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海中有多少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

首页

大海中有多少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

大海中有多少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人类应该如何利用海洋资源?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06-06-13 10:07:50
  •   建议你查看
    中国海洋信息网 
    占有地球表面70%的“蓝色土地”,将成为人类21世纪最大的资源宝库。发展海洋技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造福人类,将会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海洋动物的体型和个体大小差别都很大,从几毫米的蜱螨类、棘头虫类到长达33米、重达160多吨的蓝鲸, 可以说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海洋动物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的最主要来源之一。人类在工业、医药等许多方面也有赖于海洋动物。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例如我们常吃的海带高等的种子植物,例如生长在海边的红树和漂浮在海面上的大叶藻。
      藻类植物的大小极为悬殊。最小的单细胞藻类个体很小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而最大的巨藻身长可达二三百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海洋中的种子植物,如大叶藻、红树等,种类很少。 海洋植物可以称得上是海洋世界的“肥沃大草原”。
      它们不仅是海洋中鱼、虾、蟹、贝、鲸等动物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人类理想的绿色食品;它们不仅是藻胶工业和农业肥料的提供者,而且还是制造海洋药物的重要原料。 海水淡化技术目前缺水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海水淡化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我国沿海城市缺水现状和利用海水淡化可行性的调查,我国海水淡化的主要用途目前仅限于热电联产用电厂蒸汽淡化海水解决锅炉补充用水,化工及石化、钢铁等工业行业的高纯度工业用水,海岛等局部地区的生活用水。预计到2010年前后,我国海水淡化的市场总需求量将达到80万吨/日,可争取到的国际市场份额可达到20万吨/日。
      如果海水淡化技术在近几年能够迅速形成产业,整个行业将实现30亿元左右的年产值,利税7亿至9亿元。 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低品位体系,将它们有效地分离或有选择地富集,均需要廉价的原料和高效的工艺。海水中提取化学品,主要是海水制盐,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镁、锂、碘、铀、重水等。
      海水制盐是传统的海水化学资源开发产业,我国的海盐年均产量为1800万吨,居世界首位,约占全国盐总产量的75%。目前,我国溴产量5万吨/年,广泛用于医药、染料、农药、阻燃、灭火和无机溴化物等方面,年增长率3%~5%。我国钾盐资源贫乏,海水提钾经济上可行,意义重大。
      镁盐广泛用于阻燃剂、硫镁肥和酸中和剂等,现年产70万吨左右,需求量逐年增加。70年代我国的千吨级海水提取氯化钾和百吨级海水提取溴素技术均获成功,但由于部分工艺存在成本高和未能形成海水综合利用流程,而使得这两项技术未产业化。数十年来,海水的利用受到各国的关注,若得以过经济关,其综合开发效益十分显著。
      如利用沿海发电厂(尤其是核发电厂)进行海水淡化,再从淡化后的浓海水中分别提取盐、硫酸钾、溴素、氢氧化镁等化学物质,形成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可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并可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等。 21世纪我国应大力加强联产和综合提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真正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使产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格化和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强的适应性方向发展,并可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海盐质量、防止盐田海水和浓缩海水渗漏以及改革海水制盐工艺;重视发展高效、低毒、低烟(或无烟)及成本较低的溴系阻燃剂,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谱广及成本较低的农药和农产品储存用的熏蒸剂等,使某些品种的数量与质量达到国外20 世纪末的水平;加快从苦卤中提取金属镁的生产速度,使其在2010年达到1万~5万吨的生产规模;2030年力争实现海水提钾工业化;突破盐、碱、镁的联产技术;积极开展海水提铀、重氢、锂的研究,以解决21世纪的能源原料供给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一些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以下六大类:   1、石油、天然气。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2、煤、铁等固体矿产。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
      日本九州附近海底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有20多种。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3、海滨砂矿。海滨沉积物中有许多贵重矿物,如:含有发射火箭用的固体燃料钛的金红石;含有火箭、飞机外壳用的铌和反应堆及微电路用的钽的独居石;含有核潜艇和核反应堆用的耐高温和耐腐蚀的锆铁矿、锆英石;某些海区还有黄金、白金和银等。
      我国近海海域也分布有金、锆英石、钛铁矿、独居石、铬尖晶石等经济价值极高的砂矿。   4、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多金属结核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储藏的多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
      我国已在太平洋调查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有30多万平方公里为有开采价值的远景矿区,联合国已批准其中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分配给我国作为开辟区。富钴锰结壳储藏在300~4000米深的海底,容易开采。美日等国已设计了一些开采系统。   5、热液矿藏。
      是一种含有大量金属的硫化物,海底裂谷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形成,已发现30多处矿床。仅美国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储量就达2500万吨,开采价值39亿美元。   6、可燃冰。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组成的冰态固体物质。
      其能量密度高,杂质少,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矿层厚,规模大,分布广,资源丰富。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在上世纪日本、前苏联、美国均已发现大面积的可燃冰分布区。我国也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据测算,仅我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
      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发现又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

