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为什么那么大了还会尿床呢?

我有个室友偶尔让我知道她居然还会尿床,那应该是小孩子的事情,我不会因为这个鄙视她,可这是怎么回事呢?
宝*** | 2005-01-07 16:32:17

全部答案(共6个回答)

    2018-12-20 18:18:56
  • 还是需要做一下肾功及b超的检测的,首先排除器质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器质性的问题,应该是膀胱固化的功能不健全,需要中医治疗调理。
    K*** | 2018-12-20 18:18:56 4 3 评论
    0/300
  • 2005-01-10 10:50:04
  • 是一种病
    轶*** | 2005-01-10 10:50:04 150 102 评论
    0/300
  • 2005-01-08 08:29:09
  • 建议去医院看看,可能某个器官有问题
    l*** | 2005-01-08 08:29:09 152 102 评论
    0/300
  • 2005-01-07 18:52:09
  • 怎样纠正孩子尿床的毛病
    
    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和膀胱功能的逐渐发育成熟,会逐渐能自主地控制排尿,一般首先在白天,以后晚上睡眠时也能控制。正常小儿在2~3岁时能控制排尿,如果5岁以后仍不能控制则称为遗尿症。遗尿大多数发生夜间熟睡时,严重时白天睡眠时也可发生,发生频率不一,自每周1~2次至每夜1次,甚至一夜数次不等。
    
    遗尿症的发病有遗传倾向,据统计,父母一方儿童时是遗尿症患者,出生的婴儿有50%...

    查看全部>>

    怎样纠正孩子尿床的毛病
    
    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和膀胱功能的逐渐发育成熟,会逐渐能自主地控制排尿,一般首先在白天,以后晚上睡眠时也能控制。正常小儿在2~3岁时能控制排尿,如果5岁以后仍不能控制则称为遗尿症。遗尿大多数发生夜间熟睡时,严重时白天睡眠时也可发生,发生频率不一,自每周1~2次至每夜1次,甚至一夜数次不等。
    
    遗尿症的发病有遗传倾向,据统计,父母一方儿童时是遗尿症患者,出生的婴儿有50%机会患此症;如果父母双方儿童时都患过此症,孩子患病的可能会增到75%。遗尿症患儿并无器质性病变,只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但80%病孩膀胱容量比同龄儿童小。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遗尿症是与遗传有关的膀胱控制排尿功能成熟延迟或功能性膀胱容量小,因而只是正常膀胱的变异。还有一部分病孩是由于体内一种叫“抗利尿激素”的激素分泌相对不足,使尿浓缩功能受到影响,夜间尿多所致。
    
    遗尿症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缓解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9岁每年有14%的自愈率,10~19岁上升为16%。尽管遗尿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仍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它可以造成儿童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儿童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影响情绪、性格和学习,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
    
    家有遗尿症患儿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当孩子发生遗尿时绝对不能责骂、讥讽或体罚,否则会加生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应帮助孩子了解遗尿症只是发育过程中的问题,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如果连续几天不尿床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使孩子产生信心。晚餐以干食为主,辅食略咸一些,晚餐后不喝水,以减少尿量,晚饭后不宜进行兴奋活动,睡前排尿,睡后父母可以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叫醒,使其习惯于觉醒时主动排尿,必要时亦可采用警报器协助训练。一段时间后,病孩逐渐容易觉醒,遗尿次数减少。
    
    由于80%的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容量小,所以有必要进行训练膀胱。具体做法是白天多喝水,但要克制排尿,一直到非不得已时才排尿,逐渐增加膀胱的容量,排尿过程中要突然停一下然后再排,一次排尿过程中停3~4次,可以训练括约肌的功能。目前认为治疗方法能否提高与巩固,与是否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有关。
    
    此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使用“去氨加压素”,为抗利尿药,睡前服用,可以减少膀胱尿量,对部分患儿有效。
    儿童3周岁以上尿床是脏腑疾病的外在表现,医学上称为“遗尿症”。尿床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虚、肾气不足,致使排尿中枢神经不灵敏,膀胱括约肌收缩无力而产生。 
    尿床易使孩子出现偏矮、偏瘦或虚胖身材,身高比正常儿童低2-5厘米,智商比同龄儿童低17-23%,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大脑及精细动作不协调,并有不同程度的胆小、内向、自卑等异常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孩子第二性征的发育会受到影响,易出现隐睾、小阴茎、小膀胱、小子宫等生理疾病。 
    
    由山东大学药学院研制的健脾止遗片可在健脾和胃、调补肾气的基础上,改善膀胱气化功能,增强其收缩力;增强排尿中枢对尿感信息的敏感度,使尿少能憋住,尿多能自醒,从而治愈尿床,是治疗小儿尿床首选药物。 
    
    专家咨询热线:(0571)  
    =======================================================================
    小儿夜间尿床(夜遗尿)是儿童中普遍的现象。随着神经发育的不断完善,正常婴幼儿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别指导和训练。据统计至少50%的两岁小儿夜间不尿床,80%的3岁小儿夜间不用尿布,小于5岁的儿童偶尔夜间尿床也属正常。 但是,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清大夫介绍,如果5岁或5岁以上儿童,多次发生入睡后无意识排尿,每周达2次以上且持续至少6个月,而在清醒状态下没有此现象发生,这类儿童应视为异常。临床上称为原发性夜遗尿,俗称尿床。 
    
      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和一些医生并不认为尿床是一种病,需要特殊治疗。即使去看也没有有效措施,而且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症状自然会好转。事实上,遗尿会给家长和患儿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研究表明,长期遗尿会对儿童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患夜遗尿的儿童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内心常有羞愧感,回避参加社交及集体活动,如野营或旅行。同时这类儿童容易产生多疑和胆怯心理,影响其正常能力和潜能的发挥,个别儿童脾气固执,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家长也会因长期照料患儿疲惫不堪,导致焦虑埋怨情绪。过多责备和惩罚患儿,由此更加重患儿心理负担。 
    
      小儿遗尿症是如何形成的?王倩大夫介绍自前所知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方患此症,孩子有二分之一的几率患病,此类儿童通常会在到达父母停止遗尿的年龄不用治疗也可好转;有些尿床的儿童,夜间膀胱容量减少或不稳定;有些则因为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尿量增多;部分患儿过分沉睡,难于叫醒。通常尿床的男孩多于女孩。由此可见,遗尿是遗传因素、膀胱功能、睡眠状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北大医院妇儿医院儿科门诊已开展了遗尿症诊断、治疗及生活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王清大夫特别强调,遗尿症作为一种长期被忽略而又一直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应该引起家长和患儿的重视。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使造尿症的治愈率达70-80%,一种为通过闹钟叫醒方式,建立条件反射,训练患儿对充盈膀胱的反应,需患儿和家长密切配合及良好的耐性;另一种方法为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药物治疗,通过浓缩和减少尿的产生达到治疗目的,这一方法较容易为患儿和家长接受,效果良好,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摘自《家庭医生报》,作者:傅文)
    
     
    
    蔷*** | 2005-01-07 18:52:09 179 96 评论
    0/300
  • 2005-01-07 17:42:18
  • 有时做梦上厕所也回尿床,很正常
    z*** | 2005-01-07 17:42:18 147 101 评论
    0/300
  • 2005-01-07 16:42:05
  • 尿道括约肌发育有缺陷。建议她经常做缩肛运动,会有效果的。睡前就不要喝水了,口渴总比尿炕舒服些。不过大了尿炕也是很爽的,能漂起来。
    暮*** | 2005-01-07 16:42:05 161 98 评论
    0/300
查看更多全部答案(1)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医疗健康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