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首页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6-29 12:13:32
  •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 长,是劳动人民用来直接而集中地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汉族许 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歌种”;。
    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 青海、甘肃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 歌”,安徽的“慢赶牛”、“挣颈红”等等。
      在我国南方还有许多 没有特定称谓的山歌,人们常冠以地名而称之,例如兴国山歌、 柳州山歌、温州山歌等。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自由 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山 歌的音乐并不过多地讲究形式上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具有 明确的表情目的。典型的山歌一般无规整节拍,节奏悠长、自 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一是在陈述唱词的部 分,山歌音乐的节奏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目的是直接而清楚地 说出心中的话;二是在唱词的词组或句读的后面,也常常是旋律 的乐节或乐句的尾部,山歌常常出现自由延长音,为的是尽情抒 发心中的慨叹。
      唱词陈述部分有规律的密集型的节奏,与感情咏 叹时的自由延长音形成了密集与宽放、规律与自由的鲜明对比, 并且由于二者频繁而多样化的交替,使山歌的音乐有时具有一种 戏剧化的冲突与激情,有时又表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式的意 境,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
      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是二句体和四句 体乐段结构。北方山歌大多为对应式的上下二句体结构,例如信 天游、山曲、花儿。南方山歌较常见的是四句结构。这些四句结 构多为二句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例如上下上下式或起承转合式 的四句结构。另外,南方山歌中还有五句子歌和联八句的结构 形式。
       音乐学者将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三类。 与歌种的民间称谓相对应,音乐学者的分类也可以称作“学术分 类'在上述三类山歌中,一般山歌是最基本、最典型的种类。 一般山歌下属的主要种类有: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 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它的 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 对称。传统信天游的内容主要在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基本曲调 大约有100多种。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一带。 与信天游相似,山曲的乐段也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但曲 调具有自己的特点。
      山曲的旋律音调有时受到蒙古族民歌的 影响。 花儿 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 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 行。花儿(少年)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度较大,常有跳进,音 乐的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
      音乐结构多为上下两句体,但须唱两 遍方完成一段歌词。 江浙山歌——是流行于江浙一带山歌的统称。与北方山歌不 同的是,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 歌少,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几种。在较少的基本曲 调的基础上,江浙山歌音乐形式自由,即兴性强,唱词变化多, 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以基本曲调的多种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 的情绪和唱词。
      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 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闽、粤、赣客家山歌——客家特指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 流域南迁的汉族居民。历史上,汉族居民大规模的南迁从东晋至 清朝共有5次。这些居民由山西、陕西、河南、安徽一带南下, 大多集中居住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的山区。
      由于山川阻 隔,交通不便,加上客家本身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 礼俗,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集团,保持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及 语言面貌。同时,长期在南方的生活,又使客家音乐在一定程度 上融合了居住地土著居民的文化特点。客家山歌旋律的起伏度 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
       西南山歌——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 带,几乎到处都可以听见节奏自由而绵长、曲调高亢的山歌。同 时,由于我国西南地区不同省份的文化形态、民族分布及其风俗传统等因素上的差异,这里的山歌在基本风格大体一致的基础 上,又有着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特色。
      概括来说,四川山歌刚 劲、幽默,并体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传统。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 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有着广 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比四川和贵州的山歌要更丰 富多彩,并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和边远地区的清新。
      另外,历 史上的移民,又使云南与江南有着文化上的关系。这就使云南 的汉族山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有的曲调起伏度很大,大音 程的跳进多,旋律起伏的过程往往很急促,非常开朗、豪爽; 有的曲调级进多于跳进,旋律的进行曲折婉转,非常细腻,并 富于装饰性。
      有时,这两种风格混合在一首曲调中。与四川和 云南山歌相比,贵州的汉族山歌则显得古朴、深沉,更带有原 始的自然魅力。 湖南山歌——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山 歌广为流传。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和“低 腔”三种。
      高腔山歌流传于湘中、湘北,节奏自由,音调高亢, 拖腔处常有“啊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 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 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小,由妇女在室内歌唱。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 (江浙)、“秧歌”(安徽)、“秧号子”(安徽、苏北)、“薅草歌”、“薅 秧歌”、“薅草锣鼓”、“打闹”(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调子”或 “号子”(陕西南部)等,主要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中传唱。
       与劳动号子相同的是,田秧山歌产生并主要应用于劳动场合,具 有驱除疲劳、振奋劳动者情绪的实际功用。但因田秧山歌所伴随 的劳动协作性不强,不要求其音乐必须符合劳动的节奏,这是与 劳动号子不同的方面。因此,在农田中歌唱的田秧山歌可以有多 种体裁形式:既有典型的山歌类型,也有劳动号子和小调的类型,甚至有的还带有说唱音乐的因素。
      有些田秧山歌因曲调优美 动人,传唱范围逐渐扩大,还唱进了庙会、茶馆。有些田秧歌还 具有相当局的歌唱技巧。过去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吾庆节日时有 田歌班竞技赛歌的热闹场面。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间问答逗 趣所唱,歌曲中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这***

    2016-06-29 12:13: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器乐/声乐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