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荆轲是侠士还是刺客?

首页
南京荆轲医院

荆轲是侠士还是刺客?

荆轲是侠士还是刺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4-12-29 10:16:06
      [转帖]荆轲刺秦王真相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然而,近日刚刚公映的国产故事片《荆轲刺秦王》却将这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事讲得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由李雪健扮演的秦王嬴政刚愎之余透着些神经兮兮,张丰毅饰演的大丈夫荆轲竟也在悲壮之中略显滑稽,更何况还有那个没人听说过的赵女及其先寻刺客继以刺客为由攻打燕国的计谋……那么,史实真相究竟如何?史家稗官又如何评价和阐释这段历史?一时间,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大案又成了今人议论的热点。
         带着问题,记者访问了几位文史专家――   秦王嬴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影片《荆轲刺秦王》中的秦始皇是个性格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物。他身形猥琐,由于身为私生子、母亲淫乱、从小又做为人质受过苛待,所以心理发育不很健全,其人性善良温和的一面被统一大业的宏愿所遮蔽甚至扼杀。
      因此,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嬴政显得既孱弱又残暴,既可怜又可恨。那么,有关秦始皇的残暴性格和身世之谜,历史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秦王是不是一个病态的暴君?研究战国、秦汉史,最权威的史料依据就是《史记》和《战国策》,《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对记者说:“据记载,嬴政的前半期,其人格表现是相当好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君王。
      他决不是昏庸的暴君。如果说残暴,秦昭王要比秦始皇残暴。昭王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军活埋了40万人,而到了嬴政时期,历史上就没有这类屠杀的记载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陈成军说:“对秦始皇的暴君形象的定型是在汉代。汉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所以一些政论家渲染了秦的残暴,这与史实是有很大出入的,包括对秦朝赋税繁重的说法也已有史学家考证推翻了。
      即使是战争中屠杀俘虏,也并非秦国特有的现象,这种屠杀是当时历史环境下很普遍很正常的情况。”史学家们一致证实,嬴政攻打邯郸时的确活埋了一些他当年在赵国结下的仇人,但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大规模地活埋儿童的暴行是从未发生的。   至于秦始皇的形象,几位专家一致认为,秦始皇应该相当英武潇洒。
      据历史记载,嬴政是身怀武功之人,威武高大,真大丈夫也。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曾推论嬴政的相貌相当漂亮。陈成军也说:“嬴政是陕西关中人,身材应是高大魁梧的,这一点看看兵马俑都可以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陈其泰教授告诉记者:“秦始皇一天要读几百斤竹简,精力过人,体力也是相当强壮,他称帝以后,到泰山等地出游巡视,所到之处都要树碑,气魄很大,不可想象他是一个猥琐的、身心不健康的人。
      ”   关于嬴政的身世,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既无法考证也无法否定。说嬴政的生父是吕不韦,这是依据《史记》而来的。据司马迁记载: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作人质时被大商人吕不韦当作其政治投机的资本,吕上下活动,竭力促使子楚成为了秦国太子,并将自己怀孕的歌舞姬送给子楚,使自己的儿子成为秦国王胄,他后来也位居相国多年。
      政即位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并发现吕不韦与自己的母后淫乱,因此将吕革职发配,后吕不韦饮鸩而亡。对于这段史实,张大可说:“我个人赞成司马迁的说法,因为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政母的确为吕不韦所献,二是政的确生于赵国。嬴政的身世可能对他后来的性格发展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必然的,也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而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则持相反观点,他说:“有关这一点的史料都出自司马迁之手,没有其它材料佐证。我个人不赞成这种说法。从嬴政的出生时间来看,嬴政是吕不韦所生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韩兆琦依据《史记》本身推断:“《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这样的交待,说政母是‘赵豪家女也’,一个有名有姓的赵国豪门的女儿,是不可能在吕不韦处作歌舞姬的。
      司马迁沿用这种传说,一来因为他贯有的好奇之心,喜欢记载这种奇闻怪事。另外,人们愿意相信这个说法,也是出于东方六国为秦所灭以后产生的仇恨秦国和秦始皇的心理。人们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就是说秦国早就亡国了,连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帝胄。这是一种仇恨心理的发泄。
      我认为嬴政不会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是”,他接着说,“我认为既然史学界都没有定论,而且这个问题对历史也并不重要,所以在电影、文学中也没有必要强调这个问题。”     荆轲:杀手乎?侠客乎?韩兆琦告诉记者,在影片《荆轲刺秦王》的初创时期,他曾应邀为主创人员作过讲座。
      其中,对于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他的意见是:“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电影展示给观众的荆轲起初是一个给钱就杀人的职业杀手,面冷心硬。但在一次行刺中,一个纯洁的盲女的自杀带给他巨大的震撼,从此他金盆洗手,再不杀人。燕太子丹请他出山刺杀秦王也遭到拒绝。
      但是,当嬴政在邯郸残暴地活埋了无数赵国儿童之后,荆轲为了“不让他再杀燕国的儿童”,故挺身而出,毅然刺秦。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
      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更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
      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
      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
      “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
      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
      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
      “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
      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荆轲刺秦为哪般?在影片《荆轲刺秦王》中有一个美丽的女人,那就是由巩俐扮演的赵女。赵女与儿时在赵国作人质的嬴政青梅竹马,后随嬴政回了秦国。她一直认为嬴政是个仁爱的王,可以造福人民,所以当嬴政苦于没有借口攻打燕国的时候,赵女献计亲自到燕国寻一刺客,刺客一到,嬴政就有借口攻燕了。
      然而,赵女在燕国爱上了荆轲,并认识到嬴政的残暴,于是真的发生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固然美丽,但赵女这一人物显然是虚构的。史学家们对此种“为人设戏”的手法普遍表示宽容。“但是”,张大可教授说:“这样的情节确实是混淆了历史事实,而且恰恰削弱了秦始皇和荆轲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削弱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削弱了荆轲为民抗暴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一处败笔。
      ”   那么,秦王攻打燕国到底需要不需要借口呢?被采访的文史专家众口一词:“绝对不需要”。专家们说,秦国在秦始皇之前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到了嬴政即位时,条件已经成熟,实在没有必要演出一场“苦肉计”。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荆轲究竟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但是,陈成军就不相信这一说法,他说:“荆轲的刀上淬了毒药,这就是要刺杀嬴政,后来解释说本想生劫秦王,那不过是英雄失败以后讲的大话而已。
      ”当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战争脚步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无论是否可以把荆轲拔高到一个英雄的高度,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仇视。
         涉及到对“荆轲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评价,专家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张传玺说:“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英雄话题,但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当时六国普遍政治黑暗,六国的君王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亡国之君,所以我们今天评价那一段历史,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
      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所以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要否定荆轲,但也不必要夸大他的精神。”陈成军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历史的进程是个人无法阻挡的。即使荆轲杀死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来继续统一的事业,所以他这种行刺的举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当然,他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学史家和史学家肯定和赞扬荆轲的伟丈夫气概,认为刺秦是正义之举。张大可说:“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
      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韩兆琦也说:“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
      就像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拿破仑推进文明的进程,但反抗拿破仑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时期,因为批儒评法,颂扬秦始皇这个大法家,人们就批判荆轲,说他是‘跳梁小丑’、‘螳臂当车’,其实这是不对的。秦顺应历史潮流,但荆轲并不因此就算反动,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   最后,接受了采访后专门去观看了电影的韩兆琦教授希望通过记者指出电影中几处失实之处,以正观众视听。他指出,“母后”的称谓是帝王对自己母亲的称呼,大臣们是不可滥用的。影片中秦王对有功之臣允诺,死后封其入宗庙,这也是违背史实的,宗庙只能供奉王室的祖先。
      另外,影片一开始写秦王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秦国任何一个君王都没有亲自上过战场。 。

