品第二次进行了改革创新,其柳制工艺品,工艺精湛, 样式新颖,造型优美,色调和谐,美观大方,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在国际市场独具一格。深受客商赞赏。 出口产品种类,有提篮,果盘,洗衣篓,婴儿篮,洗菜筐,吊花篮,狗窝等采取编制、喷漆、 烘干包装一条线生产。
       到1988年全县柳编工艺品发展到9大系列,300 多个花色品种,年社会总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以上。郯城柳编工艺品质量高,款式新颖,造型优美, 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产品先后畅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县种植白柳条5万多亩,年产白柳条近3000万斤, 为农业创汇进一步开发柳编工艺品生产打下了坚强基础。郯城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1999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7。郯城县清泉寺优质矿泉水: 产于郯城县马陵山的深山密林中。
      这里谷深林茂,风景秀丽。 矿泉水从古清泉寺附近红色岩石的裂隙中涌出,清彻透明,口味甘冽。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 属低矿化度重碳酸钙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可与崂山矿泉水媲美,可作为瓶装矿泉水和配制饮料用水进行长期稳定的开发。 据《郯城县志》载:很早以前,有一不详姓氏的僧人涉足此地,观那苍松翠柏,悠悠泉水,心头一颤,遂四处化缘,建成寺院。
      寺旁有一眼清泉, 附近百姓称为"神水",竞相取之,医治百病,清泉寺即由此得名。清康 熙7年,郯城县令冯参寻访来此,曾赋诗盛赞清泉寺矿泉水: 灵液澄澄映古庵, 时和野水落寒潭; 擎来若有金山冽, 烹就迎同玉峡甘; 昨酌已知喉可润, 频斟何虑性能贪; 陆翁若也曾经此, 应羡名泉在古郯。
       1986年国家地质矿产部、轻工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北京矿泉水勘察鉴定中心、南京大学、山东地质矿务局、山东防疫站等单位的三十多个专家教授对群众称为"神水"的清泉寺矿泉水进行了鉴定。1988年6月,上海科委、上海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第二军医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山东省卫生防疫站、山东省食品检验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第二次对清泉寺矿泉水厂的营养价值及与人体健康关系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分析, 并对长期饮用矿泉水和未饮用此水的人群进行了对照、鉴定。
      两次鉴定结果, 清泉寺矿泉水为我国少有的优质天然饮料矿泉水,含有钙、锶、镁、硅、钾、锌、钼、镖等三十四种对人体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成分, 属低矿化度含锶的重碳酸钙型优质天然矿泉水。长期饮用可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并对消化道、心脑血管、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抗衰老,防治食道癌、高血压、 肥胖症等多种疾病有重要作用。
      清泉寺矿泉水贮存于深部红色砂岩构造破碎带中,补给来源丰富,动态变化稳定, 可作为矿泉水资源长期稳定的开发。因此, 进一步开发清泉寺矿泉水, 对研究矿泉水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用营养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矿泉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国内属领先地位,因此,文汇报、 大众日报、上海科技报、上海大众报、山东科技报等报刑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
      专家公认清泉寺矿泉水优于法国的波赫尼矿泉水、面尔斯矿泉水和俄罗斯的迪尔滋琅矿泉水、耶斯耶恩突客矿泉水。 清泉寺矿泉水厂现已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饮料罐装生产线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中空纤维超滤器, 以及达到出口卫生标准的现代化厂房,近年来,年产量均超过万吨生产能力。
      其产品"神池"牌矿泉水、" 矿泉可乐"、"矿泉桔汁"、"橙宝",与青岛汽水厂联合生产的"崂生可乐",均畅销广东、江西、安徽、北京、 甘肃、辽宁、内蒙等全国各地,深受用户赞誉,闻名于世。 郯城县历史悠久,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
      周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元和中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
      元末复置郯城县,明清之后县域有变,县名未易。建国后隶属临沂地区。 [历史事件] 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发生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郯城大捷:1943年初,为粉碎日军“蚕食”,八路军115师奔袭郯城,于1月19日晚10时发动强攻,次日晓全歼日伪军530人, 首创八路军山东敌后攻城范例。
