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心理科

怎样消除职业枯竭症?

对工作提不上兴趣来,没有压力,但思想包袱还挺重.感觉自已是在浪费青春.大家帮我想想我是不是应该换个工作环境或者职业(现在的工作是广告业务)?
1*** | 2004-08-18 16:57:31

好评回答

2004-08-24 12:49:27
1*** |2004-08-24 12:49:27 81 48 评论
一、做自己最有热情的事
二、做自己紧能做好的事,
三、做最能实现自己心愿目标的事。
0/300

其他答案(共9个回答)

    2004-08-26 11:00:21
  •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都惶惑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

    查看全部>>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都惶惑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更要通过工作来证明我们被需要,我们有价值。 
    
        “人生而为劳动,犹如鸟生而为飞翔。”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 
    
        我们离不开工作,但职场上不总是风调雨顺、阳光灿烂。日益加剧的竞争、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令不少人感觉压力不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对职业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等。于是,“职业枯竭”(job burnout)一词及其研究由此产生。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枯竭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职业枯竭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 
    
        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作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疲乏:李先生已打定主意停薪留职一阵子,他最近工作不带劲,全身总觉得有气无力的,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冷漠:张老师干教师工作15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丧失成就感:杨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杨小姐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还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产生职业枯竭的工作者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四、枯竭的防治 
    
        如果已经为职业枯竭所困,想要改变现状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寻找一个新工作,重新再来;另一是改变自己,去适应人、事、物,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前者虽是变换工作,但若不能从心理建设上多下功夫,恐怕过些日子又要重新找工作,故第二点勇于改变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其实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自小到大,自求学到就职,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这是极自然而普遍的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在压力下成功,有的人在压力下低头,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及应对方法。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下列几点提供参考: 
    
        正视工作倦怠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业枯竭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的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 
    
        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而事实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这些?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及时倾诉 
    
        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把你心理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个恳切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也应及时倾吐,以得到某种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锻炼和放松 
    
        注意劳逸结合,足够的睡眠,找理由休息,将闲暇和各种娱乐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 
    
        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到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 
    
        当压力事件不断出现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睡眠的效果还好。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也可藉此机会思考然后再重新出发。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此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的应付压力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简单,就会快乐”,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例如微笑,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运动,是身体最好的药。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岁的喜寿会场上,公开吐露他永葆青春的两大秘诀:一个是,以单纯的想法和纯朴的心看事情;另一个秘诀是,喜欢工作。既然我们是那么需要工作,只要再掌握一些驾驭它的技巧,经受住它的考验,成为工作的主人,便一样能够喜欢工作,乐在工作,让工作为我们心灵的健康造福。 
    四、枯竭的防治 
    
        如果已经为职业枯竭所困,想要改变现状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寻找一个新工作,重新再来;另一是改变自己,去适应人、事、物,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前者虽是变换工作,但若不能从心理建设上多下功夫,恐怕过些日子又要重新找工作,故第二点勇于改变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其实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自小到大,自求学到就职,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这是极自然而普遍的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在压力下成功,有的人在压力下低头,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及应对方法。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下列几点提供参考: 
    
        正视工作倦怠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业枯竭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的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 
    
        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而事实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这些?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及时倾诉 
    
        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把你心理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个恳切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也应及时倾吐,以得到某种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锻炼和放松 
    
        注意劳逸结合,足够的睡眠,找理由休息,将闲暇和各种娱乐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 
    
        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到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 
    
        当压力事件不断出现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睡眠的效果还好。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也可藉此机会思考然后再重新出发。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此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的应付压力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简单,就会快乐”,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例如微笑,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运动,是身体最好的药。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岁的喜寿会场上,公开吐露他永葆青春的两大秘诀:一个是,以单纯的想法和纯朴的心看事情;另一个秘诀是,喜欢工作。既然我们是那么需要工作,只要再掌握一些驾驭它的技巧,经受住它的考验,成为工作的主人,便一样能够喜欢工作,乐在工作,让工作为我们心灵的健康造福。 
       
    其实 大家给了你那么多的建议 我想你可以从中调出一些来尝试一下 看看到底效果如何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经济条件允许的话 去看看心理医生也未尝不可 就当是多了个朋友聊聊天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什么“职业枯竭症”无非是缺乏工作兴趣和动力所导致的 在这方面我建议你去看一些外国人写的书 效果会好一些 
       另外 我觉得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与灵感 我建议你去作一些体力劳动 因为据调查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 都是在一些普通的体力劳动中寻找到灵感的 具体的科学理论 我也讲不太清楚 可以尝试 就像人们常说“死马当活马医” 呵呵 开玩笑
       还有一种方法是去义务的做帮助他人 赫本就采取过这种方式 经常做无报酬的慈善工作 所以在世界上存在这样一条真理:“当一个人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回报,必定可以得到等值得精神愉悦。”具体的可以在《读者》2004,17期
    比方说 作一些“三下乡”孤儿院,敬老院的活动  你是广告人 相信你能从中发现一些社会价值 呵呵 
    最后 介绍一些书给你 《人性的优点》《心灵7游戏》对你会有帮助 我的QQ: 2 有兴趣的话 可以和我交个朋友 
    祝你 健康快乐 
    
    1*** | 2004-08-26 11:00:21 108 47 评论
    0/300
  • 2004-08-25 12:07:59
  • 对于我们做业务的来说。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大家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心态不是吗?
    我建议你看看这反面的书。
    
      要有:
           信心——耐心——平常心——热心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 | 2004-08-25 12:07:59 90 49 评论
    0/300
  • 2004-08-24 20:26:24
  • 教师、警察、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这些给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的人们,自己却受到一种现代社会的职业病的威胁:职业枯竭。  
    
    
    
        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2003年学术演讲会”上,心理学家提醒这些从事助人职业的人们,这类工作繁杂,需要付出很多心理能力的职业,往往都有职业枯竭(jobburnout)的现象发生。 
    
    
    
      ...

