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什么是通货膨胀?

首页

什么是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子价格都会不断上涨?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08 13:26:00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理解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其中基期就是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作一对比,从而衡量现今的通货膨胀水平。
      其实,上面所说的只是三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方法之一的消费指数折算法,但它是最常用的,此外还有GDP折算法和生产指数折算法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则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叶***

    2006-08-08 13:26:00

其他答案

    2006-08-08 13:33:24
  •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惘***

    2006-08-08 13:33:24

  • 2006-08-08 13:30:14
  • 通货膨胀是物价曲线向上的,股票及房地产都会不断的上涨,但最好是房地产投资,其实通货膨胀并不是可怕的,只要政府引导适当,风险是可以化解的。

    1***

    2006-08-08 13:30:14

  • 2006-08-08 13:23:13
  •       大师谈通货膨胀 
    --------------------------------------------------------------------------------
      2005年05月26日 19:09 新浪财经 
      记者:
      上海复旦大学的陈观烈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的宋承先教授、上海华东师大的陈彪如教授、西南财大的曾康霖教授、国家计委的黄范章教授、建设银行总行的陈彩虹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文魁先生、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邱晓华等都有问题想与您交流,但时间太有限,只好合成一个简单问题:你对目前中国经济高通胀、高增长的状况有何评论?
      萨缪尔森:
      如果短期的经济增长强劲但却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赤字,而后者又来源于超量发行货币的行为的话,那么我认为追求这种增长是很危险的。
      因为,长期地看,奔腾式的通胀对于持续的实物增长是绝无好处的。并且通常这很危险,因为如果发生奔腾式的通胀,这将比过度信贷更糟。比如美国有3%的信用膨胀,那还可忍受,但以色列的情形是每月通胀率达到80%,于是,人们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时间去银行,越来越多的工人转移到银行业做记账、计算等工作,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并使人们产生困惑。
      我这么说是很容易的。但问题是,如果你骑上了这只虎,当你试图从虎背上下来时,有可能导致一次经济危机和萧条。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现在正经历萧条,它的经济现在正完全停滞。但日本有改变现状的工具,如它有大量的国际储备,它可以使用低利率,可使用非紧缩的(宽松的)财政政策。
      但它是如何产生这种现状的呢?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下,日本掀起了房地产热,产生了大量“泡沫”,它还掀起了股票热,人们可以通过借钱或炒股票来赚钱。而当日本决定消除其经济中的那些“泡沫”时,它未能巧妙地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泡沫”持续得太久,而当华尔街的经济被收紧(加强控制)时,日本国内的经济便陷入困境。
      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情况是好的,但他们国内的销售很糟,而前苏联情况也比中国糟得多,因为,没有生产的发展来支持其货币的增长,生产停滞。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工人将挨饿,因为退休金已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本应停止原来的经济运行采用某种配给制,从而使老年人不会挨饿。
      这需要大量的有效率的经济控制。前苏联在其经济控制上一向不大有效率,当然苏联的解体,也使其失掉了它原有的很多效率。这似乎是一条历史的经验教训。即在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经济。问题是,市场是无心的,没有头脑的,它从不会思考,不顾忌什么,所以,我相信,混合经济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
