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老子的身世

首页

老子的身世

问问老子的身世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4-07 17:26:29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是关于老子身世最权威和详尽的资料,但是也仅有几百字,而且老子的姓名、年龄不定,生卒年月无存。 
    《老子韩非子列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周王室衰败时,老子辞官西出函谷关入秦,为关令尹喜所留,著《老子》五千言,随后便“莫知其所终”。
      又说楚国人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疑老莱子即老子。又说周太史儋见过秦献公,疑太史儋也可能是老子。 关于老子的年龄,《老子韩非子列传》也记载了两种说法,一说为百六十岁,一说为二百余岁。又据《老子韩非子列传》所载老子世系,其子名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均载,前273年,魏将宗被秦将白起战败,魏使宗献南阳地求和。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孔子生年为前551年,老子当不会晚于孔子,假使前273年为白起战败的宗为30岁,则老子在世的时间也当为两百多岁。 由于老子太极图和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的破译,老子的姓名当能确定下来。
      老子太极图为道家作品,其产生和存在的年代至少在汉文帝十三年前(参见王先胜《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识读及其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因此它用两个耳形构图绝不会是受到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影响,相反,它应该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即老子名李耳、字聃,同时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说老子名李耳、字聃的记载得以佐证。
      高亨认为李、老古音相近,春秋二百四十年无李姓,故李耳即老子,本姓老(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老子同于孔子、孙子、墨子,皆以姓为称。当然,老莱子、周太史儋与李耳是否为一个人,目前尚不可考。 西汉前期,统治者采用道家黄老学说治国,所以老子太极图流行于西汉前期特别是江淮流域(即楚文化圈)。
      根据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及西汉前期老子太极图的流行可以判断,保存着上古易学原貌的道家易学学术体系在西汉前期并没有失传。司马迁所作《史记》对儒家易学的传承授受关系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于道家易学则无只言片语。先秦时儒、墨、道三家并为显学,但《史记》有《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三卷详述儒家人物和事象,而于道家则仅有《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老子五、六百言,记庄子三、四百言,于墨家仅在《自序》中提及。
      仅此两事,可知董仲舒、汉武帝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非常成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的建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到了彻底的贯彻,所谓司马迁的《史记》其实是汉武帝视 野中的《史记》。 在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汉武帝任上,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而致宫刑加身。
      现在看来,遭受阉割的不仅仅是司马迁的身体,我们仰之弥高的伟大著作《史记》以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思想也必然遭受“阉割”。所以即使司马迁有比较详尽的关于道家和老子的材料,对老子的身世有很具体的了解和记载恐怕也得遭受“阉割”。《史记》中老子的姓名、年龄都弄得模棱两可,恐怕并不是司马迁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够主宰的,当然我们也难以认为,司马迁所知,就仅仅如《老子韩非子列传》所表现的那样。
      
      这个道理很简单,《史记》中没有关于墨家的只言片语,但并不等于司马迁就一点不知道墨家的情况或者当时就找不到有关墨家的材料。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对未来能否搞清老子的生卒年代、年龄并不是非常乐观。或许,它们会永远成为历史中的哑谜。 参考 。

