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介绍一下日本二战的隼式战斗机

首页

请介绍一下日本二战的隼式战斗机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19 18:21:59
      1式战斗机隼(Ki—43)(中岛航空机制作会社1式单战“隼”/キ—43)
      作为97式战斗机的后继型号,中岛飞机厂为日本陆航研制了有名的“隼”式战斗机,正式型号1式单战,代号キ—43(读作Ki-43)。它和著名的海军“零”式战斗机一样,成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夺取战区制空权、配合侵略东南亚战争的主战机种。
         与其设计参考原准机97式相比,“隼”增强了发动机功率并采用了有利于减阻的可收放式后三点起落架。3架原型机中的首架于1939年1月首飞上天,另 10架性能改良的试生产型于11月进入总装和试飞。因战事迫在眉睫,1941年即由军部确认了“1式单战”的制式名称。
       这是一种气动布局平凡的全金属轻型单发单座战斗机,机头很短,上方并列安装2挺机枪,和当时其他日本飞机一样,火力略嫌贫弱。在一台空冷星形ハ115型活塞发动机的后面,紧接着装一副前缘平直,后缘前掠并稍稍上反的梯形平面悬臂式低单翼。据设计者小悌称:这种机翼可减缓气流的展向流动、推迟翼尖失速,减少诱导阻力。
      在翼梁前后空间,设有总容量564公升的4个油箱。半椭圆断面的机身较为细长,在座舱盖附近机身左壁,开有应急舱门。一杆老式的望远镜式瞄准具嵌装在前风挡玻璃里。全机给人以简洁、轻盈的印像。   与西方飞机不同,日本军用机的改型不多,改动幅度也不大。
      如“隼”仅发展过三种改型:   “隼”Ⅰ 第一种批产型,装中岛厂1050马力ハ—25型14缸空冷发动机,于大战初期投入实战。由于在中央翼下方增设了空战襟翼,使空战机动性有所加强,机头为二叶螺桨组,座舱盖后上方呈斜直线。其中的隼Ⅰ甲装备7.7毫米机枪2挺;Ⅰ乙改为7.7和12.7毫米各1挺;I丙则为12.7毫米2挺。
      另可挂炸弹30千克,最高时速近500千米。 “隼”Ⅱ 1943年改装完毕。翼展缩短,改用三叶螺旋桨组和一台ハ—115型发动机。滑油散热器从Ⅰ型的环状内装式改成机头下外突型。而汽化器进气道则升至机头上方。此外,座舱盖后方改成弧状,完善了流场。
      其中Ⅱ乙型比Ⅱ甲型多设一套推力排气管,增加了附加推力。Ⅱ型的飞行性能,尤其是在航程上有较大提高。   “隼”Ⅲ 隼Ⅲ只有隼Ⅲ甲一种亚改型,于1944年中期问世,翼展缩短,改装了可喷酒精加力的ハ—115Ⅱ型发动机及推力单排气管。功率(加力)可达1250马力,使飞行速度有所提高。
         “隼”的总产量为5751架,在日本仅次于零式。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航空兵拥有的240架战斗机中,除80架为起落架固定的97式外,余下的大多是刚刚服役不久的新式战斗机“隼”Ⅰ。此后,随着飞机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部队,“隼”式已成为战争初期仅次于海军“零”式飞机的日本第二主战机种。
         1942年间,“隼”式随战局推移已渗入到东南亚各条战线。   1943年1月26日,驻缅甸东瓜(音)机场的50战队第3中队的穴吹智军曹驾驶“隼”式第一次击落大型轰炸机B—24。也是在这个时候,第1、第 11战队的一批“隼”式飞机经海运抵达拉包尔,配合日军“放弃瓜达尔卡纳尔岛、确保所罗门、进击新几内亚”的战略方针,投入对本国海上运输线的护航巡逻飞行。
