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内分泌科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得病后应如何治疗?

我父亲今年57岁,平时身体一直不错,近年越来越瘦,后经检查为糖尿病,请问:他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啊?得病后应如何治疗?谢谢!!
手*** | 2007-03-01 19:53:49

好评回答

2007-03-06 08:51:13
s*** |2007-03-06 08:51:13 215 114 评论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

查看全部>>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治疗之一:心理治疗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其实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 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术、重大精神负担时,要及时正确处理。总之,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治疗之二:饮食治疗 

民以食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运动,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饭。而饮食对糖尿病又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十分重要。传统中医认为:消渴多因嗜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消谷耗津,纵欲伤阴而改阴虚燥热发为本病。如《黄帝内经》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景岳全书》曰:“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指出肥胖者、生活富裕者多患此病,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糖尿病的病因相一致。血糖的高低因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食物的多少和种类密切相关,因而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何种类型的糖尿病,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采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饮食疗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二、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我们强调通过饮食控制热量的方法,并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机械地去计算,而应在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后,每隔一段时间或体重有较大幅度改变时计算一下,制订出下一阶段饮食方案,而少食甜食, 油腻的食品,饮食选择既有原则但又要力求多样。 

糖尿病治疗之三: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 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将在下面列举的锻炼法中具体阐述。在 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康复的重要性,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外台秘要》都记载了消渴病的体育运动疗法。此后,历代医家皆有论述。 

到十八世纪中叶,国外的一些著名医学家也开始主张糖尿病患者应做适当的体力活动,并把体力活动、饮食控制、注射胰岛素列为治疗糖尿病的三大法宝。有些轻型糖尿病患者只坚持体育锻炼并结合用饮食控制即能达到康复。 

游泳锻炼法 

1.游泳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游泳不仅同许多体育项目一样,对多种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还有其独特的治疗价值,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l)游泳是在阳光、空气、冷水三浴兼并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集中了阳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对人的所有疗效。 
(2)游泳锻炼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因而它对疾病的治疗也是一种综合性、全身性的治疗。通过游泳锻炼,可增强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从而能增强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游泳锻炼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慢性病人通过游泳锻炼,可增强发育不健全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已衰弱的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 
(4)游泳锻炼既可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人同大自然搏斗的拼搏精神,又能使病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对疾病畏惧烦恼的消极心理,因而十分有利于健康的恢复和疾病的治疗。 
2.游泳运动量的掌握 
游泳锻炼,与人们从事的其他体育锻炼项目一样,只有科学地掌握运动量,才能使每次锻炼既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致发生过度的疲劳和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 
游泳锻炼时,应如何科学地掌握运动量呢? 
掌握游泳锻炼的运动量的方法有多种,但对普通游泳爱好者来说,最为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游泳者脉搏变化的情况,来衡量运动量的大小。 
我国正常人安静脉搏频率为每分钟60-80次。经常参加游泳锻炼的人,安静脉搏频率较为缓慢,为每分钟50-60次;锻炼有素的人,脉率还要低一些。对普通的游泳爱好者来说,每次游泳后,脉搏频率达到每分钟120-140次,此次锻炼的运动量则为大运动量;脉搏频率为每分钟90 - 110次,则为中运动量;游泳锻炼后,脉搏变化不大,其增加的次数在10次以内,则为小运动量。 
选择游泳锻炼的运动量时,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普通的游泳爱好者,即使是年轻力壮者,每周大运动量的锻炼,也不应超过2次;而中年人则以中等的运动量为宜,不要或少进行运动量过大的游泳锻炼;老年人最适宜小运动量和中等偏小的运动量的游泳锻炼。 

慢跑锻炼法 

跑步是一项方便灵活的锻炼方法,老幼咸宜,已日益成为人们健身防病的手段之一。 
1.跑步与健身 
(1)锻炼心脏,保护心脏。坚持跑步可以增加机体的摄氧量,增强心肌舒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冠状动脉硬化。 
(2)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懿绞毕轮蠹∪航惶媸账醴潘桑辛Φ厍咕猜鲅亓鳎梢约跎傧轮猜龊团枨火鲅し谰猜瞿谘ㄐ纬伞4笤硕康呐懿蕉土叮鼓芴岣哐合宋鞍兹芙饷富钚裕乐寡ㄐ纬伞?
(3)促进代谢,控制体重。控制体重是保持健康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跑步能促进新陈代谢,消耗大量血糖,减少脂肪存积,故坚持跑步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病的一个有效“药方”。 
(4)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脂质过高者,经跑步锻炼后,血脂可下降,从而有助于防治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5)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人越是锻炼,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2.跑步健身法 
健身跑应该严格掌握运动量。决定运动量的因素有距离速度、间歇时间、每天练习次数、每周练习天数等。开始练习跑步的体弱者可以进行短距离慢跑,从50米开始,逐渐增至100米、150米、200米。速度一般为100米/30秒-l00米/40秒。 
(1)慢速长跑:是一种典型的健身跑,距离从1000米开始。适应后,每周或每2周增加 1000米,一般可增至3000-6000米,速度可掌握在6-8分钟跑1000米。 
(2)跑行锻炼:跑30秒,步行60秒,以减轻心脏负担,这样反复跑行20-30次,总时间30-45分钟。这种跑行锻炼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者。 
跑的次数:短距离慢跑和跑行练习可每天 1次或隔天1次;年龄稍大的可每隔2-3天跑1次,每次20-30分钟。 
跑的脚步最好能配合自己的呼吸,可向前跑二三步吸气,再跑二三步后呼气。跑步时,两臂以前后并稍向外摆动比较舒适,上半身稍向前倾,尽量放松全身肌肉,一般以脚尖着地为好。 
3.注意事项 
(1)掌握跑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健康的中老年人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控制体重;轻度糖尿病患者,体力中等或较弱者,为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都可进行跑步锻炼。 
肝硬化、病情不稳定的肺结核、影响功能的关节炎、严重糖尿病、甲亢、严重贫血、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心血管病如瓣膜疾病、心肌梗死、频发性心绞痛等均不宜跑步。 
(2)跑步应避免在饭后马上进行,或在非常冷、热、潮湿及大风的天气下进行。 
(3)跑步锻炼要循序渐进。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做到量力而跑,跑有余力,不要弄得过分疲劳或使心脏负担过重。 
(4)跑步最好在早晨进行,可先做操然后跑步,临睡前一般不宜跑步。 

