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幼儿得了黄水疮怎么办


      		
茉*** | 2006-12-02 18:35:40

好评回答

2006-12-02 20:04:58
老*** |2006-12-02 20:04:58 139 64 评论
黄水疮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天疱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

查看全部>>

黄水疮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天疱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诊断]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鉴别诊断]

一、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二、,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褐偷既取?/p>

(二)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

二、外治法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二)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四)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预防与调摄]

1.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2.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及时治疗。

3.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结语]

黄水疮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黄水疮偏方
 
1方

  [药物] 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法] 加水适量煎煮,去渣。
  [用法] 洗涤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上方药量加倍,煎水洗涤。每日1-2次。洗后勿用清水或肥皂水再洗。如破渍较甚者,可加用丝瓜叶,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出处] 《小儿外治疗法》。

  2方

  [药物] 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药渣。
  [用法] 淋洗烂疮。用于深部脓疱疮、下肢丹毒。
  [出处] 《医宗金鉴》。

  3方

  [药物] 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
  [用法] 待温,洗患处,每日2—3次。用于黄水疮初起。
  [出处] 《华佗神方》。

0/300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2006-12-02 19:35:53
  • 口服抗生素,外用百多邦药膏。
    青*** | 2006-12-02 19:35:53 108 73 评论
    0/300
  • 2006-12-02 18:49:44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涂抹紫药水,一般药店都有买的。
    蓝*** | 2006-12-02 18:49:44 110 73 评论
    0/300
  • 2006-12-02 18:45:39
  •    黄水疮的治疗首先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黄水疮的治疗其次,治疗上首选抗生素及对证处理.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B、C,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以增强其免疫力。在民间也还有许多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野*** | 2006-12-02 18:45:39 119 69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