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议魏延之悲剧

首页

议魏延之悲剧

魏延一生戎马,可以说是将才。论武艺,论战术,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只因当年太聪明,未像黄忠那般摆足架子,落得个叛主的恶名。
本人决非要讨伐诸葛亮,也不是想替魏延翻案,只是每每读史到此,总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发此问题,一为一吐为快,二为抛砖引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2-10 21:45:42
      对于诸葛亮其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都曾有过不少评述,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或者由于“为贤者讳”之类的思想所囿,抑或由于敬仰之情,不愿言其瑕者甚多,尤其是在他对待和使用蜀国大将魏延问题上更是讳莫如深。
    从许多史籍的关键文字看,都没有提到魏延反叛降敌。
      最可据的是,他没有乘断后之机北去,却仍是抢先南归,即使在无心自己人残杀而被何平(何平即王平)所败后仍未北附,反而令少数人扶丧回蜀,要和费联名宣布北伐部署,可惜为费所出卖战败而死。再从众多史料看,魏延的意向是很明白的,魏延认为丞相虽死,但北伐之伟业不能中断,应由我魏延继续“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假如魏延真的要叛汉投曹,他可能有三种选择:其一是率军在前线倒戈,这易如反掌;其二是按兵不动,待杨仪率军撤退后再拔军驻汉中,静观形势,效当年之张鲁,凭借曾镇守汉中之威望独树一帜,这也不难办到;其三是学刘备当年夺取刘璋地盘之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成都夺取蜀汉政权,而后剪除杨仪之军,这也不是极难之事。
      然而,魏延并未选择其中任何一条,相反地倒是明白地声明,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要率军继承丞相之遗志继续北伐,这与叛蜀而降曹是无论如何扯不在一块的。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一千多年前当事者的是非应给以明确的判断。 。

    i***

    2005-12-10 21:45:42

其他答案

    2005-12-10 10:39:21
  •   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
      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 看了楼主的帖子,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七窍倒也开了六窍半,自古英雄出少年,楼主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古人云,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而今,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5000年,中华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舞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间,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
      得此大英雄,实耐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古人有少年楼主说为证,少年之楼主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
      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惟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产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
      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拿出这帖子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两汉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
      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 楼主,你的高尚情C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
      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惟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地顶了! 说得好啊!我在中国人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猪走路,也总明白猪肉是啥味道的。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混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心灰意冷,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
      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望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几句话虽然简单,却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仍不可解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根本。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明灯,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方向,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栋梁。
      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 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指点江山的英武气概! 逐字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
      谢谢侬!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看下去!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
      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拔凉拔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

