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宝宝肌张力

首页

宝宝肌张力

我家宝宝刚满四个月,会抓东西,会翻身,睡觉想尿尿时腿把床扎得咚咚响,头也能竖稳,可是今天去体检时医生说他肌张力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网上查说肌张力低有可能是脑瘫,好吓人啊,别人都说我家宝宝聪明得很,力量也够大,怎么会肌张力低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8-16 22:24:49
    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只要平时与宝宝说话时她能有反应,跟她玩时,能用眼睛紧跟你手中的玩具来回的转动,平时能吃能喝能睡,这就足可表明宝宝是健康的,不是吗??另外医生也只是说宝宝机张力低,并没有说宝宝是脑瘫呀,所以网络在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可能给人以误会,尤其是对医学一知半解时最能让人误入歧途,所以请你自己先根据宝宝的每天反应自检一下,看看宝宝是否有反应,如果反应正常,你就可以放心了,祝宝宝健康快乐每一天!!!

    品***

    2009-08-16 22:24:49

其他答案

    2009-08-16 21:43:05
  •   一、肌张力产生的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
      肌张力指肌肉的生理性紧张度,可从触扪肌肉的坚实性和牵张肌肉以试其阻力来判断。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为两种形式:①位相性张力,是一种强而快牵张肌肉引起的反射性短暂性肌肉收缩;②位置性张力,也称姿势性张力,是一种弱而持久地抗地球重力作用的肌肉收缩。
         肌张力的产生和维持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牵张反射表现为两种形式:①位相性牵张反射:特点是时程较短和产生较大的肌力,例如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的膝腱反射就是一种典型的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是位相性张力产生的基础。
      ②紧张性牵张反射:在肌肉受到持续性的轻度牵拉时,受牵拉的肌肉产生持续而较平稳的收缩。紧张性牵张反射是位置性张力产生的基础。牵张反射反射弧亦称γ-袢,包括传入部分和传出部分。   中枢神经的许多部位均对肌张力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肌紧张的基本中枢。
      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脑干中央区具有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此外,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也具有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作用,因此也包括在易化区概念之中。
      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肉运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网状脊髓束下行的。   肌紧张还受一些高级中枢的调节。抑制肌紧张的高级中枢有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易化肌紧张的高级中枢有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等。   二、肌张力的检查   肌张力不能定量测量,只能依靠专业检查者的经验进行评估,因此在临床上难以精确判断。
      在正常状态下,尽管患者尽量放松,肌肉对被动运动也有一些轻微的抵抗,这使得一些轻度的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很难被发现。而且,一些不充分的放松或对被动运动的一些轻微抵抗,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可能会严重影响肌张力而导致检查者误判。另外,患者的紧张或焦虑也有可能对被动运动产生一些自发或不自发的抵抗,而使肌张力增高。
         在检查肌张力时,检查者应使患者保持舒适和放松,争取得到患者的完全合作,同时检查者自己也要有充分的信心。在检查过程中与患者的一些无关谈话或询问可能有助于患者的完全放松。肌张力检查的第一项是视诊,肢体自发性运动的特点及其姿势或位置的异常均提示肌张力有变化。
      肌肉的触诊即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弹性或肌肉的饱满度等也常常是一项有效的手段,但对肌腹的触诊并不能单独对肌张力作出可靠的判断。肌肉的叩诊有助于评价肌肉的兴奋性或原发性的肌肉收缩性,但不是检查肌张力的一项特异试验。   不管怎样,在检查肌张力过程中判断肌张力变化的最重要标准是肌肉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
      检查者握住患者的肢体,应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来回活动各个关节,注意所感受到的阻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双侧比较。   三、肌张力低下的诊断和病因   肌张力低下指肌肉阻抗降低,并常常伴有关节过度伸展及腱反射减弱。在检查发现肌张力低下时,应确定其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并须结合神经系统运动、感觉、反射等其他方面的阳性体征,运用神经解剖生理知识,进行初步的定位诊断,再结合病史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其病因较多,任何影响牵张反射反射弧的病损均有可能导致肌张力低下。   (1)各种原因的肌肉病变导致两种牵张感受器受损,引起肌张力低下。   (2)周围神经、神经根病变导致γ-袢的传入、传出障碍,引起肌张力低下。   (3)脊髓病变导致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肌张力低下。
         (4)脑干网状结构、小脑、锥体外系、大脑皮质等病变导致肌张力的中枢调节障碍,引起肌张力低下。               第二节 病 因   【病因】   1。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2。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①层粘连蛋白α2缺失型CMD、   ②福山型CMD(FCMD)、   ③Walkrh-Wahberg综合征、   ④肌肉-眼-脑病、   ⑤单纯CMD、   ⑥CMD伴远端关节松弛症、   ⑦Merosin阳性伴智力低下、   ⑧Merosin阳性伴小脑发育不良;   3。
      先天性肌病;   4。多发性肌炎;   5。其他肌原性及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①周期性麻痹、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   ③类固醇肌病、   ④重症肌无力、   ⑤肌无力综合症;   6。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综合征;   7。
      多发性神经病;   8。运动神经元病;   9。脊髓痨;   10。脊髓休克;   11。其他脊髓病性肌张力低下   ①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②小儿麻痹、   ③脊髓空洞症、   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脊髓病、   ⑤新生儿脊髓损伤;   12。
      舞蹈症;   13。小脑性疾患肌张力低下;   14。大脑性肌张力低下:   ①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低下、   ②染色体疾病、   ③慢性非进展性脑病、   ④过氧化拐酶体病、   ⑤遗传性缺陷;   15。其他脑病性肌张力低下:   ①脑干损伤肌张力低、   ②椎体束疾患肌张力低、   ③昏迷、全身麻醉、深睡过程中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建议到权威医院进行诊断。
      

    蜂***

    2009-08-16 21:43: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