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郑板桥的诗画

首页

郑板桥的诗画

名称和郑板桥的资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13 21:11:11
      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童年、少年、青年 
      郑燮先世居苏州,明初迁居兴化。
      曾祖新万,字长卿,庠生。祖??,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生母汪氏,继母郝氏。   郑燮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时令“小雪”。按兴化民间风俗,“小雪”为“雪婆婆生日”,燮与“雪婆婆”同时降临人间,全家都很高兴。
      故根据《尚书·洪范》篇中“燮友克柔”字句,祖父和父亲为他取名燮,字克柔。又因所居附近有座木板桥,故后来郑燮自号板桥。   郑家人丁不旺,燮又是长房长孙,他出生后家人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生怕夭折,就取个乳名“丫头”。因脸上有几颗淡淡的麻子,故又俗称“麻丫头”。
         郑燮出生时家境已陷入贫困,仅靠祖产田和少量地租维持全家生活。后来,父亲岁科两试一等取得廪生资格,每月向官府领取廪膳,生活才得以改善。可好景不长,燮三岁生母汪氏病故,全靠乳母费氏照料。费氏为祖母侍婢,勤劳、善良、慈爱,仁厚,时兴化水灾、大饥,郑家养不起婢仆,费氏舍不得郑燮,三顿回家吃饭仍到郑家操持家务。
         汪氏病故后,父亲娶继室郝氏无子,视燮亲出,照料如生母。故郑燮后来回忆说:“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七歌》)   父亲立庵品学兼优,他考上廪生后在家开私塾,郑燮随父就读。外祖父汪诩文亦博学多才,隐居不仕,对外孙非常关心,常指导读书、作文,故郑燮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   郑燮幼时读书似无过人之处,且因相貌不美同学都瞧不起他。但他自尊心极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同时对看不惯的事物敢于直言,甚至怒斥,因而同学家长都告诫子弟不要和他往来。他学习“精”、“博”结合,尤重于“精”。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重点文章节则反复诵读,且惜时如金。
      二十一史中他最推崇《史记》,认为《项羽本纪》描写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这围几段最精彩。他对孔、孟很敬仰,但对朱熹空谈性理看不惯。他学习注重“切于日用”,做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对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诗,特别爱读。   除师法自然外,郑燮也重视继承传统。
      他从唐代墨竹画的开创者箫锐到清初石涛,都作了研究,苏轼、文同、徐渭等,都是他敬仰的大师。后来,他到仪征毛家桥读书,毛家桥多竹,又为他画竹提供了条件,并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无竹不居”,竹成了他绘画最重要的题材。他爱画竹,更爱竹的品格,竹的傲岸不屈、劲节虚心,也就成了郑燮人格的写照。
         康熙五十一年春,郑燮回到兴化,从陆震学填词。陆指导他先学婉约派柳永、秦观,再学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认为诗与词不同,以婉丽为正格,以豪宕为变格,练习时要千斟万酌以求一是。从后来郑燮的词作看,二者兼有。   康熙五十四年,郑燮与徐氏女结婚。
      生一男名犉,早夭,又生两女。为养家糊口,他被迫到仪征江村设塾授徒。但没有功名,不被人看重,且人不敷出,因思作画卖画。当时的扬州扼南北漕运咽喉,大批盐商聚集,为其繁荣和文人墨客施展才华提供了条件。于是郑燮又到扬州,边读书作画卖画,以等待进身机会。
       熔铸八艺,卓然大家   扬州大学江树峰教授曾评价郑板桥为“诗画通人”,实际是说郑板桥的成就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郑燮现存文学作品有诗1000余诈、词近百首、曲10余首、对联100余副、书信100余封,还有序跋、判词、碑记、横额数百件。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清新流畅,直抒胸臆,自由洒脱,很少用典,描写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贪官酷吏的丑恶,兼具少陵、放翁风格。
      如《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就是潍县灾后情况的真实写照,《悍吏》和《私刑恶》揭露了酷吏的凶残暴虐,而著名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则表达了郑板桥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他的词或婉约,或豪放,颇“近陈(维崧)词派”。婉约之词如《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等。慷慨苍凉,大开大合,“醉后高歌,狂来痛哭”。散曲主要是《道情》10首,用黄冠体写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之险恶,广泛传播,被誉为清代道情体的最高成就。对联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为清代联学一大家。
      《家书》兼叙述家常琐事、议论经邦治国之道、评论文学创作派、交流诗词书画心得,直抒胸臆,每多独见,在清代散文史上有一定地位。   郑燮现存绘画作品1000余幅,是中国古代画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郑燮既不画人物、山水,出不画一般花鸟,而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
      他画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湿并兼;兰秀劲坚实、萧散逸宕、妙趣横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苍润、百状千态。这些都构成了郑燮秀劲挺拔、生动活泼的总体画风。   郑燮自幼日光月影、纸窗粉壁中学画兰竹,自称“无所师承”。初到扬州卖画时,扩大了眼界,意识到自己过去只是做到形似,远不能同石涛的神似相比。
      雍正年间游庐山后更认识到八大山人简笔写意画的高妙所在。郑燮从师法自然开始,又继承和发扬了石涛、八大山敢于创新、不拘成法的优良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扩大了文人画的表现手法。   郑燮根据自己的绘画实践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例如,他提出了“胸无成竹”说、“学三抛七”说、“不立一格”说、“先大后小”说,等等。
