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失街亭是谁错的多?诸葛亮当时到底有没有其他人选了?

首页

失街亭是谁错的多?诸葛亮当时到底有没有其他人选了?

失街亭是谁错的多?诸葛亮当时到底有没有其他人选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3-31 18:19:46
    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是察人不详,用人不当,没有尽到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责任。
    而从马谡的角度看是刚愎自用,不服从指挥,有失一个军人的天职。
    如果要对他们的过失进行评判,我觉得,诸葛亮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蜀军的第一责任人,有了他的用人不当才会有马谡的失败。

    游***

    2006-03-31 18:19:46

其他答案

    2006-04-04 17:19:35
  • 马谡是个人才,诸葛亮很看中。
    在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的时候,就采用马谡的战略思想:“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运***

    2006-04-04 17:19:35

  • 2006-04-04 14:37:08
  • 谁的错都不是,陈寿在中评论是"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是马谡的错,(陈寿出身当时的蜀国,与马家是有亲戚关系的,连他都说是马谡的错,那就应该是了)但观这次,诸葛亮身边没有能够统军的将领了,才把马谡推了出去,王平是魏国降将,更本不可能让他独自领军,且当时文武之争已由来已久,诸葛亮本就是个文臣,偏向一点文臣势力也无可厚非,其他人军中威望不够,给他们领军那是笑谈.........

    d***

    2006-04-04 14:37:08

  • 2006-04-02 11:45:29
  • 诸葛亮的错多。其实本来王平是个不错的人选。因为当时他劝过马谡。另外,赵云做事小心,也是个不错的人选。

    双***

    2006-04-02 11:45:29

  • 2006-04-01 10:59:16
  • 这是诸葛亮一个人的错,身为统帅,知人却不能善任,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过于相信军令状的作用了,认为只要立了就能胜利一样,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成功了很多次了。正是这种盲目自信让他失掉了街亭。就算当时只把王平派上去也不会这么快失掉街亭,毕竟当时司马懿听到街亭有兵把守就信心不足,也许会撤退另想办法也不一定的

    q***

    2006-04-01 10:59:16

  • 2006-03-31 21:06:22
  •   如果是我就把重任交给姜维和马岱万无一失。
       。

    g***

    2006-03-31 21:06:22

  • 2006-03-31 19:31:04
  • 哇,纸上谈兵,个个都说得那么有道理~~~

    生***

    2006-03-31 19:31:04

  • 2006-03-31 18:11:48
  •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风,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人才。
    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力后,称诸葛亮“???⒙裕瞧渌L?e”。
      如此一来,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
      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
      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互相策应、部署失当等,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共10多万人,其中东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因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
      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芝、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在西线一举成功。 魏军: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其中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
      战前,由于自刘备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而在魏、吴前线却战事连连,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直到蜀国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而张郃实际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
      为反击蜀国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役结果: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不够,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敌前撤退,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及时的增援。 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2。
      5~3万人)在攻击冀城、上?等陇右战略据点;阻援军分由马谡、高详带领在街亭、列柳城阻击魏军增援部队(3万人);而诸葛亮率3~3。5万人(估计有部分负责押运粮草)作为战役预备队踞中策应(在西县,位于祁山东北)。 由于在进行形势判断时,认为阻援部队可以坚守很长的时间,而攻城部队能够很快攻克各城,又以为魏军兵力处于劣势,不敢发动猛烈的进攻。
      结果三个判断均出现失误。 其二,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时,没有集中主力首先击败魏军野战兵团,而是一面阻援,一面对陇右各战略据点进行攻城作战,结果被魏军各个击破,犯了分兵作战的兵家大忌; 其实,这才是本次战役的失败关键。看看相同的情况下,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曹操在进攻袁绍的邺城时,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兵团,原先在进攻袁谭)来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队监视邺城守军,自率主力迎战袁尚兵团,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增援(野战)兵团,结果邺城守军军心大乱,加上曹军主力回师猛攻,随后很快就被攻占了。
       因此,诸葛亮当时的唯一正确选择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吴壹军团,加上马谡、高详的兵团以及自己的中军,首先迎战魏军张郃兵团,可留下少量部队牵制冀城、上?等地的守军。如果击败张郃兵团,陇右必定全是蜀国的,如果被张郃打败,那就只能说蜀国还不具备进攻魏国的实力。
       其三,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刘备早已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认为其军事理论很好,就委以重任,结果造成阻援行动的迅速失败; 其实,到过街亭(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秦安的街亭)或看过街亭地形照片的,都能够发现,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很矮,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是高大险峻的山峰。
      如果2万多人站在山上,就只能是一个挨着一个了,这明显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故此,历史上马谡很可能是既占领了山又占领了城和路,完全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进行的,只不过2。5万人蜀军被精锐的4。5万魏军(因为这支魏军是魏国的战略预备队,魏王亲自交给张郃率领的)击败了。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马谡没有独立统兵作战的经验,又是一位书生(决不是武将),哪里是魏军名将张郃的对手呢。 马谡可能只是诸葛亮为向国人交代的替罪羊,这也是马谡被斩时蜀人均落泪而蒋琬也反对杀马谡的原因了。不过后人均歌颂诸葛亮,也就没人敢提这件事了。
       其四,兵力部署有问题:街亭的位置历史上有争议,若按标准的说法,是在甘肃庄浪东20公里,距诸葛亮的中军所在地西县竟有200公里的山路,这在通信与交通落后的1800年前,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了。诸葛亮把2。5万军马派到如此远的地方(还让一位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统帅),加上周围的广魏郡以及安定郡、天水郡的一部分均还在魏军手中,是极其危险而不合理的;估计街亭的实际位置应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的陇城镇(也就是汉代的古城略阳,东汉初刘秀击隗嚣的战斗多次在此发生),距西县也有100多公里。
      总之,战役预备队距阻援前线过远是一个重大部署错误。 至少在马谡危机的时候,诸葛亮的中军无法进行增援,而为什么诸葛亮躲在距前线很远的西县到现在也分析不出来原因。可能是为了策应粮草或怕魏军出散关断蜀军后路吧,那样的话也就太过谨慎了。 其五,阻援失败后,应变能力差,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战役预备队也没有使用,使余下的6万大军只能进行匆忙的撤退而损失惨重。
      当时诸葛亮手中还有6万人(9万减去马谡2。5万,高详0。5万人),应比魏军兵多(5万再减去街亭、列柳城作战的损失),估计仅诸葛亮的西县就应有战役预备队2万左右,如果组织的好,还是可以向魏军进行反击的。诸葛亮的西县撤退只是由于魏军胜利后没有进行追击(或前去攻击蜀军攻城的前军去了)而比较从容罢了。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认为本战役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军事失利,而且与他的指挥错误有直接的关系。这也造成了以后的各次战役中,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更加谨慎、小心。 。

    吉***

    2006-03-31 18:11:48

  • 2006-03-31 17:20:01
  • 一半一半
    魏延造反就是诸葛亮逼的,用魏延绝对比马谡强

    我***

    2006-03-31 17:20:01

  • 2006-03-31 17:19:43
  • 当然是诸葛亮的错了,明知道马谡不行却还要用?刘备托孤时也曾经交待过的。如果随便换一人(当时人不少的)也不至于失守街亭。但这毕竟是历史,如果不这么安排,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重***

    2006-03-31 17:19:4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