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又是战争

首页

又是战争

请问各位网友,车臣战争的大致概况是怎么样的?由什么引发?结果怎么样?大致的战斗过程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07-25 11:12:39
  • 楼上的我佩服你.
    精彩
    

    腾***

    2006-07-25 11:12:39

  • 2006-07-25 06:05:32
  •       车臣战争烽烟录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高加索就是一座大山脉的代名词,是一条横卧在南欧和西亚之间绵亘崎岖的大山系。高加索自西北向东南横贯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广阔地峡,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462米。山脉北侧史称前高加索,南侧称外高加索,整个地区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
      当地有山脉、高原、山麓、平原、河流、湖泊、森林和草地,地形十分复杂。主要城市有巴库、第比利斯、埃里温、克拉斯诺达尔、格罗兹尼。人口总数约2500万人,有50多个独立的民族,若按语言社区来分,小的民族只有几百人,大的上百万。由于地势复杂,许多民族相近咫尺但语言却完全不通,据说古罗马人在此地经商要雇佣80多名翻译,所以历史上曾有把高加索称为“语言之山”。
      现代人类学家把这纷繁复杂的语言,区分为四个语系:高加索语系、印欧语系、突厥语系和闪米特语系。属高加索语系的有格鲁吉亚人、明 格列尔人、卡巴尔达人和维纳喀人,其中车臣人、印古什人、巴茨人均属维纳喀人,可称当地的土著;属印欧语系的有亚美尼亚人、奥塞梯人,他们是一千多年前从伊朗等地迁徙到此;突厥语系的有基普查克突厥人;而居住此地的亚述人是唯一使用闪米特语的民族。
      在高加索的还有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其约占人口的1/3强。该地区以农业、畜牧业及手工业为主,其社会结构还保留家长制氏族制度及部落的痕迹,各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东正教、亚美尼亚格列高利教和犹太教。高加索地区矿藏非常丰富,在库拉、阿拉斯低地和里海地下有含油沉积层,达格斯坦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矿,阿塞拜疆有磁铁矿,外高加索还有铜、钼矿及其他金属矿。
      由于高加索在地理人文上的这种特殊情况,在历史上,该地区一直是其周边国家和民族争夺的一块地方,且常是一些大国势力范围控制的交叉及末端地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车臣的地理和战略地位     车臣共和国在地理上位于大高加索的中部,属南欧和西亚分界线上的分水岭,是该地区和大国之间地缘政治、民族宗教等各种势力的交汇处。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俄罗斯沙皇的开国元勋伊凡雷帝,在争夺黑海出海口的克里木战争时,就曾对处在战略纵深翼侧的北高加索地区光顾过。由于当时俄国的目光是盯在黑海沿岸不冻港上,注意力还不在高加索地区的一些不归顺的民族身上,因此居住在该地的车臣人生活得还比较平静。
      十八世纪,俄罗斯军队打败了来自南面的宿敌土耳其苏丹王,沙皇一改以往尊重高加索民族可自由选择归顺的承诺,开始腾出手来对高加索地区那些一直不愿归顺的民族进行镇压,其中就有车臣族人。车臣这个几个世纪以来都与俄罗斯关系相处不好的独立公国,在北高加索战争中被俄国沙皇列为首先打击的对象,当时他调遣了数万军队,包括使用了由车臣人近邻哥萨克人组成的沙皇近卫军,打了47年,才令人口不众的车臣人称臣诚服。
      从经济上讲,高加索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关乎二十一世纪国家生存的石油、煤矿等能源储藏十分可观,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产地。原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一直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特别是一些航空航天等特殊用途的润滑油主要在车臣境内生产。因此,无论从何种意义讲,车臣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族和宗教上战略地位都非常突出。
         历史上俄罗斯与车臣的关系   几百年前,车臣民族是在一个庞大的民族阴影之下生存着的,他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别的民族的手中。车臣人生性凶悍不羁、富于反抗和献身,加之长期与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族”哥萨克人,特别是与北方民族俄罗斯人相处不好,经常和他们处于对立。
      自三百多年前俄罗斯莫斯科公国占领北高加索一带的小国后,车臣人与好斗著称的哥萨克人相比,他们始终都没有心悦诚服地归顺过俄罗斯。可能是他们骁勇善战的天性,也可能是历史上两族的恩怨太深,车臣人一直想摆脱俄罗斯人的统治。  然而无论怎么看,车臣民族都是一个小民族。
      在前苏联120多个民族当中,有100万人口的民族有22个,在100万以下的民族当中才能找到车臣族。 1936年车臣与印古什两自治州合并而成自治共和国,二次大战中被解散,1957年又重建。据1979年前苏联的统计,车臣族人口有75。6万,到了八十年代末车臣族人口增长到89.9万。
      1994年爆发第一次车臣战争, 当时在车臣境内有70多万车臣人,而22个月后,车臣人以死伤24万多人的代价,才顶住了俄军的进攻。 等去年8月俄军准备再打车臣时,一个曾经有120万人口的国家只有40多万人了, 而在九十年代初有30多万人口的格罗兹尼市,却成为只有15万人口的小城市。
