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秋兴八首教案(精品5篇)

秋兴八首教案(精品5篇)

刘*** 23-03-24 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

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⑤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

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4、学生朗诵首、颔联

五、写作背景介绍

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

六、颈、尾联分析

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

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2、尾联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学生朗诵颈、尾联

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秋兴八首教案(2)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

⒈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核心任务:鉴赏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媒体:多媒体课件音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背景介绍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三、吟诵感知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

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

提问: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

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意象。

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

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white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

⒉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⒊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㈤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谁来说说?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

六、作业

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


秋兴八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

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⑤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

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4、学生朗诵首、颔联

五、写作背景介绍

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

六、颈、尾联分析

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

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2、尾联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学生朗诵颈、尾联

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八、板书《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峡

江间、塞上

丛菊、孤舟萧森

寒衣、暮砧

教学反思: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但觉得的讲的太笼统了,分析不够深刻。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


秋兴八首教案(4)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四、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五、背诵全诗。


秋兴八首教案(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四、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五、背诵全诗。

相关推荐

2022军训感受600字

军训专题
人的一生军训是很难得的,但是军训也是一样苦差事。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军训的那三天的一幕幕:第一天天气很热,教官教给了我们军姿、蹲姿、跨立;第二天和第三天大家都站了好长时间的军姿,还学了停止间转法和起步、
展开详情

亲情励志的中考满分作文800字

考试作文
有一种思念,叫魂牵梦绕;有一种关怀,叫无微不至;有一种唠叨,是爱的寄语;有一份亲情值得我们永远珍惜。我的外公,一个平常的农民。可是到了老年,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前几年不幸得了中风。我只见过外公两三次,他
展开详情

庆祝国庆节诗歌朗诵(甄选5篇)

诗歌
庆祝国庆节诗歌朗诵(1)金秋的风送袅袅暗香而来霜中的菊献片片芳菲一季吻夕阳余辉爱溢出温柔的眼眸望四野安详激情飞上诗句听黄河汩汩载无数苦难历史观河沙沉沉积淀多少回忆满目疮痍是你旧时的容颜儿时的艰辛留下了
展开详情

关于教育...

教育
甲方:酉阳县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甲方)乙方:重庆市xx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根据xx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双赢原则,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现就乙方来xx投资相关事谊达成如下协议:
展开详情

简短的古诗(推荐20篇)

古诗
简短的古诗(1)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说它易,是指
展开详情

考试风波作文

考试作文
6月29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要参加毕业考试,还因为这场考试是我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因为这次考试是毕业考试,所以爸爸、妈妈当然也把它看得很重。妈妈5时30分就起来给我做饭。我问妈妈为什
展开详情

红色经典红岩读书笔记范文

高三语文
《红岩》第一章主要描写的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工人余新江看到了特务放火烧了炮厂后,看到了新闻上说是因为工人不慎而失火,余新江愤怒地大声对甫志高说出了那两个特务是执行西南长官公署第二
展开详情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六年级语文
在一个大大的书架里,我找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对社会改变了观点,使我意志坚强,使我像钢铁一样坚韧不拔,积极向上……这本书
展开详情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出生于中资产阶级家庭的鲁滨逊不顾海上的风险及父亲的反对三次出海经商,在巴西建立了种植园。不安分的天性促使他将种植园托付给友人,从巴西再度搭上商船前往非洲。途中商船遭遇飓风,触礁沉
展开详情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热门14篇)

