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想找个师傅 教我连漂

我想找个师傅 教我连漂

w 我不知道怎么连漂   经常被别人T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11-01 20:19:07
  •   简单的漂移图解
     
    下面是详细介绍
    [replyview]下面是连喷指法
     
    这个是双喷的视频
    [全屏欣赏]
    然后是键盘延迟的修改
    一下是该注册表的步骤:
    始菜单里,点运行。 
    然后打regedit,这是注册表。
    第二个文件夹,也就是HKEY_CURRENT_USER。
       进ConsolePanel\Keyboard,那里有三个选项。 第一个2不要动,第二个是键盘延时改成0,第三个是键盘反映速度,建议改成48(可变更)。 在韩国,最流行的设置是2 ,0和48(按照从上到下顺序改) 最后的48大家可以调整,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数字。
      不知道有没有给大家帮到什么没有。不过我感觉对竟速赛,还是有很大变化的。 几种特殊漂移的方法 好了现在进如正题。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漂移的细节操作,相信能给漂移没掌握好的玩家一些帮助。 一:直线路上的漂移。这个比较典型的是城镇高速路上的一段直线路和L3里雪山刚开始时的直线下坡路。
      大家都知道直线路上的漂移就是为了多弄点N2o。但是一些玩家在直线路上飘的时候经常撞墙。这是因为漂移时要达到飘完后可以喷火的角度,车头和前进直线必须过30度以上,喷完火就差不多撞到墙上了……,如何操作就能避免呢?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直线路上向右飘。
      先在中间跑,车头向左,车会慢慢向左靠近,然后向右漂移就可以了。这个细节的重点就是,先把车头向左然后再向右飘。这样达到喷火的角度后,和前进直线的角度也大大减小了,当然就不会撞墙了。 二:段位漂移(Cutting)。这里我纠正一下有些玩家对段位漂移的错误理解。
      有些玩家把段位漂移理解为加速状态下的小飘+反向小飘,这是不正确的。段位漂移,最简单的视觉理解就是”长飘”,因为段位漂移后在路上留下的印记是很长的,而且这段印记是直线,故叫它”Cutting”。段位漂移一般应用在直线+小弯上。(因为段位飘是直线的嘛)。
      它的操作细节是控制车头。以右飘为例。”↑+→”(这里按→到车头与前进直线呈80到90度就可以)然后”←+↑”(控制车头保持这个角度,一直到过弯角度差不多就转过来了,这时就可以放开←了)重点是漂移的时机,在进弯前5个车位前就要开始了,漂移前不要与弯的内道离得太近,刚过中间就可了。
       三:连飘。说白了就是”普通飘喷火+小飘喷火+小飘喷火+小飘喷火……”这个我就不说具体操作了。只说细节。(连飘其他人介绍得太多了,打得手累,我也就不说了。不好意思。)重点是控制每次飘完后车头的角度和按Shift的力度,与前进直线呈30到45度左右就可以,按Shift只要比小飘稍长一点点时间就可以了,Shift是越按越快,(连飘次数越多感觉越明显,按Shift的时机不对也是大多数人掌握不好连飘的原因之一) 连飘的视频图解 [全屏欣赏] 连飘的文字解说 首先是连喷,大家在掌握了最佳飘的基础上学习这个是很简单的,也就是把几个最佳飘连的快了就会实现连喷。
      虽然刻意的按照指法也能实现,但效果和速率一定不是很理想。具体指法如下: 1: ↑→shift (起飘) 2: ←↑ (拉正车身准备连飘,注意拉正之后把手里所有键都松开) 3: ↑→shift (一次喷火+漂移) 4: ←↑ (扶正方向,注意3到4步的↑是不松的) 5: ↑ (二次喷火) 重复3,4可实现连喷,熟练后角度小的情况下新手车在训练场平均速度可达到130以上,最快可达到145左右。
      详细观察可发现,此种方式是掌握在漂移喷火的基础上,容易上手,注意松手的时机,连喷是很容易熟练的。 双喷,原理:一飘不喷火,喷二飘的。二飘喷三飘的。重复即可实现双喷。 网上流传一种指法如下: 1: ↑→shift (起飘) 2: ←↑ (拉正车身准备连飘,松开手中所有键) 3: →shift (二次飘移) 4: ←↑ (扶正并喷火) 5: ↑ (二次喷火) 按以上方法实现双喷,虽然可以连续喷火,但可看而不可用。
      速度在熟练后在新手练习场最快也只能达到115左右,平均都在100靠下,且车道轨迹混乱,一般需要飘四下一个加速。所以此种方法为错误指法,希望学习过的大家改正。 正确双喷指法如下: 1: ↑→shift (起飘) 2: ←↑ (拉正车身准备连飘,松←,↑不要放开) 3: →shift (二次飘移,严格的说,此次飘移也是用↑→shift,之后松开所有键准备喷一飘的火) 4: ←↑ (扶正并喷一火) 5: ↑ (二次喷火) 重复3,4即可实现双喷。
      连喷和双喷的区别在与喷火的时机不同,指法比较上2和3步看似一样,但连喷的2到3是松前喷火加漂移,而双喷则是前不松再飘移。由于双喷两次漂移才喷火和大家飘后就喷的习惯有点冲突,要学双喷首先克服喷火问题是个关键。熟练后,新手训练场平均速度140左右最快150以上,双喷和连喷主要看熟练,哪个熟练就用哪个差距也只有微小而已。
