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曹操为什么选择了曹丕?

首页

曹操为什么选择了曹丕?

曹操选择了曹丕,结果曹丕差点杀害了所有的弟弟。是曹操糊涂了吗,还是曹丕狡诈,亦或另有原因?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5-23 10:36:27
      不同意我楼上的说法
    第一,我认为它对曹丕有偏见,司马懿的起用是曹操手里的事,重用是曹睿手里的事,跟曹丕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曹氏宗族凋落那是富不过三代的结果,跟他更没关系。而对于张秀的做法,恐怕同样的事情个在曹冲身上就成了对死去的大哥有情有意的得代表了。
       第二,对曹冲定位有误,曹冲不过是曹操的一个庶子,立嫡立长都轮不到他,就算立贤,我承认他小时候聪明,但孙权的幼子孙亮也很聪明啊,还破过粮仓老鼠屎的案子,但那又怎么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最后还是成了权臣手中的玩物,被废收场。所以曹冲之活到13岁,后面的事情谁也不知道,这么来推断,太过草率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这些原因 第一,曹丕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古人立嗣讲究立嫡立长,曹操原配是丁夫人,无子,曾经抚养曹操的长子(其他姬妾所出)曹昂为己子。
      但是后来曹昂在和张绣的战争中死去,丁夫人也与曹操离异。曹操立卞氏为正室夫人,曹丕是卞氏所生,总排行第二,此时就成为嫡长子,在宗法制度下就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第二,曹丕的个人能力,当魏王甚至皇帝这份职业有没有文学素养不重要,但是有没有政治素养就相当重要,至少从后来曹植等人的表现来看,没有他哥有心计和手腕!也没有表现出其他方面出色的才能。
      更何况曹丕的综合素质也很高啊,三曹之一阿。 第三,曹植等人个人的失误,例如私出司马门等,看出小曹同志还是幼稚阿,比较纨绔子弟一点,让人不放心。
       第四,曹丕后来所谓的杀弟行为,也是巩固自身地位的一种手段,而且相比较李世民等人他毕竟还是没杀,这一点上恐怕曹操很能理解的,搁在老曹身上,有人想挑战他的地位,恐怕也是杀无赦!君不见董承、伏完的下场! 第五,前车之鉴的作用,当时是乱世,立嗣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大地震,袁绍、刘表的败亡都有废长立幼的因素在里面,曹操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

    女***

    2006-05-23 10:36:27

其他答案

    2006-05-30 02:43:54
  • 曹操晚年要立世子,当然他有他喜欢的儿子,如小冲之类,他问他最信任的谋士贾诩,老贾死也不说(喜欢说的都没好下场,如荀??,老曹死问老贾,老贾只说,你还记得袁绍先生否?老曹恍然大悟,决定立曹丕为世子.
    这问题要这样看,
    首先小曹是在老曹的候选人名单之列的,因为小曹也算是个人才,虽然比他老子差点.第二,古时候的长幼是很讲究的,废长立幼是要有特别原因的.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安排,比如说老贾提到的袁绍,就是因为因喜欢小的而立小的为世子,结果是兄弟几个互相厮杀,打的头破血流,最后让老曹拣了大便宜.曹操是不会不懂这个道理的.
    所以老曹立了曹丕当世子.
    回答完毕,请批判.

    z***

    2006-05-30 02:43:54

  • 2006-05-28 19:32:02
  •    曹操一生有许多儿子,到了晚年,比较著名的儿子只剩下曹丕曹植和曹彰。曹彰是曹操很喜欢的一位儿子,武力超群,但是毕竟只能算一名猛将而不能算做一名君主。终其一生,武功较多,但却没有政治才能,故不能继任。曹植的文采很好,但统兵能力却不行,虽然政治也不错(曹植也是有些政治才能的,比如说他是最早上疏魏国皇帝要对司马氏加以警惕的人),但在乱世中是很难存活的而且曹植本人放荡不拘,多次违反曹操的规定。令曹操十分生气。(见《三国志任城萧王传》)
       相比之下曹丕就好得多。他文武双全,颇能用兵,比如说他能够预见出刘备在与东吴的战斗中必将大败。虽然他心狠手辣,但是这又正好加强了魏国的统治。在加上当时人们的“正统”思想,所以只能让曹丕继位。

