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甲高的症状

患甲干乙干有什么症状

患甲干乙干有什么症状吗?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患有甲干乙干?谢谢!
中*** | 2007-10-06 18:39:17

好评回答

2007-10-06 22:05:05
c*** |2007-10-06 22:05:05 123 42 评论
乙肝: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成年人,多隐缓发病。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和“健康”带菌者的血、尿、粪便、汗、泪、唾液、精液和女性的经血以及孕妇的羊水中。通过消化道传染,如与患者共用食具、茶杯以及吃了被该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均可得病。也可通过未彻底消毒的注射器传播。患乙型肝炎的孕妇还可直接传染给胎儿。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个半月到6个月。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恶...

查看全部>>

乙肝: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成年人,多隐缓发病。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和“健康”带菌者的血、尿、粪便、汗、泪、唾液、精液和女性的经血以及孕妇的羊水中。通过消化道传染,如与患者共用食具、茶杯以及吃了被该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均可得病。也可通过未彻底消毒的注射器传播。患乙型肝炎的孕妇还可直接传染给胎儿。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个半月到6个月。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肿大伴压痛、肝功能损害等。 

目前,乙型肝火 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增加一些营养,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液。慢性期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选用一些中药和西药,但不能滥用,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对于小三阳病人应该进行DNA检测,如果是阳性那么就反映病毒的复制是活跃的,如果检测为阴性那么就反映病毒受到抑制,病毒复制是不活跃的。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源性传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能通过胎盘传播(宫内传播),或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围产期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 4.性接触传播: 性乱交、同性恋性接触及夫妻之间性生活未采取防护措施。 5.密切接触传播: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具有传染性。 

  乙肝二对半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二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二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五项临床意义如下:  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丙肝:丙型肝炎(hepatitis C, 简称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为靶器官的传染性疾病。HCV为直径约30~60nm的RNA病毒,可能属黄病毒科。我国的HCV基因型主要是Ⅱ型和Ⅲ型。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不洁注射、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呈世界性分布,各国散发性病毒性肝炎中,HC所占比例不同:日本为45%、美国为20%~40%,西德和澳大利亚各为19%、中国为11.8%~23.8%。 

临床诊断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2~26周,多数在输血后5~12周发生,平均7.4周。与乙型肝炎相比。其症状较轻微,无黄疸型较多见。常有肝脏肿大。急性期患者亦可有关节炎、皮疹、肾小球肾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肝外表现。本病病程较长,ALT病初多波动,3~6个月后趋于正常。约50%~80%的病例可转成慢性(无黄疸型更易转慢性),其余的患者最终多康复。慢性丙肝中的20%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在急性丙肝流行中,常可见大量的亚临床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单项ALT升高,并无肝炎症状与体征。临床型与亚临床型之比为1:7.5。肝功能试验同乙型肝炎。 

二、病原学诊断 

(一)急性丙型肝炎诊断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或肝内HCV 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二)慢性丙型肝炎诊断 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 RNA阳性。 

治疗和预防 

基本与乙型肝炎相同,以干扰素或联合病毒唑治疗疗效为好。在接受IFNa治疗期间,约50%~80%患者的ALT可恢复正常。停药后复发率约为50%。有持久疗效者约15%~25%。如与病毒唑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病毒唑口服剂量由每日600mg增至每日1 000mg,最大可至1 200mg,共服6个月。副作用主要是溶血性贫血,与剂量有关,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其他未见特殊副作用。 
组合干扰素(CIFN)治疗慢性丙肝具有更强的抗病毒作用,CIFN 15μg每周三次皮下注射,共48周,对原用其他IFN停药后复发的病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分别为70%和58%,对未用过IFN治疗的病人,只需用CIFN 9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48周,于24周及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68.3%与63.9%,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73.6%~65.4%。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IFNa-2a 基本相同。熊去氧胆酸(UDCA)用以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使ALT下降40%,常用剂量为每日600mg,分次口服,6个月为一疗程。 
预防措施基本同乙型肝炎。鉴于HCV的传播以血液途径为主,因此要特别强调献血员的筛选。尚无疫苗预防。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医疗健康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