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端*** 22-11-08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首先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上个学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这个学期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也运用了学过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会跟着我的思路走,会很顺利的上完整节课。但上完课,我发现我自己的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开始的时候,学生回顾运算律的时候出现了小的问题,让我有一点束手无策,导致后面的复习题忘记出示,课堂环节被遗漏。 教学新课的时候,学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写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变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时,我也在想,知识应该是灵活的,我也应该写出学生说出的那种形式,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列出来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课上我的做法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生搬硬套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来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等式两边的特点的,也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共同点的,但上课的时候,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即使有些同学发现了一些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课后反思了,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是比较数字上面的关系,还是观察式子上的关系,还是看符号上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讨论之前比较例题中的等式的时候没有清楚地讲到让学生观察等式的运算顺序,导致学生不会说。另一方面,对于将等式抽象成一个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么难事,但还要讲出抽象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点难度,学生能感觉出来就是这样写,但说的有理有据真的很困难。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说出他应该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讨论的.程度问题,提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练习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题的设计意图理解清楚,根据题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掌握做题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

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

今年我“高升”了!从毕业开始,一直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徘徊,今年“高升”到了四年级!得到消息后,先是兴奋,再是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能教大孩子了。忐忑的是能教了这些大孩子吗?于是每天像是刚工作时一样,每天手写备课、拎着凳子去听师傅的每一节课,不敢有丝毫怠慢。更忐忑的是接到通知,于老师要来听课,其中有我!于是马上请教我的师傅车老师,车老师认为《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课,而且是一节特别值得研究的课,于是决定讲这节课。经过初步备课,我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属于运算律中最有难度的部分,而且类型颇多,每一种都能让学生琢磨半天,这让我感觉这节课确实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

因为从来没有执教过高年级,我决定先“拜访”名师。于是我上网搜视频,设计。当我看到葛丽霞老师的视频,我被惊艳了!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几个精彩瞬间如“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用字母表示法还有课的小结……”仍记忆犹新,于是我决定就模仿葛丽霞老师的这节课。视频看了三遍,教案看了无数遍。于是就“拿来”了这节课。

可是经过于老师的指导,我发现,我模仿的是教案的话,每一句话后面深意,每一句话的目的,我真的明白了吗?备课,备了教案,备了老师,却把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忘记了。没有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探索到学生的易错点,难点。后来,与我的师傅车老师一起研究,对教案进行了重建,重建教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改进:

1、形意结合。

初次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对教材的挖掘比较肤浅,在教学中,只是重视了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要用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外形上,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括号里的每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结果他们在应用时,只会按照总结出的规律生搬硬套,全班竟有一半的人出现了问题;当课堂进行到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时,很多学生更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课堂效果特差。于是,重建教案中,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不仅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要用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而且重视了对规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理解。借此机会我再次打开教学参考,进行了细细地研读。“对12×105简算时,要将105想成100与5的和。先求100个12是多少,再求5个12是多少,合起来就是105个12是多少。”是呀,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我只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却缺乏对规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理解。

2、讲解到位,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初建教案时,最后环节设计了展示二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电子课本,其目的是将前后的知识点加以联系。我的课堂设计也延续了这一亮点,可是我只是自顾自的讲解了一番,孩子根本不知所云!

起初我的感觉是这一环节主要是考虑优等生的提升,所以在讲解时也只是匆匆了事!但是,课后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明白回顾这一环节的内容,在出示乘法情境图的时候可以采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出示23×(10+2)=23×10+23×2这一算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运用过乘法分配律,还可出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a+b)×2=a×2+b×2,唯有此,才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水到渠成。

新航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我应该以此次讲课为契机,适应数学教学的变化,向名师课堂学习,从“拿来”到“思考”,关注学生,让数学回归本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6)

一、让学生从实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如果只求形式把握不求实质理解,一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是不严谨的(形式上的不完全归纳不一定得出真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认知习惯。如果满足于从形式上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时先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件茄克衫65元,一条裤子35元。王老师买5件茄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用了两种解答方法即:(65+35)×5=65×5+35×5。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1、在□里填数,○里填运算符号:如(25+45)×4=□○□○□○□……

2、在相等的一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

在这一组题目中教者重点评析了最后一道题:40×50+50×9040×(50+90)□。先让学生说说着一题为什么不能打√,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别写出与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通过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让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写出的几个这样的等式,最后归纳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