       在掌握了连喷和双喷指法之后看LINK的指法是非常简单的,LINK追求是是更高的喷火效率,在熟练的情况下可以使喷火零间隔,不够熟练建议使用双喷过弯。 指法: 1: ↑→shift (起飘) 2: ←↑ (拉正车身准备连飘,松←,↑不要放开) 3: →shift (二次飘移,严格的说,此次飘移也是用↑→shift,之后松开所有键准备喷一飘的火) 4: ←↑ (扶正并喷一火) 5: ↑→shift (二次喷火+漂移) 33: →shift (5的↑不松,再次漂移。
      33,44,55。实际为3,4,5的重复过程) 44: ←↑ (扶正并喷火) 55:↑→shift (喷火+漂移) 6: ↑ (喷火) (注:LINK的双飘为1到6。
      不进行33,44,55。即可实现。LINK的双飘也就是双喷的双飘) 高级讲解。。。有点头晕 漂移的定义就是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有一个教大的夹角(肉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如右图。为分析方便,把漂移分开三个阶段:产生、中途、结束。 第一节 漂移的产生 漂移的产生的原理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A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A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A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 实际上A1、A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B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B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
      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A1、B;猛踩刹车,就满足A1、A3、B2,不一定满足B1;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就可能满足A2、B。 说到最白了,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C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C2、转弯中拉手刹;C3、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C4、转弯中猛踩刹车; C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C3、C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C1、C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C1和C2,C3和C4分开,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
      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千万不要相信《头文字D》里面的漂移过弯可以更快的神话!右图是一个以太高速度漂移的例子。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
      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包括《头文字D》里面描述的先向右拐,再猛向左转的漂移方式。这是一种增加重量转移的方法,例如在他的情况里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右前轮正压力。为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增加右前轮压力?去复习一下重量转移啦。
      而又为什么要增加右前轮压力呢?因为利用C3或C4方式产生漂移时外侧前轮的压力是四个车轮中最大的,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增大它的压力,就可以使车身旋转得更快。 Scandinavian Flick是一种WRC拉力赛里面用到的特殊动作,也有人称其为Pendulum Turn。
      如果我没记错,那是由拉力车手 Carlo Sainz 创始的。 假设将要进入一个比较急的右弯。 D1、如果从之前的弯出来后你的位置就在左侧,那么就直行,如果位置不是在左侧,那么不要马上靠向左,而是方向偏左一点行驶。
       D2、保证车行驶方向稳定、正确,把刹车踩到底,四个车轮很快就被抱死,车就会按原来的方向一直滑下去。 D3、在将要进弯的地方,方向盘向右打一定角度。抱死的前轮的导向作用是很小的,车头不会很快向右偏。 D4、到了该进弯的地方,迅速放开刹车。
      这样车头就会猛向右拉,车身旋转速度极快。 前面说的D1、D2是化简了的准备动作,做起来容易得多。完整的准备动作看起来不可思议——要让车身向前滑行的时候车头是指向左的!要产生这样的滑行,方法是先向右打一点方向,再向左打一点方向。因为车的运动从向右变为向左,中间必然有一个向前的时刻,就是在这个时刻马上把刹车踩到底,车身就向前滑了。
