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秦始皇陵墓的介绍

首页

秦始皇陵墓的介绍

如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5-18 16:00:26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陵墓规模宏大,南倚骊山,北临渭水。陵墓为什么选在这里呢?古人们迷信风水宝地自不必说。1994年中央电视台报道说:地址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骊山到华山正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
      成语“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的附会之说,一时还搞不清楚。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赢名政,13岁即位,22岁亲理国事,由公元前230年起,10年内兼并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他在位时实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统一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他大修宫殿,焚书坑儒,残酷压迫老百姓。   为了死后安葬,秦始皇令丞相李斯征发70万人为他修建陵墓,大将章邯充任监工。最后终因楚霸王项羽入关和农民起义,秦王朝覆灭。
         《史记·秦始皇本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沿骊山,及并天下,以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贵,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长久之。
      ”从中可以看出陵墓规模之大,工程之繁和陈设之豪华。秦始皇在位36年,修陵墓36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病故,葬礼隆重可想而知。据推算,当时秦王国有2000万人口,70万人约占全国青壮年劳力的十分之一,劳民伤财,累死活埋劳工不计其数。其后,火焚人盗,地上建筑全毁。
      《水经注·渭水》记载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中盗贼,销椁为铜”。   秦始皇陵到底埋有多少珍宝,至今还是个未知数。据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1994年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说:“的确,经过考古钻探和科学探测,发现秦陵封土下含贡量比普通土含贡量高60多倍,证明史书中关于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奇器珍怪徒藏满之’的记载不时没有根据的。
      ”   当地人称秦陵为骊山园,在一片农田中,隆起的山丘就时秦始皇陵。陵园近8平方公里,由于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陵高从原来的115米降到现在的50米左右。根据初步普查,陵园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呈方形,周长为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
      外城呈矩形,周长为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墙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内外总计有400余座坑墓。据说,秦二世胡亥下令:所有修陵工匠和宫内未生子的宫女,悉数殉葬。1994年考古发现,葬坑有身负重伤、颅骨刀刺的遗骨多件,有人分析这是秦二世宫廷政变王室的受害者。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秦佣三座坑的兵马俑,铜车马佣只是发掘面市地一部分。   秦始皇陵本身,至今没有考古发掘,据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解释说:“它不像隋唐以后的帝王陵墓,有墓门墓道(如唐乾陵墓等),找到墓门就可以开启进入地宫或墓室,而是先挖出规模宏大切很深的墓穴,然后用一层层黄土填夯起来,不仅没有墓道墓门,而且土层中可能还有文物,如要发掘,就要将山丘般的陵冢层层剥挖,不仅工程十分浩大,而且也会破坏秦始皇陵墓本身,这是十分可惜的,而且也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相悖。
      ”有没有不损坏秦陵而直接进入地宫进行发掘探密地办法呢?他回答说:“恐怕很长一段时期是没有办法的,只有寄希望于今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子孙后代的聪明才智了。”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