      这些是对从顾恺之到石涛的绘画理论的重要发展,至今仍对绘画创作者有着启发、指导意义。   郑燮的书法别具一格,他将自己的书体分为“六分半书”,人们则称之为“板桥体”。这种书体在笔法上以八分为主,糅合楷、行、草、篆及画兰竹之法,方笔、圆笔、渴笔、蹲笔变化自如,中锋、侧锋、衄锋恰到好处。
      在字的结体上,着力于横向,多呈扁形,由重心辐射于四方,显得潇洒新颖,览之无尽。在布局上,具有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整体感。一幅当中,虽然大、小、方、圆及各种不规则形状千变万化,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乱中有序,违而不犯,气垫连贯,通篇浑然一体。      人们历年对板桥书体评价很高。
      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说:“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近人邓拓说:“它不止流行于当时,二百年来都一直很流行,历久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
      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康、杨虽看不惯板桥体的“怪”,但毕竟看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革新,诚如郑燮自己所说:“蹊径一新,卓然名家。”   同画论一样,郑燮书论亦不乏灼见。从蔡邕、锺繇、王羲之到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郑燮都作过评论。清代前期的书坛重帖学而轻碑学,统治者提倡乌、光、方的馆阁体,束缚了书家的艺术个性。
      郑燮溯源开流,博采众美,推重汉碑,大胆革新,使书坛出现新的生机。   郑燮在文学艺术上领域里的建树,不仅表现在诗文、书法、绘画的创作及理论上,还表现在他对这三者的结合上。这种结合又表现在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方面,郑燮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将“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用焦笔挥毫,使兰枝、竹叶酷似草书中的竖长撇法,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巧融为一体。又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形象中悟出书法意象,竖横撇点常似竹枝、兰叶,使书法作品亦具有画作美感。诚如清人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郑燮诗中充满画意,如《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之一:“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寥寥数笔,刻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交织、生机勃勃的水乡风光图。
      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莲花,白色的鱼鳞,褐色的水鸭,色彩配备得如此巧妙,不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画中也有诗。我们观赏郑燮笔下顶天立地的柱石、傲然迎风的兰竹,仿佛听到一曲《正气歌》。   宏观方面,郑燮常将诗、书、画加上印章统一在一幅纸上。如他70岁时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
      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蛑窀薄D酥死媳史欠玻νηа爸诹ⅰG」镂矗迩胖[啤!毕罗炝椒矫庞 ;蚁路娇瞻状τ盅荷稀案璐倒叛镏荨毕姓乱环健U馕焕先说吲媪艘槐沧樱幌蚋髦侄袷屏Φ屯罚匀缗褪慵崆浚缜逯癜憔⑼Γ缋蓟ò愀呓唷J獾谜毙保蟠笮⌒。
      蛟诜迓椭希择宸ǎ换蛟谥窀椭洌够梢黄换蛟诶蓟ù灾校耐谐龌ǜ保陡;咸馐卧词祝⒎侵[剖即矗缰[浦睿挡欢嗉罹兔钤诟骼嘁帐醺叨韧骋弧H绻馐皇翘庠诶贾袷忌希翘庠谏剿⑹伺忌希捅匦牒懿幌喑啤H绻挥谩傲职胧椤保醚铡⒘寤蚪鹋捌崾椤保浠俸茫衷偌眩啾睾懿恍鳌T谥[票氏拢椤⒒狻⑹榉ā⒂≌麓锏搅送昝赖耐骋弧?   郑燮多方面艺术成就的核心是一个“怪”字。
      所谓怪,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对传统的反叛,用郑板桥写给韩镐的一副对联来表述就是“领异标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学艺术上的怪,又通在政治思想上的怪;政治思想上的怪,则表现在对封建正统的抗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郑燮早年游北京就喜欢放言高论,品评人物,被人称为“狂”。他认为臧获、婢妾、舆台、皂隶等底层人民也都是黄帝尧舜的子孙,应与富贵人家一律平等。他大声疾呼:“王候将相岂有种乎!”被统治者奉为政治思想正宗的程朱理学,郑燮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是用不着”。
      在山东为官时,公开揭露官场黑暗,灾荒之年开仓放赈,终因与当道不合,以莫须有的罪名罢了官。他晚年画了一块苍石,题诗道:“老骨苍寒起厚坤,巍然直似泰山尊。千秋纵有秦皇帝,不敢鞭他下海门。”充分表现了他同封建正统观念斗争到底、绝不动摇的气概。   郑燮的民本思想同前人比起来,又进了一步。
      他说:“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又说:“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此论未免过于贬低知识分子,但如此看重农民、工人、商人的社会作用,却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   郑燮反抗传统,极力主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发展。他曾借笼中养鸟、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等事大发议论,批评“屈物之性以适吾性”的做法,提出“万物之性人为贵”。他的泼墨写意兰竹石画都把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情绪作为主题。书法本来更是很难变化创新的,但到郑燮手中,六书也几乎冲垮。
      诗文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不为古所累,气与意相辅”。在这里,已迸发出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火花。郑燮作为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同时,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位。 。