      又因为这个时刻到来时车头的指向一定是向左了,所以就产生了车身向前滑行、车头指向左的动作。附图 这个起始过程只在不足一秒的时间内完成,因为路面是很窄的,不容许大的左右偏移,所以这样的动作是一个危险的高难度动作。注意这里又是一个漂移哦!即是说完整的Scandinavian Flick是两个漂移的组合。
      这个完整动作不推荐在现实中尝试! Scandinavian Flick在拉力赛里面泥土、砂石、雪地上使用时具有很好的减少转向不足(即是前轮向外滑)的作用。比起普通的方法,这方法有两点优势:一、进弯之前,前轮向右摆了一定角度,那么两个前轮的左前方积聚起更多的泥土砂石或雪,增大了前轮的向右推力;二、进弯前前轮已经摆了一个角度,与进弯时才打方向盘让前轮慢慢摆方向相比较,可更快地产生大的向右推力,这时候车身仍然处于路面最外侧——最理想的进弯位置(还记得out-in-out的过弯路线吗?)。
      其中第二点优势也适用于硬地上产生甩尾。 Scandinavian Flick作用不但是减小转向不足。进弯之前的抱死车轮的刹车方法还有更高的刹车效率。注意这里说的是泥土、砂石、雪地上的。抱死的车轮可以从路面上刮起泥土、砂石、雪,在车轮前垒起来,可以产生更大的阻力。
      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抱死车轮的刹车方法,因为这与轿车里提倡使用的ABS(防抱死刹车系统)背道而驰。如果读者不相信抱死车轮也有好处,或者只相信泥土、砂石的作用而不相信雪也有这个作用的话,我也没有办法,我不会再给解释的。 因为拉力赛车的一些动作里面(就例如Scandinavian Flick)要求车轮能抱死,而且能迅速抱死,所以拉力赛车绝对不装ABS,而且刹车碟的直径是加大的,刹车的最大力度比公路版本大很多。
       但这样的刹车方法只有赛车高手才会使用。因为抱死的车轮在硬地上几乎没有导向作用,在松散路面上的导向作用也很小,所以车身重心的运动方向将从起始的时刻大致保持到放开刹车的时刻,而且滑动过程中还有车身旋转的可能。这刹车动作起始前的准备、何时放开刹车、放开刹车时前轮的方向都极为重要,过程中也需要好的控制。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ABS是救命草。刹车技术无论在什么赛车中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很难精通的。(可以说,只开装有ABS的车的司机是不懂刹车的) 断位飘移(Cutting),连接飘移与其他 断位漂移,连续漂移,连接漂移,连续连接漂移 说的复杂其实也没这么复杂,其实后两者是连续漂移基础上稍微改动了而已。
       断位漂移[cutting drift] 此技巧的基础是要有速度 下坡,N2O使用状态上, 方法也没必要拿方向键来解释,简单的说 漂移接着反方向漂移就是断位漂移了,练多了找到感觉了断飘后喷火也容易了。 漂移后不松前进键再网反方向漂移一次就搞定了。
       一段跳跃 雪山前段坑那里,跳跃前漂一次,落地后再飘一次就可以了, 连接漂移 其实就是2连飘去掉最后一个飘而直接喷火,大家知道连飘时漂移后先不喷火再漂移的同时喷火,也就是说最后会多出一个火,这火最后用。 一切技巧都明白了,练好了,剩下的就是熟悉地图多练了,如果你在记时赛不撞完成的时候就不要继续再记时赛上练,因为实战是跟人比的,会发生什么事情还是未知的,你平时练的好好的跟别人比撞的多,跑发上也要改变,要练好随机应变 连续飘移 关键字:飘   漂移是跑跑的精髓,玩到现在玩家可能会发现:漂移的难度并不太高(抛开质量而言),而连飘是跑跑最高技术,用于过大而不急的弯,如果倾慕韩国的高手,这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技术了。
         理论   连飘的理论很简单,就是在第1次漂完的时候漂第2次而且同时加速,如此重复,看韩国高手好像是完全连喷的,这就是快速的连飘,最高境界,因为漂的快,痕迹也没有的,总之连飘就是把几个漂移的过程用加速和漂移结合的方法缩短了,但是在U型弯不要用连飘,U型弯一甩就过去了,所以说这是绝活。
       图1:大家准备好比赛开始咯 图2:多款卡丁车   具体操作   1、↑→shift 往右漂移   2、↑← 握好方向   3、→ shift 先不要加速再漂移一次   4、↑ 第一次漂移时的加速现在使用   5、↑← 握好第2次漂移的方向   6、→ shift 一样不使用加速漂移一次   7、↑ 第2次漂移的加速现在使用   其中3、4、5几乎是同时按,所以有难度   注:要多次连飘,重复4~7步骤 图3:大家一起来漂移 图4:游戏截图   运用   连飘的作用在于能量提升得好快,但有些赛道用连飘的机会很少,如果能1漂过的弯,个人认为还是直接漂,或者用连接漂移又是连接飘移,不是大家所认识的连飘这是另一种技术,其一次飘移后使用2次瞬间加速,但看似1次飘移,但是瞬间飘了2次这样加速2次比普通漂移要好。
      YOUYY。COM   如果详解的话,可以分为漂前、漂时,漂后。
      漂前,一定要找准入弯的位置和角度,位置一般就在路中间,角度的话,车头要靠近弯,但是不能像普通转弯那样,经验会告诉?茫氖焙颍钪饕氖墙谧啵绻洳患钡木吐坏悖钡幕熬涂欤ㄕ饫锼档氖前吹目欤皇浅邓伲呤至腔崽馔洌侨绻坏侥蔷辰缁崛菀鬃驳模杂Ω檬锹拷笠⒁饨嵌龋⒁庠谑实钡氖被捶捶较蚣ú畈欢嘣谧甑氖焙颍罡呔辰缡浅底悠叫腥莱鐾洹 希望大家都成为飘移高手! 。