    赤***

    2006-05-28 19:32:02

  • 2006-05-28 17:24:22
  • 还是丕让曹操放心。

    x***

    2006-05-28 17:24:22

  • 2006-05-27 15:22:01
  •   曹操是个多子的人,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这几位: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丰愍王曹昂、邓哀王曹冲。曹彰为猛将,颇得曹操喜爱。曹昂最可怜,随曹操南征张绣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张绣降而复叛,危急时刻,曹昂让马于曹操而自己不幸被张绣所杀。
      剩下的曹丕曹植曹冲各有特色,下面我就对他们做一个比较。 曹丕:三个人里面,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曹丕,此人真可谓阴险毒辣,天生就喜欢钩心斗角是当政治家的好材料。其钩心斗角的水平偶就不说了,反正,曹植被他斗下去了,其后曹丕又在著名的七步诗里当了反面教材。
      曹丕最让人厌恶的地方还不在钩心斗角,而在他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张绣杀曹昂后又再次投降曹操,连曹操都既往不咎了,曹丕却不答应,几次找到张绣破口大骂:你杀了我的兄弟,还有面目见我吗?终于把张绣逼得自杀。要知道此时曹丕还只是五官将。
      。还有曾经救过曹操性命的名将曹洪,三国志记载:“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连曹洪这样的名将功臣,只是因为当年鸡毛蒜皮的小事,曹丕就敢下杀手,别人就更是不用提,后来司马家篡曹之所以成功,跟曹丕的残忍暴戾大肆诛杀忠臣有相当关系。
       曹植:曹子建才华横溢,留下颇多著名的诗赋,但他自由散漫得过分而且极为贪杯,做曹操的接班人的话却完全不合格,。看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了,“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估计这位是当时开车开的高兴,什么规矩都不管了。此后曹操就开始渐渐不喜欢曹植了,但是曹植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这次: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当时的形势对曹魏而言相当危急:关羽围攻樊城盗贼响应天下振动,声势相当之大,曹操令曹植领兵救援,可以说,这是掌握军权的大好机会,而且干得好了肯定能在争夺继承权上得到极大的加分,但是曹植受命之后干啥去了?他不但没有小心翼翼的为大军出兵做准备,反而喝得烂醉如泥,唉,真是典型的败家浪子形象,曹操任命曹植后不放心,又叫曹植想告诫一下出兵注意事项,结果发现这位可怜的公子哥正神志不清的在醉乡里与周公搞第n+1次亲密接触。
       曹植放荡不羁不遵法令,而且在被任命为将领授以重兵身负国家安危这样关键的时候,竟然敢喝得烂醉,要知道此时他上面还有曹操压着,要是他当了继承人在曹操死后他还不要翻天呀?看看曹植的放浪表现,我们不难理解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虽然曹丕无论才华人品都远不如曹植,但如果曹植继承了王位,或许会是另一个南唐后主。
       曹冲:曹冲其实并不如曹植和曹丕那么出名,但是曹冲却是曹操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其实称其为神童或是天才一点都不过分,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曹操手下人才极盛,但是他们都想不出如何称象,曹冲一个小孩子居然能脱颖而出这实在令人惊叹。 曹冲不但聪敏过人,而且心地极好秉性善良,当时因为天下大乱,曹操制定的法度极为严厉。
      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啃了,按当时的规定保管马鞍的库吏很可能被杀头,库吏心惊胆战,想自己出首请罪,但还是极为担心脑袋不保,此事不知怎地被曹冲听说了,于是曹冲就拿小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弄得跟被老鼠啃过一样,然后在曹操面前装出十分忧愁的样子,曹操就问了:“仓舒啊,你怎么不高兴捏?”曹冲就回答了:“人们以为老鼠啃了人的衣裳,对衣裳的主人是不祥的兆头,现在我衣服被老鼠啃了,所以我发愁啊。