       [历史人物] 于定国(前111—前40年)西汉时东海郡郯人。汉宣帝时丞相,封平西侯。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政治家,历官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 刘之言(1906—1933)马头镇人,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史人。
      1933年在“苍山暴动”中牺牲。 郯城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港上镇的木镟玩具、胜利乡的木版年画、马头镇的挂门笺、沙墩镇的柳编艺制品、重坊镇的草编艺制品以及遍布在民间的各种布艺、纸艺制品等,种类繁多,精巧别致,形象逼真,夸张传神,既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印记,引起了海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
      其中木镟玩具、木版年画、柳草艺制品等曾在全国大型比赛或展览中多次获奖,许多作品在《人民画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刊登,并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等众多单位收藏。沙墩镇的柳编艺制品、港上镇的木镟玩具、马头镇的挂门笺等民间艺术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生产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已形成区域优势,成为本地的主导产业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学术专家和海内外客商的好评。
       郯城木版年画 郯城木版年画形成于明,主要产地是位于沂河之畔的胜利乡沙沃村。相传是明洪武年间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带来。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制作采取用银杏制版,用木版套色印刷,一版一色,为红、黄、绿、兰、黑五色,白色是空版,由纸色代替,后又添桃红和紫色发展成了七色、七版,主要制作灶马子和门神。
      灶马主题构图早期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上部或下部印红色的节气表和九龙治水的预告。九龙治水是旱涝的标志,如一龙治水即为大旱之年,三龙治水为大涝之年。20世纪80年代,灶王爷被财神取代,灶王奶奶被一男一女送财童子取代,但仍习称灶马子,门神分单门、双门两种,单门的图案为五子登科,王小焐鱼、鹿乳奉亲等民间故事,双门的图案有秦琼、尉迟恭、关羽、张飞等。
      中堂上的图案有观音菩萨、降鬼判官、老寿星等。 郯城挂门笺 郯城挂门笺又称挂门前、门吊子,是一种节庆日挂在门楣上的民间剪纸艺术。郯城挂门笺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如人胜。古人有用幡胜表达意愿的习惯。南宋开始人们在节日把幡胜悬于门前,作为新年吉兆。
      清代除夕贴挂钱与现在的门笺相似。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织品到五色纸,走过了1000多年的漫长道路。门笺主要在春节和喜庆时张贴,一门是五张,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膛子由花、鸟、龙、凤、鹿等纹样组成;再一类,门笺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
      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 由于门笺悬挂在门楣下,要承受一定套拉,因此门笺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像网络样紧密相连。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就使得门笺形成了富于线条韵律装饰特点的艺术风格。 门笺全部采用凿刻方法产生,风格各异,或精细、或古朴、均以挖补套色镶嵌而成。
       套色门笺,俗称换膛子,是把五色纸刻制的门笺图案拆开,重新搭配组合而成,这种套色门笺,统一中富有变化,使得门笺这一形式更加秀丽多姿。 在制作流程上,采用先在纸上凿成图或字,然后将这些图或字相互搭配,从两面粘连成一体,组成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
      每门五幅为一套,每幅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框,多用纸面亮丽鲜艳的广檀纸,第二部分是图案,图案的内容多为西瓜、石榴、梅花、宫灯、喜鹊等,也有一些人物图案,如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图”,唐僧、悟空、巴戒、沙僧、白龙马“五位神仙图”,还有一些象征吉祥如意之类的图案;第三部分是文字,在每幅画的正中心,一般是五个字组成一句吉祥话,如“寿比南山松”“江山美如画”。
       门笺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如“蝴蝶戏牡丹”、“双喜临门”、“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它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统一中而富于变化。 近年来,单张单幅大规格的门笺作为家庭内的装饰画已逐渐成为时尚。
       具体参考: 。

    我***

    2006-07-26 13:38:44

  • 2006-07-26 13:32:57
  • 在鲁南地区,属于山东临沂市。

    x***

    2006-07-26 13:32:57

  • 2006-07-26 11:35:00
  • 在山东省临沂市

    m***

    2006-07-26 11:35: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