    我***

    2006-11-01 20:19:07

  • 2006-10-24 19:20:17
  •   要先学习最佳化漂移  而且连喷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连喷理论  理论掌握不好练也白搭  而且你说被人踢  掌握连喷后也不一定赢的  许多人绿手会了连喷  黑手彩手才会  你想想
    五、最佳化漂移
    赛车类游戏 速度快的唯一方法就是贴内道 也就是说 走最短的路线抓地走是最快的 但是跑跑卡丁车的重点是漂移 大家知道 其实漂移是要刹车的 也就是说要减速 但是同时 会增加能量 增加的能量可以加速 所以这样一来一去 只要把减速降低到最少 能量增加到最多 同时贴内道 就是最快的方法了
    而这些要用许多种技术来达到以上目的 断位 连喷……
    而这些技术的根本和基础 在最佳化漂移上
    所谓最佳化漂移 理论就是漂移痕迹不重合 这样的漂移近似抓地 这种漂移是所有漂移方法中减速最少的方法 一般的高级弯道都比较窄 如果你连喷甚至普通漂移距离可能都不够 比如说你向右漂 但是道路太窄 因而撞到了左边 这时需要练习最佳化漂移 因为这个最佳化漂移的步骤必须非常短 小喷与漂移的间隔时间越少越好
    最佳化漂移就是先转车头 再漂移 也就是说先按方向键 再按shift 漂移后马上点相反的方向键调回车头 然后马上小喷 越快越好
    初次使用这个技术时 可能有点不适应 但是必须养好用最佳化漂移的习惯 以后才能好好学习更高的技术
    下面演示综合上面所说的所有漂移基础技术的新手完美向右漂移
    1。
      ↑+→===================(最佳化漂移要先转弯) 2。↑+→+shift=============(漂移) ===放开→和shift 3。↑+←===================(迅速调回车头) ===放开↑和← 4。
      ↑======================(尽快漂移小喷) 记住:以后所有的漂移都要用最佳化漂移 七、双喷和连喷 由于双喷和连喷类别的知识很多 很难 也很复杂 特别列为一类 要掌握双喷和连喷 需要把最佳化漂移、调回车头、漂移小喷等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双喷分为普通双喷和link双喷 连喷分为普通连喷和最快连喷 普通双喷就是先漂移一下 然后在小喷的同时漂第二下 最后把第二下的小喷用出来 普通连喷其实是普通双喷的延续 稍后讲 下面演示普通向右双喷: 1。
      ↑+→+shift===================第一次向右漂移 ===放开→和shift 2。↑+←=========================第一次漂移的调回车头 ===放开↑和← 3。→+shift======================第二次向右漂移 ===放开→和shift 4。
      ↑============================第一次漂移的小喷 ===放开↑ 5。←============================第二次漂移的调回车头 ===放开← 6。↑============================第二次漂移的小喷 这里注意:是感觉到第一次漂移的小喷时间快到了做3、4、5步骤 =========3、4、5步是隔0。
      2秒左右按一下 普通连喷就是普通双喷重复3、4、5步的做法 方法和双喷一样 可以从这里看连喷录象: 下面讲双喷的优化:link双喷和最快连喷 link在英文中是连续的意思 link向右双喷的步骤如下: 1。↑+→+shift===================第一次向右漂移 ===放开→和shift 2。