      。”曹操安慰道:“东西被老鼠啃那是正常现象,那些人是瞎说的,你别为这事担心。”于是库吏趁机前来报告说马鞍被啃了,曹操笑道:“我儿子衣服穿在身上还被老鼠啃了,更何况马鞍是悬在柱子上的呢?”于是库吏什么责任都没被追究。 这件事本身反映出曹冲的聪明善良的天性,但是事情或许也没那么简单:老鼠啃过的东西牙印颇为特殊,曹冲虽然天才但是毕竟年纪太小,拿小刀来刻老鼠牙印未必会刻的很像,曹操一世人杰,如何会看不出来?再加上库吏非常“凑巧”的出现并报告,以曹操的智力如何会不知道是曹冲要为库吏开脱?也难怪曹操会发笑了,不过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明善良,此时曹操想必笑的非常开心吧。
       象这样暗地里帮人说话讲理使人得到宽宥免死的事,曹冲经常干。曹操对曹冲越发的喜爱,甚至多次向臣下表明了将来要让曹冲接班的意思。我想,从曹冲的表现来看,其天性宽厚善良,远远好过要后来即位的曹丕,其天分更非曹丕之流所能企及的,如果教育得当,长大后肯定是曹魏接班人的最佳人选,可惜或许真的是天妒英才吧,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得病死了,死的时候年仅十三岁。
       曹冲的死让曹操极为难过,曹丕劝慰曹操的时候,曹操流着泪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显然,如果曹冲活着,曹丕和曹植等人肯定是无法与其争夺继承人的位置的。 曹冲死后,曹丕和曹植开始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最终曹丕胜了,不过曹丕政治能力实在一般(当然要比曹植强些),而且过分的阴狠毒辣,杀了太多本来不该杀的人,给后来司马家“三马同槽”埋下了伏笔,若曹冲不死,以曹冲宽厚善良的秉性,估计司马连篡位的机会都没有吧。
      要是这样,天下的形势会如何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如果曹冲不死,刘备此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立嗣中的计较:1。重要的是政才 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如此说来,人生易 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
      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 帝王在对待大臣、处理政事时,如果他感到罪己比杀人能获得更大的政治效益,那么这时他也会选择前者,因为政治利益才是他最终要考虑的。
            曹魏黄初二年六月,日食发生。日食在今天看来已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自然现象,即日、月、地球三者并行,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就出现日食。古人往往把自然现象与人间社会政治联系起来,认为自然的非正常现象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如不及时向上天承认错误,上天就会给人间降下灾难。
      当时,负责官员将此事上报文帝曹丕,要求按旧例罢免太尉以避灾。此时的太尉是老臣贾诩。这贾诩原本是张绣手下的谋士,归附曹操后,他自知身为降臣难与曹操旧部相比,于是就暗地里在曹操儿子曹丕身上下功夫。他先是帮曹丕“深自砥砺”争宠、固宠,谋算曹操身后自己的政治命运。
      一次曹操就立嗣一事征询他的意见,贾诩避而不答。曹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回答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的儿子们因争立而相互残杀的故事。这一说,曹操自然明白这是在劝自己按长幼顺序册立曹丕为太子。贾诩在老谋深算的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冒险押了这一宝,暗怕会被多疑的曹操识破,自此便韬光养晦,闭门不出。
      后来曹操果然立曹丕做了太子,曹丕也知道贾诩于此事甚有功劳。所以,曹丕一上台,就立刻任命贾诩做了太尉。曹丕重用贾诩,不光是因为贾诩对自已有恩,而且还因为贾诩的深谋远虑对自己稳坐帝位大有用场。而这黄初二年,是曹丕登基称帝的第二年,政局还未完全稳定,当然不能因一个小小的日食就除掉贾诩。
      所以,曹丕听完报告,下诏说:“上天降下灾异,是警告天子的。天子委过于下级官员,这不是圣人的做法。文武官员们,大家小心尽职吧!以后凡有此类警告,绝不归罪你们。”曹丕这纸“一切责任由我来负”的罪己诏书,不仅保住了谋臣贾诩,而且也为自己买下了宽仁、厚待功臣的美名。
            帝王的所谓“下诏罪己”无非是把政治行为过失归罪于己,这里表现出的有帝王的政治胸怀,也有帝王的个人人格问题。后代帝王一遇政治困难便做自我批评的做法不免显得太过做作,太缺乏真诚,而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在中国早期政治家那里倒显得更真实自然、更感人,也更产生政治效益。
       。

