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老子的思想观点?

首页

老子的思想观点?

请问,老子,庄子,孙子,孔子,墨子这些人各是什么学派的?各有什么不同的人生观点?为什么他们都是..子?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5-20 10:23:35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
      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孙子,名武,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
      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   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孙武的祖先叫妫完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
      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
      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
      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生于在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在今山东滕州市境内)。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

    c***

    2008-05-20 10:23:35

其他答案

    2008-05-26 00:33:31
  • 以无为之心态,做有为之事情!!

    穆***

    2008-05-26 00:33:31

  • 2008-05-23 16:06:52
  •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通过“谦下”、“无为”、“不争”这样的手段,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的无为思想: 
    任何从人的视角去理解无为的意思都是错误的,任何以单一的视角去解释《道德经》也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推崇的客观唯物论,其实质不过是主观唯心论的一个变通的说法,或者至是主观唯心论的一个分支,因为人没有离开人这个“我”的视角,比如灵魂,“我”没有能证明灵魂的存在,所以灵魂就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人在200年前提出暗物质的存在,由于当时的科学无法证明给“我”看这个存在,唯物论就会判定它是虚假的。
       《道德经》的视点是发于宇宙之外的,换句话说是站在宇宙之外的角度来看宇宙,来看宇宙中渺小的人的,来看宇宙中渺小的人中的渺小的“我”,《道德经》说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说的是和谐。 癞蛤蟆看到水牛,很不服气,于是把肚皮鼓起来,跳到水牛面前欲与水牛比个大小,水牛可并不知道,只是要吃草,抬起腿走它的路------如果它一脚踩了下去,癞蛤蟆就会粉身碎骨,老子对癞蛤蟆说:别狂妄,你不能与水牛冲突,你该注意它行进方向、躲着它。
      这就是老子无为的含义。 人,不可逆自然规律而行,所以,人不能野心太大,当如水,低调,和着自然的节奏,顺势而为,自然而为,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无为,不是无动,不动是逆自然的。无为是不强为,无为是放低自己,顺应自然而动。 。

    l***

    2008-05-23 16:06: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