实际上课堂时学生对于能否找到反例的活动很感兴趣,可以尝试让学生也提几个反例,经过讨论逐个否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等式变形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有益于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7)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

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习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相同,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xC+BxC改写成(A+B)xC的正确率要比把(A+B)xC改写成AxC+Bx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缘故吧。

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x(21+1)和74x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x21+74x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变形成74x(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x99+77=□(□○□)让学生填空,完成情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xB+B=□(□○□)和AxB+B=□(□○□)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x3+48x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x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略了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比较简便。因此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得以补上了这一缺点。

相信经过这一深刻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老师们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做的更好,也希望其他老师可以借鉴其中的要点,学生也能够在其中掌握学习的着眼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9)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附以相应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

类型一:(a+b)×c a×(b-c)

例:A (40+8)×25 B 15×(40-8)

类型二:a×b+a×c a×b-a×c

例:A 36×34+36×66 B 325×113-325×13

类型三:100+1或80+1

例:A 78×102 B 125×81

类型四:100-1或40-1

例:A 45×98 B 25×39

类型五:+1或-1

例:A 83+83×99 B 91×31-9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设计:先创设兔子吃萝卜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买“老伯伯养了10只猴子,每只兔子早上吃4个萝卜,晚上要吃3只萝卜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个萝卜?”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也可用“=”连接。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仿造上面的等式填空。

(4+5)×25=(14+25)×5=(37+125)×8=。

再让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与右边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系?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中的哪个数有关系?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

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

2、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学生举例中使学生感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字母公式。

3、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4、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能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习题在安排上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可以再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如78×99+78=78×(99+1),为后面的简便运算作伏笔,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数学术语上还得反复推敲,以达到准确无误。

3、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会坚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多听课多向前辈们请教,切实提高业务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

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习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相同,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xC+BxC改写成(A+B)xC的正确率要比把(A+B)xC改写成AxC+Bx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缘故吧。

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x(21+1)和74x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x21+74x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变形成74x(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x99+77=□(□○□)让学生填空,完成情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xB+B=□(□○□)和AxB+B=□(□○□)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x3+48x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x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略了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比较简便。因此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得以补上了这一缺点。

相信经过这一深刻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老师们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做的更好,也希望其他老师可以借鉴其中的要点,学生也能够在其中掌握学习的着眼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

昨天,我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了乘法分配律探讨学习,从作业的反馈中,一部分同学的作业相当完美,对公式的应用,变形拓展都能应用自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乘法分配律的“分别”相乘理解得不清楚,没有把每个加数与因数相乘,造成作业正确率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积极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找出他们思维中出错的原因,正确进行补救,以达到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灵活应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注重从例题的解答中引导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强调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材中植树情境图给出了以下的条件: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这一问题,得到了如下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①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2+4=6人

②25组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 6×25=150人

综合列式:(2+4)×25

=6×25

=150(个)

方法二:①挖坑种树有多少人? 4×25=100人

②抬水浇水的有多少人? 2×25=50人

③一共有多少人? 100+50=150人

综合列式: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很容易得出(4+2)×25和4×25+2×25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时同学们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数的积的和,而忽视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等于6个25,所以,(4+2)×25=4×25+2×25

二、注意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练习。

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时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把算式做成(80+8)×125

=80×125+80

=10000+80

=10080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让学生划出分别相乘的箭头如:

提醒同学把箭头画出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因数相乘,这样尽量减少一些把一个加数乘掉的同学。

三、多进行分组练习

一组:15×(8+4) (80+8)×125 (40+4)×25

47×(100+1) 78×(200+2) (100-1)×125

在练习上述题后,让学生观察括号里的数如果不运用乘法分配律会变成怎样的一个算式:

15×12 88×125 44×25

47×101 78×202 99×125

这些算式我们如何将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相加的形式,这两个加数尽量要拆成整十整百或是与外面的数相乘能得整十整百的数。

在让学生在对乘法分配律基本公式的运用掌握较好之后,再进行第二组乘法分配律反方向运用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3)