    刺***

    2006-05-27 15:22:01

  • 2006-05-27 10:19:21
  • 你查查pop.pcpop.com/Subject/408.html 
     
      
    

    1***

    2006-05-27 10:19:21

  • 2006-05-26 18:11:32
  • 形势使然。

    快***

    2006-05-26 18:11:32

  • 2006-05-24 07:53:03
  • 因为曹丕本人更接近于曹操的品质!

    古***

    2006-05-24 07:53:03

  • 2006-05-23 19:04:32
  •       你还记得吗?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了两个兄弟,明成祖更是发动政变将建文帝赶了下来,哪个皇帝要坐上宝座不是争权夺利,杀兄拭父坐上来的。所以杀不杀自己的亲兄弟,根本就不是做为老子选择接班人的标准~
        要登基做皇帝,没有特殊情况,只有长子才可能~曹丕是长子,理应由他来继承。
      再者,你一定没看过三国吧?曹植的确很有才华,但是皇帝要的不光是才华就可以的。从他与曹丕的宫廷争斗失败就可以知道他不如他老哥,有本事能做皇帝,他就象李世民那样。世代都证明,只有心狠手辣,卑鄙无耻的人才能做皇帝,看看刘邦~看看刘备~看看李世民。反过来看项羽等等,真英雄反而乌江自刎。
      
      曹植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不是长子,有没李世民的能耐,曹丕也是个厉害角色,所以注定失败。 三国演义里的描述,曹植并不是没有争夺过,曹操曾经是非常喜欢曹植,因为他聪明,但是在争宠的过程中,曹丕胜利了,也可以说是你提到的曹丕比曹植狡猾吧 。

    未***

    2006-05-23 19:04:32

  • 2006-05-23 18:13:23
  •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
      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
      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
      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常对曹操不立曹植大发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

    心***

    2006-05-23 18:13:23

  • 2006-05-23 16:41:11
  • 曹操的几个儿子中能挣皇位的就是曹丕和曹植,选择曹丕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魏国的国力比曹操时期没有丝毫的下降而且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争,尤其是基本上没有主动发动战争,可以说是国太民安。至于王权之争完全是政治上的尔虞我诈本无对错只有血腥和残酷。至于曹植本是一个文人,他的才气仅限于诗文,为人又很狂傲,他追求的是座上客长满,撙中酒不空的奢华生活而不是怎么治理好国家,让他执政比宋徽宗好不了哪去,何况是在三雄鼎立战争一触即发的非常时期,肯定让刘备和孙权给灭了。所以立曹丕无论是从皇权的继承还是老百姓的生活来看都是魏国的大幸。

    天***

    2006-05-23 16:41:11

  • 2006-05-23 14:47:04
  • 曹丕比较适合当皇帝,也只有他继承了曹操的那种性格以及对事情的处理方式。曹植则是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典型的浪漫主义,让这种人治理国家,只会像南唐后主李煜一样,自称江南国主,俯首称臣,断送了千秋大业!曹彰是一介武夫,根本不懂什么治国之道,把偌大国家交给他,那就等于自取灭亡!

    1***

    2006-05-23 14:47:04

  • 2006-05-23 13:19:36
  • 有能力竞争的就是曹丕曹植,曹操拿不定主意,找贾诩来问,贾诩开始不说话,被逼得没办法了才说“没看见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吗?”于是曹操就不再考虑废长立幼了。贾诩的话说中了曹操的心思,这样做是一个非常稳妥、风险小的选择。

    a***

    2006-05-23 13:19:36

  • 2006-05-23 12:34:06
  • 曹丕太狡诈了。曹操也是爱子心切。

    非***

    2006-05-23 12:34:06

  • 2006-05-23 12:03:47
  • 时也\命也\运也.
    曹操自然有他的道理,但一旦掌握权利,人就会变,就看你能否把握住自己.
    