    疾***

    2004-12-29 10:16:06

其他答案

    2005-01-09 17:39:17
  • 这还不简单,对于子婴来说是侠士,对秦王来说是刺客。或者说刺秦以前是侠士,刺秦后就是刺客了。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k***

    2005-01-09 17:39:17

  • 2004-12-30 19:00:00
  • 小丑,因为他是在失落中被人收养的,为报食禄之恩,不得不以命来报之

    铁***

    2004-12-30 19:00:00

  • 2004-12-30 13:36:40
  • 刺客 !!!

    s***

    2004-12-30 13:36:40

  • 2004-12-30 12:39:28
  • 刺客

    蜻***

    2004-12-30 12:39:28

  • 2004-12-29 08:34:31
  • 刺客而已!
    他以报太子丹的个人知遇而走险,逆中华统一之潮流,以匹夫之勇螳臂当车,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可悲可怜!!
    其行刺行为即不光明,也不正大,绝非侠客所为.
    后人凭吊时写下了: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让人扼腕叹息呀.

    铁***

    2004-12-29 08:34:31

  • 2004-12-28 21:14:16
  • 很难断定
    就和岳飞一样
    曾经给他的定义是民族英雄,可是现在已经定义为英雄了。
    而荆坷,对于当时狭隘的国家概念来说,他是个侠客,而对于现在大一统的状况来说,他只是一个试图阻挠统他是刺客,过去的说法是“侠以武犯禁”,侠客是破坏现行体制的人。今天的说法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行的是劫富济贫,拔刀相助的义举。
    荆轲是因为燕丹对自己的折节相交而刺秦,并不是为了六国和六国的人民,临死时说的话只是掩饰失手的大话,司马迁不是把他归于刺客之中了吗?他和朱家郭解有哪点相似,和金庸笔下的侠客又有什么相同。一,仅凭匹夫之勇贸然出击的刺客。

    兽***

    2004-12-28 21:14:16

  • 2004-12-28 21:06:46
  • 我认为他即使侠客又是刺客

    为***

    2004-12-28 21:06:46

  • 2004-12-28 21:02:49
  • 他是刺客,过去的说法是“侠以武犯禁”,侠客是破坏现行体制的人。今天的说法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行的是劫富济贫,拔刀相助的义举。
    荆轲是因为燕丹对自己的折节相交而刺秦,并不是为了六国和六国的人民,临死时说的话只是掩饰失手的大话,司马迁不是把他归于刺客之中了吗?他和朱家郭解有哪点相似,和金庸笔下的侠客又有什么相同。

    d***

    2004-12-28 21:02:49

  • 2004-12-28 20:50:34
  • 刺客

    鄙***

    2004-12-28 20:50:34

  • 2004-12-28 20:12:22
  • 侠士,

    电***

    2004-12-28 20:12:22

  • 2004-12-28 20:09:55
  • 刺客    

    从***

    2004-12-28 20:09:55

  • 2004-12-28 19:52:25
  • 很难断定
    就和岳飞一样
    曾经给他的定义是民族英雄,可是现在已经定义为英雄了。
    而荆坷,对于当时狭隘的国家概念来说,他是个侠客,而对于现在大一统的状况来说,他只是一个试图阻挠统一,仅凭匹夫之勇贸然出击的刺客。

    菲***

    2004-12-28 19:52:25

  • 2004-12-28 19:48:15
  • 刺客。

    剑***

    2004-12-28 19:48: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