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我明确的解释?

首页

“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我明确的解释?

是人与外界和谐相处吗?那和谐相处的条件是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4-03 23:22:40
    和谐相处。平衡的体现。
    和谐的条件,就是一方不能过重。或者另一方能逐量跟随两一方递增。
    人开发环境,首先要做保护环境,为的就是在己方增重的同时,也去增加另一方的重量,以次来保持平衡。

    豪***

    2019-04-03 23:22:40

其他答案

    2019-04-03 23:30:20
  •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
    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这种观点萌芽于西周
    时期的天命论。战国时期,孟子和庄子从不同的角度发
    展了这种观点。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
    为一”。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派哲学家
    所接受,由于解释不同,其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也比较
    复杂。
         先秦的观点 在西周时期的天命论中,天是有意志 的人格神、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因而天人关系实际 上就是神人关系。《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 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伦攸叙”。认为天帝是 保护民众的,把九类大法赐给了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 绪。
      人们的行动顺从天意,天帝会高兴行赏;违反天意, 天帝会动怒降罚。这种肯定在神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 通关系的天命观,是天人合一观点的原始萌芽。   春秋时期,随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兴起,天 的人格神含义受到了怀疑,原始形态的天人关系观点逐 渐向着哲学的方向演变。
      这种演变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 进行,一是按照人类社会关系来塑造天,然后强调人事 的礼仪法规应以这种被塑造了的天为最高依据;二是把 天看作广阔无限的大自然,强调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 规律,不可轻举妄为。比如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 的命题,否定了对于天道的迷信。
      但是子产又认为,“夫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把人类社会的礼看作天经 地义,肯定在天与人之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范蠡则认 为天道就是日月运行和四时代谢所表现的自然规律,并 强调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取得人事的成功。到了战国时期, 孟子和庄子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理论。
         在孟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里,天人之间有两层关系:① 天或天命是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人们 必须顺从地接受它的安排。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 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莫 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心上》)。
      天是人间政治事 务的决定力量,特别表现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他认为, 天子不能拿天下授与人,只有天才能决定谁来继承王位, 但是天并不说话,而是“以行与事示之而已”。②天是 人们道德观念的本原,性善来自天赋。因此,尽量保持、 培养、发挥自己的心、性,就能侍奉天,认识天。
      孟子 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 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他强调后 一层含义,把天看作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实体。孟子根据 自己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来塑造天,然后反过来用这个 被塑造了的天为自己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作论证。
      他追 求一种天人“同流”的精神境界,带有神秘主义的性质。 他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岂曰小补之哉”(《尽心上》)。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另一种类型。他说:“人 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他认为, 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合一的。但 是,由于人制订了种种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破坏了 自然本性,造成天与人的对立。他说:“牛马四足,是 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为了 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庄子反对人为,主张“无以人灭天”, 否定由社会所积累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庄子这 种主张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反动,但是他所提出的人 与自然本质上统一的观点,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种巨 大的推进。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极 力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一种天人不分、主客冥合 的神秘境界。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汉及其以后的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 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董仲舒的这种 思想不是西周时期天命论的简单重复,它吸收和改造了 战国时期的思想,把天描绘为百神之大君,使天以至上 神的身份在更完备的意义上主宰自然和社会。
      后来,董 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受到了来自唯物主义和精致的唯心 主义两方面的攻击而逐渐衰歇。   到了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占主导地位的哲 学倾向,几乎为各派哲学家所接受。因为当时关于世界 统一性的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自然与社会的 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传统的 天人合一的命题来表述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一种 最方便的形式。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太虚即气,天人合 一的基础就是气。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肯定人与 自然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张载强调“合内外,平物我,自 见道之大端”。又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 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明确 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程颢、程颐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既称赞张载的伦 理思想,又批评张载没有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底,别立一个 自然之天作为本原。程颢说:“若如或者别立一天,谓 人不可以包天,则有方矣,是二本也。”认为世界统一 于理,理是具有道德属性的观念性实体,因而天人合一 就建立在这个理的基础之上。
      程颐说:“自理言之谓之 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王夫之继承张载 的观点,肯定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认为“天人之蕴,一 气而已”;人道与天道即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同一的, 说“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惟道也。
      ” 。

    董***

    2019-04-03 23:30:20

  • 2019-04-03 23:13:47
  •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的认识首先是从天人关系中加以把握的。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思想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
    从史料记载上看,“天人合一”观念肇始于孟子的“天人相通”说。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 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和统一的。
      《孟子·尽心上》说:“知其心,知其性,则知天矣。”在这里,孟子将“天”义理道德化,强调“人”与“天”是相通 而整和为一体的,“天”是人伦道德的根源,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天性一贯,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善性便能认识“天”,“天”的义理原则便存在于人心之中,通过“尽心”、“养性 ”即可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为此,孟子又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 性事天”,核心是强调人性与天道相通。人只要善于扩充自己心中的“善端”,就可以认识人之天赋的仁义礼智的本性,同时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 宋代的张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太虚”。
      “太虚”即气,人与自然都统一于气。在《正蒙·乾称》中,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故天人合一”。这里,张载用《中庸》 的“诚”、“明”学说解释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在他看来,如果不承认人的作用即天的作用 ,就是不诚;如果不承认知天与知人的统一性,就是不明。
      所以,诚明就是要肯定天道与人 性的统一。故而他又主张“本天道为用”,“范围天用”,强调要把天之“用”与人之“用 ”统一起来。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概括而论是从天人关系出发阐释人对于宇宙的一种 态度和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它试图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宇宙好比一个大家庭,乾坤是父母,人是子女,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履行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 务。
      人之一生,不需要道教许允的“长生”,也不需要佛教承诺的“无生”。人应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以积极的态度“乐生”,面对现世尽其所能担负为人的社会道义。社会的道 义亦即宇宙的道义。如果人能理解这些道义,就不只是一般的道义行为,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可谓之“天地境界”。
       关于“天人合一”,其他思想家也多有论述,如二程讲的“体用一源”;朱熹讲的“天即人 ,人即天”;陆九渊讲的“宇宙内事是己份内事,己份内事是宇宙内事”;王守仁讲的“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一体”;王夫之讲的“天人同于一源”等。 综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同思想家的立论基础不同,但从其整体的思想渊 源以及文化传统来看也有许多共同的理论内涵,这些共同点是:第一,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作为自然中的分子,人也应当遵守其规律。第三,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倡言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天人的和谐。由此我们可以说,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出发,把人作为整个宇宙的核心来考虑,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突现以人生和人心为关照的文化特质。
       。

    M***

    2019-04-03 23:13: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