    小***

    2006-05-23 12:03:47

  • 2006-05-23 11:30:58
  • 越老越糊涂贝!我觉得文才倒是不输其他子弟

    柠***

    2006-05-23 11:30:58

  • 2006-05-23 11:28:06
  • 曹操的儿子中,曹丕的性格最适合继承曹操的地位。
    曹植才高八斗,非常有才华,但他过于沉迷于文学创造和浪漫生活,而且,作为一个古代的艺术家,他根本不知道收敛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性格根本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家领导人。
    曹彰勇猛异常,却有勇无谋。类似于吕布,只可以为将,不可以为帅,更无法成为国家元首。
    其他的儿子,连曹植,曹彰的本事都不如,就更不能成器了。所以说,曹操的选择是对的。
    

    h***

    2006-05-23 11:28:06

  • 2006-05-23 11:27:03
  •   曹丕,字子恒,中平四年(187)生于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市),是曹操的次子。曹丕4岁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过着戎马生活。建安二年(197),曹操遭到张绣围攻。曹操的勇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侄曹安民均被射死,而年仅10岁的曹丕竟能乘马逃脱。
       曹操连年在外征伐,常以曹丕留守邺城。曹丕在公务之余,与文友饮宴歌舞,赋诗唱和,隐隐领导着邺城文坛。曹丕深知战乱时期男女离别的痛苦,写出了有名的《燕歌行》。这首诗代表了曹丕诗歌的特点,大都是男女之情和游子思归之作,内容并不惊人。在韵律上也还不够成熟,但这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首七言诗。
      他的《黎阳诗》是六言体,也是前无先例。而《大墙上蒿行》则开长短句长篇之首,全诗364字,句子长者达13字。 曹丕的诗多很通俗。《善哉行》:“高山有崖,树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这些句子如同口语,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现实诗歌创作倾向。
      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以后的数年间,文学名士之间往来尤其密切。五官将府一时宾客如云,名流如鲫。除孔融因时与曹操龃龉被操所杀,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其余六子王粲、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刘桢经常在一起,赋诗作文,唱和酬答,欣赏奇文,相析异议。
      这个时期,可说是建安文学的繁盛时期,建安文人的力作,多出于此。王粲的《七哀诗》,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曹植的《送应氏》、《白马篇》,刘桢的《亭亭山上松》,均为传世佳篇。曹丕的抒情散文《与朝歌令吴质书》,也为世人称道。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天,瘟疫流行,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先后去世。
      文友作故,曹丕不胜悲痛。他写信给好友吴质说:“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同舆,止则接席,何尝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亲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放声高歌,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长相共保,保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 这年冬天,曹丕著述的《典论》脱稿了。在《典论·论文》一篇中,曹丕对亡友的文学成就和诗文特色作了公正的评说。指出:“王粲擅长写赋,徐干的诗文经常表现出舒缓的格调。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是当今的杰作。应玚的诗文平和而气势不够遒劲,刘桢的诗作气壮而不够绵密。
      孔融文章的才气高妙,有超人的地方,然而不善于议论,往往是文辞雄辨而道理不足,甚至间杂有嘲笑戏谑的句子,至于他所擅长的地方,可能同杨雄、班固比列。”他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亡友诗作特点,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论点,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重要建树。他提出四科八类的文章分类,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体要特点。
      同时,在文章中他反对“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的倾向,提倡“审己以度人”。末了,曹丕意气昂然地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提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这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论,总括了建安时期各位名作家的诗文成就和特点,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确是不朽之作。
       为了纪念诸亡友,曹丕编辑了徐干、陈琳、应玚、刘桢文集。至此,在建安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只剩曹丕与弟弟曹植了。曹植才倾天下,连曹丕也承认他天资过人。困窘的境遇,进一步成就了曹植文学方面的造诣。曹植在逆境中的诗作比少年得志时所写的诗成就高得多,那篇脍炙人口的《野田黄雀行》,就是在曹丕把好友丁仪处死时的激愤之作。
      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的悲愤倾诉,也充满了感染力。 黄初七年(226)正月,南征归来的魏文帝曹丕,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返回许昌。这次伐吴,数千战舰,十万铁骑,旗幡帆幔,遮江蔽日,何等气势。可除了对着咆哮的江水示威外,仍没有动着东吴一根毫毛,反而在班师时遭到几百吴兵突袭,弄得手脚失措!曹丕脸色阴沉,心情沉重地思考着。
      将要进城了,突然,城南门平白无故的崩塌了。曹丕不由脸色煞白,这可不是吉兆!曹丕怒喝一声,车驾转向洛阳而去。 曹丕在洛阳病倒了,临终立曹?蔽侍印C至糁剩茇友≡窀ㄕ蟪肌R残硎巧裰净秀钡脑倒剩残硎撬韭碥财剿氐母闪分宜掣怂己糜∠螅茇г谡夤丶笨掏讼韧醪懿俚闹龈溃骸八韭碥灿ナ永枪耍豢筛兑员ǎ帽匚掖蠡觥薄2茇а≡窳酥芯蠼苷妗⒄蚓蠼氯骸⒄鞫蠼苄荩惭≡窳烁Ь蠼韭碥参ㄕ蟪肌F涫担馐钡乃韭碥膊⑽抟熘尽6嗄昀矗懿俣运韭碥布仁褂糜窒拗疲笔碧岱溃韭碥擦粝铝松羁逃∠蟆5讲茇д迫ǎ沤ソジ兑允等ǎ钴捕赖惨幻妗2茇У男湃危顾韭碥脖都忧诜苤页希由喜胖枪耍肥滴和醭炝诵矶嗥潦拢谡馊降亩嗍轮铮娜肥歉瞿训玫娜瞬牛茇д强吹搅苏庑┎帕僦胀泄碌摹2茇Р⒚挥写怼K韭碥脖暇故遣茇篮笪芪旱沧≈罡鹆炼啻喂シズ推蕉ǜ鞣脚崖业牟欢艹迹挥兴韭碥玻好鞯鄄?钡娜兆踊岣缓霉N侍庠谟诿鞯鄄?绷僦站褂忠淮蜗袼盖啄茄泄掠谒韭碥玻挥锌吹剿韭碥泊耸币讶ㄖ匾矸幔佣苁献铀锪粝铝撕罄吹幕龌肌? 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在洛阳嘉福殿病逝,终年40岁,葬于首阳陵。
       。