一、让学生从实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如果只求形式把握不求实质理解,一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是不严谨的(形式上的不完全归纳不一定得出真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认知习惯。如果满足于从形式上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时先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件茄克衫65元,一条裤子35元。王老师买5件茄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用了两种解答方法即:(65+35)×5=65×5+35×5。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1、在□里填数,○里填运算符号:如(25+45)×4=

2、在相等的一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

在这一组题目中教者重点评析了最后一道题:40×50+50×9040×(50+90)。先让学生说说着一题为什么不能打√,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别写出与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通过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让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写出的几个这样的等式,最后归纳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

实际上课堂时学生对于能否找到反例的活动很感兴趣,可以尝试让学生也提几个反例,经过讨论逐个否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等式变形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有益于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4)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 +35 )×3 = 80×3 = 240(元)、45×3 + 35×3 = 135+105= 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6)

引导猜想 科学验证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25页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相遇问题基础上,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并能自主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 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演示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相遇问题

1、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境内的高速公路也越来越多了,(同时课件出示全国高速公路的图片)你们知道吗?其中我们山东的高速公路更是飞速发展,现在通车里程超过3000千米,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中居于首位。其中济南到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是1993年建成的我省第一条高速路。下面,我们就到济青高速公路上去看看,好吗?

2、动态出示情境图。(两辆大巴车分别从济南和青岛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3、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那么,你们能把刚才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学生思考,跃跃欲试)

(1)两生合作,从教室前端的两侧同时相对而走,相遇握手。

(2)一生伸出两臂,慢慢往中间合拢,最后两手握在一起。

……

师:其实,像刚才同学们表演的这样,从两端同时出发,中间相遇,这就叫做相向而行。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看到的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济南到青岛全长多少千米?

师:自己能解决吗?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讨论后,自主尝试,教师巡视。

请两生展示:一生110×2+90×2

=220+180

=400(千米)

110×2求得是这辆大巴车性的路程,90×2求得是另一辆大板车行的路程,他们相遇了,把两部分路程加起来就是济南到青岛的全长。

一生:我们是这样做的:(110+90)×2

=200×2

=400(千米)

我们先算出1小时两辆车一共行多少千米,然后再求出2小时行多少千米?

师:对于他们的算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请问110+9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乘2就是全长了呢?

生:110+90求的'是一小时两车一共行的,他们2小时相遇,也就是共行了2小时,所以乘2就是全长。

师:有时候,借助线段图能帮助我们理解。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线段图。

二、仔细观察,提出猜想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自己的发现:

生1:结果相等,都是乘以2。

生2:一个是先把110和90加起来,再乘2,另一个算式是分别乘2再相加……

生3:会不会又是一个新的规律?

生4:老师,我知道这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a×c+b×c。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我在课本上看的。

师:你很善于学习,我们把这个猜想先记下来,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我们亲自验证。

三、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老师出题,学生验证。

课件出示题目:(125+12)×8 125×8+12×8

(78+69)×25 78×25+69×25

通过分组计算得出结论,它们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可以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了吧?

生:不行,只从这几个例子上下结论,好像还不够充分?

师:那你想怎么办?

生:再举更多的例子。

2、学生自编题目验证。

师:既然这个同学说仅凭这几道题目下结论还不够充分,那么这样吧,你们每人都来创造几组题目,并进行验证,好吗?

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1:(50+18)×2=50×2+18×2

生2:(15+4)×6=15×6+4×6

生3:(35+0)×8=35×8+0×8

……

师:能举的完吗?那我们的这个结论成立吗?其实,我们今天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家早已发现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3、明理内化,自我总结。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生1:用数字举例说不完,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生2:我想用符号来表示:(△+○)×□=△×□+○×□

生3:我用汉字表示:

……

师:那么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述的话,该怎样说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课件出示结论: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课本26页自主练习1、2、3(略)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90×2 (a+b)c= ac+bc

(110+90) ×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7)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几何直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等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共同经历乘法分配的探究过程,借助图形探知、理解乘法分配律。

