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编15篇)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编15篇)

s*** 23-02-16 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

篝(gōu)火

嚼(jiáo)烂

粘(zhān)

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

晶莹澄(chéng)澈(chè)

风光旖(yǐ)旎(nǐ)

无垠(yín)

慨(kǎi)然

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学生认读)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

(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

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革命”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这首歌荣获了1987年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至今此歌已获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千余种奖励。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

①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③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

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

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

三、课堂小练习

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悠悠( )矿,切切故乡情。

(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

江南几度( )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四、课堂小练笔

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 篝(gōu)火 嚼(jiáo)烂 粘(zhān) 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 晶莹澄(chéng)澈(chè) 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 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 (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 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5)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这让我们想起了 ?诗歌是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相关推荐

运动会一年级语文作文

一年级语文
春天,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我们西航三校举行了一次春季田径运动会。在这三天中,使我记忆犹新的项目,就是滚铁环比赛了。这铁环非常难滚,要看一个人的技术怎样。
展开详情

英语学习计划作文

学习英语
英语学习计划1、学习态度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会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掌握基本的有关英语知识和提升自己英语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课程中,会坚决的遵守课堂的纪律,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不无故旷课,有
展开详情

语文第五单元试题人教版

试题
按要求写句子。(7分)1、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改为陈述句)2、人们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改为反问句和“被”字句)3、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改为双重否定句)4、为是
展开详情

小学四年级作文:大街上真热闹

四年级语文
今天是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出来玩。我们一家三口走在大街上。只见大街上热闹非凡、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面包车、摩托车、小轿车等各种各样的车辆在车道上穿梭来往、川流不息,车铃声、喇叭声此起彼伏。车水马
展开详情

自动化实习个人报告

实习专题
1、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
展开详情

英语教师实习个人总结

实习专题
对于实习,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生活要结束了。当我带着一份既欣喜又紧张的心情来到实习的学校时,我真实的感受到了实习的难,新的环境,新的身份,不一样的心情,但我有信心可以很快适应这里的环境,认真工作的。8月2
展开详情

摘抄美文及赏析(热门13篇)

摘抄
摘抄美文及赏析(1)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她像妈妈一样严格要求我们,疼爱我们。张老师留着一头长发,她心地善良,和蔼可亲。有一次,我写的字歪歪扭扭的,非常难看。张老师把我留了下来,让我重
展开详情

2022大学生军训自我鉴定范文

军训专题
暑假终于过去了,盼望已久的大学生活也随之而来,在开始大学生活的同时,首先要迎来军训。在军训中,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
展开详情

《金钱的魔力》练习题

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mólìyǎzhìtōnɡrónɡkèbóniǎnpǎochāopiào()()()()()()2.比一比,再组词。钞()熔()老()撵()抄()蓉()佬()替()3.给多音字组词
展开详情