散步锻炼法 

(1)普通散步法:用慢速(60-70步/分钟)或中速(80-90步/分钟)散步,每次30-60分钟,可用于一般保健。 

(2)快速步行法:每小时步行5000-7000米,每次锻炼30-60分钟,用于普通中老年人增强心力和减轻体重,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20次/分钟以下。 

当你感到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时,不妨快步走上十几分钟,就能使心理恢复平衡。 

(3)定量步行法(又称医疗步行):在3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00米,以后渐增至在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2000米,或沿30度-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5分钟,接着在平地上散步15分钟。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系统慢性病和肥胖症的患者。 

(4)摆臂散步法:步行时两臂用力向前后摆动,可增进肩部和胸廓的活动,适用于呼吸系统慢性病的患者。 

(5)摩腹散步法:一边散步,一边按摩腹部,适用于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慢性疾病。 

(6)小雨中散步法:在雨中散步比在晴天散步更有益。雨水不仅净化被污染的空气,雨前阳光中及细雨初降时产生的大量的负离子还具有安神舒气,降低血压的功能。在细雨中散步,还有助于消除阴雨天气引起的人体郁闷情绪,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毛毛细雨犹如天然的冷水浴,对颜面、头皮、肌肤进行按摩,令人神清志爽,愁烦俱除。 

糖尿病治疗之四: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光靠运动,饮食可能无法控制病情。这时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西药 

磺脲类 
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 

双胍类 
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噻唑烷二酮 
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分钟,作用高峰为2~4小时,持续时间 5~8小时。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 6~10小时,持续 时间约12~14小时。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小时,作用高峰 14~20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小时。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根据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40单位/毫升 
U-100:100单位/毫升,常专用于胰岛素笔。 
国内胰岛素均为40单位/毫升, 
国外胰岛素则两种都有。患者在用注射器抽取胰岛素之前必需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种浓度胰岛素,否则后果严重。 
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有不同的用途: 
U-40用于常规注射 
U-100主要用于胰岛素笔 
0/300

其他答案(共14个回答)

    2007-03-13 00:52:15
  • 病因的话太多,简单说有:。 
      (1)遗传因素:
    糖尿病通过什么基因,以什么方式进行遗传尚不十分清楚,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多基因遗传,根据已掌握的科学资料,多数糖尿病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基因变异,多个基因变异使个体产生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在此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的作用,就可发生糖尿病。
    
      (2)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查看全部>>

    病因的话太多,简单说有:。 
      (1)遗传因素:
    糖尿病通过什么基因,以什么方式进行遗传尚不十分清楚,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多基因遗传,根据已掌握的科学资料,多数糖尿病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基因变异,多个基因变异使个体产生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在此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的作用,就可发生糖尿病。
    
      (2)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亦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C)。人类HLA抗原系统的控制基因在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系统包括三大类抗原:第一类抗原是HLA-A,-B,-C抗原,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表面,参与细胞介导免疫,主要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第二类抗原是以D抗原系列,即HLA-DP,-DQ,-DR抗原为主,分布于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主要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第三类抗原是C2,Bf,C4A及C4B等补体系统。
    
    
      (3)环境因素: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病毒感染:
      ②肥胖: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同等的肥胖者持续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高血糖。肥胖的起因与家族性遗传有关。多数由于长期的摄取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③化学毒物:作为直接损害B细胞的物质有四氧嘧啶和链脲菌素,在美国和韩国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这些化学毒物所致的糖尿病较似于IDDM,而在人类的IDDM病因学方面似乎意义不大,仅能借以说明发病机理中细胞破坏为重要环节,而大多数病人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
    
      ④饮食中某些食物成分:在冰岛男孩IDDM发病多为10月所生者,所以一般怀疑在母亲怀孕前后正是圣诞节,可能与大量食用含有亚硝基化合物的保存肉类有关。动物实验已证实,使动物仔食用熏制肉可致糖尿病。
    
      ⑤营养不良:文献报导在非洲或东南亚一些以木薯为主食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糖尿病,临床表现既不同于IDDM,也不同于NIDDM,可能与食用木薯有关。因为在摄取大量木薯而蛋白质摄入很低的情况下,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不足,可造成氰化物在体内蓄积而损伤胰腺。另外动物实验和临床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糖耐量低减。
    
      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B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治疗就是我们在临床上说的五套马车:药物,胰岛素,饮食控制,运动,糖尿病监测,糖尿病教育.
    
    我是内分泌的医生,建议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到医院正规治疗,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所谓的中医治疗,会耽误人的.
    小*** | 2007-03-13 00:52:15 214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7 15:49:29
  • 糖尿病者平时要从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生活起居等方面注意:
    
    一、饮食要注意一日三餐七成饱,要少吃多餐,不吃过甜的食物,不吃腥辣的食品,严禁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因为这些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有抽烟习惯的要在一年内慢慢把烟戒掉,不要一下子就马上戒掉。原来吃降糖西药的达半年以上者,不要骤然停服,因为这样会引起血糖的突然升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直至停服。饮食方面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着吃。建...