      1月27日,为掩护步兵撤离瓜岛,69架“隼”在空战中击落美军的P—38、P—39和F4F共计6架。31日,又有3架“隼”与10架P—38遭遇,P—38被击落4架。在同一天的另一个战场,“隼”式飞机曾击落B—17一架,并将一批12架F4F“野猫”战斗机中的10架打入海中。
      一时的得手,令“隼”飞机名声鹊起,与此同时,日本陆航经一年来的实战磨炼,也初步取得了空战经验。   进入4月份后,第24战队带着新的“隼”Ⅱ式飞机接替了第11战队,担负起新几内亚帕林拜地区的空防任务,并重点探索击落前来空袭的B—17、B—24等战略轰炸机的最佳战术。
      由于掩护轰炸机的P—40和P—38型战斗机护航得力,   使日机损失日益严重   8月中旬,第24、第59战队出动36架“隼”掩护9架轻轰炸机空袭了法巴地区,击落美机18架,自己仅损失3架。次日空战,又拣到了便宜。虽然在空战中临时占了上风,但飞行基地却屡遭美机偷袭,损失依然惨重。
         如此严酷的消耗战到1944年则有增无减。如3月30日上午,因日军指挥失误,加上士气涣散,使120架“隼”式战斗机在拦截美军75架B—24和 59架P—38的大空袭间隙中,大部被歼于两次起飞之间的地面加油过程中。4月3日,又有66架B—24、76架B—25、96架A—20和127架P— 38来袭,第63战队只拿得出20余架“隼”式升空迎战。
      一场鏖战之后,只剩下几架“隼”式保持了完好状态……6月22日,盟军在霍兰加登陆成功,日飞行员弃机徒步后撤,大多死于饥饿或疾病。   1944年4月,第33战队虽在威瓦克空战中击落了美军P—38、P—47和B—24共计42架,但自己也仅剩下6架飞回家。
      当时,性能更好的“隼” Ⅲ式正在交付使用。一度转战于马来半岛、爪哇及泰缅地区的所谓“加藤隼战斗队”于当年6月飞往西贡改装“隼”Ⅲ甲。至年底,多次参加了袭击中印陆上交通线之枢纽——惠通大桥和袭击保山、米托基纳、帕莱尔以及达谬尔飞机场的行动。该队到1945年后,作为主战部队,又积极参与了攻击盟国船队的作战计划,并不断对盟军在东南亚的机场及装甲部队进行骚扰。
      1945年4月29日,“隼”式飞机在缅甸完成其最后一个战斗起落。   同样装备“隼”式飞机的陆航第33、第26战队长期在菲律宾作战。到战争后期,该部阿部中尉等3人在梅顿地区海空战中以自杀方式撞沉了皇家海军海上编队中的一艘驱逐舰,同时撞伤战列舰一艘。
      当进入1945年后,第26、第21战队的“隼”式飞机基本改作“特攻机”,飞行员们则充当了武士道的殉葬品。 1945年3月,“隼”式飞机开进新加坡,4月21日,白川大尉曾驾驶“隼”式撞下一架B—24。6月,“隼”式飞机进入台湾地区,专事拦截盟军轰炸编队或掩护己方的海上运输船队。
         在大战后期,日、英、美之间的海空大战大多发生在新几内亚以西区域,“隼”式飞机则主要参与了这一地区的要地防空及沿海船队护航行动,最远曾飞到过澳大利亚。   纵观“隼”式战斗机的服役作战史,在大战初、中期,作为日本陆军的代表机种,确实在近海陆上防空和海上护航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因机体本身发展潜力不大,加上攻击威力欠佳,在战争后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是不难理解的。
      与海军同时期的“零”式战斗机相比,两者的发动机功率和翼载差别不大,但火力和作战半径却明显逊于后者,这对于面对强大的对手,进行远离本土的作战显然是要吃亏的,这大概也是日军早期军用机片面追求设计简洁,构造轻便带来的副作用。 。

    电***

    2018-02-19 18:21:59

  • 工程技术科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