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小儿呕吐

我的小孩一岁半,她吃好奶粉,刚刚拿掉奶瓶马上就全部吐掉,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寒*** | 2007-04-01 12:53:06

好评回答

2007-04-09 18:07:12
兰*** |2007-04-09 18:07:12 92 28 评论
1.小儿呕吐是怎么一回事?

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见于不同年龄的多种疾病。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严重呕吐甚至使病儿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

呕吐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症状,但往往伴有其他症状,随其原发病而异。

应当指出有些家长对于小婴儿漾奶就认为是呕吐是不正确的。严格地说,漾奶往往是由于小婴儿喷门松弛,喂奶方法不...

查看全部>>

1.小儿呕吐是怎么一回事?

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见于不同年龄的多种疾病。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严重呕吐甚至使病儿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

呕吐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症状,但往往伴有其他症状,随其原发病而异。

应当指出有些家长对于小婴儿漾奶就认为是呕吐是不正确的。严格地说,漾奶往往是由于小婴儿喷门松弛,喂奶方法不当(喂奶时有气体吸入胃内),以至有时在喂奶后少量奶汁倒流口腔。改进喂奶方法或随年龄增长可以纠正或自愈。

需要强调的是呕吐涉及范围甚广,其症状可以发生在内科、外科各种疾病之中。是需要家长特别随时注意的一个症状。

2.小儿呕吐是怎么产生的?

呕吐发生的原因是多种的,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至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较大小儿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套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呕吐同时伴有其他消化道梗阻症状(如腹胀、便血、无大便)。

②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由于炎症对于胃、肠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呕心、腹泻、腹胀(如肠炎、胃炎、阑尾炎)。

③消化道功能异常:是很常见的呕吐原因。如发生在各种全身性感染和代谢障碍等情况时,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呕心、腹胀等其他感染中毒症状。

④脑神经系疾病:不同病因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则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多不伴恶心,而有其他神经性症状(如头痛、嗜睡、昏迷、惊厥)。

⑤各种中毒:包括毒物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而致吐。

3.小儿一般的呕吐多是哪些原因?

中医认为小儿呕吐的原因主要为:

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如乳食过量,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之食物,乳食积滞胃中,引起呕吐。

②胃有积热:由于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至积热于胃;较大儿童过食辛热之品,热积胃中;感受夏秋湿热,蕴于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职,导致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③脾胃虚寒:若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食其乳,脾胃受寒;亦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易受客寒;或小儿过食瓜果生冷,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剂;或感受风寒之邪,。。均可使寒凝中脘,中阳不运,胃失和降,寒邪上逆,发为呕吐。

④肝气犯胃:小儿亦有情志活动,如环境不适或所欲不遂,或遭受打骂等,均可产生情志怫郁,导致肝气不畅,横逆犯胃,气随上逆而致呕吐。

⑤跌仆惊恐:小儿发育未臻完善,神气怯弱,易受感触,如目睹异物,耳闻异声,突然跌仆,卒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以致气机逆乱,扰动肝气,肝胆不宁,致肝气横逆犯胃,气随上逆,肝胃不和,而致呕吐。

4.症状

呕吐方式“①溢乳。②一般呕吐:此种呕吐常伴有恶心,呕吐物量多少不定。③喷射状呕吐。

呕吐的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神经系统体征阳性则提示颅内感染。呕吐伴有发热,恶心,上腹部不适者需注意病毒性肝炎。呕吐伴有发热,腹痛,腹泻者应想到消化道感染。呕吐伴有血便,可能为痢疾、肠套叠、坏死性肠炎、美克氏憩室炎、过敏性紫癜等。

5.对于爱呕吐的孩子应该如何预防和护理?