    查看全部>>

    糖尿病者平时要从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生活起居等方面注意:
    
    一、饮食要注意一日三餐七成饱,要少吃多餐,不吃过甜的食物,不吃腥辣的食品,严禁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因为这些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有抽烟习惯的要在一年内慢慢把烟戒掉,不要一下子就马上戒掉。原来吃降糖西药的达半年以上者,不要骤然停服,因为这样会引起血糖的突然升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直至停服。饮食方面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着吃。建议吃些南瓜、燕麦片等。但要明确注意一点,不管这个东西有多好,有多么适合糖尿病人吃,都不要过量。
    水果含碳水化合物约为6-20%,西瓜含量低,香蕉含量高,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胶等。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葡萄糖,重症糖尿病人不宜吃过多的水果。为了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可吃少量水果,一般一日量在100克左右,但需注意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如果吃了水果后尿糖增多,则应减少主食,以免出现血糖升高。为防止并发症动脉硬化、便秘,应饮食多样化,满足人体所需营养,以利健康长寿。瘦肉也可以吃,一星期二到三次,每次二两多就行。稀饭容易升高血糖所以最好不吃。苦瓜、苦丁茶、绞股蓝茶等对治疗糖尿病有辅助作用,可经常吃。
      
    ① 不宜吃的食物有: 
      Ⅰ。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Ⅱ。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Ⅲ。不宜饮酒。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供热能,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数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饮酒后易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反应。注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为了病人的安全还是不饮酒为佳。 
      ② 适宜吃的食物:主要是可延缓血糖、血脂升高的食物。 
      Ⅰ。大豆及其制品:这类食品除富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之外,在豆油中还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胆固醇,又能降低血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脂作用。 
      Ⅱ。粗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热麦片、玉米面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B和食用纤维。实验证明,它们有延缓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馒头、烙饼、面条,长期食用,既有利于降糖、降脂,又能减少饥饿感。 
      (6)糖尿病人应少吃或不吃水果。因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并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淀粉。食后消化吸收的速度快,可迅速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病人不利。所以糖尿病一般不宜多吃水果。但是由于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胶,果胶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因此,在病情稳定时可以少吃一些水果。 
       吃水果时,要以含糖量低为选择原则。同时,还要根据其含糖量,计算其热能。换算成主食,减少或扣除主食的量,以保持总热量不变。不宜每餐都吃水果,一般认为在两餐之间(血糖下降时)少量服用较为合适。有考营养成分表,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7)糖尿病病人还应限制饮食中胆固醇的含量。因糖尿病病人病情控制不好时,易使血清胆固醇升高,造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冠心病等。所以糖尿病病人饮食中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一般主张胆固醇的限量为每日低于300毫克。故临床应不用或少用肥肉和动物内脏,如心、肝、肾、脑等,因这类食物都富含较高的胆固醇。多吃瘦肉和鱼虾等,此属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二、每天都要有一定量的运动,餐后半小时后即可开始运动,但不宜过量,体育锻炼不能从事剧烈的运动,标准以微汗即可。因此提倡以每天散步1——2小时为宜
    
    三、糖尿病又称富贵病,病人不易疲劳过度 ,必须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要有规律,建议晚九点睡,早七点起。
    
    四、糖尿病容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眼、四肢的并发症,因此要选择合适的鞋子,注意脚部的保暖,选用透气吸汗的纯羊毛和纯棉袜子,尽量不要在室内外赤脚行走。每天要用温和的肥皂洗脚,水温不要超过体表温度,脚浸泡在水中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特别注意清洗脚趾间的皮肤,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洗澡时应以温水为宜,切忌温度太高 。注意防止四肢受伤。
    
    五、自备测糖仪,每天定期测量血糖;坚持每天服用或注射降糖药物。餐前15—20分钟时使用,或者测量血糖值超标准时使用;据统计,糖尿病人血糖值在每天上午11点左右达到最高,因此控制和降低这一时段的血糖对糖尿病人来说尤为重要。
    
    六、到正规的医院找医生诊断和开药,切忌轻信广告或江湖骗子的宣传而乱买药吃;按医嘱或者说明书使用降糖药物,不能随意减小剂量,也要切忌超量使用从而导致低血糖发生。
    
    七、口袋里经常备有些糖果、饼干,如果外出时或者使用降糖药物后出现头晕目眩等低血糖症状,须立即吃些食物或者糖饼,或喝一杯糖水。糖饼、糖水只能在低血糖时吃,平时不能吃。
    
    八、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因此患者要正确认识,抛弃思想包袱,保持身心愉快。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胰岛素治疗是一项长期的治疗,甚至一天要多次注射,所以患者一定要自己注意,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熟练注射技巧。
    1、胰岛素的贮存:未使用的胰岛素应存放在2℃~8℃冰箱中,在有效期前应用。开启后的胰岛素可以在2℃~8℃冰箱中存放不得超过3个月。
    2、胰岛素的注射
    (1)注射前的准备所需器具与物品:
      胰岛素制剂,70%酒精,消毒药棉,胰岛素注射器。注射器最好应用胰岛素专用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胰岛素专用注射笔,认清每0.1毫升中胰岛素的含量。国内使用的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多为0.1毫升含4单位胰岛素,以确保注射剂量的准确性。现有各种胰岛素专用注射笔,可根据个人需要选用,以使注射胰岛素更为方便和准确。 
      (2)检查胰岛素制剂: 
      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密封无损。短效胰岛素外观澄清,若浑浊则不可使用,而中长效胰岛素则浑浊为正常。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应将胰岛素混匀,可放在双手间缓缓搓动,切忌上下剧烈摇动。
      3、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
      (1)注射部位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药物的吸收与并发症的产生,而且可以减轻痛苦,有利于长期接受治疗。
      (2)人体皮下注射的最佳部位:上臀前外侧、下肢骨前外侧、臀部外上1/4区(即肌肉注射部位)腹部(脐周围与腰周围部位)以腹部吸收最快。
      (3)如注射后立即进行运动,应避免在上下肢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
      (4)注射部位的交替:把每个注射部位划分为面积2x2cm 的小方块,每次注射选一个小方块,两次注射点应间隔2cm,如此左右交替注射,一定避免在同一个小方块内连续注射。
      4、抽吸胰岛素的方法:
      洗净双手后用酒精消毒胶盖,取消毒后注射器,抽适量空气,将针栓推至所欲取的胰岛素刻度,先将胰岛素瓶口朝上,把注射器刺入瓶口,推入空气,然后再倒置胰岛素瓶口朝下,轻轻拉出针栓至所需胰岛素剂量的准确刻度。如混合两种胰岛素时,一定先抽短效,后抽中、长效,否则短效中混有中、长效胰岛素则会外观浑浊,药效不佳。注射器从胰岛素瓶中取出,如内含气泡,则应将针头朝上,轻弹针筒,使空气泡升到针筒颈部,然后轻推针栓使其排出。
     5、注射胰岛素方法:
      选好注射部位,用70%酒精(不必用碘酒)从注射中心向周围消毒,待其自然干燥。右手持注射器,呈持笔状,左手可轻轻捏起或用拇指与食指将皮肤绷紧,注射针尖呈45°-75°角,刺入皮下。用右手拇指轻推针栓,使胰岛素缓慢注入皮下,一般约3--5秒钟完成,而后迅速拔出针头,可用干棉球搽拭注射部位,切勿用力挤压与揉搓,以免发生低血糖。 
    6、胰岛素要在餐前注射,注射胰岛素后15—30后进餐。家里经常备有些糖果、饼干,如果出现头晕目眩等低血糖症状,须立即吃些食物或者糖饼,或喝一杯糖水。糖饼、糖水只能在低血糖时吃,平时不能吃。
    