初三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数学
1、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怎么学小学五年级语文 抖音最近很火的句子(汇编3篇) 美丽的花边教案(精选7篇) 简短的简短经典语录(精选460句)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的分解组合教案(集合18篇)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500字 优秀少先队员事迹材料 高一财富议论文800字 【热】一次考试作文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 大学生英语演讲稿优秀范文 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合集7篇) 初二地理会考必看知识点 大学英语作文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观后感 秋天的雨阅读答案(汇集7篇) 初三提高数学成绩的学习方法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甄选4篇) 个人军训感悟总结范文 长春一年级英语作文大全 达卜 青春随想作文初中优秀范文 营销人员军训心得体会 亲娘作文 爵士舞教学计划(推荐5篇) 如何学习高三数学范文 读书的笔记 小学一年级描写人物作文范文 有关人生的格言 感恩的征文(甄选18篇) 数学学习方法 科普知识作文300字 军训生活学生感悟小结 我的梦想阅读答案(优质4篇)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满分解题技巧有哪些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 小学一年级英语音标的概念及分类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7篇) 定格记忆650字优秀范文 中考满分作文 高中政治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政治知识要点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巨人的花园小学生优秀续写作文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反思(集合4篇) 读詹天佑有感范文 学高和身正800字议论文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 5以内的减法说课稿(必备18篇) 第一次考试作文400字 2022届高考英语五大句型结构语法,英语常用句型结构大全 阿拉伯文化相关内容 注册会计师职责 《木偶奇遇记》读书笔记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言(汇总9篇) 中考作文 小学英语单词大全哪里有?基础英语单词有哪些? 真理诞生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集锦20篇) 英语作文带翻译字(精选4篇) 2022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 精选中考满分作文400字 折纸课程教案(热门3篇) 高中物理电功率知识点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区别 故乡的作文高一范文 关于重阳节古诗大全(汇集8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杨岐山 有关英语学习计划作文 小升初考试必备古诗22类分类记忆 好的语句摘抄(通用6篇) 加拿大留学需要具备哪些 分式练习题(集锦15篇) 会计实习周志范文 海南之旅高二作文800字 四级真题听力参考分享 2022年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00字 高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师节演讲稿: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 初一下册英语单词知识点 关于启示的名言(合集5篇)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800字 关于升学宴致辞(实用16篇)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建议 语文优美句子摘抄(集合8篇) 暑期工厂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军训的演讲稿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汇总3篇) 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做人和做事》阅读答案 高三数学提高成绩方法,学霸经验,基础差生变尖子生! 2006教师节演讲稿 英语单词顺口溜 播音主持绕口令 高二抒情作文800字 机械金工实习报告总结 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有感300字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阅读答案 大班教育笔记 读神奇的校车有感范文 初二下册英语语法 高二的英语作文范文 学习的座右铭 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热门6篇) 坚持梦想议论文(实用5篇) 高二物理静电场知识点整理与选择题技巧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800字范文 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反思(汇编3篇) 大学生优秀英语作文 我爱洗澡教案(汇编17篇) 《桂林山水》读后感500字 高一数学的学习技巧 通用励志座右铭(精选340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试题 2022高考地理答题规律与方法 2022长沙七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考试过后作文 关于花草的成语(集锦6篇) 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距离产生美500字小学作文 新概念英语学习心得 假期实践心得体会 形容好吃的句子(集锦3篇) 小学语文练习题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顺口溜(精选50句)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优秀读书笔记 2022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大全 志向远大的成语(汇编4篇) 初中军训心得300字左右 大学生电厂实习日记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自在独行读后感范文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心得体会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草房子》读书笔记范文 数学一年级的重点难点整理 五年级读书笔记100字 七年级下册英语1-2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习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与易错点整理 复活读书笔记范文 托班第一学期幼儿评语(汇集3篇) 高中生开学军训优秀作文800字 五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学会鞭策自己800字优秀议论文 感恩父爱的名言(汇集3篇) 代价话题作文 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期末练习试题及答案 感恩老师作文高一作文2022 心存感恩650字优秀范文 网购500字小学优秀议论文 初中生作文努力成长精彩范文 童年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小公主读书笔记 2022年读繁星春水有感范文 一次考试作文350字 关于环境的英语作文 平分生命阅读答案(实用5篇) 珍惜青春500字小学作文 名人故事字作文(推荐3篇)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反思(优选7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 青岛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 高一政治基本复习方法 父亲中考作文 母亲节主题活动方案 学生军训感想总结大全 从设定目标开始阅读题答案 读书的笔记【推荐】 发抖音的句子(必备8篇) 环游京津冀_你的五一出行全攻略 bim应用与实践心得 伤心欲绝的句子(合集5篇) 雪绒花教案(实用16篇) 李白诗歌风格(精选4篇) 续写巨人的花园500字范文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总结 敬老院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游泳考试作文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方法与技巧 有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实用6篇) 八年级寒假册子答案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韩信的故事(精品4篇) 一什么一什么成语(推荐3篇) 假期实践心得体会 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捡拾幸福800字话题作文 大学军训心得小结 2022年惠州小升初语文作文范文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大全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 感恩主题诗歌(必备19篇) 室内设计实习周记 闻鸡起舞故事(优质4篇) 大自然谚语(精编20篇) 高三必背英语作文梳理 快乐轮胎教案(优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