    z***

    2005-12-10 10:39:21

  • 2005-12-09 19:55:38
  • 武侯并未刻意压制魏延,是其性格弱点限制了魏延。
    魏延的结局,也算是一种「性格决定命运」吧。

    啥***

    2005-12-09 19:55:38

  • 2005-12-08 16:09:20
  • 各位!魏延死的怨啊,不过不能全怪诸葛先生,你们要找的是到底是谁干的  ~~!~~   
                                                                      

    心***

    2005-12-08 16:09:20

  • 2005-12-08 10:59:18
  •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荆州]义阳郡 [今河南桐柏]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前军师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刘备  诸葛亮  杨仪  马岱  王双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魏延 - 简明历史传记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 - 简明演义传记 魏延在演义中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他智勇双全、心高气傲,脑后长有“反骨”。
      长沙战役中魏延投降,此后就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征战各地。刘备死后,魏延多次参与北伐,就‘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方案和诸葛亮引发矛盾。诸葛亮死后,魏延纠众反叛,却被诸葛亮生前授命卧底的马岱斩杀。 魏延的历史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 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 无不自己也。 恨关羽转为恨魏延终酿冤案 谈诸葛亮的心理障碍 2005。12。02 12:00:00   诸葛亮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
      但以我看来,诸葛亮也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具体地说,他有一个“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并因此酿成了蜀国的一桩冤案!   “荆州不该失”情结使诸葛亮惆怅万分   “荆州不该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
      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   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呢?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而其梦想破裂,关羽(云长)失荆州是主要原因。
      关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他在镇守荆州期间,北据曹操有余,东和孙权不足,使之腹背受敌,终误大事。这不仅令蜀汉的元气大伤,也为刘备后来的彝陵败绩埋下了祸根。由此,诸葛亮对关云长可谓惆怅万分,怨恨不已,构成了“荆州不该失”情结!   “荆州不该失”情结可突出表现为:凡与荆州相关的事均可令诸葛亮悔恨,凡与关羽相同的人均可令诸葛亮生厌。
      实际上,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必须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此时魏兵早可设防。诸葛亮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这种心理定势足可使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   “云长———文长移情”使诸葛亮歧视魏延   诸葛亮因“荆州不该失”情结怨恨关云长,但云长已去,无法追究,可蜀营中有一个人相貌与性格都神似关羽,这就是魏延(文长)。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一回介绍关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有雷同之处。《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些描述也都与关羽神似!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主公之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总是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这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记载。
      诸葛亮为何打压魏延,史书记载是因为魏延与诸葛亮思想不一,政见难合。但依我看来,这也是因为诸葛亮将对关羽的怨恨移情到魏延头上的结果。   就心理学而言,移情泛指一个人将自己对生命当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换言之,移情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可使人自觉不自觉对某类人物或事件产生特殊的偏见或偏好。
      魏延长得像关羽,说话像关羽,气质也像关羽,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诸葛亮的“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恶。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一切,诸葛亮能不烦恼吗?   如此算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 其实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傲慢气焰。
         诸葛亮歧视魏延终酿恶果   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以反叛罪被杨仪遣马岱斩杀,并殃及三族。这是蜀汉的第一大冤案,史书记载这是因为魏延要求继续北伐不成,被控反叛而遭诛杀。但我以为,魏延被诛的根源正在诸葛亮身上。   魏延初降刘备时,屡立战功。
      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提拔魏延为统领汉中的镇远将军,爵位竟在赵云等人之上,与关、张齐名。但诸葛亮执政后一直对魏延不予重用,对其“分道进军,会和潼关”的建议一向嗤之以鼻。特别是在收取姜维之后,一直将他视作自己的接班人,重点加以培养,临死前又故意不让魏延参与后事安排,还趁机削去了魏延的兵权。
         蜀军上下除了诸葛亮就数魏延资格最老。丞相病故后,魏延却要受制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长史杨仪(魏延的死对头)。魏延对此当然不悦,提出要继续北伐,并自请充任先锋。不想,这竟被杨仪当作反叛的借口,削去兵权不算,还要满门抄斩,实在是在私仇公报!可惜魏延自建安十四年到建兴十二年,二十六年效命刘蜀,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却不得善终,并累及三族氏人。
      魏文长就这么可怕吗?!   其实,真正可怕的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诸葛亮因怨恨关羽而歧视魏延,为了树立姜维在蜀军的地位又不断加以打压,最终还假杨仪之手来逼魏延造反,而后处之。这才是魏延冤案的根源所在。   链接:情结是由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
      特别偏好或怨恨某种类型的人或事件、某一地方的人或事件等。移情   将个人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   无缘无故地喜爱或仇视某个人物、事件、地点、东西或环境等。 。

    灵***

    2005-12-08 10:59:18

  • 2005-12-08 10:30:29
  • 诸葛亮之过也

    t***

    2005-12-08 10:30:29

  • 2005-12-08 09:51:15
  • 诸葛亮对人求全责备,用人新疑,不想反也想反了。况且他是否真反还是夺权未必有定论。胜者王侯败者寇!

    凌***

    2005-12-08 09:51:15

  • 2005-12-07 20:19:57
  • 我觉得他是作者有意这么刻画的

    嘻***

    2005-12-07 20:19:57

  • 2005-12-07 13:41:08
  • 文长背叛的说法,实在叫人气愤,孔明专权才是值得讨论的,文长的死,令人痛惜啊。

    n***

    2005-12-07 13:41:08

  • 2005-12-07 11:44:01
  • 魏延是被逼迫的,很无辜.

    s***

    2005-12-07 11:44:01

  • 2005-12-06 20:02:59
  • 魏延是有点冤

    法***

    2005-12-06 20:02:59

  • 2005-12-06 14:08:34
  • 主要不在于魏延有没本事,在于他听不听话,赵云一辈子听话,一辈子没人说他闲话,也没人敢说他闲话,马谡不听话,打了败仗,只有杀掉,魏延算比较特殊的,经常听话去诈败,偶尔不听话打个小败仗,诸葛也不跟他计较(秋后一起算总帐).到了五虎都没了的时候,对于一个不太听话的老一辈高级将领,诸葛不可能容忍他很久的,杀他是必然的.虽然有点冤,但也不是太冤,他如果一直都像赵云那么听话,估计也就不杀他了.毕竟他在蜀国还不是决定性的人物~~

