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没韩信就没刘邦的江山,可刘邦为何要杀韩信啊》

首页

没韩信就没刘邦的江山,可刘邦为何要杀韩信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07-12-25 16:02:33
  •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是韩信本人所叹。
    “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这是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韩信以商人的心里乘机为自己谋利,以君子的心里要求刘邦报恩。
    韩信死在了什么上?有的说是兔死狗烹,有的说是咎由自取,沧海桑田,两千多年前古人之死为什么到今天还被人们时常提起津津乐道?我看关键就是这个人是个开国元勋,他的死和高层的政治博弈有关,极容易引发种种联想。
       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之一,是秦汉之际的杰出军事家不假,但他不是个战略家。‘略’,左边一个‘田’右边一个‘各’字,自古道凡成大事者必先读懂这个略字,也就是定天下后如何利益兑现、再分配问题。如果韩信真的如司马光所说:以商人的心里乘机为自己谋利,要求(刘邦)领导以君子的心里向他报恩,那他的下场确实是咎由自取。
      有这种心里的人,不论在哪个朝代哪个位置上都是待不住的。战争年代敌我矛盾尖锐,内部的矛盾容易被掩盖,定了天下后,人们正日闲的没事,之间难免勾心斗角。如果这个时候这个人还持这种心理接人待物,那难免要得罪周围(利益集团)的大多数人,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就得需要核心人物来掌握平衡,这个平衡点就是首先要考虑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整体牺牲局部,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某个人的利益,无疑这种做法是对的。
       用现在的话说韩信是进了(领导)班子的人,假如这个班子的九个人中有七个说他如何不好而且理由充分,那么这个班长为了顾全大局就要有所取舍。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当年刘邦调整班子人选,这么大的事肯定事先要和其他成员商量取得共识,如果这时有人强烈表示反对,那么这些人的意见刘邦不会不考虑,但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刘邦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想杀韩信还是想挽救他,这一点从刘邦借口游楚之云梦,告之诸侯在楚国西界的陈聚会,当思考很久的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前去朝会时遭到逮捕,到洛阳后就被赦免只是降封淮阻侯让他居住长安就可见一斑。但韩信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这无疑给了自己的对立面口实,终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在刘邦亲自带兵平陈稀叛乱之时,吕后与萧何设计(肯定是得到刘邦首肯才干这么做,因为韩信功高,刘邦说过他不会杀韩信的话。
      表面上杀韩信是吕后个人行为,其实大伙心照不宣。同时刘邦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称陈稀叛乱已被平息令朝臣入宫庆贺,韩信惊悉此讯勉强入宫,一进长乐官就被斩于钟室。 总之,韩信之死说一千道一万不外乎兔死狗烹、咎由自取两种说法,我倾向于后者。因为一个英名的领袖不可能在夺取政权之后就为了一己私利滥杀功臣,这样做会弄得人人自危,谁还有心拿出自己的智慧来治理国家?国家怎能得到发展?难免在此乱起来,所以“兔死狗烹”之说在这里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西汉有210年的江山,这和刘邦的英明领导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

    1***

    2007-12-25 16:02:33

  • 2007-12-24 17:10:07
  • 有韩信在,刘邦不能安心。当然必要杀之。但是一定要有借口。否则人心不能稳定。所以刘邦杀韩信必然要有一个过程。先降为淮阴侯。然后借吕后之手杀之。

    1***

    2007-12-24 17:10:07

  • 2007-12-24 10:22:52
  •   韩信被杀,不能简单地形容为“兔死狗烹”“功高震主”。
    看看以下一组事例:
    韩信攻得齐地,向刘邦要求假王以镇齐,曾令刘邦暴怒
    蒯通及西楚使者曾多次劝韩信独立为王,三分天下,皆被韩信拒绝
    楚汉决战时,韩信在没有得到刘邦封赏的承诺前,拒绝出兵
    刘邦南巡欲秘密逮捕韩信,韩信杀其故友,项羽旧钟离眜以求自保
    韩信为淮阴侯,曾对陈豨说:“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叛乱,韩信与其书信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韩信临死时大呼:“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在受重用时,对刘邦是基本忠诚的(但也并非完全忠诚),而其遭到猜忌、弃用后,其不忠之心便逐渐显露出来。
      特别是临死时的那句话更是其心态的写照。韩信虽然是一个杰出的统帅,但他的人格实在是算不上伟大,只能算是个机会主义者(但缺乏政治手腕),甚至有些作为是十足的小人行径。当韩信疑似谋反(没有明确证据)时,大臣异口同声地说“击而坑之”。可见众人对他是何等厌恶。
       如果楼主看一看南北朝、五代的历史,会发现那时候杀戮功臣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甚至连“谋反”的罪名也不用加上。而韩信从遭忌到被杀实际上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刘邦后来也抓过一次韩信,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但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将其降为淮阴侯。
      直接导致韩信被杀是结连叛臣陈豨的密信。而且杀韩信是吕后作主,事后禀报刘邦,当然也得到刘邦的认可。(后来彭越被捕,刘邦本不欲杀之,也是吕后一句话直接断送了彭越性命) 总的来讲,韩信被杀七分是冤枉,三分是咎由自取。

    h***

    2007-12-24 10:22:52

  • 2007-12-23 22:33:56
  • 这就叫政治,这才是政治

    爱***

    2007-12-23 22:33:56

  • 2007-12-23 22:27:32
  • 自古 功大不过救驾  韩信几次救驾和刘邦许诺大汉朝没杀他的刀没缚他的绳和没烹他的鼎 使韩信持功自傲才招来杀身之祸