    y***

    2006-05-18 16:00:26

其他答案

    2006-05-18 15:40:36
  •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陵园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围呈回字型,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基址。   秦始皇陵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面积达25万平方米,高度115米,但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存封土底部面积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陵区总面积为56。
      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最近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 秦始皇陵凝聚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人民的白骨堆成的。在当时科学技术落后、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材料要从四川、湖北等地运来。骊山的河渠本来是由南向北流的,为防止河水冲击,保障陵墓的安全,需大量的人工改变河道。
      使其由东向西流。同时骊山系土山,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从渭北诸山采运,这些全靠人力搬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据>记载,陵内有设置百官座次的殿堂;藏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用水银制作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大地;用珍珠宝石制作了日月星辰以象征天体;用人鱼膏(人鱼,据说是一种四脚鱼,象人,生长在东海)点长明灯。
      为了防备盗墓者,墓里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
      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 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
      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 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 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
      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 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
      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 二、秦陵工程设计者精心选择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
      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 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 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 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
      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 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三、始皇陵园高大的封冢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 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
      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
      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 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
      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
      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四、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 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
      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 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
      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 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五、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
      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 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
      ”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 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
      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六:“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六、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
      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七、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
      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 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八、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
      ”“披 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
      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九、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 十、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
      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十一、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十年未解之谜 30年前,兵马俑博物馆还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 30年过去了,可是这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陕西省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陵以东1。
      5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从此,这块曾是乱石堆积,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热闹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前不久,记者又一次重访这里。 奇迹制造三十年未解之谜 如果把兵马俑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马俑在艺术方面的精美,兵马俑胜在“奇”上。
      它究竟是怎样的奇法?兵马俑博物馆老馆长袁仲一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个奇迹?我总结出了三个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马一样大小,过去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马俑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发生一定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兵马俑1、2、3号坑出土的秦俑达到8000多件,仅1号坑就有6000多件,大气磅礴,邓小平当年看到后一直感叹‘不得了,不得了’。” 记者了解到,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馆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别看挖出来的文物有8000多件。
      可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很具体。他介绍说:“兵马俑都是一个个雕出来的,不是用模子做出来的,雕塑的人很多。据我初步统计,发掘和修复过程中,发现制作者的名字有87个,这些人都是老师傅了,下面还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个老师傅带着10个徒弟,就是870个人。
      我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这个工作,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这都是奇迹。由于制作的人很多,一个人一种风格,有中央宫廷的工匠,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马俑觉得都差不多,由于我们搞的时间长,能看出是什么人做的,宫廷工匠制作的作品从形象来说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来自民间的工匠制作的风格比较清新活泼,高矮胖瘦都有,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从整体看,宫廷工匠的技艺水平高一些,比较熟练一些。民间工匠水平有高有低,这主要体现在身体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长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样。另外从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当然,出土文物在证实一些史实的同时,也同样给专家学者带来更多的问题,兵马俑由于其特殊时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谜也远远多于任何出土文物。
      这些谜团涉及到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过去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兵马俑发现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远在秦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贴画刻,兵马俑上都有。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秦的雕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写实,秦俑不是这样,它写实,但带着一定的写意。
       在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上,可以看到,这些剑出土时候都非常锋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没有生锈,制作得也非常规整,经过检测,它表面上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根据以往的记录,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发明,美国在1950年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出土的青铜剑在古代到底是怎样的工艺流程?有人做过各种模拟性实验,北京冶金技术研究院做过一个实验,用老陈醋、土硝和铬矿石加在一起加热,加热到800度,变成液体,涂在剑的表面。有人还用蓝宝石在剑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铬涂在剑的表面上。另外,像出土的铜马车,一辆车有三千多个零部件,组合起来非常复杂。
      它的车盖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浇铸而成的,这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千疮百孔”,还有车上的伞,首先要浇铸成铜块。边上用锻造技术,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锡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记者了解到,兵马俑的制作也是个问题,这么大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现在做都是分节做的,烧出来之后堆在一起的。
      那时候是整个烧出来的,有两个问题不好掌握,泥巴从湿到干的收缩比怎么掌握?烧制过程中软化到硬结的收缩比例怎么掌握?还有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是怎么解决的?至今依然没有搞清楚。
       。

