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有“关于神州六号”的资料,请上传!!!

首页

谁有“关于神州六号”的资料,请上传!!!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10-17 20:48:34
  •    回答者:秦时明月   级别:大师 (2005-10-14 07:11:48) 新华网酒泉10月12日电(记者白瑞雪、黄明、徐壮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此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目标的开端,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有三大历史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继续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王永志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第一阶段里通过发射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成功解决和考核了发射、在轨飞行和返回等技术。但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每一次任务都比上一次更难,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基本技术有待攻克和验证。
       王永志举例说,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杨利伟吃得很简单,小月饼加凉的矿泉水。“飞21个小时还能撑着,时间长了可不行,人总要吃热的饭菜、喝热汤吧。”王永志说,这次飞行专门设计了食品加热装置,能在十几分钟内加热食物。地面上,人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太空中要“吃”得舒服,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食品加热装置能否在太空中有效地工作?中国的航天食品是否足够安全?餐具设计是否合理? 再如飞船的姿态控制。
      王永志说,神舟五号飞行中,返回舱里的杨利伟大部分时间都在座椅上安安静静地待着,这次不一样了,航天员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去操作实验设备。来回走动对飞船的姿态是有影响的,长度仅9.2米的神舟飞船在太空中呈漂浮状态,人一移动,船可能随之摆动,航天员如果太用劲的话,甚至可能造成“翻船”。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动作?飞船控制系统是否能准确及时地调整飞船姿态? 王永志说,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这次飞行进行验证。这些问题不解决,下一步的交会对接以及更长远的空间站建设根本无法进行,这就是所谓“基本技术”的意义所在。
       神舟六号的第二大任务是继续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空间科学实验对我们并不陌生,从返回式卫星到神舟六号的“兄长”们,各种搭载实验一直在进行中,涉及空间物理、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空间天文等多个领域。 为什么要到太空中去做实验?王永志说,太空的高真空和微重力环境,是科学实验的宝库,可以进行地面上无法或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生产地面上难以生产的材料、工业产品和药物。
      比如,在微重力条件下进行冶炼,可以获得高纯度、高品质的合金。 与其他空间科学实验不一样的是,神舟六号上进行的实验将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中,人的作用是任何机器无法取代的,有人参与,就会有更多发现。”王永志说。 神舟六号的第三大任务,则是继续考核和完善工程其他系统的性能。
       “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王永志说,“所以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改进,工程总体及其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 例如,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神舟五号飞行中发现的火箭上升段振动较大的问题,又成为第六枚火箭的一个主要改进点。
       “像前5次飞行一样,神舟六号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王永志说,“这是将来神舟七号、八号成功的基础。”( | 我也来回答 | 修改回答 | 采纳为答案 | 评论(0) | 投诉 | 提问者请及时处理问题: 。
      

    冰***

    2005-10-17 20:48:34

  • 2005-10-13 14:10:03
  •   发射一次,前进一步。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 
        回顾短暂而又辉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同那白色飞船里的两张黄色面孔一样,分明烙着两个深深的印迹:中国。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
       “我们的飞船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短短的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中国又连续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至四号3艘无人飞船,每次都有技术突破。实验证明,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和俄罗斯现役的联盟TM号飞船总体性能相当,某些方面还优于后者。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伴随着神舟五号的太空之旅,一个新的词汇诞生了。在以英文、德文、丹麦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等语言采写的新闻中,各国记者用新词汇“taikonaut”来称呼中国航天员,以表示与其他国家的宇航员“astronaut”不同;而在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乃至罗马尼亚文等拉丁语言的新闻中,中国航天员被称为“taikonauta”。
      中国特色,在太空之旅中走向世界。 “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行都发射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王永志说,“我们每次发射都要进一步优化,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改进,工程总体及其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 不断完善,不断优化,这就是成功的基础。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神舟六号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飞行实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王永志说,“我们的每一步都要有用,实用。我们的计划,每次发射都有空间试验,边研制边试验,这样就会从每次飞行中得到新的东西。” 例如,神舟一号至三号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神舟五号飞行中发现的火箭上升段震动较大的问题,又成为第六艘飞船的一个主要改进点。
       “我们航天工程的总要求,就是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基础上,体现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 王永志说。 从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到第二艘载人飞船,六年光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 中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太空的执著。
      这,就是中国特色。 详见 。

    问***

    2005-10-13 14:10: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