    教***

    2007-12-23 22:27:32

  • 2007-12-23 22:04:58
  • 虽然没韩信就没刘邦的江山,但同样的道理,有韩信,刘邦则未必有江山。

    萧***

    2007-12-23 22:04:58

  • 2007-12-23 22:04:39
  • 如果您对“兔死狗烹”没有认识,那么,借用您的原话:
    “没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江山”,而既然刘邦得了江山还要韩信干吗?
    那家伙自持有功劳,今天要老刘封齐王,明天就可能要老刘把皇帝的宝座让出来。当然,这只是“可能”,但是,政治斗争、权力斗争讲究的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老刘是久经考验的权利斗争高手,不会让别人抢占了先机的,尽管那人是个军事天才。

    a***

    2007-12-23 22:04:39

  • 2007-12-23 22:03:43
  •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而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 
      较普遍的看法是韩信因谋反而遭杀戮。
      汉高祖五年(前202),韩信恃功致书刘邦,请封假王。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日夜盼望韩信率军来援。得此书信后,知是韩信故意借机要挟争权,震怒异常。张良、陈平认为,汉军形势不利,并无能力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他王爵,以收军心。刘邦领悟,便改口说:“大丈夫能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遂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同,意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故楚汉战争一结束就夺其兵权,并徙封为楚王。其间,齐人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韩信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狠下毒手,遂不听。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并未因将其改封楚地而稍减。果然,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往密切,项羽败亡后,钟离昧竟亡归韩信。
      于是,刘邦命令捕昧归案。此时,韩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护,更加引起刘邦怀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谋反,这就更坚定了刘邦诛锄韩信的决心。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借口游楚之云梦,欲趁韩信不备擒拿。刘邦发使告诸侯会于楚国西界的陈。韩信闻讯,已猜出刘邦此行意图,欲发兵反,又自度无罪,欲见刘邦,又怕被擒,就这样犹、豫了多时。
      最后,他听从左右进言,于十二月刘邦至陈时,持钟离昧之首级前去朝会,岂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载于后车。到洛阳后赦之,降封淮阻侯,使居长安。从此,韩信常称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他后来与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及陈稀反于代,刘邦亲率兵征伐,韩信托病不从,依原计划准备响应陈稀。
      他与家臣谋,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却被手下一个舍人的弟弟告发。吕后遂与萧何设计,称陈稀叛乱已息,令朝臣入宫庆贺;韩信惊悉此讯,勉强人宫。哪里想到,一入长乐官,就被斩于钟室。由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的记载,韩信留给后人的形象便是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因谋反而死势在必然。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谋反一说并无实据。首先,韩信无意叛汉。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多次援救刘邦于军情危急之时;拒绝自立为王的劝诱,并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娜(向)利倍(背)义乎?”及至闲居长安,丧失兵权时,他反而心生异志,岂不违背常理?第二,汉高祖十年(前197),陈稀举兵反,刘邦率兵击之,十一年破陈 。
      其后,发生了所谓韩信谋反事件。此时陈稀已败,何以里应外合?第三,韩信谋反事件的告发者,是韩信属下一个舍人的弟弟。那个舍人得罪于信,信将其囚禁起来欲加诛杀,舍人之弟遂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如果韩信真欲谋反,能将此秘密泄露给一个罪徒的弟弟吗?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之死,是由汉初统治者的预定国策所决定的。
      刘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七名功臣为王,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为了帝位永固和刘氏天下的安全,刘邦必须为子孙后代扫清道路,那些功臣必然成为‘‘家天下”的牺牲品。异姓诸王中,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封国又僻远,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起缓冲作用,因此幸免于杀戮。
      其他如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由于刘邦怀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消灭。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则如楚王韩信一样,既无反状,又无他罪,却都以谋反为借口被杀。如果韩信是庸庸碌碌,谨小慎微者,或许可如吴芮一样免于一死。而韩信恰恰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功高震主,刘邦怎能不视为喉中鲠骨?韩信之死,就如韩信本人所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广汉高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既定国策,应是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
         韩信缘何而死?学者们至今各执一端,难分高下,并将太史马迁也牵人了争论。反对韩,信谋反说者认为,所谓韩信谋反是司、马迁撰史时故意留下的疑点造成的。司马迁明知韩信蒙冤而亡,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不敢直书其事,便留下有破绽的记载,让后人评说。
      坚持韩信谋反说者则认为,怀疑司马迁的记载没有根据,因司马迁看出韩信怀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故记下他“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的结局,还在论赞中补充了韩信在贫困时犹于高敞地葬母,令其旁可置万家的故事,以见其志与众异,表明韩信谋反是其个性与志向使然。
      韩信生为人杰;死于非命,其死因之究竟仍有探讨余地。 。

    1***

    2007-12-23 22:03:43

  • 2007-12-23 20:15:38
  • 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有自私就有虚荣,有虚荣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失败或者成功,归根到底,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x***

    2007-12-23 20:15:38

  • 2007-12-23 19:27:42
  • 象这样的情况多了 朱元璋 赵匡胤 包括雍正 很多

    s***

    2007-12-23 19:27:42

  • 2007-12-23 19:18:20
  • 是呀  功高镇主,连我们刚开国都这样,10大元帅几个善终的

    不***

    2007-12-23 19:18: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军事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