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二人台”为什么各族人民喜闻乐见?

首页

“二人台”为什么各族人民喜闻乐见?

“二人台”为什么各族人民喜闻乐见?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3 18:43:22
  •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小戏,旧时亦称“玩意儿”、“噔哒 腔”,流布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与准格尔之间的黄河沿岸、河套地区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晋北、陕北一带。流布于乌兰察布市东 部、河北省西北部一带的称做“东路二人台”,其形成说法不 一。一说源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是在当地蒙古、汉族民歌的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内地传来的汉族民间歌舞而形成的;一说源于陕北榆林小曲和河曲山歌,由走西口的农民传到塞外。
      据说内 蒙古最早演出二人台,是在清光绪初年。当时,演唱时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谓之“风搅雪”。早期表演角色只有一丑一 旦,道具为手绢、折扇和霸王鞭,乐器只有枚(笛)、四胡、扬 琴、四块瓦。演唱内容多属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舞蹈身段和秧歌相似,与东北的“二人转”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中画成 立后,建立剧团,由流动卖艺变成进入剧场演出。20世纪50年 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深入剧团进行戏改工作,与老艺人合作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创作新剧目。《打金钱》、《走西口》、《打秋 千》、《打樱桃》等剧目经过加工整理,曾多次参加全区和全国 的会演,并被灌制成唱片和拍成电影。
      20世纪50年代还大量移植歌剧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如《刘胡兰》、《白毛女》、《赤叶 河》、《王贵与李香香》、《茶瓶计》、《小二黑结婚》、《小女婿》、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二人台”成了“多人台”。同时还创作了大批现代戏,如《二板头进城》、《巧巧和亮亮》、《杨柳青 青》、《接婆婆》等。
      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由一戏一曲、专曲 专用,逐渐变为一戏多曲、多曲多用,唱腔板式更加丰富。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表演导演等方面也有长足进展。近年来,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为区内外各族 广大观众表演了许多健康、幽默、精彩的节目,雅俗共赏,将 “二人台”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人台”与“长调”、“好来宝”、“乌力嘎尔”均为内蒙古有代表性的珍贵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王***

    2018-12-23 18:43: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度假旅游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