      不过,又出现了新问题,我得说那是有限的混合经济,因为这种混合经济开始由政府来支配80%的GDP,如在以色列等国的情况,这将削弱市场的有利影响,也将导致丧失混合经济的一些好处,因为这将不能反映人们的需求。这是政治学的策略而不是经济学的策略将占上风。
         记者:   国务院研究室的李晓西博士、中国社科院的陈东琪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茅于轼教授等想就这个问题与您交换意见,您说过通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但在改革中国家似乎不是这样,也可能是一种财政现象,仅靠货币手段似乎无济于事?   弗里德曼:   (摇着头说)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回事。那就是惟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当然,我要指出的是,美国是如此(通货膨胀由政府造成),但香港却非如此。香港的通货膨胀是由美国造成的,因为,香港货币是与美元挂钩的。实际上是香港人自己把通货膨胀请回来的。从一般意义上看,香港的通货膨胀是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但如具体来看,如可交易货物的价格水平,其通货膨胀应与美国相等。
      香港的一般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的原因是香港的生产力提高了,用于住房,理发等服务业的费用升得很快,快于国际贸易货物的价格。这样的升价完全不是货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而只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中国与全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方面有一个短期的相互抵消作用,但决无长期的相互抵消作用。
      当我们谈到通货膨胀时,我的感觉是,举个例子,第一天早上,你有这么一笔钱,然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然后又出现紧缩,那么,到第二天早上,你还是只有原来的那么多钱。如果你们政府的开支是膨胀式的,则这一膨胀式财政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效果是要有一个时滞的,就是说,现在政府多花了钱,要过好一会儿价格才会上涨。
      在美国,这样的时滞大概是两年。在高通货膨胀的地区,时间或许会更短些。通常,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失业率会下降,生产会提高。然而,当人们知道政府干了什么的时候,人们就会自动调整,物价就会上扬,失业率就会依旧上升。所以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只是短暂的现象。
      保持6%还是保持3%的通货膨胀率并无太大区别。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货膨胀具有破坏性。它浪费人们的资源和努力,使得物价上涨,生产率降低。它就像“酒瘾”一样,很容易使人们上瘾,特别是使政府上瘾。但摆脱它却非常困难。   如何防止货币供应过多,从来就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你们不能天真地相信他人会就这个问题告诉你些什么。你要观其行。多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局一直在说要阻止通货膨胀,但他们的记录却是非常糟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使得价格上扬一倍。他们在1920~1921年又实行紧缩,从而使得私有企业十分狼狈。然后在1929年,他们使得紧缩变成了大萧条。
      他们应对这次大灾难负责,他们还应对1937年到1938年的衰退负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物价成倍增长负责。然后,我们从60年代开始经历了长时间的通货膨胀,70年代变得更糟,到80年代初时,通货膨胀已达到20%左右。然后他们才“大刹车”,减缓了通货膨胀。
      所以,如果看看联邦储备局的历史,过去的10~15年的成就是令人比较满意的。诚然,他们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站在公众的立场,我多次说,联邦储备局的地位很高,但其工作却干得很差。回到货币控制的问题,联邦储备局经常口是心非,嘴里说的与他们实际做的往往格格不入。
      联邦储备局总是大谈防范通货膨胀以及银行利率政策等,但做的时候,他们对向公众借款却很轻率。   记者:   中国好些经济学家想与您交换对通货膨胀的看法,您能谈谈吗?   莫迪利阿尼:   通胀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很难理解。如同中国,意大利也是如此。
      人们只看到名义利率,而不能发现其后真正的储蓄率。在意大利,比方说,当人们看到利率从15%降到5%时,真实利率没有改变,但人们将不再储蓄,因为感到利息率降低了。他们没有明白原来的高利率是由于通胀的存在。我要指出的是,这不仅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资本市场上被认为是理智的法人也是如此。