      ↑+←=========================第一次漂移的调回车头 ===放开↑和← 3。→+shift======================第二次向右漂移 ===放开→和shift 4。←============================第二次漂移的调回车头 ===放开← 5。
      ↑============================第一次漂移的小喷 ===放开↑ 6。↑============================第二次漂移的小喷 大家可以和上面的普通双喷比较一下 不同点就是4、5步调换了一下位置 也就是说 普通双喷的步骤是 1。
      第一次漂移 2。第二次漂移和第一次漂移的小喷(同时进行) 3。第二次漂移的小喷 而link双喷的步骤是 1。第一次漂移 2。第二次漂移 3。第一次漂移的小喷 4。第二次漂移的小喷 不同点即第二次漂移和第一次漂移的小喷分开进行了 由于link双喷最后是两次漂移小喷连在一起 有些不懂link双喷的新手会误解它 认为是一次漂移 两次喷火 link双喷的好处在:2次连续喷火显得更有效率 有些人认为link双喷按↑的时间短 好象比普通双喷慢 其实不是 普通双喷在第一次喷火时 还会拖着漂移 而link双喷第一次加速时车身已经平衡 就是说漂移已经完成了 就是两次单独的小喷射 所以link双喷更快 下面讲最快连喷 1。
      ↑+→+shift================第一次漂移 ===放开→和shift 2。↑+←======================调回车头 ===放开↑和← 3。↑+→+shift================第一次漂移的小喷和第二次漂移同时进行 ===放开→和shift 4。
      ↑+←======================调回车头 ===放开↑和← 以后重复1、2步就形成最快连喷 最快连喷和普通连喷的不同点在于: 普通连喷的步骤是: 1。第一次漂移 2。第二次漂移和第一次漂移的小喷(几乎同时进行 但漂移在前小喷在后) 3。
      第二次漂移的小喷 …… 而最快连喷的步骤是: 1。第一次漂移 2。第一次漂移的小喷和第二次漂移(几乎同时进行 但小喷在前漂移在后) 3。第二次漂移的小喷 …… 也就是说在第二步 普通连喷是先小喷再漂移 而最快连喷是先漂移再小喷 最快连喷的好处: 初级新手车最快连喷漂移后的稳定速度为135km/h 初级新手车普通连喷漂移后的稳定速度为125km/h 。
      

    c***

    2006-10-24 19:20:17

  • 2006-10-22 18:36:12
  • 找谁也没用,了解理论知识后主要靠的上实践.要多加练习.
    我建议你先不要学习连飘(我说的是高级连飘),初级连飘一试就能掌握.你还是先练习段位吧,这个非常重要的.我当初就不知道,而且学习了错误的段位(网上有不少全是瞎说),导致我现在才会,走了不少弯路.所以想要成为高手,段位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最后才学习高级连飘,要循序渐进!

    2006-10-22 18:36:12

  • 2006-10-22 15:18:33
  • 按前+方向键+SHIFT再按前(按前时再飘一下)就这样连续按
    如果你还不会就上 搜索跑跑卡丁车连喷

    郁***

    2006-10-22 15:18:33

  • 2006-10-21 23:59:52
  • 你去 那上面有师傅教你.

    s***

    2006-10-21 23:59: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