    中***

    2005-12-06 14:08:34

  • 2005-12-06 13:16:45
  • 魏延之所以要叛变,是因为以前诸葛亮要杀他,他再蜀国后期,武力最强,没有人打的过他,刘禅的昏庸无能,所以他要叛变。

    流***

    2005-12-06 13:16:45

  • 2005-12-06 11:17:32
  • 魏延对武侯是很敬重的,对刘备是很忠诚的,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从诸葛亮的派兵布阵上多次派他上是可以看出是很重用他的,再从魏延看,如果说他有反意那他为什么不反呢??所以悲剧在于魏延最终还是反了蜀国啊!!

    一***

    2005-12-06 11:17:32

  • 2005-12-05 21:24:22
  • 写的好啊 

    为***

    2005-12-05 21:24:22

  • 2005-12-05 18:08:21
  • 为臣者就应该效忠主人,反者应有此祸也。
    有训曰:“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又有伯仪、叔齐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羊山,为人津津乐道。
    

    邋***

    2005-12-05 18:08:21

  • 2005-12-05 17:06:02
  •   关于魏延
    1。	魏延是个人才,有勇有谋,在三国时期绝对算的上上将之才,这点诸葛亮自己也没否认,刘备等人也如此。至于诸葛亮一见面就说要杀他,确实如楼上有位兄弟所言,是一种震慑作用!大凡一个算的上人才的人,都有些小毛病,关键在于用人的人你能不能用其所长,制其所短。
      诸葛亮此举,实际是个敲打的目的,”怜其勇而用也”! 2。 每个人都有缺点,而魏延不幸有了这样的缺点:不能容人(功劳自己要,过失陈式等同事背),不能自省(有功劳,有能力,于是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对领导有腹诽(常埋怨领导不听自己的建议),对团队不够忠诚(杀主献地,这在那个时代是大忌,尤其是杀主,吕布不是也为众人不齿不交吗?)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和野心(诸葛一死,再也没人可服可怕了,抢军权,那么日后以他的性格,抢刘禅的位子一定很正常,以他过往所为,你愿意当他部下?过失你当,成果我享!) 3。
       具体分析起来,三国中降将很多,并且受重用的也不少,比如姜维,文武双全,不比魏延差哪去,也曾挫败过诸葛亮,但诸葛亮不是一样重用吗?那么何言他忌贤妒能,不能容人呢!另外至于有人说严颜和法正等投降事例,我想和魏延是不同的:魏延杀主献地,而严颜坚守多日,后被擒,感于恩义而降,法正最多算背主而向明主(就想现在跳槽,单纯跳槽没什么,但跳槽时将前领导摆一刀的话,就有问题了吧,试问如果你是领导人,你喜欢严颜法正呢还是喜欢魏延?除非不怕割了自个脑袋,夺了你的事业)。
       4。 后来听不少人盛赞魏延的”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里我想提一下自己的观点:这建议独立来看,应该是个很好的建议,但是,需要考虑一些相互制约的因素,其一,蜀汉势力在三国中,其实是最弱的,。而走子午谷的建议,所需一万兵,已属众多,况且这种奇袭之兵,必定都是精兵,否则不会有效果,这样来看,对诸葛亮来说,这个赌注太大。
      另外,考虑敌对国的统帅可是司马懿老先生,诸葛亮尚且可以与之抗衡,单纯一个魏延仅带一万兵,你想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再者,从地理上来看,即使攻取了长安,那么,你怎么守?长安距汉中较远,且路途不是很平坦方便,增援和补给都很困难,而当时安定,西平,天水,武威都是魏国的,长安以东更是面对更加强大的魏国部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孙武在世,估计也无法守住,更何况,如果不能攻下,那么一定会被层层包围而不得脱身。
      这样不仅一万精兵消失,恐怕魏延也会消失,对于缺人才的蜀汉来说,这样的事是做不的的! 5。 另外,魏延和杨仪交恶,与同事关系也不融洽,对一个团队来说,不是好事。蜀汉国小力弱,更经不起窝里斗,只能舍弃一个也! 总之,魏延功高人强,有胆识有个性有见解有勇力,但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断送了他的前程和性命,非常可惜,但也是咎由自取,历史的必然。
      用现代管理学和人力资源学的观点来看:这个人能力超强,情商超低,而成大事者一定需要极高的情商,如果我是领导,魏延这样的刺儿头骨干,我虽然佩服他,但也没法完全放心他,你说我怎么办? 。