①注意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宜太饱;食物宜新鲜、清洁;不要过食辛辣、炙烤和肥腻的食物。

②哺乳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可抱正身体轻拍背部,使吸入空气得以排出。

③呕吐较轻者,可以进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宜少量多次进食;呕吐较重者,暂予禁食。

④呕吐时宜令患儿侧卧,以防呕吐时呛入气管。

⑤给药时药液不要太热,服药宜缓,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时可服一口,停一息,然后再服。

6.常用的治疗小儿呕吐的中成药有那些?

①小儿生后肚腹胀满,呕吐频繁,可用“一捻金”。

②小儿生后感受寒邪而呕吐,可用“藿香正气胶囊”。

③小儿脾胃虚弱而呕吐,可用“附子理中丸”。


 治疗小儿呕吐的按摩手法
 

  1.寒吐:喜热恶寒,神疲肢冷,面色苍白,食入不化,吐次多而吐出物少,无酸臭气,朝食暮吐。

  (1)推前臂(推三关)

  (2)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手法:以拇指端作按、揉法。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等。

  (3)摩中脘

  位置: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脐上约4寸)。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掌根按揉叫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叫摩中脘;用食、中二指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胃脘。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腹痛等。

  (4)掐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为右端正。

  手法:以左手固定患儿中指,用右手拇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右端正。

  主治: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

  2.热吐:面赤唇红,发热烦躁,口渴饮冷,吐次少而吐出物多,并有酸馊气味,小便色赤,大便干。

  (1)推六腑

  (2)清板门:其中从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从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3)运手掌心

  (4)推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第七颈椎下方的空隙处)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10~20次。

  主治:呕吐,项强(脖子发硬),发热、惊风等。

  (5)揉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

  手法:以左手托住患儿足跟,再以右手拇指向足趾方向推,或用食、中指端揉。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烦热。

  (6)分推腹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3.伤食吐:嗳(打嗝)气吞酸,厌食,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呕吐之物有酸馊之气味,吐后得安。

  (1)分手阴阳

  位置:腕背横纹近小指端为阳池,靠拇指端称阴池。

  手法:以两手食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住患儿手,用两拇指自腕背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到阳池、阴池穴,为分手阴阳;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间合推到掌横纹处,称合推阴阳。

  主治:寒热往来,呕吐食积,腹泻腹胀,痢疾等。

  (2)清板门

  (3)揉中脘

  (4)分推腹阴阳

  (5)按揉足三里


小儿呕吐食疗方法


[方一>

鲜白萝卜500克,蜂蜜150克。将萝卜洗净,切成丁,放在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把水控干,晾晒半日,再放入锅内,加入蜂蜜,以小火煮沸,调匀,待冷,装瓶备用。一般饭后食用。

本方适用于伤食呕吐。

[方二>

神曲15克,丁香1.5克。同人药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伤食之呕吐。

[方三>

生姜、醋、红糖各适量。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腌24小时,同时取3片姜,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片刻,待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呕吐。

[方四>

橘皮3--5克,粳米50克。将橘皮晒干,碾炒细末,用粳米加水入砂锅内,煮作稀粥,入橘皮末稍煮片刻,待粥稠停火,每日早晚复温热服食,5天为1疗程。

[方五>

小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生姜10克,精盐2克。将黄瓜去皮去瓤,洗净切薄片,大米洗净,姜洗净拍破,砂锅加清水1000毫升,下大米,大火烧开,小火慢煮至米烂时下瓜片。再煮至汤稠,表面浮有粥油时人盐调味,作餐食。

本方适用于暑热吐泻。

[方六>

枇杷叶10--15克(鲜者30---60克),粳米100克,鲜芦根60克,冰糖少许。先将枇杷叶用布包与鲜芦根(洗净切段)同煎汁。去渣,再与糯米煮粥,粥成后人冰糖,煮片刻即可。

本方对胃热呕吐有效。

[方七>

竹茹、芦根各30克,生姜3片。水煎,取汁,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胃热呢逆,呕吐诸症。