      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 俄军已经消灭车臣分离主义分子10000多人,如果按照通常战场上负伤与死亡三比一的比例,那么粗算一下就可知车臣现在已伤亡4万多人了。 且不说俄罗斯拥有当今世界上第二支最强大的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车臣武装所不可比的,就拿其一亿两千万人口的绝对数,即便是赤手空拳也够车臣人伤脑筋的。
         车臣问题结局的必然性   从1991年前苏联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宣布车臣独立以来,车臣问题虽然只是俄罗斯的内部事物,但不论其问题的复杂性还是影响面来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安全稳定,乃至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和西方国家关系的重大问题。
      目前车臣战争结局,是世界上反对分裂、维护主权的国家所期望的结果,对伊斯兰极端势力和西方霸权主义者来说则是不愿看到的。然而,对这场车臣战争的结局到底怎么看,我们可从以下主要脉络作一些分析:     1、车臣恐怖主义分子错误估计形势且举措不当,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自古兵家强调伐兵不如伐谋,行先算而后战。按照1996年当时的俄总统安全秘书列别德与车臣战地指挥官马斯哈多夫签署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明确俄罗斯与车臣问题放到五年后再寻求最后政治解决,也就是到2001年以后俄罗斯与车臣问题才会提上双方政治家的议事日程。
      巴萨耶夫的轻举枉动率部出兵达吉斯坦,是车臣恐怖分子在战略形势的判断和筹算上可谓犯了根本性错误。致使车臣方面在没有做好充分战争准备的情况下,提前打了一场灾难性战争。再者,对俄罗斯境内实施恐怖性报复行动,是车臣恐怖分子在战略上犯的另一个重大错误。
      如果说上一次车臣战争,连俄罗斯国内很多人都同情车臣武装的话,这次战争在民意和民心上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俄国内只有很少的人发表一点反对战争的意见,连国际上敌对俄罗斯的势力也不好公然出面支持车臣非法武装,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次战争的事发,人们把车臣非法武装与国际恐怖分子等同了起来。
      所以,即使是支持车臣非法武装的西方势力,或者在高加索地区有利益的国家,也只能用一些和缓体面的方式与俄罗斯交涉,婉转地支持车臣非法武装。而失去了国际上的支持,一个弱小民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长时间地与一个庞大的国家抗衡。三是,恐怖分子集团内部互相不服各自为阵,在作战上犯了兵家大忌。
      当俄军打进车臣通过捷列克河后,就有消息传出说是马斯哈多夫与巴萨耶夫在是否再继续对俄采取恐怖行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等俄军打到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重兵刚围住这个城市,该市的宗教神职头目就号召城防军脱离非法武装投诚俄军。同时,还出现了一支由前格罗兹尼市长甘塔米洛夫领导的车臣民兵武装,他们与俄军为伍一道同非法武装作战。
      还有在组织格罗兹尼的非法武装撤离时,因想法不一致,好斗成性的巴萨耶夫又与车臣“国防部长”发生了严重对立,据说双方还开了枪,结果巴萨耶夫受了重伤。一个千死百难的战地指挥官,没有倒在俄军的追杀中,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枪下,这无疑预示着覆灭就在临头。四是,寄期望于国际上的同情与支持,结果是愈求愈等愈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好支持一个本·拉丹有联系的武装,但考虑到该地区的利益,又不能完全失去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前进阵地。如果说,车臣武装的节节失败是在美及西方国家的犹豫中发生的,那么俄罗斯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      2、俄罗斯政府措施果断抓住有利时机, 在政治上为俄最终解决车臣问题赢得了主动权。
      一是,叶利钦把一个难题丢给了继任,而普京却抓住时机出手果断。普京出身国家强力部门,在车臣问题上表现得特别强硬,不仅抓住了俄罗斯全国的民心,且在达吉斯坦旗开得胜,在政治运气上出奇得好,这是前几任总理都没有的。二是,俄罗斯在经济上已经起死回生,为政府的军事打击提供了可靠保证。
      到1999年底,俄罗斯的经济第一次出现前苏联解体以来正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说国家有钱了,打仗便有了保障。在这一点上与第一次车臣战争形成了对比。三是,达吉斯坦事件的出现,为俄联邦军队洗雪几年前在车臣的耻辱提供了机会。对于俄罗斯政治家也好,还是军队领导人也好,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进入达吉斯坦,给了他们一个天赐良机,几年以来应该说他们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
      从另一个角度讲,车臣非法武装撞到了枪口上。四是,在军事上借鉴了北约在科索沃战争的成功经验,指导正确、打法讲究。从俄军先打交通、通信、媒介,以及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和重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等做法,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方面的问题。五是,军事和外交相互配合,保证了在国际上始终占据舆论和道义方面的主动权。
      这次车臣战争俄罗斯没有给西方敌对势力什么机会,使得西方有气没处撒,有怨找不到茬,可谓功劳全在俄外交上的主动。 。

    f***

    2006-07-25 06:05: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