    友***

    2006-06-13 10:07:50

  • 2006-06-13 09:46:24
  •   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一些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以下六大类: 
    1、石油、天然气。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2、煤、铁等固体矿产。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
      日本九州附近海底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有20多种。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3、海滨砂矿。海滨沉积物中有许多贵重矿物,如:含有发射火箭用的固体燃料钛的金红石;含有火箭、飞机外壳用的铌和反应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和砂锡等 4、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
      多金属结核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储藏的多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我国已在太平洋调查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有30多万平方公里为有开采价值的远景矿区,联合国已批准其中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分配给我国作为开辟区。
      富钴锰结壳储藏在300~4000米深的海底,容易开采。美日等国已设计了一些开采系统。 5、热液矿藏。是一种含有大量金属的硫化物,海底裂谷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形成,已发现30多处矿床。仅美国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储量就达2500万吨,开采价值39亿美元。
       6、可燃冰。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组成的冰态固体物质。其能量密度高,杂质少,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矿层厚,规模大,分布广,资源丰富。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
      在上世纪日本、前苏联、美国均已发现大面积的可燃冰分布区。我国也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据测算,仅我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发现又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由于人类对两极海域和广大的深海区还调查得很不够,大洋中还有多少海底矿产人们还难以知晓 美国癌症学院自然产品实验室收藏了两万多件海洋生物的样本。其中4000件属于藻类,其他都是无脊椎动物。研究人员认为,海洋中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无论大小、软硬、速度快慢,都能生存下来,这说明它们有天然自卫、抵抗疾病的能力。
      特别是身上充满生物活性分子、利用化学方式保护自己的海洋物种,很可能含有丰富的药物资源。   有一种长达几十米到上百米的海洋巨藻,从它身上提取出来的物质,可以应用于几百种药物制剂之中。譬如从巨藻身上提取的一种酸,加工后可用来消除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鍶90。
      鍶90是各种肿瘤疾病和白血病的激活体。鍶90的被消除,对健康无疑是有利的。   在红藻身上,人们可以提取出一种高效抗病毒物质。用这种物质制成治疗感冒的药物,既安全,又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褐藻中提取出的甘露醇及其合成的脂类衍生物,有很好的降血压和降血脂的效用。
      从马尾藻科和海带科的海藻中提取出的褐藻胶,可用来制作代血浆,其浓度低、粘度高,与血型无关,特别适合于紧急情况下的救护,无需验血。另外,褐藻胶对核爆炸释放出吹姆派湫晕镏舒J90有独特的排出作用。   从一种叫做“球鱼”肝脏中提取出的镇痛新药,用于解除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感,效果非常理想。
         科学家们从浮游生物体内发现了某些具有抗生素特性的成分。他们从一种俗称“海石花”的毒性珊瑚身上成功地提取出了一种剧毒物质,往往只需尘粒大小的剂量,就能致人死命。但是,这种毒素却是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天花、肠道溃疡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药物,也是理想的麻醉剂。
         在加勒比海水域中生活的珊瑚虫体内,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前列腺激素。目前,科学家已能运用最新技术从活体珊瑚身上提取这种物质,用于治疗气喘、神经衰弱和心脏疾病。   从生活在太平洋中的七星鳗身上,医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治疗心律失调的物质。
      这是一种强烈的心脏兴奋药物,只需服用区区微量,就能使心脏输出的血液成倍地增大,以挽救心力衰竭者的垂危生命。   馒鱼中有一种盲鳗,从其鳃中可提取一种低分子芳香胺类物质。经试验证明:此物质对动物心脏的起搏有一定的作用。   实际观察和解剖表明:鲨鱼很少有患癌症的,即使是将癌细胞活体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直接移植到某些鲨鱼身上,结果也是劳而无功、白费心计。