    月*** | 2007-03-07 15:49:29 213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7 06:36:56
  • 糖尿病就是富贵病!!没得医!!只是用药物和食物来控制!!
    鸡*** | 2007-03-07 06:36:56 183 122 评论
    0/300
  • 2007-03-06 15:26:54
  • 正是因为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所以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还是应该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性质,不知你所就诊的医院是什么级别,可以做一个胰岛素和C肽的测定,看看是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还是,分泌了胰岛素后在体内被破坏,而不能发挥作用。
    明*** | 2007-03-06 15:26:54 212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3 17:51:35
  • 糖尿病是什么?                                                                                             
    简单来说,糖尿病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一种疾病。
    它不但是一种常见的病,而且也是一种终生和全身性的病。
    不过不必担心,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可以把...

    查看全部>>

    糖尿病是什么?                                                                                             
    简单来说,糖尿病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一种疾病。
    它不但是一种常见的病,而且也是一种终生和全身性的病。
    不过不必担心,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可以把血糖控制在安全和理想的范围之内。
    
    问: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因为患病人的身体不能产生胰岛素或不能适当利用它时引起的。
    
    问:为什么患者的血糖会升高?
    
    因为胰岛素可以帮助身体利用来自糖、淀粉和其他食物中的能量。胰岛素缺少或利用率降低时,血糖水平就会上升。高血糖可能会引起短期或长期的并发症。糖尿病病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机率是正常人的2-6倍。 
    
    问:糖尿病是否遗传?
    
    不一定,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们患病的可能性确实会大一些。 
    
    问:什么样的人应该当心糖尿病?
    
    除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那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重超重的、还有曾患妊娠期糖尿病或分娩婴儿超过4公斤的妇女得病的可能性将高于常人。 
    
    问:是不是人胖易患糖尿病,而人瘦就不会得?
    
    也不一定,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病,只是概率高低不一。
    
    问:糖尿病一共有几型?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2型。1型糖尿病人只能产主少量或不能产生胰岛素,多数是儿童和青年人。通常在短期内出现症状。中国糖尿病人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1型。2型糖尿病病人体内仍可以制造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素的效力不足或数量不够,还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90%以上的糖尿病人患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往往起病缓慢。
    
      
    
    问:得了糖尿病,怎么能知道呢?
    
    糖尿病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小便多、饮食量多、饮水多、体重减轻。但并不是每个糖尿病病人都有这“三多一少”症状。
    
    棺*** | 2007-03-03 17:51:35 212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2 19:26:37
  • 切记,一定要去看中医,如果用西医的疗法,你这一生就有事做了。
    
    具体可先看一看《人体使用手册》《陈玉琴问答》《刘太医系列》
    以上网上都可下载到,然后再找好的中医大夫慢慢调理。
    
    糖尿病在西医是顽症,基本上是治不好的,目前在病理研究上还是中医走在前面。
    
    切记,中医!
    老*** | 2007-03-02 19:26:37 212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2 17:31:17
  • 我只能告诉你,这病是治不好的,要终生治疗....信不信由你....
    顺*** | 2007-03-02 17:31:17 182 122 评论
    0/300
  • 2007-03-02 15:49:08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早期无症状。到有症状时,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乏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1*** | 2007-03-02 15:49:08 214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1 22:02:14
  • 极力为你推荐
    树脂宝分类: 产品 | 标签: 树脂宝脚底贴 
    
    一、毒素是人类最亲密的敌人
    
    1、阳光灿烂的日子
     ①空气污染 例:汽车尾气、工业废气1、装修60%甲醛超标、苯
     ②水 例:饮水机 桶装水 
    2、食物不再纯天然了 
     ①水果、蔬菜、肉类 例:反季节蔬菜
     ②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 例:山珍野味、吸烟、暴饮暴食
     ③ 十大垃圾食品 例:烧烤
    3、我们不再快乐了 
     ①外生毒素——辐射 例...