    f***

    2005-12-05 17:06:02

  • 2005-12-05 10:41:32
  • 确实是有些悲剧

    z***

    2005-12-05 10:41:32

  • 2005-12-04 23:53:04
  • 历史谁又知道呢

    h***

    2005-12-04 23:53:04

  • 2005-12-04 15:36:15
  •     所谓的悲剧在于魏延自己投错主公了,孔明之所以不用他并不是因为看不出起他相反是因为他很有实力.空明怕他功高过主会造反(可孔明万万没想到冷落他也迫使他造反)!

    w***

    2005-12-04 15:36:15

  • 2005-12-04 12:28:32
  • 魏延不死,姜维难有出头之日。先,诸葛对魏延有很大希望,然魏延又有相对自己的独立性,后继无人(关兴、廖化、王平、马岱等有勇无谋,赵云又太老),只好将就用着(收姜维之前),在收姜维之后与魏延的分歧逐渐扩大,再加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没准是诸葛早设下的),在诸葛死后如魏延不死,代表诸葛的方式必遭魏延的大规模否定,只好借杨仪之手杀之。
    实际上是二人作战战略上的分歧造成“锦囊斩魏延”的悲剧。

    爱***

    2005-12-04 12:28:32

  • 2005-12-04 11:51:43
  • 呵呵,他人之事生己之悲……

    水***

    2005-12-04 11:51:43

  • 2005-12-04 09:50:31
  • 不合于时代的人必会被抹杀
    

    忘***

    2005-12-04 09:50:31

  • 2005-12-04 08:31:36
  • 已经过去的魏延的确是一个悲剧,空负一身才能!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跳槽者”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更何况他是频繁跳槽!但是大家想想,就没有现代版的“魏延”?

    观***

    2005-12-04 08:31:36

  • 2005-12-03 23:10:23
  •       千古奇冤!诸葛亮竟蒙受了不重用魏延,不容其才的不白之冤
        一、长沙魏延杀韩玄救黄忠献城时,诸葛亮要杀魏延是假,实则是敲山震虎之举,以告降将:不可再生二心,以献城来博取新主之心。
        二、六出祁山之时,屡次不采纳魏延的出斜谷奇袭长安、潼关之计,实为连年战争,兵力不足的无奈之举,其时蜀国仅有约10万军队(而并非小说中的100万),试想仅有10万士兵的诸葛亮怎么会拿出1万军队和1名优秀将领(至少在当时来说,蜀国人材青黄不济,五虎上将皆已亡故,而年轻一排的如张苞、关索、姜维又尚在成长,魏延作为为数不多的老将,其丰富的作战经验自然是蜀军不可多得的财富)去冒这个险,何况还不能确保成功(如果真有100万将士,诸葛亮或许真会去冒险试试看)。
      所以,此事实为体现诸葛亮的爱才之心!!! 三、至于遗计斩魏延,更是莫须有之大冤案。事实上,诸葛亮在临终前,将后事诸如接班人(蒋琬、费祎)、灵柩护送负责人(杨仪)以及撤退时的扎营、调度、防止司马懿追击的对策等都交待得非常详细,而唯独在交待到退回到汉中后的军事部署时,没交待完便已归天,于是造成权力真空,导致杨仪、魏延争权,杨仪与马岱定下计策,由马岱埋伏在魏延身边,寻找机会假借诸葛亮的名义下手。
      可怜魏延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到阎王那里还告错了状,于是,诸葛亮又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一条不容魏延的千古骂名。 在此,我将此历史真相澄清于世,强烈要求为诸葛亮洗清这背负千年的不白之冤!!!!!!!!!!!!!!!!!!!!!!!!!!!!!!!!!!!!!!!!!!!!!!!!!!!!!!! 。
      

    g***

    2005-12-03 23:10:23

  • 2005-12-03 22:42:48
  • ——“魏延有才,但他并不是我要的人才!”
    ——“丞相喜欢人才,但他只喜欢听话的人才。”