    查看全部>>

    教师、警察、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这些给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的人们,自己却受到一种现代社会的职业病的威胁:职业枯竭。  
    
    
    
        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2003年学术演讲会”上,心理学家提醒这些从事助人职业的人们,这类工作繁杂,需要付出很多心理能力的职业,往往都有职业枯竭(jobburnout)的现象发生。 
    
    
    
        工作需要付出资源,比如知识、感情,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人们会感到不安,因为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一些工作二三十年的老教师,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有一种被学生掏空的感觉。报纸上那些教师虐待学生的事情,往往就是因为教师的情绪枯竭而导致的非人性化行为。 
    
    
    
        心理学家指出,对职业枯竭者的干预原理很简单,就是增加应对资源。比如教师,一方面要增加技术资源,通过充电补充知识;另一方面要增加来自社会的支持资源,最有效的莫过于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爱戴。 
    
    
    
        当天的会上,来自心理学界的十几位知名专家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一位专家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爱心的科学,可惜过去在行外看好,在行内却不叫好。这次成立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给有志于该领域的学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建立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心理学体系。 作者:尚夏 
    
    
    
    1*** | 2004-08-24 20:26:24 107 46 评论
    0/300
  • 2004-08-24 18:49:06
  • 可能你现在的工作没有危机感,而你也没有竞争意识。所以工作就会感觉枯燥。
    1*** | 2004-08-24 18:49:06 75 52 评论
    0/300
  • 2004-08-24 17:27:25
  • 可以出去旅游一趟,散散心,顺便体会一下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的妙处,增加自已工作的动力.
    h*** | 2004-08-24 17:27:25 74 52 评论
    0/300
  • 2004-08-18 21:46:55
  • 多点休息,少点工作就会好,
    1*** | 2004-08-18 21:46:55 74 52 评论
    0/300
  • 2004-08-18 17:21:54
  •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会不是亚健康产生的心态。反正我现在没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 | 2004-08-18 17:21:54 76 52 评论
    0/300
  • 2004-08-18 17:08:36
  • 中国中青年“职业枯竭”严重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 作为“国际心理学大会”议程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作了名为《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公众科普报告。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当场找她,希望得到帮助。在随后电话互动中,不少人问她同样的问题:“我现在的症状跟您说的完全一样,我该找什么样的大夫治疗?”
    
      对此,许燕教授表达了她的忧虑:在职业枯竭逐渐成为“流行病”的今天,大...

    查看全部>>

    中国中青年“职业枯竭”严重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 作为“国际心理学大会”议程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作了名为《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公众科普报告。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当场找她,希望得到帮助。在随后电话互动中,不少人问她同样的问题:“我现在的症状跟您说的完全一样,我该找什么样的大夫治疗?”
    
      对此,许燕教授表达了她的忧虑:在职业枯竭逐渐成为“流行病”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它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缺乏应对能力。
    
      所谓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工作极度疲劳,丧失了理想和热情,逃往非洲原始丛林。从此,“枯竭”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样的事现在越来越多地在我们身边上演,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
    
      许教授告诉记者,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我国学者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
    
      不久前,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其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同时,青年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降至30岁。
    
      几年前的一个报告也让许教授记忆犹新。报告中说: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寿命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许教授说,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尤其是知识分子中,职业枯竭现象十分严重。
    
      许教授介绍,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及自我评价低者。调查显示,作为心理从业人员的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质,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业,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是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
    
      在许教授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个例子:2002年,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患严重心理疾病,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说:“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感觉压力太大”。
    
      许教授介绍说,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她说,如果某人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极有可能是患上了职业枯竭。许教授提醒,并非一切身体的病变都是因为职业枯竭———当你出现身体不适时,首先应去医院进行排除检查,如果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就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谈到职业枯竭的危害,许教授忧心忡忡:除了容易出现因业绩差、热情下降而带来职业道德缺失、消极怠工等状况外,还容易引起家庭危机。谈到日益强化的社会压力对个人的影响时,许教授说,社会的发展是一己之力所不可控制的——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进程,但可以调整状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1*** | 2004-08-18 17:08:36 107 46 评论
    0/300
  • 2004-08-18 17:04:38
  • 尽快找到你工作的突破口,找到你能够做的更好的切入点。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工作能不能让你学到你想学的东西,如果对你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发展意义不大,建议你换个环境,或许会激发你的工作热情。
    1*** | 2004-08-18 17:04:38 91 49 评论
    0/300
查看更多其他答案(4)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