    q***

    2006-05-23 11:27:03

  • 2006-05-23 11:26:06
  • 曹操是选统治一国之君,是在选政治家,不是选诗人、文学家;更不是选慈爱的兄长。政治家的基本素质首先就是:有政治远见、心要狠、手要辣、六亲不认——不因亲情而妨碍国事(政权的统治)。其次,也许其他曹氏兄弟的IQ不比曹丕差,但EQ(情商)却远不及曹丕。对政治家来说,情商远比智商重要得多。曹操是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当然会选择曹丕。对曹氏天下来说,曹丕是惟一可选的。如果司马懿或司马昭不是司马懿或司马昭,而是曹懿、曹昭,曹操可能更会选择他们。无奈世袭的传统葬送了魏武天下。

    海***

    2006-05-23 11:26:06

  • 2006-05-23 11:05:02
  •     曹操最疼爱的应是曹冲,可惜曹冲英年早逝。曹植和曹丕背后都有智囊团帮助他们争夺继承人之位。早期曹植以文思敏捷占优,但他与杨修的交好,以及醉酒误事(如:大开司马门、错过营救曹操的时机),这些都影响了曹操对曹植的观感。
        此外,个人认为曹植的文人气质也不适合当曹操的继承人,毕竟悲天悯人的文学家和果敢决断的政治家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曹操来说,他的继承人的气质应该更接近政治家。至于曹丕称帝后的所作所为,纵观历史,夺位然后残害同胞的不知几人,英明如李世民还不是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帝位,更不用说雍正等人。所谓狡诈,大概是在位者所难免的,仁君都难免有残酷的一面。