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1)《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之三佚名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人教版高二物理知识点梳理 2022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案大全 优秀大学生个人事迹材料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300字 考试的作文 山水田园诗教案(集锦3篇) 关于羞耻心为题的议论文范文 安徒生童话读书笔记范文400字 初中成长的经历作文600字 关于大学转专业申请书模板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800(集锦7篇) 小珊迪教学反思(优选14篇) 农夫和蛇的故事(推荐10篇) 《滴水穿石》阅读答案 《孤独的小女孩》阅读答案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高二抒情作文800字2022 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方法 2022高考英语作文万能句及复习方法 花婆婆读书笔记范文300字 新年励志寄语 英语四级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高一叙事的作文800字 高三毕业送什么礼物好 2年级暑假的收获作文 优秀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小学生日记:大扫除 小学四年级作文:大街上真热闹 你是我的一本书中考高分作文600字 画房子美术教案(必备10篇) 乡愁的教案(汇总17篇) 假如借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高三 抖音上的句子(推荐18篇) 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 考试的作文 会计实习经历总结 三伏天的饮食习俗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 助教实践心得 中东教学设计(精编5篇) 潘玮柏 爱国主题班会主持词(精编5篇) 小学公益之星事迹材料 幸福了吗读书笔记 高中生有怎样好的学习方法(集合4篇)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茶杯与茶壶阅读答案(合集7篇) 内燃机教案(汇集4篇) 四年级语文知识点上册 读时间简史有感200字小学作文 生辉成语(汇集3篇) qq个性签名 创意儿童美术教案(汇总8篇)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庙儿沟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 鲁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稻草人读书笔记 好心情话题作文(甄选18篇) 2022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策略 数数教案(汇总15篇) 如何训练高中语文作文 2022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 代价话题作文500字范文 高三英语单词词组大全 个人事迹材料 八年级上册英语练习册答案 二年级的暑假作文要怎么写 怎么写好pep小升初英语作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范文800字 《兔和猫》读书笔记 背水一战故事(合集7篇) 优秀毕业生主要事迹材料 在我们这个年龄中考作文 改作文的评语(优质5篇) 关于植物的诗歌(合集8篇) 语文必修一《我心归去》期末练习试题 经历是一种收获550字六年级作文 笨女孩安琪儿读书心得体会 大学生两优一先先进事迹材料 《乌塔》读书笔记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小说类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甄选5篇) 关于数学的名人名言警句(精选145句) 社会实践法学心得体会 二年级怎样描写哥哥的优秀范文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质18篇)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汇编18篇) 绕口令串烧主持词 初中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新一年级的小朋友怎么学数学? 卢梭名言(精编10篇) 简洁的励志名言警句190句 高一作文初见800字 期中考试作文300字 学会自立600字七年级作文 筑梦大运同向未来主题趣味征文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精编5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的校园作文500字 学生诚信事迹材料 人教版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热门4篇) 大一军训新生感想 雷雨阅读笔记中学生 漂亮的围巾教案(合集8篇) 现代爱国诗词(合集7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知识点总结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关于我的语文老师作文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推荐16篇) 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直播(必备4篇) 难忘的军训个人感想 中学生读书笔记700字 勇于挑战800字精彩作文 合欢树读书笔记 陶罐和铁罐读后感500字范文 关于特殊的考试作文(优选6篇) 检验科实习的自我鉴定 初二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建国七十周年诗词(实用16篇) 家长的教师节 大学英语作文 高二的英语作文范文 庆祝教师节演讲稿 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 描写黄昏的优美句子(集锦3篇) 描写母爱的诗句(集合6篇) 你是我的一本书中考高分作文600字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700字 偷影子的人读书笔记 励志文章摘抄(精品12篇) 昆虫记读书笔记初中 最美为话题议论文 公司实习工作心得 自然景色的成语(汇集3篇) 儿童经典绕口令大全 高三作文如何得高分 不识字的老师记叙文阅读答案 形容静的成语(热门4篇) 命运高二作文范文整理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精品13篇)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时间作文范文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集锦16篇) 马云经典语录大全 期中考试总结作文400字 小升初专家指导学习建议:这几个好习惯让孩子在初中得益 初一军训作文300字 快乐的午餐教学反思(汇集6篇) 考试“三步曲”作文 电视台实习工作评语 篮球励志名言(实用13篇) 防溺水的安全小常识 打一字谜语大全及答案(精选7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泊船瓜洲古诗(精选8篇) 关于葡萄沟的作文 有趣的汉字对联(合集10篇)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500字范文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计算方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狡猾的狐狸教案(优选5篇) 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 我是粉刷匠教案(汇编9篇) 贞观之治教学反思(热门8篇) 以实践为主题的心得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推荐18篇) 学员军训生活感悟小结 六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 关于花的故事(汇总7篇) 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语 初二语文下学期知识点 有关六一的诗歌(集合6篇) 英语小故事简短(推荐7篇) 钱鼠来了教案(集合4篇) 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书的说明文(精品3篇) 父亲的背影600字精彩作文 大学生假期家务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阿q正传读后感高一600字 努力的名言警句大全(优选7篇) 蚂蚁 关于高三英语复习计划 高考语文备考技巧 精灵鼠小弟读书笔记范文 游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粮道街 三年级谚语 快乐的舞蹈美术教案(甄选7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 高二语文基础重要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信息经济学 初一的军训感言500字以上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 2022高三优秀范文月光 零阅读答案(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