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描写秋天菊花的句子

首页

描写秋天菊花的句子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0-27 08:39:01
      1。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作为歌咏描绘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晋代陶渊明写了许多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为写菊花诗,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欧阳修讨论菊花诗的事,也很有意思。据《西清诗话》载,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了之后,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又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
      ”王安石回说:“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几不学之过也。”他们争论的重点是菊花落与不落。菊花落还是不落呢?其实,这只是品种的不同,虽然大多数菊花品种是不落的,但也有少量品种的菊花是落的,只不过较稀罕罢了。 2。 古今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
      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   据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
      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
      那其中《和郭主簿》一首中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菊迷陶渊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白衣送酒 ”。
      陶渊明每日每夜都劳作于山间野地,他用斧头斩去杂草,斩去心中万般苦闷,这才惊觉,自己原本是南山的儿子,菊花的朋友。他耳不闻是非,于是省气;口不评是非,于是省心。这才有了《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吟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4。黄巢的《题菊花》,却又别有一番风味。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5。宋代重阳咏菊花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还有其他一些,上面是比较著名的。
       。

    绿***

    2005-10-27 08:39:01

其他答案

    2005-10-27 10:03:47
  •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诸如
    屈滋兰九畹,陶令采菊东篱,谛仙醉卧花荫,老杜对花溅泪,林逋子
    鹤妻梅…… 
      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
    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扬天下。
      “家家争说黄花秀, 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 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 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了屈原洁身自好、永远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向往大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故园,慨然赋《归去 来辞》:“三径犹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以菊为友,其乐陶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一出,便被后人誉为“黄花风神”。“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那菊枝摇曳的篱笆小院,几乎成了文人雅士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孤高 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如唐人元稹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 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极妙地道出了诗人 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让人感悟到了那种特殊的爱菊之情以及 对菊花历尽寒霜而后凋的高洁气质的赞美。   菊花,那种经风霜而不凋的坚贞品格尤为诗人钟爱,“宁可枝头 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晚节留香,为人称道。
      唐太宗李世民在 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 复结后年芳”的感慨,既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顽强生命 力,又对来年复荣充满了信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自汉初起,人们还每逢九九重阳, 同亲朋好友或家人一起食菊糖,饮菊酒,将菊花插于鬓角之上,以祈 长寿如意,兼以谈诗论文或漫话家常,别是一番情趣。魏人钟会《菊 花赋》中道:“何秋菊之奇兮,独华茂乎凝露。于是季秋初月,九日 数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雕瘁,芳菊始荣,纷葩晔晔,或黄 或青。
      ”极生动地描绘出了秋菊的争奇斗艳以及九九重阳的喜庆气氛。 郑谷诗云:“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丛丛秀菊,带着晶莹的晨 露,散发出缕缕清新淡雅的幽香,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欧阳修却认 为饮酒赏菊乃是人生一快事:“霜林落后山净山,野菊开时酒正浓”、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咏尽秋日佳趣。
         同是咏菊,我们却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里体味到了另一 种意境和艺术风格。他深深为菊花“蕊寒香冷蝶难来”而惋惜、而不 平,由此发出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感慨。而另 一首咏菊诗则更加激越、豪壮:“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位古代英雄的心中眼里, 满城凌寒傲霜的菊花,就是千千万万身披盔甲的农民起义军战士,散 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豪迈粗犷,占尽秋光,展示了农民起义军 攻占长安、扭转乾坤的胜利景象。这两首诗将赏菊与推翻封建王朝的 远大抱负连在一起,感情豪迈,想象新奇,意境瑰丽,可谓前无古人。
         为抗金南征北战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赏菊,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秋夜,策马去池州翠微事赏菊,写下《池州翠微享》 动人诗篇。以后,人们把岳飞观赏过的大贡菊命名为‘帅旗”,至今 在菊花品种中独树一帜,号称“菊中之王”。   而借菊寄情的诗歌,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荫》 词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将缠绵相思怨别之情,通过赏菊咏出,令人回味再三。   “虽无艳色惊群木,却有清香压九秋”。秋意渐浓,当你在路旁 篱下、田野山崖,看到那在寒风中摇曳吐艳的枝枝黄花,你是否也会 被自然界中那弱小而顽强的生命所震撼、感动! 。
      

    超***

    2005-10-27 10:03: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生物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