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医学影像学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医学影像学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简述各自的特点
忘*** | 2013-11-25 20:35:01

好评回答

2013-11-26 11:18:01
M*** |2013-11-26 11:18:01 699 398 评论
CT是现代先进的一种医学扫描检查,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或全身进行扫描,透过身体的X线由探测器接收后,经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才形成我们见到的CT图像。CT图像用灰度来反映组织结构的密度。形象地说,CT图像就是从各个方向将人体“切”成一层一层的薄片,以供医生观察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情况来判断疾病(图5)。

CT克服了普通X线检查各种组织结构重叠干扰这一缺点,能使人体深部解剖结构得以清晰显示,具...

查看全部>>

CT是现代先进的一种医学扫描检查,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或全身进行扫描,透过身体的X线由探测器接收后,经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才形成我们见到的CT图像。CT图像用灰度来反映组织结构的密度。形象地说,CT图像就是从各个方向将人体“切”成一层一层的薄片,以供医生观察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情况来判断疾病(图5)。

CT克服了普通X线检查各种组织结构重叠干扰这一缺点,能使人体深部解剖结构得以清晰显示,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检查方便迅速,尤其对急诊病人能较快做出诊断,例如一个突发摔倒后昏迷的患者来就诊,一般需行头部CT平扫检查以排除脑血管病变(脑出血或脑梗死),因为头部CT扫描十分迅速,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检查,对争取时间抢救病人十分有利(图6)。那么“CT扫描很快,为何有时诊断报告的书写需要较久的时间呢?”部分急诊患者在我们告知他需要等候半小时才有报告的时候就会有这个疑问。我们知道现在CT扫描重建图像最薄可达0.5mm,这也是影像科医生所说的“薄层图像”,在薄层图像上可以看到更细微的结构,更有助于发现和诊断病灶,但一个部位的薄层图片有时可高达一两千张,这就需要影像科医生花较多的时间去仔细观察各个图像的细节,因此也需要患者等候较长的时间。

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可通过计算机后处理软件进行各种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7)以及容积再现(VR,图8、图9)等等,这些后处理技术极大地拓宽了CT的应用领域,并提高了CT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CT检查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全身各系统,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对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骨骼系统病变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必要时,CT可进行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可增加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显示病灶的血供强化形式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图10)。目前CT增强检查多使用非离子碘对比剂,为了避免患者对碘过敏而出现并发症,需要在扫描前半小时行小剂量碘过敏实验、扫描后观察半小时才能离开。

然而CT检查的应用也是有限度的,首先CT检查使用的是X线,具有辐射性损伤,这就限制了CT在妇产科领域以及婴幼儿的应用;其次,CT对胃肠道黏膜改变的显示不敏感,这些病变的检出仍主要依靠胃肠道造影,但对病变的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则有较高的价值;骨骼系统的病变一般使用普通X线检查,CT不优先应用,但CT对骨改变细节和继发的软组织病变的显示由于普通X线检查。

MRI

  如同CT图像,MRI图像也是重建的数字化图像,能清晰显示人体深部的解剖结构,但MRI图像的灰度代表的是组织结构的MR信号强度,反映的是弛豫时间的长短。与CT检查的单一密度参数成像不同,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和多系列成像的特点,因此人体不同组织可有不同的信号强度,同一组织在不同序列上也可具有不同的信号强度而表现为不同的灰度,MRI检查就是根据这些灰度进行疾病诊断的。

  MRI尚有以下诸多特点: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基于流空现象,不使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及其病变成像(图11);MRI还可以使用重T2WI技术,使富含游离水的器官结构呈高信号而显影,即磁共振水成像(图12);MRI功能成像(fMRI)可提供人体的功能信息,它包括了DWI、PWI和脑活动功能成像;磁共振波谱(MRS)是利用磁共振化学位移现象测定组成物质分子成分的一种技术,也是目前唯一可测的活体组织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的检测方法。

MRI检查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等特点以及能够行MR成像、血管造影、功能成像和波谱成像等独特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系统的检查。MR成像的磁场强度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基本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它在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的应用最具备优势,可清晰显示脑组织的解剖细节(图13),有助于颅内病灶的定位、定性诊断,对脑脱髓鞘疾病、脑梗死、脑和脊髓肿瘤、血肿、先天变异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更由于其无创伤性,使之更易推广应用fMRI,使得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得以实现。例如:一个头晕、右侧肢体麻木(早期脑梗死)的患者就诊,急诊头颅CT检查显示的脑组织可能未见明确异常,再行头颅MRI检查,由于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可早期发现脑梗死等病变。

