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孔子的身世

首页

孔子的身世

家里几口人什么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27 01:25:57
  •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像 宋马远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思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编辑]
    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三种看法:仁,礼,仁与礼。
      
    [编辑]
    形而上学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孔子回避了形而上学。当他反问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当他告诉樊迟“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确实更多地关注着现世与此岸,这时他很像是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
      不过,“性与天道”是早期儒家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可谓后来天人关系探讨之滥觞。不少人认为孔子的性命之学集成于《易传》,然而《易传》是否孔子所作并没有最后的结论。
    [编辑]
    人生境界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命题。
      有一次,樊迟就此请教,孔子说:“爱人。”很多学者指出,仁爱不是无差别的爱,而是所谓爱有差等。但也有不少人坚持认为仁的原则在于博爱。颜渊也曾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解释同样颇具争议,但至少指示了礼的重要性。不过,孔子也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礼是外在的规范,而仁才是内在的德性。
      根据仁的原则,人将自然的血缘亲情发散强化,推己及人,由近而远,与众人和睦相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当仲弓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告诉子贡可以一生奉行的恕。
      恕是一个基本原则,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实和文采两面均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患得患失)。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安舒)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
    [编辑]
    政治秩序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当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在卫他对子路不厌其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可见,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
      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编辑]
    教书育人
    [编辑]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编辑]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
      (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
      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29。

    一***

    2018-11-27 01:25: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生活常识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