    j***

    2006-05-18 15:40:36

  • 2006-05-18 15:31:42
  •   秦始皇陵墓
    这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时,就在骊山建造自己的坟墓。吞并六国后,又征发各地罪人70万继续修筑,历时36年才完工。坟高50多丈,周围五里多宽。掘地极深,灌入铜液,墓内用水银造江河大海,机械转动,水银流注。
      天上的大雁和水中的野鸭用黄金制成。还令工匠特制弓弩,如有人穿坟盗墓,弓弩就会自动放箭。陵园的地面建筑原有内城和外城两重,现已不存。只是陵园中心还保存着一个高40米的夯土陵丘。近年来从始皇陵周围出土了大量文物,尤其是兵马俑陪葬坑的发掘,震动了世界。
      1977年在一号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成了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这个坑面积14620平方米,据测量有兵马俑6000多件,已出土的武士俑、战车、輓[wǎn晚]马等都仿真人和原物塑制,布置队列按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xiāo肖]骑、伍卒等不同级别,有次序地排列,展现了秦始皇威震宇内、统一六国的强大军容。
      出土的武器是精冶的青铜制成,有的表面镀铬,银光闪闪,锋利如新。另外在陵旁还发现两组铜车马和铜俑,雕饰精美。秦俑坑的发现,证明秦代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国内外学者极为重视,誉之为“世界第八奇迹”。 汉代继秦之后,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全盛时期。
      刘邦利用全国反秦的力量,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市),史称西汉。公元25年,刘秀中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西汉文帝和景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地域辽阔,国力强盛,开通了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全国出现了十几个著名的商业城市,长安地区最为富饶。皇帝所住的未央宫、长乐宫壮丽巍峨。城外还有建章宫、上林苑等规模宏伟的宫苑,并开凿了我国公元前最大的人工湖泊昆明池。长安城的面积是当时罗马都城的四倍,今存遗址已成为西安市重要的古迹之一。 。

    小***

    2006-05-18 15:31:42

  • 2006-05-18 15:17:19
  •   始皇陵地宫之谜
     
     
     