      所以,通胀会导致公司价值的低估,因为人们往往根据名义利率而非真实利率进行资本化。   记者:   这是否可测量呢?   莫迪利阿尼:   是的。我确实发现,通胀会减低与储蓄有关的指标。你知道,我们以财产的变动衡量储蓄,或者说,储蓄是财产的增长。
      储蓄这一相关的衡量指标随通胀增加而下降,这就是通胀的后果之一,这是破坏性的。所以,我总是告诫政府的有关部门,慎用通胀手段。因为,其本意可能是通过高通胀推动高增长,但实际上却减少了储蓄,从而减少了增长。特别地,如果因此而使人们不再相信政府,那将是真正的危险。
      因为随着通胀上升,真实利率将下降,在中国,现在已达到20%,而利息率才10%左右,所以,真实利率呈现负值,这样,一旦人们发现储蓄使他们受损时,便将不再储蓄。我的意思是,人们将不再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储蓄,定期存款对政府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资金来源;人们可能去买汽车,买耐用消费品,或做其他各种事情,但人们将不愿储蓄,这是很自然的。
         记者:   这样,一般而言,您会提出怎样的政策建议呢?   莫迪利阿尼:   对此,我认为。以通胀来推动增长是极其危险的策略。因为这将对储蓄产生消极影响,而它能否对投资产生积极影响,仍存有很多疑问。这里你必须对这个问题很小心,即并非通胀推进投资。
      事实上,是当你开始想要抑制通胀时,才会给投资带来抑制作用,因为,当你开始努力遏制通胀时,必将减慢发行货币,其直接后果是利息率上升,这将削弱投资。所以,在阻止通胀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紧缩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采用通胀促增长,可能眼前你能得到短期的利益,但在一定的时候你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并且,通胀越厉害,将来的收缩也就越严重。
      所以,我认为,这种政策是短视的。说到中国,我最近去过一次中国,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即有的通胀源于银行,即中央银行对其地方的分支机构缺乏有力的控制。如果我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我绝不会容忍那样,我允许金融机构吸收和利用存款,但将通过法律控制它。
         记者:   有好些中国经济学家说中国的通胀是非货币性的,您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非货币通胀?   莫迪利阿尼:   毫无疑问,是的。任何推动成本增长的因素都可能导致非货币性的通胀,比如石油,又好比工资,在德国,就存在工资引起的通胀。
      如果工人们想得到收入中的更大份额,就会推动工资上涨。雇主们决定真实工资,而工人(工会)只能决定名义工资。这样就产生了通胀:因为工人要求增加工资,雇主便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上升的工资成本,于是引发了通胀。如果有相应的货币增加,物价将上涨,工人的实际工资将因此得不到他们所要求的增长,于是他们将再次要求提高名义工资,那又将导致更高的物价。
      这样循环往复,通胀将不断加剧。但是,如果没有足够货币支持,通胀将逐渐减弱消除。可能会有高利率,投资减少及低的劳动生产率,于是,工资不再上升,价格也不再上涨。   记者:   所以,您是说货币政策可以用来控制消除非货币的通胀?   莫迪利阿尼:   不错,在德国,当由某处成本推动因素引起了货币性通胀,雇主,即企业很可能会试图抬高价格,由此进一步推动工资上涨。
      这样,我们有了三种通胀,即通胀可源自工资推动、公司涨价推动以及外部成本推动。人们总是想要维持工资水平,若人们的生活因为价格上涨而变得贫穷了,虽然表面上他的工资是增加的,人们也感到这要比工资减少好接受些。所以,这形成了一种追逐价格的状态,并加剧了通胀。
         记者:   西南财大曾康霖说,您在《最适货币量论文集》中曾提出人口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他想了解:中国有12亿人,人口对货币需求有何影响?   弗里德曼:   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它们的关系。依我看,你不能就人口问题讨论人口问题。
      我们假设有两个区域,其中一个的人口双倍于另一个。这双倍于另一个的区域会有什么问题吗?单从人口看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是“都市化”使得人口集中,而在美国,这样的变化使得对资金要求的顺序也产生了变化,通常来说,如果排除其他的考虑,双倍增加了人口的地区需要双倍的资金。
      请记住,谈到需要更多的资金是一个非常难说清的问题。资金意味着两样东西:一方面它是“纸张”而已,另一方面它体现了“购买力”。当我们要说“对资金的需求双倍增加”时,我们是在指真正具有同等购买力的资金的双倍增加。   马克维茨:   我不大了解中国的货币供应情况,但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在紧缩货币供应后,会继续出现通胀。
       。

    落***

    2006-08-08 13:23: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经济研究 相关知识

  • 投资理财知识
  • 投资理财问题解决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