1、问题情境的创设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试讲过后与大家的感觉一样,学生对设计草莓大棚的这个话题不是特别感兴趣,接受工作室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后,想把情境创设改为设计学校的操场。由于学校里孩子们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孩子们喜欢的小操场越来越挤,想要扩建这个长方形的小操场,怎么办呢?这个话题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比上一次设计的话题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教学的设计要尊重已有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设计一始,所需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计算长方形面积有关。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即使个别学生忘记也很容易唤醒。我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 在计算之前先要在头脑中勾勒出长方形的模样,激发学生在画图中梳理题中的数学信息。接下来的三次探究过程,先是教师设定长方形增加的长,再次是学生自己设定长度,再到后来自己设定三个量,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作用,即使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环节也使学生之间有了互相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到了文字说明,也有同学是符号表示,还有的是字母表示,无论出现得出的哪种结论,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展示汇报的过程中,虽然字母表示的方法更清晰,大家更喜欢,但课后觉得能用文字表述其实是更难的一件事,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在课堂上再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能也会更多。

3、在具体操作中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演练。

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字各不相同,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有不同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感受到大量在实例计算后,大胆地完成了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小组合作资源,把研究中遇到困难的,兴趣保持不下去的同学的积极性再调动一下就更好了。

课堂学习的过程,一切以师生间,生生间建立的平等交流这个平台才得以顺得完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想象——猜想——举例——验证,在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师生在课堂交流中才得以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八年级语文
麦琪是个聪明的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的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题记“一块八毛七分,全在这儿了。”圣诞节是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我们文中的两个“笨”小孩却什么也拿不出来。一块八毛七
展开详情

紧张的考试作文

考试作文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们进行了语文第一单元考试。老师发下试卷,我心情很紧张,心想:有没有我没见过的题目啊?试卷发到我手里了,我仔细地看了一下题目,都不难。我仔细地做起来,一至六题都是基础题,这几个简单
展开详情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实践心得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
展开详情

小学生名人名言(精选250句)

名人名言
1.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巴斯德2.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良机。——马丁·路德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展开详情

苏教版雾凇教学设计(优选8篇)

教学设计
苏教版雾凇教学设计(1)《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
展开详情

太阳钟教学设计(通用3篇)

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随文借助拼音识字。2.了解制作太阳钟的方法,知道丁丁就是因为爱动脑爱动手才做成了太阳钟。3.试着动手制作一个太阳钟。4.能给大家介绍自己做的太阳钟。教学重点、难点:了
展开详情

是你改变了我中考作文

考试作文
那个女孩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白色的衬衫,很安静听我说话。她轻轻一笑,眉眼会弯成月牙的形状,眼皮上的褶皱会促在一起,笑肌会不住的上扬,裸粉色的嘴巴被太阳照得闪闪发亮。她在一个天微微亮的早晨,牵起我的手说
展开详情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

高三生物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2、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汽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如玫瑰油、薄荷油等(也可用萃取
展开详情

无常读后感范文

高三语文
无常,也就是鬼的意思。每逢迎神赛就会有不同的人来扮演大大小小的鬼怪,鬼物们大约都是些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赤着脚。他们扮演着各种鬼怪来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鲁迅用风趣的语言来
展开详情