      这是因为,鲨鱼身上能够分泌出一种抑制癌细胞的化学物质。这样,就从另一方面诱发人们去尝试着从它们身上提取抗癌物质。现在,人们已能从鲨鱼软骨内提取出一种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管内斑块功效的“硫酸软骨素”。这种物质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脂及改善动脉供血不足,对治疗心脏病有一定效果。
         在甲壳动物中,例如在一种大型的、体重达2千克的“贵族蟹”身上提取出来的一种溶胶物质,为制药工业的兴旺发达开拓了一条捷径——它可以使药品的检验时间由几天而缩短为仅需几秒钟,从而极大地加速了药品生产的全流程。   又据报道,海螃蟹体内含有一种MFL的奇妙物质,当它的“手脚”被折断时,这种物质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
      用不了多久,“骨折”部位就能自动愈合,并长出新肢。最近,美国科学家己能从蟹体内成功提取MFL,并对低等生物的断肢进行实验。目前,美国部分医院已将MFL应用于临床实践。   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质制成的医用手术线,可被人体吸收,不需拆线,而且该手术线在胆汁、尿、胰腺中能很好地保持强度。
      用甲壳质制成的伤口敷料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并能加速伤口愈合,且结疤最小。用这种敷料直接涂于烧伤的伤口,能在伤口表面形成一层坚韧、吸水、透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薄膜,有清凉镇痛的功能。   俄罗斯和西方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还从几十种鱼类的体内成功地提取了“河豚毒素”。
      这种剧毒物质价格贵得惊人。据说每1000克的售价竟在1亿美元以上!因为这种东西在临床上的用途极为广泛,而且其作用又是任何别的药物所无法取代的。   科学家们还发现海洋中的那些软体动物体内含有用以自卫的、成分独特的分泌物。有一种猩红色的海绵的分泌物中含有一种叫做“埃克青奥尼”的毒素,对过滤性病毒具有极强的抑制功能,可制成治疗结核病和某些血液病的特效药。
         海蛇可算得上是地球上毒性最烈的毒蛇了。谁被咬了就惨了。但科学家却发现它的毒汁中含有天然抗蛇毒血清,所以自身不会中毒。医药专家将蛇毒血清进行处理以后,提炼出来的药物不仅可以治疗各种毒蛇和毒虫咬伤,而且还是治疗风湿麻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疥癣及癌瘤等各种顽症的特效药!   从生活在北极附近洋面上的海藻身上,科学家们又成功地提取出了一种生化活性物质——植物激素。
      使用它,瓜果产量能成倍增长。 随着海洋化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在已经确定海水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根据其含量的多少,大体上分为三类:每升海水中含有100毫克以上的常量元素;含有1毫克-100毫克的微量元素;含有1毫克以下的痕量元素。
       海水制食盐   我国海盐生产发展很快,现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盐田,盐田面积比建国初期有了大幅度增长。所生产的海盐质量也不断提高,品种越来越多。除原盐外,已投入批量生产的有洗涤盐、粉碎洗涤盐、精制盐、加碘盐、餐桌盐、肠衣盐、蛋黄盐和滩晒细盐,并在试制调味盐、饲畜用盐砖等。
       海水变肥料   钾元素在海水中占第六位,共有600万亿吨。氯化钾,是我们从海水中提取的肥料。钾肥肥效快,易被植物吸收,不易流失。钾肥能使农作物茎秆长得强壮,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增强抗寒、抗病虫害能力。海水中提钾主要用来制造钾肥。此外,钾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含钾玻璃,这种玻璃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常用于制造化学仪器和装饰品。
      钾还可以制造软皂,可用作洗涤剂。钾铝矾(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海水提溴   茫茫大海是化学元素溴的“故乡”,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在海水中,可谓源源溴素海中来。海水中溴含量约为65毫克/升,总量达100万亿吨。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
      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
      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
      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
      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
      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
      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
      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

    鹰***

    2006-06-13 09:46: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生物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