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知道舒伯特《野玫瑰》的创作故事?

首页

谁知道舒伯特《野玫瑰》的创作故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2-17 13:49:49
      舒伯特的《野玫瑰》
    生于音乐古典与浪漫时期的舒伯特,一生中创造了近千件作品。不但有脍炙人口的浪漫小夜曲,还有为诗人歌德的诗篇谱曲,那更是他创作的特点:把美好的诗谱成歌曲,使之更传神、传情、传境(界)。歌曲《野玫瑰》,虽然没有其它名曲那么著名,可是它的诞生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维也纳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夜晚,十八岁的舒伯特从小学校里练完琴正走在寂静的回家路上。 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冷清。当舒伯特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相识的小男孩。这小男孩跟他学过音乐,和舒伯特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他还要一贫如洗。
      夜这么深了,小男孩还没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这时舒伯特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他立刻明白了,小男孩要卖这两样东西,可是站到现在还没有卖出去。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啊。 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心里充满同情和怜惜。
      他看见孩子那双充满忧郁、无奈的眼晴里噙满泪水。枯寂的街头、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似乎要把他们俩人吞没了。 舒伯特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并没有多少古尔盾。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清寒的了,作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靠教授音乐谋生。
      甚至有时连买纸的钱都没有,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我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古尔盾全给了小男孩,他对孩子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罢,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钱,又望瞭望舒伯特,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那么多古尔盾。 舒伯特安慰孩子说:“快回家吧,夜已经很深了。” 孩子点点头转身就跑了,寒风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鸟扑扇着快乐的翅膀。可是刚跑出几步,很快又回过头冲舒伯特喊道:“谢谢你,老师!”边跑边不住地回头冲着“老师”挥手。
       舒伯特一直望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他也要回家了,一边走一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被书中的一首诗吸住了,情不自禁站在路灯下读了起来――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 啊!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读着读着……这寒风、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现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开的野玫瑰。
      他似乎闻到了那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那寒冷的夜空中飘来,缭绕着舒伯特的心菲,激励着他飞快地跑回家,把这段美妙的旋律写了下来。 也许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那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野玫瑰 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 作品赏析: 「野玫瑰」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是一首不朽的作品。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急忙跑去近前看,愈看愈觉欢喜。
       玫瑰玫瑰红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 歌德的诗「野玫瑰」,描写在原野中盛开着充满思念的玫瑰,是一首展现爱情的诗。以这首诗来谱曲的人很多,作品将近四十曲之多,特别是舒伯特及威尔纳的作品评价最高。 舒伯特的「野玫瑰」是他十八岁时的作品,旋律带有简朴的民谣风味,不加任何色彩,是一首非常自然的曲子。
      威尔纳的作品,也带有单纯的民谣歌风,比舒伯特的作品更通俗。 补充介绍: 舒伯特的作品中有一首曲子「美丽的磨坊少女」,是取材自歌德的「浮士德」。内容是叙述一位年轻的少女葛莱茵,想起了恋人浮士德,一边纺纱,一边歌唱的样子。激动的心情配合着纺纱车的节奏,以钢琴伴奏而成。
       此曲也是舒伯特十八岁时的作品,那时他还未曾有过真正的恋爱经验,但却能将少女心中的悲痛、抑郁,藉由音乐表达的淋漓尽致。 因此,静静的欣赏这曲「野玫瑰」,会发现那平和、流畅的曲调使人心怡,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周遭生活的美好。   【急管繁弦】荒野玫瑰红 舒伯特少年老成,十七岁上作《纺车旁的格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十八岁写《魔王》(Erlkoenig),前者意识流,后者 蒙太奇,手笔很是不凡,但是词作者歌德却毫不赏识。
      后人刻薄地评 说,歌德之所以冷面对待舒伯特,是因为音乐的表现力太厉害,盖过 了歌词,抢了大诗人的镜头。 《魔王》是鬼故事。这里面有个叙事的框架,独唱者以说书人的身份 出场──风雨如晦的夜晚,鬼影憧憧的树林,草木皆兵般的恐慌。钢 琴的高音摹仿着急促的马蹄声,低音区隐约飘过阵阵阴风……   谁在黑夜里骑马飞奔?   是一位父亲和他儿子。
       独唱者(说书人)一人轮番扮演父亲、儿子、魔王三个角色。魔王忽 而甜言蜜语,忽而声色俱厉;儿子惊恐万状,求告无门;父亲蒙在鼓 里,不知所措。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在三个人物之间接力打转,戏剧 张力一波一波递增。末了,说书人夺过话茬,宣告悲剧性的结局,钢 琴两声和弦收场,好似说书人的惊堂木。
       我一直不大清楚这个歌到底恐怖在什么地方。显然不是在劫难逃的命 运。那么,是父子分处阴阳两界不能沟通的焦虑和对不可知的害怕? 还是说书人和伴奏音乐的那种神秘口吻?极有可能是后者──那是非 理性的恐惧感,近似梦魇的感觉。 《傅雷家书》里面引用了一段评论舒伯特的译文,特别讲到他那“一 刻不能去怀的梦境”:   在他的梦里,多少阴森森的魅影同温柔可爱的形像混和在一起。
       单纯温柔可爱,舒伯特也不是做不到。例如,也是歌德作词、也是在 十八岁时写的《野玫瑰》(Heidenroeslein),谱子上就写着“可爱” (lieblich)的提示。   少年看见红玫瑰,   荒野中的玫瑰。   多么鲜艳多么美,   少年见了奔如飞,   心中不住赞美:   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野中的玫瑰。
       诗简单,曲也朴素,德国民歌风味的分节歌(Strophe)形式,每段重 复相同的旋律,最后一句歌词也都一模一样:   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野中的玫瑰。 少年说,玫瑰玫瑰我要采摘你。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今后常记起。 顽皮少年伸手摘,玫瑰用刺来抵挡,哪里抵挡得了?只得任他摧残。
       这里用了一个延长记号,然后速度变得极缓慢:   玫-瑰-玫-瑰-红-玫-瑰 一样的词,一样的曲,意味已经不一样了。又一个延音符号,停留片 刻,像叹息,又像在怀念什么。接着,恢复原速,若无其事地,似乎 一切照旧:   荒野中的玫瑰 这首简简单单的小曲,我听得烂熟。
      它像那野玫瑰的刺,使人记起,某种诱惑,某种冲动,某种尘埃落定后,两败俱伤的惘然。 。

    月***

    2006-02-17 13:49:49

其他答案

    2006-02-17 13:02:45
  • 有一天晚上,他遇到了一个卖诗集的穷男孩。他为了帮助这个男孩,就买了那本诗集。然后就看到了诗集上歌德的《野玫瑰》。灵感顿生,创作出了后来的《野玫瑰》。

    l***

    2006-02-17 13:02: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