    查看全部>>

    极力为你推荐
    树脂宝分类: 产品 | 标签: 树脂宝脚底贴 
    
    一、毒素是人类最亲密的敌人
    
    1、阳光灿烂的日子
     ①空气污染 例:汽车尾气、工业废气1、装修60%甲醛超标、苯
     ②水 例:饮水机 桶装水 
    2、食物不再纯天然了 
     ①水果、蔬菜、肉类 例:反季节蔬菜
     ②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 例:山珍野味、吸烟、暴饮暴食
     ③ 十大垃圾食品 例:烧烤
    3、我们不再快乐了 
     ①外生毒素——辐射 例:手机、电脑
    
     ②内生毒素——压力 例:高秀敏
              
      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喝的每一口水,吃的每一口食物,每一丝忧虑、紧张、愤怒的情绪都存在着大量的毒素。毒素是导致我们出现亚健康和疾病的罪魁祸首。
    
    二、排出毒素是身体健康的最大保障
    1、 进补之前先排毒:我们中国人比较爱补,不管是食补,还是药补,但补来补去,毒素没有排出来,我们能健康吗?所以,排毒是关键。而由于体内毒素过多,我们人体原有的肝、肺、肾、皮肤四大排毒器官,已不能完全承担排毒任务。 
    2、毒素藏在我们身体什么部分:
    浅层——胃肠道 深层——血液、淋巴 
    浅层毒素好排出,深层毒素不好排出。
    
    3、四种排毒方式:
     ①机械排毒:价格昂贵;不符合中国人观念,怕伤元气;
     ②药物排毒:依赖性强,停用会加重;
     ③膳食排毒:食物吃进去仍然存在毒素,且排毒食品摄入量难以达到排毒需要;
     ④物理排毒:公认是最好的一种;
    三、树脂宝脚底排毒贴
    1、来源:
     ① 树木在自然界中长得最高,活得最长。这种能力如果转变到人身上为我们所用,是不是我们也能活这么长了?
     ② 是什么让树木拥有了这种能力呢?
    是树根 :它摄吸水份、营养 ,是树木能量来源之一 ,可称为树木的“心脏”。
     ③ 是什么能量物质让树根拥有了这种能力呢?
    是树木脂液(例如:松香就是松树脂液)。
     ④松下高雄和川濑逸子经过26年依据中医理论研究发现:樱树、栎树、山毛榉树的树脂摄吸能力最强。经高温烘烤树木获取树脂,加入其它天然能量成分,跨世纪的专利产品——树脂宝脚底排毒贴就这样诞生了。
    
    1、 成分:
     ①树 脂:摄吸、排毒、自愈。
     ②木 醋:树液中的有效成分。它有杀菌、除臭、排毒以及疗伤的作用。
     ③竹 醋:类似木醋,加倍木醋的作用,相辅相成。
    
     ④巴西电气石:天然矿石,释放负离子及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生育之光;和人体自身波长产生共振,促进血液循环。
    负离子---- 称为“空气中的维他命”,镇静安神、更年期情绪烦躁时使用可使心情平复。
     ⑤ 智 多 善:昂贵中药,从日本北海道的甲壳贝壳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
     ⑥珍 珠 岩:含玻璃性质的火山岩原料,对体液流动和吸纳有特别功能。
     ⑦纯 硅:天然矿石,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游离循环。
    
     ⑧枇 杷 叶:滋润滋养,对手脚干裂效果好。
     ⑨维生素C:有美白及镇静作用,且降低血管脆性,增强血管弹性。
    3、功效
    1) 排毒:
    排除深层即血液和淋巴毒素;
    例:失眠、乏力等亚健康状态、更年期、感冒…
    2) 祛湿 :
    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寒气、水分等;
    例:水肿、风湿、类风湿
    3) 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环 : 
    疏通经络,打通血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提升人体免疫力 
    例:关节手脚麻痹疼痛、高血脂、静脉曲张
    4. 用法
    1) 为什么贴在脚底?
    中医理论:上病可下治,内病可外治
    ① 中西医都认同脚底是五脏六腑反射区,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做足疗时足疗师会透过你的脚底了解你身体的健康状况)
    ② 因为应用中医理论,中医讲究经络穴位,人体有360多个穴位,脚底就有60多个
    ③ 中医讲阳气上升,浊气下降,由于重力、地心引力等作用体内毒素会沉积在脚底—贴在脚底最为理想(建议前期贴在脚底涌泉穴,可迅速打开全身血脉。)
    2)还可贴在病患疼痛的部位如:膝盖、肩膀、腰部等部位。
    3)注意事项:
    ①伤口或溃烂处不能使用
    ②孕妇不建议使用
    ③此产品只可外敷
    5.特点:
     1、安全:现代人惜命,树脂宝不入口,且没有毒副作用
     2、简便:男女老少人人可用;
    且独立包装,在家或出差都可随身携带。
    3、显效:排出毒素清晰可见。
    联系人 宋晓东
    
    联系电话 13853221427
     
     
    
    完*** | 2007-03-01 22:02:14 213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1 20:06:03
  •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之一。最近,许多读者来信问及糖尿病的防治问题。为此,笔者采访了广州医学院内分泌──代谢疾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蔡如森教授。 
    
      老"病"新传
    
      "其实,糖尿病不是'现代病',它是一种古老而时兴的疾病。"蔡教授一开始就风趣地说。糖尿病,中医叫消渴。我国医书很早就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病人以多吃、多喝、...