    楚***

    2005-12-03 22:42:48

  • 2005-12-03 19:50:57
  • 楼主你是读史还是读演义?
    这可是本质的区别!
    历史的情况不是演义中的那样!
    魏延在演义中,是败绩最多的蜀国武将,
    只是因为当时五虎大将相继离去才显出他来,
    刘备之所以出乎所有人意料,让魏延镇守汉中,
    那是因为马超对刘备的不尊敬导致刘备嫉恨,而不让他镇守罢了。
    如果真是读史,那么就应该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
    如果是看演义小说,那么悲喜荣辱任个人怎么看都行!
    改一下曹沾语:
    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

    鋈***

    2005-12-03 19:50:57

  • 2005-12-03 17:06:22
  • 成了孔明的牺牲品了

    渤***

    2005-12-03 17:06:22

  • 2005-12-03 16:51:50
  •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处理诸葛与魏延的关系上,我认为过于偏颇,对诸葛过于“溺爱”。所以, 氪氧化锆你的不吐不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一,该书中,在刘备败走江陵以及关羽战长沙时,写了这样一些话,“刘使君乃仁德之人”,“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
      。是杀长沙百姓也”,这些话能够说明魏延的个性,见识及胆略,也是在或刘备势单力薄或寄居篱下时来投靠的 二,在诸葛一见魏延时就说了他“杀主献地,不忠不义。头有反骨”,那以此类推,那法正,严颜之流那又要用什么言语来形容了,所以,作者也犯了逻辑与辩证法的错误 三,刘备一直都是个会识人的高手,如果他不相信魏延,那么,怎么会把汉中给他驻守啊,如果他要反叛的话,早就可以在守汉中时就可以动手了,和刘备取川用庞统计一样,或则投靠曹操,司马等等方法,何必等到没有机会 四,魏延更是刘蜀集团中期的中流砥柱,当时“五虎”都亡了,没有他,诸葛的六出祁山可能要更惨,可谓是劳苦功高,有始有终 五,魏延也是颇视兵法,智勇兼备。
      特别是他的“走子午谷,奇袭长安”更是一次了不起的战略建议,就连现在了军事家也为此而叹息不止。可惜。。。
      而关羽,张飞,赵云等将仅仅停留在了战术安排上,而马超只不过是个勇夫罢了 然而,魏延最终被“自家人”杀,其实也不是“反叛”的结果: 一,诸葛用他没有刘备放的开手脚,使他觉得“不受重用” 二,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一直是“水火不容”的,而在诸葛逝世五丈原时,把权力给了杨仪,使得魏延这个老将更加的气愤,“尽弃前功”,这才发生了一场战斗 三,同时,他也有点“功高至伟,心高气傲”,他有点了“不可一世”的思想也使他的死亡提前了一步 总之,尽信《三国演义》不如无书 关于,诸葛用人的问题,我认为他没有曹操,刘备,孙权厉害 想了想,如果诸葛有了他们三人的地位,那么,他的国家可能不会长久, 以他的智慧与权谋,虽然他不会瞧不起任何人,但他会放心不下任何人 怕他人的能力不足,做不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用人太“谨慎”。