    c***

    2006-05-23 11:05:02

  • 2006-05-23 10:51:37
  • 历史上写着是因为曹丕文武双全…现在还留有他有关的诗集!曹操不选择曹植是因为他博学多才没统一中国的霸气

    天***

    2006-05-23 10:51:37

  • 2006-05-23 10:42:29
  •   首先想说的是,曹丕没有像演义中渲染的那样差,它可是个大才子。曹丕差点杀害了所有的弟弟——王权之争历来如此残酷,但只要你这个弟弟承认哥哥的王权并没有疑义,别人闲的没事杀你干什么,更何况曹丕不就是想杀曹植和曹氏中亲曹植人么,哪有差点杀害了所有的弟弟之说——汗!他要杀了所有的弟弟,那曹氏的魏国政权就危险了。
       至于很多人都有疑义的曹操为何没选曹植,其实这很好理解,尤其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曹植本性恃才傲物,甚至傲慢自大,在他身上都发生过喝酒后到街上耍酒风的事,一直与杨修等同样只会耍小聪明胸无大志的人为伴,你说,曹操要把一国之君的位置给他,能放心么?他要是当了国君,不出几年,魏国必生内乱。
      相反,曹丕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被理解为奸佞之人,但这中“奸佞”确是在军政权力斗争中必不可缺的优良品质——其实完全可说得更好听点,是“有心计”“有头脑”,而且曹丕本人性格稳重,持计略深于心胸,远不像曹植那样放浪,更像曹操所有的那种稳重大气对人员事务有驾驭力的国君品性,且其本人的才能很高,和其父曹操,弟弟曹植都同为建安文学的代表,况且曹操早年最看重的小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曹章只擅长于带兵打仗的武功之任,难以治国驾驭众人,所以最佳选择非曹丕模数。
       我再想说说关于曹丕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等对其的歪曲:“张绣杀曹昂后又再次投降曹操,连曹操都既往不咎了,曹丕却不答应,几次找到张绣破口大骂:你杀了我的兄弟,还有面目见我吗?终于把张绣逼得自杀。要知道此时曹丕还只是五官将。还有曾经救过曹操性命的名将曹洪,三国志记载:“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连曹洪这样的名将功臣,只是因为当年鸡毛蒜皮的小事,曹丕就敢下杀手,别人就更是不用提,后来司马家篡曹之所以成功,跟曹丕的残忍暴戾大肆诛杀忠臣有相当关。”希望诸位可多考虑考虑,张绣仅仅为了他的一个嫂嫂这一个女人杀了曹昂曹安民典韦,这样一个人最后被曹操“既往不咎”纳与门下,那确实可把“仁慈”之名冠于曹操头上,但是魏国会有多少人不服,张绣以这样一个背景进入曹操帐下,肯定会被排斥,这也肯定不仅仅是曹丕一个人的问题,认为收降张绣着简直是丢曹家颜面的观点的人肯定不占少数,况且收降张绣后曹操立刻剥夺了其对原来宛城部队的军事控制权,在曹营中张绣已没什么底气了。
      曹丕这样排斥张绣,事实上就是从政治角度而考虑的,要让人知道曹家没那么好欺负,这么白白便宜一个曹家的仇人,为曹氏树立一种权利的威严——这也肯定是曹丕的考虑,要是这么放了他,那以后别人在面临这种情况时不得更加甚之(要知道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大慈大悲”的儒者,大都都是所谓争名夺利的“小人”)之前曹丕就曾在曹操面前当面进言不该如此收降张绣,而曹操只是沉默,曹丕愤愤不平,一直要想为曹操和他们的曹氏家族挣回这威信。
       再说曹洪,他之前那么轻视曹丕,这类权力政治圈中的轻视可不是像小朋友之间那样闹着玩呢,希望一些人不要把这类事想得太天真,曹洪的对曹丕的歧视与不服,那就是对他自己皇权的威胁,是朝中的不稳定因素,拿曹洪这样的老臣开刀,就是在稳固其皇权,对下臣民众制造的一种震慑,来对臣民进行心理上的压制。
      

    s***

    2006-05-23 10:42:29

  • 2006-05-23 10:09:19
  • 最坏大人啊

    麦***

    2006-05-23 10:09:1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