    查看全部>>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之一。最近,许多读者来信问及糖尿病的防治问题。为此,笔者采访了广州医学院内分泌──代谢疾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蔡如森教授。 
    
      老"病"新传
    
      "其实,糖尿病不是'现代病',它是一种古老而时兴的疾病。"蔡教授一开始就风趣地说。糖尿病,中医叫消渴。我国医书很早就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病人以多吃、多喝、多尿为特征,后期病人往往疲乏、消瘦,故名"消渴"。当今世界,在经济发达、食物丰富的地区,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拿欧美国家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患病率为7‰,目前已升高到30~40‰,甚至更高。我国1980年14省市联合调查中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7‰;在40岁以上的城市人口中,患病率竟达30~40‰,已接近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隐患。目前,糖尿病的防治已列入我国医学科学的重点攻关课题。
    
      得病原因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得糖尿病呢?"笔者关切地问道。蔡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疾病。人体内有一种重要的激素叫胰岛素,由胰脏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在人体三大代谢(即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它,三大代谢就乱了套,身体内的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尿中出现葡萄糖,这就成了糖尿病。在发病机理中,Ⅰ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有缺陷,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在一些糖尿病的家庭系谱中,常可找到同样的病人。在环境因素中,肥胖、感染和多次妊娠者患此病最为常见。值得提出的是: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在40岁以上的人中,体重超过正常者,发病率达20.4‰,而体重在正常范围以下者发病率仅为3.88‰。"那么,怎样才算肥胖或超重呢?"我们问。蔡教授说,粗略地说,一般人的身高(厘米数)减去105就等于标准体重(公斤数),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的10%,就算超重。蔡教授说,超体重者进行减肥,不但可以增加体形美,而且在防治糖尿病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百病之母"
    
      "我们看见很多糖尿病者面色红润,与健康人差不多,究竟糖尿病有多大危害呢?"我们问。蔡教授说,尽管糖尿病本身并不危及生命,但由于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和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严重者可由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而诱发急性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所以,你不要看有些病者表面很好,他(她)却处处潜伏着危机。尽管目前治疗技术有很大发展,使糖尿病者寿命大大延长,但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一些慢性并发症仍很难避免,这可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1、在血管病变方面,常有两种类型,即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前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足背动脉等大中动脉,并由此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下肢坏疽等。微血管病变常累及许多器官和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后者常是糖尿病者失明的主要原因;2、在神经病变方面,由于糖代谢障碍,使神经能量供应不足,加上微血管病变,使整个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如累及植物神经,还可引起瞳孔和出汗改变、腹泻、便秘、尿失禁、阳痿等。如因血管硬化而并发脑血管病,则后果更严重。由糖尿病派生出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医学上称它们为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可算得上是"百病之母"。
    
      如何诊治
    
      "那么,怎样知道得了糖尿病呢?"蔡教授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有血糖升高而无明显症状。还有一些人是因并发症就医时才发现患糖尿病的。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而严重,所以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减少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一些单位对40岁以上职工每年检查一次血糖和尿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人,值得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都可以进行。对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人,以及肥胖的、怀疑有糖尿病的人,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检查更属必要。也可自己先用尿糖试纸做初步检查,如系阳性再进一步检查确诊。此法很简单,只将试纸浸入尿中5秒钟,取出比色就可大体知道有无尿糖。但要注意,维生素C、左旋多巴等药可引起假阴性,故如服用这类药物时不宜用本法测定。
    
      在治疗方面,蔡教授谈到,目前对糖尿病只能对症处理。一个人得了糖尿病,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病是缺乏根治方法的慢性疾病,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治疗。因此,需要病者和医生密切合作,耐心治疗。如果措施得当,糖尿病人仍可达到正常健康人同样的寿限。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项基础措施,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均应长期和严格遵守。很多非胰岛素依赖型病者,特别是肥胖者,通过认真控制饮食,就能使症状改善,并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饮食治疗包括总热量估计、营养成分的合理分配和进餐的定时定量,由医生根据病人标准体重、工作种类、生活习惯及病情具体制定和调整。一般来说,接受治疗的病人,开始总觉得很饿,抱怨医生批准的进食数量太少。有些人甚至会忍不住偷吃东西,像馋嘴的小孩一样。所以,在住院期间,护士长常常要检查糖尿病患者的柜子和床头,"没收"一些藏起来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病人出院后,或在家中治疗的病人,则完全要靠自己的自觉性和毅力,才能抵御周围美味食物的诱惑。有时病人实在饿得厉害,可以找些缺乏营养的食物果腹,例如吃一些反复煮过的老菜渣充饥。说到这里,蔡教授笑了笑说,看来,有的病人也挺可怜。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巩固疗效,希望患者能理解医生的苦心,坚持长期合作。
    
      运动治疗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可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从而可减少或延缓血管病变,运动对超重者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从跑步、爬楼梯到打太极拳均可。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适可而止,切勿过量运动,并持之以恒。有些人"三天打鱼,两日晒网",这不会有多大效果。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并定期检查效果,还要注意,在空腹、饭前和注射胰岛素后,不宜运动,因这时运动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发生意外。此外,当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者及糖尿病失控者也不宜用运动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必须根据病情和病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才能收到显著疗效,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加强病情监测  专科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诊;而病人自己应定期到医院门诊,检测血糖和24小时尿糖量;每隔2~3个月宜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一次,以了解病情控制程序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着重了解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早期症状。有条件的病者和家属,除要学会尿糖测定外,还宜学会用血糖计来测定毛细血管的血糖含量,以便更好地调整用药,实现家庭自我血糖监测。
    
      二、坚持良好的病情控制  长期和良好的病情控制不仅可以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和成人患者具有一定劳动力或工作能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血糖监测,良好的治疗控制为:早餐前血糖每分升70~9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6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2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小于5克。中等控制的血糖分别为早餐前70~10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8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5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在10克以内。 
    
    
      三、充分宣传教育  糖尿病者要长期密切配合医生取得良好的病情控制,必须懂得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最好能学会尿糖定性测定和血糖计使用,掌握饮食治疗原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应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等基本技术。保持规律的生活,戒烟、酒等,以便能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
    
    
    s*** | 2007-03-01 20:06:03 213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1 20:00:12
  • 你好!
    
    
    主要原因是体内的胰岛素供需不平衡所引起的。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
    
    (1) 原则:  
         ① 有计划、定时、定量  
         ② 清淡  
         ③ 最好不饮酒  
         ④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  
         ⑤ 长期坚持  
    (2) 怎么选择食物  
         ① 限量少吃糖、油脂、动物脂肪  
         ② 根据需要食用奶及奶制品、...

    查看全部>>

    你好!
    
