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苏轼的《教战守策》属于奏议中的

苏轼的《教战守策》属于奏议中的

苏轼的《教战守策》属于奏议中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19-06-05 16:02:25
  • 苏轼的《教战守策》属于奏议中的 对策

    b***

    2019-06-05 16:02:25

  • 2019-06-05 15:25:56
  •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者百余人。察举对策制度自此而成立。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
      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   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之法。根据《晋令》,秀才对策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
      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
      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1。亦作“ 对册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
      ”《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桧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   2。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

    A***

    2019-06-05 15:25: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仙剑ol 相关知识

  • 游戏
  • 游戏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