        1978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主要位置以近十页的篇幅,刊登了系列介绍中国秦始皇陵的文章,文章提到:如果能破解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这篇文章还绘制了大量的插图,把始皇陵地宫比喻成东方的神秘宫殿,始皇陵园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从古城西安驱车沿东行,约二十公里到达临潼县,在临潼县城的东侧,就是秦始皇陵巨大的陵园区,长期的水旱兵燹,天灾人祸,明挖暗盗,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始皇陵成了荒丘一堆,多年以来,无人问津了。
       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于1962年,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对陵园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古调查与勘测,之后,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始皇陵园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了他的轮廓:经探测,陵园的范围有56。
      25平方公里,这个面积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范围,如此大面积的陵墓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次考察结果引起了考古界不小的轰动。 在陵墓56。2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封土的位置位于在内城的南半部,封土地基近似方形,内城的南半部大都为陵墓的封土占据,封土南北长515米,东西长485米,占地面积249775平方米。
       轰动性的发现 更具轰动性的发现出现在十二年后,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几位打井村民意外地挖掘出了秦兵马俑,两千多年前的实物开始浮出地面,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调查,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同时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并非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有三层明显的台阶。
       厚石层 最近,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的探测中,发现封土之下约十六七米处有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是从来没有记载过的,为了考证封土下是否在四面都有厚石层,考古队决定在封土岭上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经过秦陵考古队多年的探测,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的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宫墙四面均有斜坡墓道,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上口起掘的范围,即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地宫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由于一直深藏地下,后人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据说,当年秦始皇陵修成之后,为防止泄露机密,所有了解地宫修建情况的工匠都被埋入了地下,历经两千多年,许多不解的谜团回荡在人们的脑际:地宫是什么样?地宫到底有多深?经过了数千年,秦始皇陵地宫完好如初吗?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最早的历史文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他教科书似的短短十五句话,在目前尚未深入勘测和发掘前,一直是研究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于地宫的情况,司马迁这样记载: 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地宫形状 王学理先生也是早期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从事秦汉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他在推断地宫形状时,得出了更具体的数据:他认为秦始皇陵墓室是由巨型的竖井式圹穴构成的三维空间,犹如一个倒置内空的‘四棱台体’,也即是考古学者常说的口大底小的‘仰斗’状。
       地宫的核心部分叫玄宫 ,是盛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椁所在处,地宫的深度就是从地表至玄宫的距离,关于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了地宫的深度:“穿三泉,下铜而致椁”。“穿三泉”究竟有多深?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解释为穿过了三层地下水,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资料表明第一层地下水距地面为16米,那么第二层和第三层距地面有多深呢?两千多年前的地下水位和今天的水位是一样吗? 此外,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72万人修筑丽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象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止”。
       最大胆的推断 最大胆的推断还是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 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有一种说法推断地宫的深度至少在五十米以上,其重要的依据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而且解决了通风、排水等问题,它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掌握了掘入地下50米的技术。
       袁仲一先生根据考察发现的秦陵附近秦代水井深度并结合汉代王陵的情况,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1982年,袁仲一先生及其考察人员在秦陵封土堆西北角的内外城垣之间,清理出了秦代水井一口,经测量,发现当时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为16米,而水井处地平面较地宫中心部位低约7米,因此地宫部位的地下水位距离地表应当在23米左右。
       孙嘉春先生通过一种三角函数的方式来作出推测,根据计算,地宫深度应该是43。73米。 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经过探测,他们在陵墓地宫的东、南、西方向都发现了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上宽84米,下宽9米左右,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
      4米,最窄处深度在陵西为23米。经过分析,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秦陵地宫南、西、东三面较高,从而推断地宫的深度将低于三十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水银的记载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唯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
      在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封土以外地区汞含量的平均值仅有30ppb,而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汞含量的平均值为205ppb,最高地方达280ppb,为陵墓外其它地方汞含量的八倍。
       那么,地宫中又有多少水银?秦始皇陵中为什么要用水银呢? 王学理认为,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经掌握了加热可以从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冢就有灌输水银的,只不过数量较少,只能“水银为池”,如果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那一定使用了大量的水银,他估计地宫中水银至少有一百吨。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我们知道,汞的熔点很低,即使在常温下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在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
       秦始皇地宫中储有一百吨的水银,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个难以置信的数字,那么这些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 根据《史记》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修建的时间 秦始皇陵直接影响了后来封建帝王陵园规划和建筑的模式,这种厚葬的习俗,历代封建帝王无不尊崇,那么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需要花费了多少时间?需要多少的人力呢?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学术界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秦始皇在郦山下开始修建陵墓的时间为公元前247年,后来秦始皇在50岁后去世掩埋,一直到起义军于公元209年进攻到骊山附近,陵墓修建才仓促停工,于是可以推断始皇陵修建的时间为38年。
       那么,在38年的时间中有多少人参与建造了这座巨大的陵墓呢? 一位日本的研究者曾说:“修秦始皇陵用的劳力和财力都是天文数字”。据《史记》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二万人,分作阿房宫与郦山”。根据推测,工程前期阶段至少有数十万人参与。当安葬秦始皇时,由于工期紧张,将所有的七十二万人全部集中在陵墓进行修建,因此陵墓修建最多时达到了七十二万人。
       秦陵考古队发现了这里叠压在一起厚厚的尸骨层,推算是当年服刑人修陵时病死或累死后埋葬,这样的尸骨层有一百多米长。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而文明遐迩,据说,秦始皇身着金缕玉衣,躺在金碧辉煌的棺椁中,地宫中装满了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之蠢蠢欲动,那么,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 秦始皇陵地宫有没有遭到破坏呢? 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勘测,考古人员断定地宫依然完好,地宫表面检测出的大片强汞区,成为秦陵地宫尚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宫的盗洞,水银早已顺盗洞挥发掉。
       既然地宫依然保持完好,我们为什么没有发掘呢? 作为古代陵墓遗迹,国家一直主张保护为主,长期以来,出土文物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限制发掘工作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没有完全了解地宫情况的基础上,贸然发掘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到那时再采取措施就来不及了。
       另一个方面,地宫面积有180320平方米,现代工程技术还无法解决如此大跨度的建筑结构,因此目前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发掘地宫。 那么有没有一种特殊的发掘或探测技术,既能够了解地宫情况而又不毁坏地宫呢?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1984年曾经发表过一封《建议信》,他们提到:如果成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队,安置一个大型的感应线圈和一个电动发电机组,钻探一些干井,在这些井中和骊山上安设磁强仪和其它电子装置,就可以探测出秦始皇陵地宫的主要结构。
       当然,这只是国外科学家们的设想,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发掘,那么,人们就会发现一座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最为壮观的考古发现,到那时,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一切谜底都将会大白于天下。 。

    耐***

    2006-05-18 15:17:1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