    深***

    2005-12-03 16:51:50

  • 2005-12-03 14:42:00
  • 孔明老贼是真凶啊

    笨***

    2005-12-03 14:42:00

  • 2005-12-03 11:52:50
  • 缺笔的

    小***

    2005-12-03 11:52:50

  • 2005-12-03 09:35:51
  •     当一个人心中抱有偏见时,做的事往往是歪的。如果要怪,就怪孔明一时偏颇吧。

    湘***

    2005-12-03 09:35:51

  • 2005-12-02 21:35:20
  •   魏延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又富有谋略,他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人才。一员大将未死于敌人的刀枪下,却屈死于已故上司的残害,实在是一种悲剧。
    在三国人物中,魏延有主见,有性格,思想解放,想到做到,是一个对社会时尚无所顾忌、具有反叛精神的战将。当时,许多人一旦跟定某个领导后,无论这个领导多么昏庸无能,自己受的委屈多么大,也抱定“忠臣不事二主”态度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例如,赵云早年看到自己的上司公孙瓒为无能之辈,又非常喜欢刘备,也只能等到公孙瓒死后才投奔刘备;黄忠为韩玄保守长沙,在韩玄要杀掉他时只喊了一声“无罪”就准备引颈就戮。而魏延不是这样,他胸无所藏,想到做到,传统礼教在他心中没有多大地位,他对自己憎恶的东西,敢于挺身反对;对自己向往的东西,就勇敢地追求。
       应该指出,刘备对待魏延的态度和孔明迥然不同。还在魏延杀了韩玄初来投降时,孔明认为魏延杀掉上司是不忠不义之举,要将他杀掉,刘备则认为“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虽然孔明又讲了一大堆理由,但刘备始终没有承认魏延有可杀之罪,坚决主张不杀。刘备自从请孔明出茅庐以后,拂逆孔明意愿的时候不多,除过伐吴这是否定孔明意见比较坚决的一次。
       刘备死后,孔明实际主持国事,魏延的命运立刻发生了变化。孔明在魏延来降之时就认定他是“不忠”、“不义”之人,这种成见至死未变(为维护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也要逼反魏延)。孔明嘲笑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议说:“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可以对身边的人没有根据地散布魏延“久后必反”、“素有反相”等坏话,甚至可以当着魏延的面说他“脑后有反骨”,对其进行人格侮辱。
      孔明对魏延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魏延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如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而孔明则不相信魏延还能提出一个比自己高明的作战方案,不认为由魏延提出的方案还能是可行的。孔明对魏延的第二种态度是平时对他另眼相看,作战中常把他安排在次要位置或需要诈败的场合,如安排守街亭时他让魏延去城后屯扎;火烧藤甲兵时,对魏延下令“限半个月内须要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
      若输十四阵,也休来见我”孔明定计击杀张郃时,又是魏延出面与张郃交战,他败退几十里,最后弃尽衣甲和头盔、马匹引败兵往指定地点而逃,引诱张郃上钩。孔明火烧司马父子时,还是让魏延出面诱敌,命令他“不可取胜,只可诈败” 为君的可以对为臣的随心所欲,掌握其生杀予夺之权;而为臣的人在领导的意志面前,不能存有自己的人格独立性,他应该按照领导人的所想去行动,甚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一个勇猛的武将,不能有独立人格,不能雷厉风行,否则,他就是没准的“定时炸弹”,将其迅速排除,是领导人保证自身安全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魏延是为臣的人,他本应该尊重领导人的权力,但他对孔明的指挥不是怏怏不乐,就是满腹狐疑,似乎自己比领导人还要高明。
      他越出为臣的本分,对上司提意见、消极对抗。 尽管魏延智勇兼备,以一个死孔明对付一个活魏延还是绰绰有余的,因为孔明是领导人,在这片古老的山河上,身后影响深远。 第一,是非判定的权威性。比如,当魏延从前线表奏杨仪造反时,朝中吴太后就断言: “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
      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领导人的是非观念已造成了众人的思维定势,孔明常向众人说魏延的坏话,到危急关头,谁还能相信魏延呢? 第二,“临终嘱咐”的神圣性。杨仪在向后主的奏表中写道: “丞相临终,将大事委于臣,依照旧制,不敢变更”,“今魏延不尊丞相遗语,……”杨仪的表奏在朝廷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因为他声明自己是在谨守丞相的“临终嘱咐”去行事。
      同时,马岱已按照丞相临终的嘱咐,假装支持魏延,潜伏于其身旁,准备等待时机,斩杀魏延。在与杨仪的较量中,魏延在客观形势上已处于明显的下风。 第三,指定接班人的正统性。杨仪表奏一到,蒋琬就认为,杨仪“为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绝非背反之人”。
      董允亦认为,杨仪“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魏延在前线曾向费祎提出要替代杨仪掌握兵权,率军继续伐魏,这公开违背领导人生前的人事安排。费祎一回朝廷就向后主面奏了魏延的反情,因为凡是不是领导人生前指定的人,绝非正统接班人;凡是这种人掌权,就是在造反作乱。
      正是由于这“两个凡是”,魏延的军队被煽动逃散,他的行为无人支持,他被马岱斩杀后人们心安理得。 魏延死了,一个争取个性独立的人格被绞杀了。 。

    洛***

    2005-12-02 21:35:20

  • 2005-12-02 21:29:47
  • 北魏字贴的魏是缺笔的!

    点***

    2005-12-02 21:29:47

  • 2005-12-02 21:02:33
  •     魏延的死理所当然。就是因为他太有才能而且野心也太大以至于死了。就像李斯一样。李是小人只有秦始皇才能用。而魏延只有诸葛亮才能用一样。

    莫***

    2005-12-02 21:02: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