MRI检查的不足之处:MRI对钙化不敏感,对于骨骼系统以及胃肠道方面的检查也有一定的限度;对于呼吸系统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远不及CT检查;一些病人体内由于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或有幽闭恐惧症等而不能行MRI检查;此外,MRI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设备不如CT那么普及。

 PET-CT

  PET-CT是将PET和CT融合一体,由PET提供病灶的代谢功能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两种不同成像原理的设备同机组合,不仅是其功能的简单相加,在此基础上融合后的图像既有精细的解剖细节又有丰富的生理生化功能信息(图14),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一目了然全身整体状况(图15),能为确定和查找肿瘤或其他病灶以及定性诊断提供依据,具备灵敏、准确、特异等特点。

PET-CT是通过正电子核素或其标记的示踪剂,示踪人体内特定生物物质的生物活动,采用探测器在体外探测示踪剂所产生的光子,然后将获取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以解剖影像的形式及其相应的生理参数来显示靶器官或病灶的状况。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是其最常用的显像剂,恶性肿瘤由于代谢旺盛而对葡萄糖需求增加,注射18F-FDG后肿瘤病灶会表现为高摄取状态因此可应用18FDG PET-CT显像可早期发现全身肿瘤原发及转移病灶。

  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寻找肿瘤原发和转移灶,对肿瘤进行分期,鉴别肿瘤术后有无复发,指导和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评价疗效;2、PET-CT能对癫痫灶准确定位,也是诊断抑郁症、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独特检查方法;3、PET-CT能鉴别心肌是否存活,为是否需要手术提供客观依据;4、PET-CT也是健康查体的手段,它能一次显像完成全身检测,可早期发现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肿瘤及心、脑疾病,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

  PET-CT作为目前最高端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也不是万能的,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是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例如一个胸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仅行PET-CT检查,在PET-CT图像上肿大的淋巴结呈明显高代谢表现,若单纯CT平扫淋巴结密度均匀,此时诊断淋巴瘤跟结核均有可能,因为这两者均为FDG高摄取,此时若有常规CT增强扫描检查可能对两者的鉴别有所帮助,因为典型的淋巴结结核在CT增强扫描上呈环形强化,而淋巴瘤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通过该例可知,PET-CT虽有许多优越性,但是疾病的影像学检查选择原则应该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首选选择基础的、经济的检查方法,直接选择高端检查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尽管PET-CT这一高端设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但相当多患者也因无力支付昂贵的检查费用而不得放弃使用该检查,目前我院PET-CT全身检查费用为9600元,单部位检查费用为6800元。此外,患者行一次PET-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也较大,有研究表明其辐射剂量在13-32mSv之间,且年龄越小,风险越大,因此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之下方行PET-CT检查;而且,刚做完PET-CT检查的患者,作为潜在的放射源,应该在短时间内避免与人群特别是孕妇和儿童有过多的接触。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18-11-12 16:56:22
  • 一.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是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早期没有转移和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无严重粘连的肿瘤方面效果较好,但中晚期效果则不如早期。  
    二.放射治疗  
    放疗是利用同位素衰变和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适用于肿瘤全身扩散前、相对局限、对射线敏感肿瘤,如食管癌、肺癌、鼻咽癌、喉癌、上颌窦癌、乳癌、脑瘤、皮肤癌等。肿瘤一旦扩散或局部侵润广泛,放疗就达不到治疗...

    查看全部>>

    一.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是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早期没有转移和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无严重粘连的肿瘤方面效果较好,但中晚期效果则不如早期。  
    二.放射治疗  
    放疗是利用同位素衰变和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适用于肿瘤全身扩散前、相对局限、对射线敏感肿瘤,如食管癌、肺癌、鼻咽癌、喉癌、上颌窦癌、乳癌、脑瘤、皮肤癌等。肿瘤一旦扩散或局部侵润广泛,放疗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且放疗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近期或远期副作用。  
    三.化学疗法  
    化疗是利用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主要适用于对抗癌药物敏感性肿瘤及身体状况良好者,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主要有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减少等。  
    四.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指在X光机(或C型臂)、CT、B超等设备引导下通过穿刺针或导管插入人体肿瘤病灶或肿瘤供血血管注射化学药物,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但也可出现类似全身化疗后产生的副作用。  
    五.其它疗法  
    生物、基因、中医药疗法,多作为辅助应用或尚待发展,临床上多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此外还有如多弹头射频治疗、全身及局部热疗、激光、冷冻等方法,在治疗肿瘤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应用范围较局限。
    谢*** | 2018-11-12 16:56:22 156 99 评论
    0/300
  • 2013-11-26 09:11:12
  • 有超声(B超、彩超)、X线、CT、MRI(核磁共振)、脑电地形图等等(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设置“好评”,谢谢!)
    心*** | 2013-11-26 09:11:12 677 40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