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是不是太悲凉了?

首页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是不是太悲凉了?

好的坏的,全都“好了”。
是不是写得太悲凉了,为什么要这样写,
不要讲是揭示“封建主义必然灭亡”之类的结论。

曹雪芹是否对人生感到了幻灭。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8-31 13:11:33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我并不觉得悲凉,不如此怎会有这样一部让人如痴如醉,如入魔界的《红楼梦》?我看到的,不是封建主义的必然灭亡,只有满眼的世态炎凉,所以读到潇湘泪尽而逝,宝玉弃世出家,我觉得很欣慰。
    另外,抛开这些不提,从作品本身来看,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像王国维论述的关于《红楼梦》中的解脱之道,我想这样的收尾,是作者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虹***

    2005-08-31 13:11:33

其他答案

    2005-09-01 21:52:51
  • 这与曹雪芹的身世有关联,看来他是看淡了这个生活,自己的家都白茫茫了,

    冰***

    2005-09-01 21:52:51

  • 2005-08-31 21:40:27
  • 啊;加快速;加快令

    就***

    2005-08-31 21:40:27

  • 2005-08-31 19:02:55
  • 曹雪芹从富贵荣华的巅峰跌入苦难的深渊,极度的悲观情节不难想象。

    留***

    2005-08-31 19:02:55

  • 2005-08-31 19:02:29
  • 人生苦短,变幻无常,昨日锦衣玉食,今日沿街岂讨,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让人惋惜

    飘***

    2005-08-31 19:02:29

  • 2005-08-31 16:22:03
  • 一言难尽,要细细品位!
    

    围***

    2005-08-31 16:22:03

  • 2005-08-31 14:26:22
  •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应该是作者最高的人生追求目标。
    由于这“白茫茫”的出现,世间的一切污泥浊水都被荡涤干净了;再也没有可能出现那些让作者只会感到痛心疾首的一切事物了。至于其中是不是也随之抹去了一点点所谓的生活乐事,已经根本不重要了!

    天***

    2005-08-31 14:26:22

  • 2005-08-31 13:24:16
  •        曹雪芹经历了烈火烹油、繁花着锦和衰败穷苦两种人生际遇的极端。就算是普通人,心头也会别具滋味,何况他是一个天分极高、具有诗意灵魂和理性襟怀的人。同样出生于破落贵族家庭同时也有文学天分的张爱玲曾说过:“世界是在向荒凉的方向上走。”我们都知道,张爱玲最爱的词是“荒凉、苍凉”,我们可以想象,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大贵大贱之后,心胸里也只留下一片苍凉和悲凉。
       在任何一个时代,天才总是太超前,没有前行者,也没同行者,甚至,没有后来人。他一个人孤独地向前走,他所以看到的,体会到的,也只是一片荒凉。前面有路吗?没有,有先辈走过吗?没有?他没有出路,他感觉到人生的幻灭和无常,感觉到自己在思想上的孤独。
       高鄂继书往往被人批评,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与曹雪芹刚好相反。他是入世的,渴望功名的,由穷困考上举人,并希望继续发达。曹雪芹是出世的,由大富大贵跌到穷愁困苦的,从而产生人生的幻灭和无常。因此高让宝玉中了举人才出家,而曹雪芹的本意却是宝玉不知所终,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这两种结局来看,他们两人的思想高下有本质的不同。

    一***

    2005-08-31 13:24:16

  • 2005-08-31 13:10:22
  •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独***