    
    主要原因是体内的胰岛素供需不平衡所引起的。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
    
    (1) 原则:  
         ① 有计划、定时、定量  
         ② 清淡  
         ③ 最好不饮酒  
         ④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  
         ⑤ 长期坚持  
    (2) 怎么选择食物  
         ① 限量少吃糖、油脂、动物脂肪  
         ② 根据需要食用奶及奶制品、肉类、坚果类  
         ③ 宜多吃蔬菜、瓜果类  
         ④ 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如米、面、土豆、地瓜、山药等根茎类食
    
    
    
    进食方式主张:1、少食多餐;2、早餐量要少;3、进食时间要规律;4、少吃零食。总之饮食治疗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治疗手段。 
    
    霞*** | 2007-03-01 20:00:12 213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1 19:59:14
  •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它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
    于1型糖尿病来说,遗传因素与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具有某些类型白细胞抗原的胰岛容易受
    到病毒和毒物的损害,继而又容易发生?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病毒感染。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

    查看全部>>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它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
    于1型糖尿病来说,遗传因素与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具有某些类型白细胞抗原的胰岛容易受
    到病毒和毒物的损害,继而又容易发生?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病毒感染。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发病呈家族聚集现象。环境因素方面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吸烟,这些诱因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形成糖尿病。摄入食物中热量过多会造成体内脂肪合成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胰岛素刺激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明显下降,可达50%,容易形成胰岛素抵抗,是形成糖尿病的诱因。 
      糖尿病的治疗,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五个方面: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
    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病情监测。这就是所谓五套马车治疗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
    
    (1) 原则:  
         ① 有计划、定时、定量  
         ② 清淡  
         ③ 最好不饮酒  
         ④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  
         ⑤ 长期坚持  
    (2) 怎么选择食物  
         ① 限量少吃糖、油脂、动物脂肪  
         ② 根据需要食用奶及奶制品、肉类、坚果类  
         ③ 宜多吃蔬菜、瓜果类  
         ④ 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如米、面、土豆、地瓜、山药等根茎类食物 (3) 如何计算饭量  
         ① 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a 大于标准体重10%以上属超重  
              b 小于标准体重10%以上属消瘦  
              c不高于也不低于标准体重10%属正常范围  
         ② 计算总热量  
    
              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要的热量(千卡)  
    
    
    胖瘦程度:
    劳动强度 
     标准体重
     超重
     消瘦
     
    卧床休息   15~20
     15
     20~25
     
    轻体力,如家务、办公室办公等 30
     20~25
     35
     
    中等体力活、司机、一般农活、纺织工 35
     30
     40
     
    重体力活,如建筑工、装卸工、重农活 40
     35
     45~50
     
    
            全天总热量=每公斤体重所需千卡热量X标准体重  
    ③ 计算食物量  
    ④ 一日多餐如何分配饭量  
                   早            中             晚  
                   1/5           2/5           2/5  
    
    机*** | 2007-03-01 19:59:14 212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1 19:56:15
  •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之一。最近,许多读者来信问及糖尿病的防治问题。为此,笔者采访了广州医学院内分泌──代谢疾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蔡如森教授。 
    
      老"病"新传
    
      "其实,糖尿病不是'现代病',它是一种古老而时兴的疾病。"蔡教授一开始就风趣地说。糖尿病,中医叫消渴。我国医书很早就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病人以多吃、多...

    查看全部>>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之一。最近,许多读者来信问及糖尿病的防治问题。为此,笔者采访了广州医学院内分泌──代谢疾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蔡如森教授。 
    
      老"病"新传
    
      "其实,糖尿病不是'现代病',它是一种古老而时兴的疾病。"蔡教授一开始就风趣地说。糖尿病,中医叫消渴。我国医书很早就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病人以多吃、多喝、多尿为特征,后期病人往往疲乏、消瘦,故名"消渴"。当今世界,在经济发达、食物丰富的地区,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拿欧美国家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患病率为7‰,目前已升高到30~40‰,甚至更高。我国1980年14省市联合调查中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7‰;在40岁以上的城市人口中,患病率竟达30~40‰,已接近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隐患。目前,糖尿病的防治已列入我国医学科学的重点攻关课题。
    
      得病原因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得糖尿病呢?"笔者关切地问道。蔡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疾病。人体内有一种重要的激素叫胰岛素,由胰脏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在人体三大代谢(即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它,三大代谢就乱了套,身体内的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尿中出现葡萄糖,这就成了糖尿病。在发病机理中,Ⅰ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有缺陷,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在一些糖尿病的家庭系谱中,常可找到同样的病人。在环境因素中,肥胖、感染和多次妊娠者患此病最为常见。值得提出的是: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在40岁以上的人中,体重超过正常者,发病率达20.4‰,而体重在正常范围以下者发病率仅为3.88‰。"那么,怎样才算肥胖或超重呢?"我们问。蔡教授说,粗略地说,一般人的身高(厘米数)减去105就等于标准体重(公斤数),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的10%,就算超重。蔡教授说,超体重者进行减肥,不但可以增加体形美,而且在防治糖尿病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百病之母"
    
      "我们看见很多糖尿病者面色红润,与健康人差不多,究竟糖尿病有多大危害呢?"我们问。蔡教授说,尽管糖尿病本身并不危及生命,但由于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和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严重者可由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而诱发急性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所以,你不要看有些病者表面很好,他(她)却处处潜伏着危机。尽管目前治疗技术有很大发展,使糖尿病者寿命大大延长,但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一些慢性并发症仍很难避免,这可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1、在血管病变方面,常有两种类型,即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前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足背动脉等大中动脉,并由此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下肢坏疽等。微血管病变常累及许多器官和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后者常是糖尿病者失明的主要原因;2、在神经病变方面,由于糖代谢障碍,使神经能量供应不足,加上微血管病变,使整个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如累及植物神经,还可引起瞳孔和出汗改变、腹泻、便秘、尿失禁、阳痿等。如因血管硬化而并发脑血管病,则后果更严重。由糖尿病派生出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医学上称它们为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可算得上是"百病之母"。
    