[方八>

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

本方适用于胃寒所致呕吐。

[方九>

瘦羊肉500克,大蒜30克,葱、姜各5克,精盐、白糖各3克,料酒5毫升,酱油3毫升,面酱5克,味精2克,芝麻10克,核桃2个,香油10克,菜油500克(实耗25克),奶汤适量。将羊肉洗净,切2--3个整齐的块,葱洗净切段,姜切块,芝麻炒熟,大蒜去皮捣成泥,核桃打破取仁下锅烧开,放人姜、葱、羊肉焯透起锅晾凉,再加盐料酒腌1小时,上笼旺火蒸耙。取出焯凉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条。锅内加菜油烧沸,入羊肉条炸干水分捞出,锅内留油少许,下葱、姜煸出香味,倒人酱油、料酒、白糖、奶汤、蒜泥,并将面酱调成汁放人,倾人羊肉,大火收汁,拣去葱、姜不用,入味精,撒上芝麻、香油、翻匀、作餐食。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反胃呕吐。

[方十>

佛手10克,生姜2片,白砂糖适量。前2味水煎取汁,调入白纱糖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之呕吐。

[方十一>

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鲜橘汁30毫升,佛手20克。将土豆、生姜、佛手榨汁,兑入鲜橘汁调匀,烫温服用,互日1次。

本方适用于肝气犯胃之呕吐。

[方十二>

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藕粉如克,白糖适量。将天麻、钩藤、石决明布包煎水去渣,趁热冲熟藕粉,白糖调味,顿服。日1剂,连服4——5剂。

本方适用于小儿惊恐气逆之所致呕吐者

0/300
2007-04-01 13:23:57
j*** |2007-04-01 13:23:57 74 29 评论
经常是这样吗?如果不是,可能是孩子吃的太快或吃奶的姿势不对。或者是吃进胃内的空气太多等引起的呕吐。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7-04-01 13:27:46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父母不用急,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呕吐的原因也有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呕吐是由于食道、胃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的强力收缩,迫使食道或胃内容物从口涌出的,小儿呕吐是很常见的,可见于多种疾病。小儿严重呕吐可导致婴儿呼吸暂停、发绀,反复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和婴儿易因吸人呕吐物而发生吸人性肺炎,长期呕吐可导致营养障碍。 
    小儿呕吐怎么办?...

    查看全部>>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父母不用急,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呕吐的原因也有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呕吐是由于食道、胃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的强力收缩,迫使食道或胃内容物从口涌出的,小儿呕吐是很常见的,可见于多种疾病。小儿严重呕吐可导致婴儿呼吸暂停、发绀,反复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和婴儿易因吸人呕吐物而发生吸人性肺炎,长期呕吐可导致营养障碍。 
    小儿呕吐怎么办? 
    小儿轻的呕吐对健康影响不大,无须治疗。重的呕吐不仅吐出大量水分,而且吐掉电解质,出现脱水和酸碱失衡的症状,必须作紧急处理。 
    (1)禁食4-6小时。轻度或中度脱水可服“口服补液盐”,多次少量服,多数病儿能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如不能纠正或患儿对“口服补液 ” 
    不能耐受,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血生化检验进行静脉输液矫治。 
    (2)治疗原发病。外科梗阻性疾病,应施行手术解除梗阻段。如为内科性呕吐,即应治疗原发病。如婴儿喂养不当,咽下大量气体,应在喂奶后将患儿俯在母亲肩上,拍背,使患儿打嗝,排出气体。 
    
    (3)应当服用止吐药。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为吗丁啉,每次每公斤体重0.3毫克,每日3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 
    (4)再发性呕吐在禁食期间可少量多次饮凉开水或冰水,喝温水易引起呕吐。 
    