    2005-08-31 13:10:22

  • 2005-08-31 12:36:54
  •   红楼梦》又名《情僧录》,可见它是以佛教思想写的。戚本的第一回就说: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道人取名“空空”,表示对任何执著的否定,即使对“空”的执著,也是一种迷妄,这是佛教般若空宗“空亦空”思想在小说人名上的体现。
      不仅人名、书名与佛教关涉,而且整部作品的“色空”思想都是十分浓厚的。书中许多地方关于“空、色、情、空”的论述,都阐明了作者对色空观的理解。小说头回中的《好了歌》就带有明显的佛教空幻意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
      且看这由一个疯癫的跛足道人口里念叨出来的《好了歌》与佛教有何关联: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全诗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而“神仙”属道教谱系,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殊不知,道教贵生,求长命百岁,羽化升天,佛家才看透生死。
      在佛家看来,功名将相,终归一掊黄土;娇妻恩爱,君死又随人去;可怜天下父母,难得孝顺子孙。人生世事,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一场空。所以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而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
      他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隐这段“注解”,连疯跛道人也称“解得切”。人世无常,到头一梦,万境皆空,这种佛教宿命意识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
      小说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曲”,可说是曲曲关涉空幻。如《飞鸟各投林》云: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短命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作者对世间诸法无常的现象,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刻画。作者告诫世人,要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若一味“痴迷”,势必“枉送性命”。最末一句,强调观色悟空,便是人生的最后归宿,而“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般若空宗“空掉一切”的最好注脚与阐释。
       在小说同一回中的另一曲中,曹雪芹也告诫人们从滚滚红尘中超脱出来,从假有中悟到性空之理。这一曲对诸法无常,假有性空的道理阐发得更加形象生动,扣人心弦。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就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死关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这一曲是描写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心路历程。全曲以优美的词句展示了“诸法无常”的图景,从自然界的“春荣秋谢”到人世间的“昨贫今富”,都不过是转瞬即逝、变化无常的“虚花”而已。
      作者要世人打破迷关,视“花”(色)为假有,由“花”而悟空,荡尽尘世烦恼,由此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十二曲中的《枉凝眉》是大家都熟悉的。此曲暗喻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假相”。虽说是“空”,但又有若干缠绵悱恻的恋情,如同水月镜花,有而非真。
       真真假假,空空色色,充盈于《红楼梦》众多人物的相互关系与命运之中。曹雪芹还借助道家语和俗语中的“盛筵必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奈运终数尽,不可拘回者”、“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等,作为其宿命意识的理念根据。
      作品又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空空道人、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太虚幻境等虚幻意象,以及众女儿的命运悲剧,使宿命意识情节化、艺术化。而在这些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中,空幻观念与道家的虚无思想又互渗互触,浑然一体。 作品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的故事情节,阐发了假有即性空这一佛教般若理论。
      曹雪芹这里所描写的“风月宝鉴”,反面是骷髅,正面是美女凤姐。前者喻“空”、后者喻“色”。按照佛教“色即是空”的理论,红颜美女,那也不过是粉骷髅罢了。能够洞澈此理,便不会为色所迷;反之,如果不悟此理,执著假有,贪恋色相,就会愚痴,永堕苦海,轮回不绝。
      贾瑞之死,正是因为他不明“假有即性空”之理,一味贪花恋色,终致命归黄泉。 小说第二十五回里写一个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接过了宝玉的那块玉,和尚“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未断,奈何奈何!”并对宝玉的那块玉叹它一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通灵玉被胭脂香粉之类玷污已失去了光泽,宝玉整天整夜都在华贵的房子里与姊妹丫环一起胡混,深沉酣睡的梦应该醒来,既往所作的恶业必须偿清,大家都好散场。这里所体现的人生空幻之感是不难领悟的。此处的一僧一道,与小说开头唱《好了歌》的跛足道人遥相呼应,旨趣亦相近。
       小说的第一百二十回,也就是全书的结尾部分,一僧一道挟住宝玉说“俗缘已毕,还不快走”。宝玉对贾政拜了四拜,谢了父母养育之恩,因此一切尘缘已了,也合于《好了歌》里的“了便是好,好便是了”的佛教哲学。末了,一僧一道挟住宝玉下场。 统观全书,我们看道:《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灵通”,到最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到贾宝玉出家为僧;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逐步写到“茫茫大地真干净”:先是极写儿女缠绵之情,荣华富贵之乐,但结局却是穷困潦倒、分崩离析。
      而凄清冷淡的音调间歇而又不断地插到乐章中,直到最后成为“色空”的主旋律。宝玉悟禅机、黛玉葬花、情悟梨香院、闷制风雨词、联诗悲寂寞等情节,一环又一环,声气相通,形成笼罩全书的悲凉之雾。全书以梦开始,又以梦告终,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旋律一直在字里行间回荡。
       。

    n***

    2005-08-31 12:36: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