    混***

    2006-04-13 21:11:11

其他答案

    2006-04-13 22:02:59
  •       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扬州大学江树峰教授曾评价郑板桥为“诗画通人”,实际是说郑板桥的成就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
      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郑燮现存文学作品有诗1000余诈、词近百首、曲10余首、对联100余副、书信100余封,还有序跋、判词、碑记、横额数百件。
      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清新流畅,直抒胸臆,自由洒脱,很少用典,描写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贪官酷吏的丑恶,兼具少陵、放翁风格。如《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就是潍县灾后情况的真实写照,《悍吏》和《私刑恶》揭露了酷吏的凶残暴虐,而著名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则表达了郑板桥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他的词或婉约,或豪放,颇“近陈(维崧)词派”。婉约之词如《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等。慷慨苍凉,大开大合,“醉后高歌,狂来痛哭”。散曲主要是《道情》10首,用黄冠体写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之险恶,广泛传播,被誉为清代道情体的最高成就。
      对联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为清代联学一大家。《家书》兼叙述家常琐事、议论经邦治国之道、评论文学创作派、交流诗词书画心得,直抒胸臆,每多独见,在清代散文史上有一定地位。   郑燮现存绘画作品1000余幅,是中国古代画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
      郑燮既不画人物、山水,出不画一般花鸟,而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他画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湿并兼;兰秀劲坚实、萧散逸宕、妙趣横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苍润、百状千态。这些都构成了郑燮秀劲挺拔、生动活泼的总体画风。 。

    t***

    2006-04-13 22:02:59

  • 2006-04-13 21:36:01
  •     郑板桥诗画品
     在黑石礁某别墅墙上的宣纸挂历,打开着郑板桥的诗画《与韩生镐论文》。俊逸的板桥八分书写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所画墨竹附岩丛立,岩自高耸入云直摩天,疏竹劲节柔中有刚,不依不饶地自性张扬。
    畅想《三秋树》的意境:新树茂发,历秋则精干,再次历经寒霜则冷静瘦削,三经秋凌必刚劲苍凉。
      文章不厌千遍改。繁枝蔓叶去尽才见风骨。简之境界也老到,是真功夫。 《二月花》花开新嫩异常,于瑟瑟寒冬中显现头角,报道着春的消息,于寂寞的大地上平添风韵,争先天下有作为,而战胜凄苦的寒冬必然有厚积薄发的武功,怎不新异?! 此联之意犹有:文章应有鲜花般溢美之词藻,结构应有枯树般清晰之骨架。
      此联是郑老先生读写万卷书的结晶,其中味道老辣,品之一涤迷心。 郑板桥艺术成就 诗画书的完美结合,这构成了郑板桥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画幅中,他用“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或穿插或避让,巧妙地连接整个画面,使之有机结合。郑 板桥诗书画印四美合一,构图新颖,章法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
       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正值康乾“盛世”,趋炎附势,哗众取宠的媚世之风笼罩了文坛和艺坛,禁固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郑板桥和“扬州八怪” 的其他人物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艺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 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诗 郑板桥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家道贫困,生活艰难,使他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有非常 明显的表现。也是他有别于一般封建文人、封建官僚的可贵之处。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他主张直抒胸臆,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生活。他的>、>、>、 >、>等诗篇,都是直接反映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的,颇有杜甫>、>之遗风。
      板桥诗文,立意高远,富有情趣,通俗 易懂,恰似一股清新之风吹过文坛。他在>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 总关情。”他在>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都是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名篇。
         书 在清代书坛上,千人一面的“馆阁体”盛行,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郑板桥为博取功名,早年也曾长期学写馆阁体,后学苏东坡和黄庭坚等书体。 但他学古而不泥古,力图在继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自树一帜,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分半书”,或称“板桥体”。
      它熔真、草、隶、篆于 一炉而以真隶为主,杂以行草。单个字形式上呈横扁、左低右高,既有篆隶古朴苍劲的金石味,又有跌宕飞动的行草味道。郑板桥常用古体、异体字结构 杂以书兰竹之法,形成了奇特的结构。在章法上,郑板桥通篇字大小相间,浓淡并用,如“乱石铺街”,收到了跳跃灵动的立体效果。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
      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

    ♂***

    2006-04-13 21:36: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