    (5)呕吐严重者须禁食4小时,除胃穿孔外,可用生理盐水或1-2%碳酸氢钠液洗胃。注意侧卧以防吐出物吸入气管内。 
    (6)呕吐停止或减轻后,可给予少量、较稠微温易消化食物,或米汤等流质饮食。 
    (7)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按需要补液和供给电解质。若有周围循环衰竭,应按循环衰竭处理。 
    (8)呕吐频繁者须予以止吐、镇静剂、如鲁米那、冬眠灵、吗叮啉栓剂等,慎用胃复安。 
    (解痉药物,如癫茄合剂、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1-2%普鲁卡因(1-2ml/岁/次)根据病情也可选用。但注意应用不当可掩盖症状,不利于明确诊断。 
    (9)有颅内高压、脑水肿者,可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液等脱水剂治疗。 
    
    
    小儿呕吐的原因 
    小儿呕吐的原因与新生儿、婴儿有较大的区别,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消化道疾病 急性胃肠炎、肠套叠、肠梗阻、肝炎、阑尾炎、胰腺炎等。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由于颅内感染、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均可发生呕吐,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肿瘤、硬脑膜下出血等,但这种呕吐性质为喷射性呕吐。 
    
    3、全身感染性疾病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遇到剌激容易发生过强反应,一些消化道外的感染性疾病在成人不会引起呕吐,但在小儿却容易发生呕吐,如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4、周期性呕吐 
    这是一种反复发作、阵发性的呕吐。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好发于2-4岁的小儿,青春期前可自然停止发作。呕吐期间可无症状或体征,亦不能提示某一器官或系统有疾病。发作时呕吐频繁,呕吐物开始为吃下的食物,以后为胆汁与胃液,早期即出现酸中毒。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情绪激动后发生。只要暂时禁食,及时静脉补液纠正体内代紊乱,呕吐即止。 
    
    5、药物反应 红霉素易引起胃部不适和呕吐,多动症小儿服用哌醋甲酯(利他林)也可出现恶心、呕吐。 
    6、其他 美尼尔综合征有眩晕和呕吐;中毒后也会呕吐,但这种呕吐可排出毒物,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小儿呕吐预防与调养 
    1.新生儿、婴儿哺乳不宜过急,哺乳后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至打嗝。 
    2.注意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不要过食煎炸、肥腻食品及冷饮。 
    3.呕吐较轻者可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次给予。呕吐重者暂予禁食。 
    4.令患儿侧卧,以防呕吐物吸人。 
    5.如小儿有呕吐症状需积极查明呕吐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小儿呕吐中医治疗 
    (1)乳食积滞:呕吐物多为酸臭奶块或不消化食物,口气臭秽,腹部胀满,泻下酸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山檀、神曲、半夏、陈皮、炒谷麦芽(各)、莱菔子、枳壳各10克,胡黄连6克。 
    中成药: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每日2次;加味保和丸,每次3—6克,每日2次。 
    (2)胃热炽盛:食人即吐,呕吐物酸臭,口渴喜饮,唇干面赤,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泻胃热。 
    方药:生石膏(先煎)25克、黄连1.5克、生地10克、升麻6克、丹皮6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6克、制军10克。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每次1 
    丸,每日2次。 
    (3)脾胃虚寒:病起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残余乳食,无明显酸臭味,面色觥白,神倦肢冷,或腹痛绵绵,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胃和中。 
    方药:丁香3克、吴萸6克、干姜1克、小茴香6克、白术10克、太子参10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1袋,每日2次。 
    (4)肝气犯胃:呕吐酸水,或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醋柴胡、陈皮、半夏、吴萸、川朴、山栀各6克,黄连1.5克,白芍、荷叶各10克。 
    中成药:舒肝丸,1/2—1丸,每日2次。 
    (5)惊恐扰气:多发生于跌仆惊恐之后,频频恶心,呕吐清涎,面色乍青乍白,心神不安,夜卧惊惕,舌淡红苔白,脉弦数。 
    治法:镇惊和胃。 
    方药:丁香、生姜各3克,半夏6克,钩藤、茯苓、远志、白芍各10克。
    参考资料: 
    
    孙*** | 2007-04-01 13:27:46 83 30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