      如何诊治
    
      "那么,怎样知道得了糖尿病呢?"蔡教授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有血糖升高而无明显症状。还有一些人是因并发症就医时才发现患糖尿病的。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而严重,所以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减少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一些单位对40岁以上职工每年检查一次血糖和尿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人,值得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都可以进行。对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人,以及肥胖的、怀疑有糖尿病的人,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检查更属必要。也可自己先用尿糖试纸做初步检查,如系阳性再进一步检查确诊。此法很简单,只将试纸浸入尿中5秒钟,取出比色就可大体知道有无尿糖。但要注意,维生素C、左旋多巴等药可引起假阴性,故如服用这类药物时不宜用本法测定。
    
      在治疗方面,蔡教授谈到,目前对糖尿病只能对症处理。一个人得了糖尿病,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病是缺乏根治方法的慢性疾病,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治疗。因此,需要病者和医生密切合作,耐心治疗。如果措施得当,糖尿病人仍可达到正常健康人同样的寿限。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项基础措施,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均应长期和严格遵守。很多非胰岛素依赖型病者,特别是肥胖者,通过认真控制饮食,就能使症状改善,并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饮食治疗包括总热量估计、营养成分的合理分配和进餐的定时定量,由医生根据病人标准体重、工作种类、生活习惯及病情具体制定和调整。一般来说,接受治疗的病人,开始总觉得很饿,抱怨医生批准的进食数量太少。有些人甚至会忍不住偷吃东西,像馋嘴的小孩一样。所以,在住院期间,护士长常常要检查糖尿病患者的柜子和床头,"没收"一些藏起来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病人出院后,或在家中治疗的病人,则完全要靠自己的自觉性和毅力,才能抵御周围美味食物的诱惑。有时病人实在饿得厉害,可以找些缺乏营养的食物果腹,例如吃一些反复煮过的老菜渣充饥。说到这里,蔡教授笑了笑说,看来,有的病人也挺可怜。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巩固疗效,希望患者能理解医生的苦心,坚持长期合作。
    
      运动治疗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可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从而可减少或延缓血管病变,运动对超重者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从跑步、爬楼梯到打太极拳均可。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适可而止,切勿过量运动,并持之以恒。有些人"三天打鱼,两日晒网",这不会有多大效果。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并定期检查效果,还要注意,在空腹、饭前和注射胰岛素后,不宜运动,因这时运动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发生意外。此外,当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者及糖尿病失控者也不宜用运动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必须根据病情和病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才能收到显著疗效,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加强病情监测  专科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诊;而病人自己应定期到医院门诊,检测血糖和24小时尿糖量;每隔2~3个月宜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一次,以了解病情控制程序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着重了解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早期症状。有条件的病者和家属,除要学会尿糖测定外,还宜学会用血糖计来测定毛细血管的血糖含量,以便更好地调整用药,实现家庭自我血糖监测。
    
      二、坚持良好的病情控制  长期和良好的病情控制不仅可以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和成人患者具有一定劳动力或工作能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血糖监测,良好的治疗控制为:早餐前血糖每分升70~9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6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2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小于5克。中等控制的血糖分别为早餐前70~10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8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5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在10克以内。 
    
    
      三、充分宣传教育  糖尿病者要长期密切配合医生取得良好的病情控制,必须懂得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最好能学会尿糖定性测定和血糖计使用,掌握饮食治疗原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应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等基本技术。保持规律的生活,戒烟、酒等,以便能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
    
    
    t*** | 2007-03-01 19:56:15 213 116 评论
    0/300
  • 2007-03-01 19:55:23
  • 糖尿病,古稱消渴症,是一種體?纫?u腺分泌失衡的病症。
    糖尿病定義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非同日两次空腹血糖大于7 mmol/L,其中空腹的定义为禁食8小时以上。 
    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 
    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高于11.1mmol/L 
    
    第一型糖尿病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病状通常出現在?和蚯嗌倌晔逼凇2∫蚴亲泽w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

    查看全部>>

    糖尿病,古稱消渴症,是一種體?纫?u腺分泌失衡的病症。
    糖尿病定義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非同日两次空腹血糖大于7 mmol/L,其中空腹的定义为禁食8小时以上。 
    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 
    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高于11.1mmol/L 
    
    第一型糖尿病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病状通常出現在?和蚯嗌倌晔逼凇2∫蚴亲泽w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体内生产胰岛素的细胞做出攻击,最终导致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
    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出现在成年人(特?e是肥胖症患者)身上。
    
    病因包括:
    
    胰?u素抗拒(insulin resistance),使到身体不能有效地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p少,无法满足身体所需。 
    早期第二?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来控制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来帮助控制体内血糖。一些第2?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注射。
    
    其他类型糖尿病
    一些糖尿病导因有别于第一型,第二型和妊娠糖尿病,这包括:
    
    β细胞基因缺陷(β细胞分泌胰岛素) 
    遗传性胰岛素抗拒 
    胰脏疾病 
    荷尔蒙失调 
    化学或药物导致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可以发生在心臟血管、腦血管、眼的?網膜、四肢周?血管及腎臟,也可引起神?病?:
    
    糖尿病?網膜病变: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甚至视网膜脱离。一般糖尿病出现十年以上的病人开始出现眼底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检查查眼底。 
    糖尿病肾病?:可分成五??階段,最終可能引致腎衰竭。 
    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腳部?陔y於癒合,若?理不?可引致截肢。
    
    治疗原则
    重新建立病患者之生活,使之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如每餐多菜少肉,少吃多餐與多做運?拥取?
    
    得病原因我觉得还是和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我母亲也有糖尿病,她就是特别爱吃甜食造成的。
    b*** | 2007-03-01 19:55:23 214 116 评论
    0/300
查看更多其他答案(9)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