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互联网金融常见的投资陷阱有哪些?

首页 >
商业/理财
创业投资

互联网金融常见的投资陷阱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常见的投资陷阱有哪些?

全部答案

    2017-08-25 21:23:57
  •   一。 关于“保本”还有“高预期年化收益”
      互联网和第三方理财中,很多机构打出15%以上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真是引爆眼球,销售更是天花乱坠,号称有股权债权抵押,没有风险。其实大部分P2P网贷类的中介理财就是连接借款人和贷款人,并向借款方收取佣金,贷款人需要承担借款方到期不能兑付风险。
         投资者激动之余冷静考虑一下,银行预期年化利率现在是在降息通道,如果能以合理的水平向银行借到钱,何必要给你15%甚至更多,还没算上给平台方的手续费和佣金,加起来随时超过20%。有什么类型的企业和个人一年能赚那么高比例收入,真有这么好的营收水平,银行早排队低息借给Ta了,还轮得到你?在业内常见的P2P和集资类产品通常是融资方债权或股权质押,到期是否能兑现取决于偿还能力,如果还不出,你运气好的排在拖欠员工工资三金后排队讨债,拿回部分本金,运气不好拿着一文不值得股权默默流泪。
         二。 关于理财产品的“随时转让变现”   坏账跑路的事情时有耳闻,有些聪明的平台知道保本高预期年化收益有点难忽悠到精明的投资者,打出可随时转让债权、灵活变现的旗号。并且标榜”时间的错配,资金的马拉松,灵活强大的资金管理“以便消除用户顾虑。
      有些自认精明的投资者觉得这样到期兑付风险就可以规避了,只要自己在到期前拿回“本金+预期年化收益”就好了,把可能的坏账扔给下家。   刚开始大家都好欢乐,转让人还可提高价钱转让,因为有傻瓜觉得加了手续费也还是可以继续赚到高息,还愿意补贴手续费接盘。
      其实在资金的马拉松中,转让理财产品就如同传递赛跑的接力棒,一定要有接棒的人,资金的流转才能继续进行。挂盘转让没有人接手就只能持有到期,等于拿了最后一棒要一直跑到终点,然后每天提心吊胆祈求到期拿回朝思暮想的本金和期待中的高预期年化收益,坏账的机会千万不要掉在自己身上。
         三。 关于“有银行托管”和“本金安全”   好多理财公司号称资金是某知名大银行托管的,挂一个大大的银行LOGO在网站和销售材料里,投资者顿时觉得好安全,本金和预期年化收益似乎也都安全了。这又是一个大问号了。其实银行托管有好多业务,包括资金清算,管理资金流向从出资人到借款人,其实只是帮助避免或降低平台方挪用资金的风险,但这和你的本金安全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只保证资金确实投到了理财合约里面或借款合同约定的借款人账户,到期银行负责资金清算,但是能不能到期兑付不是托管银行的责任,银行也没有义务追偿。
         有些P2P的合同是银行委托贷款合同,除了甲方乙方外,还有银行是丙方,所以不怕,亏了银行也得赔,对不起,你又错了!银行委托贷款,银行只抽取中间手续费用,负责双方资金清算,不承担任何风险。   四。 “第三方担保”真的能担保?   一些小型P2P网贷公司宣传时为了强调其安全性,会说有“第三方公司担保”,而且这些第三方的LOGO亮出来似乎确实增加了不少可信度。
      但实际也只是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时候有第三方担保公司可以负担一些,负担多少不会让你知道,而且,担保公司其实没多少钱。真出问题,就很难说。   越是主打高预期年化收益的平台,越会说有“第三方担保”让人相信,但内情可能是,第三方是否全额担保不知道,是否有能力全额担保更不知道。
         五。 关于“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和“实际预期年化收益率”是两码事   一些投资者在收回本息的时候发现,跟之前购买时候的预期的利息并不一样,甚至差出很多。通常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或合约中,都会标明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或最高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
      产品的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主要与产品设计和资金投向有关,而实际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能低于预期甚至本金亏损。理财产品的购买合约中对此可能会有说明,但在销售过程或网络购买时避重就轻,不特别标注,不提示风险。目前对三方理财或P2P也缺乏相应监管。

类似问题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