关于雾霾的小学四年级作文

四年级语文
紧急通知!由于南京地区存在雾霾超过12小时,南京市政府和教育局决定12月5日停课。而这次停课,最终竟变成了四天的“小长假”。说实话,开始我的心里还是有点高兴的;但是,成天呆在家里,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夏天的雨作文_五年级关于夏天的雨作文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关于冷漠的句子(集合3篇) 小学军训的体会作文 出租屋燃气使用安全常识 金钱的魔力读后感范文 《海蒂》的小学生读书笔记 政治学习方法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热门】 小毛虫教案(推荐20篇) 关于感恩的谚语(甄选7篇) 最后的考试作文 考试失败作文 家庭教育作文 2022高二励志作文范文 今天我当家教案(甄选13篇) 蘑菇伞教案(精品4篇) 教育小故事(精品19篇) 我的天空500字初中作文 医院志愿者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描写考试的作文 万年牢教学设计(优质18篇) 高三磨砺作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 师德主题征文(汇集9篇) 10以内的单双数教案(实用20篇) 大学英语教研组计划工作总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变形记》读书笔记 高考英语复习知识点: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及英语作文结尾万能公式 小学生六年级日记 经典的励志名言 高一成长的快乐作文范文 幼儿园教育笔记 补充习题(必备19篇) 全国劳模事迹材料 【荐】昆虫记阅读笔记 繁星春水六年级读书心得范文500字 数学考前复习解题方法 实习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范文 高一议论文800字责任 初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担子》阅读答案 高一生物的复习攻略 草原的句子(精品17篇) 一年级正式开始学英语有些晚? 学会处理矛盾800字优秀范文 我的朋友小学作文 大学英语道歉信 教师节快乐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语文8年级下册课本(精品8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必备7篇)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大全 最新的读书笔记 400字的大学军训心得 部编版高中语文有哪些变化?学习方法有哪些? 成功英语作文(精编16篇) 伟大的悲剧读书心得800字范文 高中政治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2年艺术生高考新政策河南 《诗中的秋》阅读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质量与密度知识点与高效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我爱劳动的作文小学范文 拔草劳动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总结 合欢树说课稿(精编8篇) 2022军训优秀作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单元检测题 小托福将考口语考试形式要知道(集合4篇) 2022考研生:这些考研常识赶紧收藏,避免错失报考机会 防灾减灾征文(优选7篇)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5篇) 怀念时光500字小学作文 2022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提纲 安全知识竞赛答题活动方案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白雪 读后感高二600字整理 防溺水征文(推荐15篇) 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集锦15篇)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范文 我想有一个家作文 最全三年级英语复习计划大全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 小学六年级寒假日记 性感 大班教育笔记 高二物理知识点:静电场 高考座右铭 实用的中考作文 大二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心得 小手和小脚教案(集合19篇) 六年级下册英语单词 小学四级作文:最开心的一天 高一政治学习三步曲 大学英语作文 阅读课教学设计(优选7篇)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提高初二数学成绩的方法 初一政治上册复习提纲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 竹子诗歌(实用4篇) 5分钟小故事(推荐17篇)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范文 东营 紧张的考试作文 高考倒计时语文辅导资料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设计(合集20篇)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 备战高考数学复习方法全攻略 《绿野仙踪》读书笔记最新范文 关于克服困难的小学生作文 大学英语教学总结 中考备考的策略有哪些 高三作文议论文范文800字 赞美父爱的名言(集合10篇) 我会自己睡觉教案(精编15篇) 高逼格句子(优选3篇) 考试的作文 安全知识作文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500字 校园安全教案(合集17篇) 日子中考满分作文 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热门15篇) 幼儿英语学习心得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整理 教案评语大全(优选5篇) 考试之后作文 个性的句子(汇编17篇) 人教版桂花雨教案(精选8篇)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 二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关于家庭教育作文 平等和谐话题作文(优质16篇) 计算机网络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心得 满分作文600字记叙文(集合15篇) 高中优秀作文范文我的启蒙老师 高三作文大全2022 高考优秀作文 四级英语作文范文(汇总16篇) 必修四数学知识点(汇集12篇) 学习的故事(集合15篇) 高考英语复习,英语短期冲刺备考招招实用 学会低头的800字议论文精彩作文 初一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大全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必备8篇) 死亡谷 高考满分作文 理想点亮人生读书笔记 高考数学概率大题技巧 高考英语高频词汇2022 七律长征读后感 秋瑾的孤独阅读答案 有关实践心得作文 难忘的考试作文300字 人教版晏子使楚说课稿(精品4篇) 植树节英语作文(热门6篇) 关于数学知识点高三 关于思念的名言(合集6篇) 春的教案设计(精编19篇) 快速阅读有哪些技能和技巧(甄选4篇) 长征读后感范文 2022年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500字 大学英语专业求职信范文 战胜命运的孩子阅读答案 最新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方案 高三作文尺度议论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知识点重点集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女神艺术特色与文体恰当 教资教案模板(精编3篇) 企业春节对联(汇总16篇) 部队领导军训动员大会发言稿 有关人生的格言 【精】小学英语学习计划 考试过后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日记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优秀人生格言 岳阳楼记课件(优选4篇) 平面构成教案(优质3篇) 巨人的花园小学生优秀续写作文 2022年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2022全国新高考I卷素材作文 詹天佑读书心得感悟范文300字 学生先进事迹材料 诗词大全首(精选20篇) 人教版新型玻璃教案(通用4篇) 有关悲伤的签名 大学英语作文 会计毕业实习生自我鉴定 我的教师节 音乐教学案例范文(合集3篇) 精选中考满分作文400字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 长城为话题的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