    G***

    2019-04-07 17:26:29

其他答案

    2019-04-07 18:04:04
  •   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楚闵苦县厉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聃。那时楚国的苦县就是今天河南鹿邑县(一说是安徽的毫州市)。传说老子童年的命运是不幸和孤苦的。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老子生下来的时候,耳朵长得大而垂,没有父亲为他取名字,亲友就根据他的耳朵大,取名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也就是耳垂大。
      渐渐地,乡里邻居只知他的小名李耳,没有人知道他的大名,时间长了,人们就误把小名当大名。一代代传下来了。但是后来人们一查史料,感到很奇怪,因为老子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李姓,加上他又是遗腹子。人们也弄不清他父亲是谁,于是,有人就望文生义地猜测,大概是指李树为姓;有的说,李耳的母亲吃了李子怀孕而生的,所以取姓李。
      又传说,李母怀孕八十一年,老子才顶断母亲的右胁拱出来,生出来时已经是一个白胡子小老头,而且据说正因为李耳生下来就是小老头模样儿,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 当然这些传说是慌唐的。但其中包含着其真实的影子。从中,我们推知老子是遗腹子,他的母亲在他的出生后即去世。
      所以老子一来到世上就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苦婴儿。 曲仁里流传着一则小李耳买牡丹的故事,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实际生活如何培养和造就了这位哲学家、思想家的。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卖牡丹根的人,李耳和伙伴们围上去。那人把一个红布单子铺在地上,然后从小箱子里拿出牡丹根,说着顺口溜:“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香花足有盆口大,大人小孩都沾光。
      ”李耳听后就买了一棵牡丹根,载在院子里,十几天以后,牡丹根发了嫩芽,开出了叶子,再以后长成一根小手指头粗的树,可是左等右盼,小树就是不肯开出牡丹花。仔细观看,原来不是什么牡丹,而是一棵狗屎蒺子树。李耳十分生气。 第二年春天,村里又来一个卖牡丹的,李耳问道:“你卖的是狗屎蒺子树还是牡丹?”那人眼精一瞪,粗声粗气地说:“就这一堆,爱要不要?”李耳心说,这人说话实在,脾气耿直,不妨买一棵试试。
      木耳把牡丹根埋在院子里,浇水上肥,十几天后,地皮上拱出嫩芽,不久便长出象一棵小树一般,又过几天,顶尖上开出十朵象碗口大的牡丹花。李耳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两个卖牡丹的,一个说得天花乱坠,结果是假的,一个说一是一,结果是真的。真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据 说后来的《老子》书“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观点,就是从买牡丹一事中总结出来的。 自然、生活是李耳的第一位老师,最好的老师。 李耳虽然自小失去父母,但他毕竟是一个手不释卷的勤奋好学的孩子。可因为他的苦学,这个失去父母的少年终于得到族人的帮助,请了一位精通殷商吕乐的商容做李耳的老师。
      李耳从商容处学得到了许多礼仪知识。一次,商容生病了,李耳见老师病情严重,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借去探望的机会,请商容再予点拔。 李耳问:先生病情很厉害,有什么话要教诲弟子吗? 商容说:“你就是不问,我也会告诉你的。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对于这个礼节你知道吗?” 李耳答道:“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这大概是不忘故旧根本的意思吧?” 商容高兴的回答:“对!对!”又问,“从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赶快走过,对于这一点你懂吗?” 李耳答道:“从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赶快走过,大概是表示对老一辈的尊敬的意思吧?” 商容高兴的回答:“是啊!是啊!” 商容见李耳不但聪明绝顶,而且好学深思,就进一步的启发李耳认识守柔的大道,他张开嘴让李耳看,问道:“我的舌头在吗?” “是的。
      ”李耳回答。 “牙齿在吧?” “没了。” “你知道我问这个问题的深意吗?” “您的年寿大了,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柔软吗?齿之所以落尽了,不正是因为它刚强吗?” 商容听了李耳的回答,非常高兴地说:“是的,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舌头因为柔软而可以长存,齿因为太刚强而先落,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对于助齿如此,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 商容是个深习殷周礼节的官员,他教给李耳许多殷周礼制的知识,但直到这个时候才把一个人为什么要守礼的根本道理告诉李耳。
       之后,李耳不时在琢磨着“舌存齿亡”以及人生的哲理,他很快地信识到:守礼最重要的是要谦下,决不自我炫耀。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表现出一种刚强不可一世的逼人态势,结果反而使人畏而不服,甚至树敌太多,以导致失败。一个人虽然很强大,很双才华,但如果能处处谦卑居下,就不会与人为敌,他的事业很快能取得成功。
      礼对于人真是太重要了。但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谦卑之礼。在动乱的年代,许多逞强好胜的人家破人亡,而谦卑有礼的人则得以保存。一些本来体魄健壮的人,因为不善于养生,反而夭折了。 死人是疆硬的,但毕竟是死人;新生儿看来弱不禁风,但却一天天在长大;冬天,麦苗在寒风中抖动,它很柔弱,但是狂风吹不垮;夏日里麦子黄了,麦杆笔直挺拨,但却枯稿了,不禁风雨……自然界的生物不就是如此吗?李耳悟出这个道理,便告诉人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所悟出的这个道理,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连远在晋国的叔向也知道了。后来叔向在回答 韩平子的问题时,引用了李耳这一观点。李耳的人品、思想和学识渐为人们所知,当周王朝史官告缺时,经人推荐,朝廷选中了他。
      于是,李耳担任了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以后的岁月中,李耳在工作中几起几落,渐渐的看出了周王朝的腐朽,于是当隐山林。其间,儒家孔子三次拜访,向他请教了有关道的涵义。

    最***

    2019-04-07 18:04:04

  • 2019-04-07 17:57:18
  •   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n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

    伤***

    2019-04-07 17:57:1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